于是赵安顺当着众人的面不顾赵老侯爷的横眉冷对,认下了紫萱母子,赵老侯爷一口气没提上来,晕了过去,也就没能及时的阻止这件事的发展,等到赵老侯爷悠悠醒来,紫萱母子已经被赵安顺带进了赵府,众人也已经知道了赵安顺庶长子的存在。
赵周氏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顾不上其他,立马去找了钱氏可惜迟了一步,钱氏带着孩子已经回来娘家,这让赵周氏气愤不已,终于病倒了。
赵老侯爷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再遮掩也没什么用,干脆大方的认下,这样好歹还能留下些面子,否则被有心人参奏,说赵安顺宠妾灭妻,赵安顺是仕途也别混了,直接呆在家得了。
当天晚上,赵安顺被赵老侯爷狠狠的揍了一顿,听说打的他都是抬着回去的,可见赵老侯爷对赵安顺的失望和气愤。
钱氏那儿到现在也没个消息,只是打探的人回禀,钱氏身体不适,去的人都没见到身影,钱老爷和钱夫人也脸色难看。
赵天鸣知道这些事恐怕少不了自己母亲的手笔,毕竟紫萱一个小小的丫头出生,如果没人暗中帮忙,如何能见到赵老侯爷,又如何能让赵安顺知道她们来到了赵府,去的还那么巧。
在他印象中,赵安顺也就是他称为二叔的人,是个文弱的青年,因为赵老侯爷喜欢书生,于是赵周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请名师教导,寄希望于赵安顺能金榜题名,不仅讨老侯爷欢喜,还能势力大增,可惜却是到现在连个秀才也没中,还是赵老侯爷讨了个监生的恩典才进的国子监。
不想平时这看起来很温和甚至于有些懦弱的二叔,在这件事上表现的魄力确实是令人刮目相看,算的上是个多情种子。
只不过,不知道又把钱氏和他的嫡子置于何地,往往最多情的人也最无情,可惜了那些无辜的人,总被这样的多情伤的体无完肤。
作者有话要说:
…21伴读
不管赵安顺的事如何解决的,现在赵天鸣却是遇到事情了。
他,被选为淮南王世子齐释的伴读。
前面说了淮南王要来京祝寿,和朝廷缓解关系,也说了选伴读,可是那不是他爹他娘他外婆都是说过的,他只是个打酱油,一定不会选上的。难道现在也流行了墨菲定律了,这么就差铁板钉钉的事也能变成这副样子,太欺负人了。
赵天鸣以他来自现代那些宫斗剧的经验,十有□,在皇宫都要出事,想他说起来也算是个皇亲国戚,可是那和真正的龙子凤孙一比,价值立马成几何递减,宫中这样的高危区他还是绕着走好,现在突然要让他进宫当伴读,还是和朝廷不和的那个淮南王世子伴读,赵天鸣觉得他就是个炮灰的命啊,怎么看怎么凄惨,为此,连他最爱吃的红烧蹄子他都没了胃口。
赵父赵母赵老侯爷为此大动员,跑了上下才知道,是那个淮南王世子亲点的赵天鸣当做伴读的,具体一些的他们也不知道.
赵天鸣再怎么样抵触也是圣命难为,知道不可改变,赵天鸣沉默了一下,就积极的打探皇宫的消息,毕竟原先他整天的读书,最远的也不过是去太白楼喝个茶,因此对皇宫的了解并不比其他人强多少.不过好在他有个好外婆,赵母为此特意去了长公主府,回来时就多了位才出宫不久的嬷嬷.
