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这里,石劭的神情愈发严肃。
“蒙此大恩,理当结草衔环,尽心图报。劭不忘秦氏之义,感念尊侯器重,然恩重不报,何以立身天地之间,何以敢称丈夫?”
石劭表情坚定,语气没有半分动摇。以实际行动表明,无论秦璟说什么,他都不会前往北地。
“敬德决定了?”
“是。”石劭拱手道,“请秦郎君体谅。”
秦璟摇摇头,暗中叹息。
牛不喝水总不能强按牛头。秦氏的确缺少人才,但石劭打定主意不愿北返,一心一意留在盐渎,总不能把人绑回去。
这不是秦氏的行事作风,传出去必要受世人诟病。
“敬德乃真丈夫。”
“仆惭愧,当不得郎君夸赞。”
事情说开之后,秦璟怀抱遗憾,却对石劭的品性更为欣赏。同样的,对能让石劭死心塌地的桓容也多出几分好奇。
先时只觉得这小公子性情直率,有秦汉士子之风。如今来看,其品性言行定有更多过人之处,的确值得一交。
“敬德无意北返,我亦不好在南地久留。”
氐人和鲜卑人打得不可开交,秦氏坞堡夹在二者中间并非绝对安全,必须做多方面的考量。
“返回北地之后,我会向家君禀明敬德之事。敬德可随时遣人往北,如能援手,秦氏定不推辞。”
“多谢。”
石劭笑容诚恳,费了诸多力气,等的就是这句!
“秦郎君不介意,现下便有一事相商。”
“何事?”秦璟道。
“仆知北方连遇旱蝗,粮产锐减。因鲜卑胡同氐人大战数月,阻断多条商路。纵有吐谷浑等番商往来市货,仍是杯水车薪,补不足半数缺额。”
秦璟没有说话,双手平放腿上,等着石劭道出下文。
“今岁盐渎稻谷丰产,盐场出盐超过往年,且价格下降一成半。”见秦璟挑眉,明显知晓其意,石劭笑容增大,道,“未知郎君是否有意做这笔生意?”
秦璟曲了两下手指,眸光微敛,衡量其中利弊,没有急着点头或摇头,而是问道:“此乃敬德之意?”
“府君亦有此意。”石劭道。
斟酌片刻,秦璟点头。
“好。”人带不回去,能新开辟一条商道也算弥补。
“郎君答应了?”
“盐粮均为堡内必须之物,且盐渎价低,璟为何不应?”
初步定下合作意向,石劭请秦璟前往后堂,与桓容共商此事。
盐渎已被划为桓容食邑,千户税粮均入县公府库。随县内豪强倒台,盐亭陆陆续续收回,制出的盐逐月增多,除运往建康的定额之外,余下都归桓容处置。
粮食暂且不论,单是累积起来的盐量就够桓容赚上一笔。
得知石劭不准备北返跳槽,桓容可谓惊喜不小。知道他和秦璟谈成生意,惊喜瞬间加倍。听完秦璟要求的货物数量以及给出的价格,桓容整个人都处于“懵”的状态。
“以金市粮?”
“绢布亦可。”
咕咚。
桓容咽了口口水,精巧的喉结上下滚动,脑袋有些发热。略微冷静下来,转念又一想,粮价高于晋地,并且以黄金交换,这事是不是太好了点?
天上掉馅饼可以有,但饼里包着的是什么馅,会不会藏着咯牙的石子,没弄清楚之前绝不能轻易下口。
“秦兄可有其要求?”
“确有。”秦璟点点头,道,“我欲同容弟定契,每年七月至九月运粮,盐船三月一行,均自盐渎北上,不经建康。”
“不经建康?”桓容心头微跳,眼角余光瞄向石劭。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他无需犹豫,可以答应这个条件。
“船行建康需过京口,此后行过运河,又要过大小各处津口,每处理都要缴纳货物或者绢布。粮船百分税四,盐船十分税一,仅过三道篱门,成本便要多出许多。”
桓容眨眨眼,看看一脸精明的石劭,再看看理当如此的秦璟,顿觉土著腹黑,自己这个穿越客过于纯良。
明摆着撺掇他逃税,还逃得如此理直气壮,真的不会出问题?