赵天鸣一改往日消极怠工的情绪,好好的听这位嬷嬷讲宫中情况。
景孝帝是先帝的三子,在他之前还有两个哥哥,当然在他之后更是有着先帝爱子五皇子,一出生就封了荣王,四皇子早夭,自此先帝实际上也就只有四个皇子,大皇子是欣妃所出,二皇子为叶贵姬所出,当今圣上是中宫之子,五皇子为周贵妃之子。
当年先帝独宠周贵妃,自然五皇子是先帝最喜欢的儿子,加上当今圣上年纪上也不占便宜,和五皇子相差不大,先帝一直想让五皇子继承大统。
当年当今圣上被逼着去了淮南王那儿,先帝以为能让五皇子继承皇位了,可惜为了打压当今圣上,先帝给了大皇子、二皇子很大的权利,他们和五皇子一样都不是嫡子,现在嫡子一走,他们的矛盾就升级了,为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夺位争斗。
直至最后皇子争夺的厉害,朝廷出现了乱相之兆,又有淮南王在旁虎视眈眈,先帝不得把把嫡子召回,封了太子压制其他皇子。
即便如此当今圣上也是个靶子的作用,好在当今圣上运道才智都不缺,最后才坐稳了江山,但是皇子之争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除了当今圣上,其他的皇子不是病逝了就是谋逆被杀了。
而为此当今圣上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皇子没什么特别喜欢的,要说有那也是不到一岁就去世的四皇子,要说四皇子就不能不说乔贵妃。
乔贵妃是太后也就是当今圣上的亲妈娘家侄女,出生好,相貌好,才学好,唯一不好的她年纪生的不对,和皇帝相差了七岁,太子妃是没戏了,不过好在皇帝的原配太子妃命薄,没等太子登基她就香消玉殒了,这时太后就把乔贵妃接进宫做准备。
可惜当时太子府中的侧妃也不是好惹的,特别是生了大皇子后来封为德妃的姚氏,她和乔氏门第相当又有孩子撑腰,要是直接把乔氏封后怕朝廷上阻力太大,于是太后和皇帝商量先封乔氏为贵妃掌凤印,管六宫之事。
后来乔贵妃生了四皇子,皇帝就下旨封了乔氏做皇后,还没等封后大典开始,四皇子就去了,乔贵妃也没了。
而直到现在四皇子和乔贵妃也是皇帝的忌讳,是皇宫最不能提的人名,当年四皇子去世,一夜皇宫血流成河,要不是太后阻止,恐怕当年宫中妃嫔一个也在劫难逃,即使现在皇帝也不大去后宫,对皇子们也没有都亲近,传闻是迁怒他们的母妃,连带着不喜欢他们。
而太后是最讨厌的除了周贵妃还是周贵妃,虽然周贵妃和五皇子已经不在了,可是先帝竟然把陵寝的另一半留给了周贵妃,那可是只有正妻才有的“生同塌,死同穴”的权利,先帝这样做不是告诉天下人周贵妃才是他的妻子,又把她这个皇后置于何地。
所以在宫中上至皇帝,下到宫人无一不知,周贵妃绝对是太后的怒点,先帝一死她自己就殉情了,这样好了,让准备好好招待周贵妃的太后心里憋着气,按着先帝遗照把他们合葬了,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憋的太狠,后来又没发泄出来,太后一提起周贵妃就咬牙切齿。
而后宫妃嫔因为皇帝不好女色并没有太多,大皇子的母妃德妃,二皇子的母妃淑妃,三皇子的母妃贤妃,她们三人因为生了皇子而三足鼎立,毕竟皇帝就那么三个皇子,即使再不喜,到时候也是他们之中的皇子即位,自然皇子的母亲势必会是宫中最后的胜利者。
其他一些小宫妃都依附于这三位妃嫔。
同时因为赵良谊和赵父的恩怨,赵天鸣对赵良谊关注很多。
赵良谊是宫中除了三妃之外比较特别的存在,她唯一的亮点是生了陛下唯二的公主,且莫离公主还颇得皇上喜欢,这么一来自然这位公主的娘就成了三妃拉拢的对象,加上她身后的建安侯府,皇子们也对她礼让三分。
不过嬷嬷是宫中老人,因为长公主给她养老,自然说的更尽心些,她隐晦的提了提,现在的皇宫还有一股隐藏的势力。
当年淮南王去了淮南,文孝皇后也和淮南王去了淮南,可是文孝皇后能在宫中保淮南王长大成人,那宫中的掌控力是何等的厉害,太宗对当时还是太子的淮南王可是不安好心,就算不亲自暗害,那也是放任不管的,就是在皇帝如此态度下,能保淮南王长大的文孝皇后在宫中的势力可想而知。
现在虽然经过了三代帝王更替,可是宫中是不是还要淮南王的势力,谁也不好讲,看这次淮南王把世子送来宫中读书,想必也是胸有成竹的。
赵天鸣觉得无语了,他本来打算对这个淮南世子采取远距离态度,毕竟淮南王可是皇帝心头的刺。如果自己这个伴读和淮南王世子来个兄弟情深,就算自己和皇帝有那么一丁点的关系,那也是极其危险的,到时候,淮南王世子拍拍屁股走了,他就是再衷心,和淮南王有私交那就得不到重用。
可现在知道淮南王那边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不要自己还没朝皇帝表完衷心就被气恼的淮南王干掉了,那他连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前途啊。
于是赵天鸣纠结了,不知道该怎么对淮南王世子,真是远则不逊近则怒,自己得好好的把握,赵天鸣内心深深吐糟:太宗,你干嘛要欺负淮南王,你以为他是小绵羊,结果成了霸王龙,现在更是连累自己死了多少脑细胞,还得提心吊胆的怕变成炮灰,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啊!
不管赵天鸣怎么抵触和希望淮南王一时脑抽不要他做伴读了,可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就是因为它的不可逆转性,时间一到,赵天鸣叼着他的小包袱,眼泪汪汪的和赵府众人告了别。
赵父本来送走赵天鸣还是很伤感的,结果赵天鸣愣是把一场送别会搞成了送葬的凄凉,把赵父那些伤感楞是减了八成,幸好还有剩下的那么两成压着,才没做出敲晕赵天鸣直接送马车的行为。
赵天鸣现在是脑抽了,看见赵父连说了两个:“时候不早了,进宫不要
迟了。”心里觉得自己还没走呢,就人未走茶就凉了,心里那个气啊。
这样一来他更伤心了,指责赵父说:“爹爹,我还没走呢,你就嫌弃我了,我看我一定是捡来的,母亲我好伤心,爹爹不喜欢我了,我要是一走他更不记得我了。呜呜!”
赵母也瞬间斯巴达了,对赵父怒吼道:“我就知道你对我们母子俩个没真心,鸣哥儿都要走了,这一去皇宫最早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现在只不过是舍不得我们,怎么你还催着儿子走,我就知道你不心疼鸣哥儿。”
赵老侯爷也火上浇油的说道:“鸣儿啊,你别伤心,你爹不要你,爷爷疼你,爷爷给鸣儿出气。”
说着手就打了赵父一拳,赵父白白眼,敢怒不敢言,心里嘀咕道:这都告别了快一个时辰了,没看人家公公都喝了三碗茶了,你们还知道十天半个月鸣哥儿就能回来了,这样整的整个一个凄凉啊,传出去还以为我们府对皇帝的决定不满呢,当然他们心底肯定不满意的,但是咱能别这么明显吗。
赵父看着在这儿完全没有话语权,就决定还是把给公公们的赏银再加厚一倍吧,毕竟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今天这一出应该也不会传到皇帝和淮南王世子那儿吧。
不管赵天鸣如何拖延,最后在天黑之前,赵天鸣还是进了宫。
他先去的御书房,皇帝宣他进去,看着他眼睛红红的知道肯定是哭了,要是别人皇帝宣旨进宫伴读那是无上荣耀,就是在不舍也要微笑以待,否则就是赵天鸣这样的,都可治个大不敬了。
但是现在的赵天鸣在皇帝面前就是个孩子样,还是个瘦弱的孩子,皇帝对他还有那么一些喜欢一些移情和愧疚。
是的,是愧疚,要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做什么都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可是不知道怎么的看着赵天鸣明亮的眼睛,清澈中透着对自己的亲近,皇帝就觉得有些对不住他的信任。
本来就是淮南王世子直接点了赵天鸣,凭着建安候和长公主的面子,皇帝也可以驳回的,毕竟赵天鸣也算是皇亲国戚,一流世家的继承人和淮南王世子扯上关系,搞不好就有危险,可是一想到借此机会可以多看看长的像自己,是四皇子替身的那个孩子时,皇帝就鬼使神差的答应了。
现在看着赵天鸣红红的眼神,倔强的挺直腰板,就好像见着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时候他才十五岁,自己的父皇就要把自己送到淮南,本来应该是嫡子受尽尊崇,结果嫡子身份却成了他远走他方的借口。
自己那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铁石心肠,还对父皇有着爱戴和眷恋,也是不舍得母后和姐姐,带着红红的眼睛和倔强的身影去了淮南,没想到碰到了自己一生的劫。
赵天鸣很奇怪,他动作尽量隐蔽的摸了摸脸,看了看也没脏东西啊,怎么皇帝看着自己的眼神那么奇怪,这年头难道皇帝都这么高深莫测?