看出桓容的不自在,石劭笑了。
“府君大可不必如此。津口名为朝廷设立,实为各高门士族掌控,每年所收商税路费仅一成入国库。府君接掌盐亭,愿向朝廷贡盐,已是补足其税,无人会以此挑唆攻讦。”
简言之,打着朝廷的名义设立关卡,收取的商税大部分落入高门士族口袋。
桓容老实交税,也只是肥了建康士族的荷包,半点落不进朝廷口袋,还会被笑话犯傻。与其做冤大头给别人送钱,不如改行他路,正大光明避开津口,换成贡盐船入京,国库还能有些入账。
如果想为百姓谋利,可上表朝廷,请天子许可遣国官入京,逢双月设立小市,低价向百姓市盐。
“仆未曾至健康,也曾听闻城内诸市。”石劭认真道,“府君忧国忧民,仆甚敬佩。”
桓容:“…”
他只是提了一下交税问题,怎么突然就转到忧国忧民了?是古人太擅长脑补,还是相隔一千多年,彼此之间存在无数代沟?
仔细想想,东晋当真是奇葩的朝代。
皇帝和士族高门平起平坐,盐铁把控在士族之手,天子不铸钱币,收费的关卡都不是朝廷设立。凭借华夏正统硬是挡住北方胡人,甚至赢了淝水之战,换成后世封建王朝简直不可想象。
现如今,自己也加入豪强之列,成为欺负皇帝的士族一员,该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最终,桓容被石劭说服,答应秦璟的要求,粮船和盐船直接从盐渎出发,经射阳至淮阴,随后沿淮水西行,至汝阴郡转道北上,穿过秦氏坞堡和慕容鲜卑交界地带,换陆路直入洛州。
说话间,石劭铺开纸笔,勾画出简略的地形图。水流郡县都画得十分详细,特别标注出几处沿河郡县,可为商船行经提供便利。如果能收入手中,设下坞堡据点自然更好。
桓容有些无语。
自己好歹也是盐渎县令,天子亲命的官员。当着他的面讨论地盘划分真的好吗?鲜卑和氐人的地盘也就算了。关键在于,石劭点出的几个郡县,少部分可是在东晋境内。
待全图完成,墨迹吹干,秦璟不由得点头,对石劭的才能颇有几分叹服。
桓容却是皱眉。
在他看来,这样的图纸依旧显得抽象。
考虑到要和秦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总要亮出一两张底牌,桓容另取来一支笔,参照石劭的图纸勾画,线条更加精细,郡县河流也更为清晰。不再是几条枝桠几个圆圈,看起来更加直观。
“府君大才!”石劭语带惊叹,爽快丢开自己的手笔,直接取用桓容绘出的地图。
仔细看过图上水貌地形、郡县分布,秦璟抬头看向桓容,眼中闪过异彩。
“容弟曾往此地?”
“未曾。”桓容摇摇头,直接抛出郗超,“家君幕下郗参君有大才,容曾从其学习,勉强学得一点皮毛。”
“容弟过谦。”秦璟笑容不减,“璟有一事相托,容弟可否答应?”
“如是绘制北地舆图,恐不能答应秦兄。”
桓容拒绝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今时不同往日,手中有了地盘,身边有了人才,心腹护卫正在培养,说话自然有了底气。
更何况,他亮出底牌是为勾住秦璟,增加自己的筹码。立即满足对方的愿望,今后的生意还怎么搭配添头讨价还价?
勾住?
一念闪过,桓容愣了两秒。
这词似乎有哪里不对?
“容弟可有顾忌?”
“并非是顾忌。”桓容解释道,“容未曾到过北地,也未见过类似舆图,实在是无能为力。他日如能到北地一行,或许能帮上秦兄。”
“此言有理,是我急躁了。”秦璟没有强求,话锋一转,道,“我与容弟甚是投缘,容弟何时往北,璟必扫榻相迎。”
看着面带笑容的秦璟,低头看一眼被握住的手腕,桓容突然发现,这美人的性格似乎和印象中有所不同,或者应该说是差距很大。
彼此达成一致,定下两年运送的粮盐数量和价格,石劭动笔写下契书。
如今世道不安定,战争随时随地发生,加上天灾频发,粮价自然会有所波动。例如东汉末年乱兵攻入长安,一斛豆麦的价格达到二十万钱,谷的价格竟达五十万钱。东晋的粮价不会如此夸张,但涨起来也十足吓人。
两年是桓容定的,为的是向秦璟表明他是个实诚人,不会短期乱涨价。若是按照石劭的要求,一年都嫌多。
契书定好,以隶书刻成竹简,桓容秦璟各留一份。
五日后,首批盐船将随秦璟一同北上,消息自然瞒不过建康。
“秦璟此行仅为市盐?”