作者有话要说:
…22见面
赵天鸣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对待皇帝理智上知道那是能决定他生死的人,可是有时候动作却又带着随性的习惯。
赵天鸣自以为自己的动作很小心其实被一直看着他的皇帝尽收眼底,他回过神来,知道这么盯着赵天鸣看让他不自在了,于是收回了目光。
皇帝怕他心里来到陌生的地方彷徨,毕竟当年自己比他大也不是在异地他乡心中充满了迷茫,于是语气温和道:“天鸣,你刚来宫中可能不适应,这样你就住在慈安宫的偏殿,这样有太后照顾你也好些。”
赵天鸣心里对皇宫有着极高的警惕,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可以住在太后那里,毕竟男女七岁不同席,自己一个男孩,住在属于后宫地界的慈安宫还是有那么一些不方便的,不过他也知道在皇宫除了皇帝就是太后最大,有着太后的庇佑想必自己能省下好多麻烦,于是心里欢喜,声音里真心透着感激的谢道:“天鸣谢过皇上。”
皇帝看着赵天鸣的样子也知道他必是喜欢的,这样也不枉费他亲自破例的把赵天鸣安放在慈安宫了。
看着赵天鸣神色有些疲惫,皇帝也就吩咐了几句就让人把赵天鸣领到了慈安宫去了。
太后那里皇帝是通了气的,也很早的就把偏殿收拾好了,等着赵天鸣来拜见太后,太后心里更欢喜了,毕竟人老了就喜欢这儿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陪伴,皇帝倒有三个皇子的,可作为太后她不能表现的特别喜欢那个孩子,而两个公主,大公主木讷不讨喜,二公主那个娘也是不讨太后喜的,于是太后虽然寂寞却没让她们来陪伴,现在赵天鸣的到来倒是满足了太后含饴弄孙的心愿。
赵天鸣很皇帝小的时候长大像,又是长公主的外孙,太后更是疼爱,毕竟看到赵天鸣,太后就会想起两个亲生孩儿,赵天鸣在身边陪伴往往只是看一看,太后也觉得欢喜。
在太后这儿赵天鸣倒是能说会道,赵天鸣在现代和自己爷爷奶奶就感情深厚,哄老太太老爷子来那是拿心应手,手到擒来。不出三句话就能把太后给哄的开心,更因为赵天鸣把太后当做亲奶奶那样的看待,太后自然更为真心的待他。
虽然说是慈安宫的偏殿,可是院落厢房什么的那是一个齐全啊,屋子的摆设看上去就上那种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艺术品,赵天鸣看着那白瓷色的花瓶,衬着一支他叫不出名的花,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他想不管在哪里,贵族的享受永远是顶级的。
不过作为一个连青花瓷和青瓷都弄不明白的人是欣赏不了这么高雅的玩意,他对皇宫的吃食更为的感兴趣,特别是太后宫中有着一位做点心特别好吃的嬷嬷,那个点心做的能让赵天鸣口水流下三千尺,舌头都能吞下去。
赵天鸣进宫没能带侍从,太后就把身边的林嬷嬷给了赵天鸣,随着林嬷嬷来的还要四个公公和四个宫女,林嬷嬷在宫中生活了近三十年,做事再稳妥不过了,在慈安宫除了太后从娘家带来的两个嬷嬷,剩下的就数林嬷嬷最有体面,宫人们见太后如此看重赵天鸣,自然对他就多了几分担待。
林嬷嬷很早就安排好了赵天鸣的房间,劳累了一天的赵天鸣爬上床就睡着了,自然不知道,就在他回来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淮南王世子给他送来了一些淮南的特产。
不过赵天鸣睡的快,就没去禀报.
第二天一早,鸡鸣时刻,赵天鸣就被宫人喊来起来,他洗漱完毕就去慈安宫正殿用膳,这也是太后安排的,有人陪着用膳特别是喜欢的小辈,太后想着心情就不错。
赵天鸣知道今天他要去会会淮南王世子,其实今早看到那些特产,赵天鸣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一个世子都和他主动的示好,如果自己在不上道,那不是不识抬举,虽然他对这个劳什子世子把他点进宫做伴读是一点好感也没有,也想着潇洒的高傲的不理睬,冷声笑道‘小爷我就不喜欢你,你滚远些吧’。但想想那个后果,赵天鸣觉得他还是可以忍受和世子来个恭敬有礼的。
来到书房,已经有两个少年模样的男孩在那儿了,赵天鸣猜测这应该是三位皇子中的其中两位,没法子谁让现在这个世界等级分明,看他们穿的一衣服就知道肯定是皇子。
当今圣上的皇子最大的不过十五岁,最小和最大的相差一岁,整个皇宫最小的孩子就是莫离公主,这也是皇帝为什么会颇宠爱她,毕竟老幺总是让人都疼些的。
赵天鸣一进去,那两位皇子就引了过来,个子高的那个可能是大皇子,长得很皇帝有四分像,看上去是个斯文的读书人且能算个美书生,十五岁的年华使得他看起来极其的骄傲和自信,或许是皇子的他比同龄人要沉稳很多,笑容很亲切,姿态很端正,风评为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宫中秘闻其人乃两面三刀的典范,