不提南地士族,慕容垂得知消息仍不放心,派人通知船商,下次往建康市货不妨东行侨郡,仔细探一探盐渎的底细。
桓容不知麻烦正在酝酿,看着成袋的盐运上木船,随船的黄金送入县衙,不禁心中感叹,如此财大气粗,难不成秦氏手中握有金矿?
猜出他所想,秦璟道:“日前同慕容鲜卑交易,得金数百。”
同慕容鲜卑交易?
桓容愈发感到好奇,略微抬起头,活似圆睁大眼的狸花猫。
秦璟看得有趣,解释清楚前因后果,并且重点说明,多亏桓容赠他的珍珠,才打动慕容亮,为坞堡增添更多人口。
“多谢容弟。”
“不敢。”桓容有些脸红。
秦璟的笑容愈发真挚,三言两语又绕到北上舆图等事,桓容差点被被带进沟里,好悬紧急刹车,没有当场点头。
事后回想,和古人打交道果然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早晚要吃大亏。而秦璟的性格岂止不是冰冷正直,简直就是两个极端,黑到了骨子里!
第四十一章 强迫收礼
进入十一月,建康城接连落下数场雨雪。
绵密的雨丝夹着雪子飘飘扬扬洒落,织成透明的白色帘幕,覆盖整座城池。纱帘轻轻扫过地面,落入水中,不到两息便已融化。
入冬之后,秦淮河上船只日渐减少,上不复往日繁忙。
过往的商船减至三成,遇上雨雪时日,城内的小船舢板多数停靠在码头附近,艄公和船夫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两三人凑到一处,闲话近月来听到的消息。
“氐人又败了。”一名艄公道。
“听说鲜卑胡有猛将,领两千骑兵敢冲万人战阵。”
“上月鲜卑胡的商船来市绢,你是没有看到,各个得意得鼻孔朝天,话里话外说什么吴王英武,氐人望风而逃,前锋将领一个照面就被斩落马下。”
“我还听说慕容鲜卑有个凤皇儿,是鲜卑国主亲弟,今年不到十岁,已经随军上了战场,率人火烧氐人大营,临阵斩杀数人!”
“对,说什么天人之姿,世间少有,我看都是胡人自吹自擂!”
“难说。”
“怎么难说,鲜卑胡商你也见过,要么五大三粗满脸大胡子,要么白得像鬼,要么黑得似炭,看着就吓人。日前来的那一船胡奴,样子长得能吓哭小儿!”
一名艄公松了松蓑衣,半掀开斗笠,擦去覆在额前的一层薄汗,不屑道:“一样是鲜卑胡,慕容鲜卑又能好看到哪里去!”
蓑衣不透气,压在肩上又沉。
不大一会儿,就有几个壮年船夫闷得难受,干脆解开前襟,露出黝黑的胸膛,任由细雨打在身上,凉风吹过,舒服得叹了口气。
“今年这年景当真奇怪!”
“二、三月间下冰雹,入冬后却不如往年湿冷,落这一场雨雪更显得闷。”
“这样的年月恐有天灾。”一个上了年纪的艄公道。
“真的?”
“咸康八年,成皇帝驾崩那年,就是三月下冰雹,十一月下雪子。隔年建康城外五十里地动,豫州遭了水灾,隔江的胡人地界遭遇旱蝗,饿死的人不下几千。”
咸康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
司马衍四岁登基,共在位十七年,比起现任皇帝司马奕,称得上身具才华,励精图治。
为削弱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力量,司马衍重用外戚庾亮,组织北伐,意图恢复和巩固皇权。他在位时,正是庾氏最风光的时期。
庾亮、庾冰、庾翼三兄弟掌控长江上游诸郡县,手握兵权,位高权重,甚至一度同琅琊王氏分庭抗礼。
可惜的是,庾亮得意忘形,任意杀逐朝中官员,蔑视流民帅出身的将领,引起苏峻叛乱。乱兵攻入建康,庾太后受逼迫忧伤而死。南康公主得知内情,和庾氏老死不相往来,视其为仇。
叛乱平息后,庾氏仍得天子信任,被委以北伐重任。然而事不可成,大军被胡人击败,庾亮郁郁而死,庾氏的名声一落千丈。
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力量反扑,朝中局势彻底翻转,司马衍利用外戚振兴皇权的努力宣告失败,年仅二十一岁便含恨而终。
在那之后,再没有一任皇帝做过类似的尝试,至司马奕继承皇位,更是彻底奠定了“吉祥物”的称号。
论理,庾氏作为外戚,族内先后过出过两任皇后,又对王谢等士族构不成威胁,只要不作死,不妄图争夺兵权,老实的经营手下几处郡县,理应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奈何庾希和庾邈兄弟几个都不安分,庾攸之更是作死的典范。
先是惹上桓大司马,后又惹怒郗刺使,两个权臣共同发力,想要和之前一样破财消灾都不可能。
河上的艄公船夫只知北地热闹,氐人和鲜卑人打生打死,殊不知貌似安静的建康城同样暗潮汹涌,朝堂之上,一场碾压式的权利斗争早已经吹响号角。
太和三年十一月庚子,新蔡王司马晃突然背负荆条至太极殿,口称著作郎殷涓、太宰长中庚倩、散骑常侍庚柔等密谋造反,并力图拉他下水。
“我不知殷氏、庾氏险恶用心,待之以上宾。不想其竟有此等谋逆之心!”
司马晃声泪俱下,跪倒在殿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真实得不能再真实。
天子司马奕坐在上首,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办。转头去看谢安王坦之,发现两人都在皱眉。再看丞相司马昱,同样是眉间深锁,表情无比严峻。
“陛下!”
司马晃哭得声嘶力竭,他是真害怕。不是害怕谋反的罪名,而是桓大司马和郗刺史的威胁。
如果今日告不倒殷氏和庾氏,完不成以上两位布下的任务指标,他也甭回王府了,干脆找根柱子一头撞死,说不定还能少遭点罪。
司马晃咬定殷涓和庚倩兄弟撺掇他造反,更扯出早年庾氏和琅琊王氏争权,此番谋逆成功定要诛杀王、谢等士族,脏水一盆接一盆往几人头上泼,完全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陛下,此等狐鸣狗盗之徒需当严惩!”
司马晃跪在地上,哭得嗓子沙哑。
左右接连有几名文武出列,附和他的说法,并言新蔡王举发谋逆,忠于晋室,非但无过反而有功。话里话间认定殷涓等人谋逆大罪已定,区别仅在于杀头还是流放。
虽然出声附和的不是什么重要角色,加起来比不上谢安一根手指头,但谋逆之事不容轻忽,稍有差池就会被污水溅上衣摆。
于是乎,朝中文武集体装聋作哑,司马晃演技绝佳,殷涓当殿傻眼,想要出口辩解,却是越解释越黑,越说越被扣牢罪名,求救的看向四周,众人纷纷避开他的目光。
这种情况下,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更不会有人自找麻烦,出面为殷涓庾倩等人辩解求情。
事情明摆着是有人要找两家麻烦,结合之前姑孰和京口传回的消息,谁在这个时候出头,谁就是脑袋进水的傻子。
最终是谢安出面,言谋逆大罪不可轻忽,需当严查。
“受举发之人当入狱,详问之后再做发落。”
“许。”
几乎是谢安话音刚落,司马奕就当场点头。
殷涓被侍卫拖出殿外,脸色灰败,完全不明白,自己同新蔡王无冤无仇,他为何要如此陷害!
如果是受人胁迫…桓温,一定是桓温!
想到桓温,自然就会想到庾希,进而记起来庾氏种种找死的勾当。殷涓嘴唇颤抖,悔不听殷康之言,如今官位不保,落实造反的罪名,全家都要遭殃!
“往徐、兖二州拿庾倩、庾柔!”