,虽然明面上能虚怀若谷,可实际上却睚眦必报,没什么容人之量,这也是为什么他为皇长子却不得太后皇帝喜欢,在赵天鸣看来大皇子也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当然此类人也是不可深交也不可得罪。
相比这下,二皇子就是个文艺小少年。
二皇子年岁不大却喜好诗词,自认为才华超众,在学业水平上也超出整个上书房的平均水平,综合可以说是第一,当然这个上书房在赵天鸣没来之前只有他们三兄弟学生和伴读,具体水平有待考量。
据赵天鸣观察二皇子也是个心气高的主,恐怕除了皇帝太后其他人都入不了他的眼,不过却偏偏装作一副我很爱交朋友的样子,比如京中的诗会十有□都能看到二皇子的身影,美其名曰:虚怀下士。
这招真的有没有用赵天鸣不知道,可惜看到二皇子的第一样他就知道二皇子对他有些敌意,他就想不明白他到底有哪些地方得罪他了,当然二皇子对他明面上还是很好的。
赵天鸣向他们行礼,两位皇子中大皇子热情的说:“你就是大皇姑的外孙吧,按辈分你要叫我一声表舅,以后我就叫你天鸣了。”
说着从身上解下一块玉佩递给赵天鸣:“这是我随身携带的玉佩,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拿去玩吧。”
赵天鸣很从善如流的接过说道:“谢大皇子赏赐,天鸣刚刚来到上书房多有不懂之处,还请两位皇子海涵。”
大皇子看赵天鸣接了他的玉佩眼里才稍微露出了一些暖意,指着二皇子说道:“这是我二弟,传闻天鸣小小年纪就已是秀才,还得王周大师教导,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当年父皇想让王大人教我们诗词文章,结果他不愿意,现在却成了你师傅,你可真是好福气,连我们都有些眼热了。对了,王大人字画双绝,诗词文章清俊,天鸣应该也继承了吧,正好我二弟对诗词文章很是擅长,你们没事可以切磋切磋。”
赵天鸣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被人嫉妒了,看来传闻大皇子和二皇子不和是真的,大皇子在他这个第一次见面的伴读面前都给二皇子下绊子,皇宫的水真深啊。
二皇子听大皇子这样说道哈哈一笑:“大皇兄抬举我了,我看着这位小表侄很喜欢,大皇兄送了你随身玉佩,我就不送玉佩了,我这儿有上好的徽墨给你,你好好用功,才不负父皇之意。”说着让侍从把墨放到了桌上。
这时候突然传来一阵风声,就在此时比赵天鸣高半个他的少年一阵风似得过来了,他的体型微胖,可能是走快了气有些微喘,嘴里还不停着说道:“真好,我害怕迟了,如果给太傅知道又要写大字了。”说完还拍了拍胸口。
赵天鸣知道眼前的小胖子就应该是三皇子,心里觉得好笑,看来传言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三皇子的母妃是贤妃在宫中应该是最高的妃子,虽然三皇子排序最小,贤妃娘家却比大皇子和二皇子都要好很多,皇宫先是子已母贵,后才母以子贵,要说整个皇宫恐怕也就三皇子还有些名分优势。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淑妃保护的太好,三皇子并没有像大皇子和二皇子那样老成持重,反而更像个十四岁的少年,不喜欢读书,武功却不错,经常作弄小宫女和小公公,也能算宫中一霸。
赵天鸣给三皇子请安,三皇子看了看赵天鸣喃喃道:“原来传言是真的,你真像我父皇,我喜欢你,这个给你。”说着把手上的一串佛珠套在了赵天鸣的手上。
赵天鸣无语了,看来三皇子虽有时不拘小节,可是人确实是聪慧,直接用他来表示对他父皇的爱戴,因为自己像他父皇他就爱屋及乌,喜欢自己,相信传出去应该很多人都感叹一句:稚子之心啊。
看看时辰,太傅来了,教他们诗词文章的是位冯太傅,要是冯太傅和赵天鸣还有段不得不说的恩怨,他们都是一年的头三甲,冯太傅做了状元,他师傅为探花,本来两位成了一届考生应该还有同僚之谊,可惜当时好多人传闻因为他师傅年纪才得了探花,其实状元之位给他才是实至名归。
对于读书人怀疑他的才学那是比杀了他还难受,于是冯太傅憋足了劲想在朝廷压他师傅一头,结果他师傅倒好拍拍屁股走人,研习字画去也。
等到了冯太傅终于熬出头了,也成了公认的大儒,皇帝爱惜他师傅才华,想让他做个太傅教皇子读书,可他师傅推了。退而求其次,皇帝这才找了冯太傅来教。
这不是告诉天下人他师傅才华确实高于冯太傅吗,冯太傅不敢怨皇帝,就把一腔怨恨都集中到了他师傅头上,觉得他师傅沽名钓誉,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