“新蔡王暂留建康,待事情查明再还封地。”
司马晃没有二话,当即谢恩。
谢安和王坦之对视一眼,再看队伍另一端的司马昱,均是面露苦笑。
惹事的是庾希和庾邈,首先被拿下的却是庾倩和庾柔。
换做一般人,或许会觉得此事有蹊跷,很不合常理。但三人心中明白,此举大有深意,代表桓元子和郗方回下决心铲除庾氏。
用桓容的话来讲,剥洋葱总要一层层向里,才能剥得美观,剥得干净利落。
庾氏面临的境况正是这样。
先除掉庾倩等人,断掉庾希和庾邈的臂膀,再朝本尊下手,继而瓦解整个庾氏,其下手狠辣不留余地,完全就是桓温的作风。
“桓元子如此不足为奇,只是没想到郗方回也…”司马昱摇摇头,明显有几分费解。
“不奇怪。”谢安道,“庾氏犯了大忌,郗方回到底掌兵,无论平日如何,此番绝不会轻易放过。”
谢安甚至有种想法,桓温和郗愔的主要目的不在庾氏,更似在借此互相角力。
桓温掌控西府军,是当朝举足轻重的权臣,郗愔手握北府军,镇守京口,代表郗氏最强的力量。
桓温早有意北府军,郗愔不可能轻易放手。
两人稍有动作就可能引来朝廷动荡,自然不好对掐,庾氏自投罗网,正好成为双方角力的棋子。
“且看吧。”谢安叹息一声。
本以为北伐之前桓元子不会轻易动庾氏。哪里想到,庾邈派人截杀桓容,闹到京口的地界,引来郗方回的怒火。
双方合力碾压,彼此斗法,无论哪一方胜出,庾氏都将彻底瓦解。
消息传入后宫,庾皇后僵硬的坐在内殿,一动不动,仿佛成为一尊雕塑。褚太后没心思安慰她,遣宦者往桓府送信,请南康公主入台城一见。
“究竟是怎么个章程,会不会危及到天子,总要弄个清楚。”
南康公主早有预料,当日便随宦者入宫,关门同褚太后密谈。
比起上次见面,褚太后鬓边白霜更甚,眼角和嘴角的细纹脂粉都遮不住。
“南康,你实话告诉我,桓元子究竟是什么打算?”
“我早和太后说过,那老奴不可信。”南康公主正身端坐,碰也不碰面前的茶盏,冷淡道,“撇开庾希和庾邈自寻死路,庾倩和庾柔可没得罪他,结果呢?”
南康公主对庾氏厌恶已极,提起几人均直呼其名,未有一人称字。
“可是…”褚太后还想安慰自己,面对南康公主的冷笑,幻想很快被戳破。
“今日,我可以同太后保证,明年那老奴北伐不成,皇姓或许还为司马。假设成了,哪怕只夺回一县之地,你且看,朝中再无人能挡他。谢安石不行,王文度不行,咱们那位堂叔同样靠不住!”
褚太后瞬间沉默,仿佛一夕之间老了十岁。
“南康,你就不能给我留点念想?”
“太后既然问我,我总要实话实说。”南康公主表情不变,除了桓容和李夫人,再难有人和事能轻易打动她,“太后请我入台城,总不会想听假话。”
姑嫂两人对坐,南康公主愈发冷淡,褚太后唯有苦笑。
太和三年,十一月乙巳,庾倩庾柔先后被捉拿归京,押入大牢候审。
两人得知罪名,均是大惊失色。
他们压根和新蔡王不熟,怎么会撺掇这位谋反?要是有这个心,会稽王分明更加合适!毕竟庾邈在王府做参军,庾氏和会稽王的关系远远好过其他诸侯王。
会稽王?庾邈?
想到这里,两人犹如被惊雷击中,脸色骤变。
“庾邈!庾希!”
明白自己肯定是遭了无妄之灾,庾倩和庾柔既恨且悔。
悔的是没有早下决心,和庾友一样同坑人的兄弟划清界限。恨的是庾希和庾邈看不清形势,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动手捋虎须惹上不该惹的人物,硬往死路上走!
他们死不要紧,为何要带累自己?!冤有头债有主,闯祸的是那两个,怎么要断头的反而是自己!
两人心怀怨气,对庾希两人的恨意竟超过了桓温。
京城风起云涌,远在盐渎的桓容却忙着清点盐粮库存,招收流民大兴土木,改造颓败的西城。
秦璟将要启程,临行前一日特地寻上桓容,言有礼物相赠。
“秦兄美意,容受之有愧。”
先有李斯真迹,后有青铜古剑,每样都是价值连城,桓容总有几分过意不去。珍珠价值虽高,到底不比先秦古物。一旦数量多了,价值更会下降。如此一来,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回赠?
人情不好欠,得礼太重同样是个问题。
难不成真要北上秦氏坞堡,给秦璟绘制完整的舆图?
“容弟不必客气。”
秦璟笑了笑,请桓容行到院中,口中打起一声呼哨。数息之后,空中陡然传来响亮的鹰鸣。
“噍——”
桓容抬起头,发现一只黑褐色的苍鹰盘旋在云间,瞅准秦璟的位置,双翼振动数下,俯冲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