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掌心一片冰凉。
车门哗啦啦地拉开了,少玲跳下来,叫了一声“老胡叔”就嘤嘤地哭起来了。
胡萝卜抱住她的肩膀,感觉她的身体在微微发抖,“少玲你咋的了?大山子呢?”
“不知道,刚才他进了楼里面,就再也没出来。我拦过他,他不听……”少玲抽泣着。
一抬眼,胡萝卜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只见车厢里坐着一名白衣女子,苍白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上身直挺挺的,他差点以为是撞了鬼,“这……这是谁啊?”
“我们在路上撞见的……”
“你们撞上她了?”胡萝卜急了,“怎么她身上有血啊?”
“没撞上,差一点儿。”少玲说,“她在国道上站着,脸贴在车前,吓死人了……我们看她浑身是血,又不像本地人,就怀疑是不是湖畔楼出了事,才往这里赶。后来大山子报了警……等了一会儿,他等不及就冲进去了……”
“胡闹,简直胡闹!”胡萝卜一边嘟囔着拉上车门,一边瞄了一眼黑黢黢的湖畔楼。虽然一点也不想进去,但是一种不祥的预感,还是逼着这个戴了三十多年警帽的老警察推开了那扇飘忽的大门。
一只手——
猛地攥住了他的胳膊!
胡萝卜惊得一回头,发现是少玲,紧紧地跟在他身后,知道她是不敢一个人留在外面,叹了口气,由着她跟自己一起进了门。
门吱呀一声,在身后自动合拢了。
楼里黑得像一段两头堵死的盲肠,胡萝卜摸了半天,才找到手电筒上的扳钮。咔吧一声,射出一道笔直的光柱,正照在门对面的前台上。柜台上面凌乱地丢着登记簿、计算器之类的东西,还有一部小电视机。后面的酒柜上摆着一瓶瓶白酒,冰冷得像生物教室里的标本容器。
一只手!
一只上下摇摆的手!一双睁得圆圆的眼睛!猝然出现在手电筒光晕的正中!
胡萝卜浑身一悚,想后退,腿脚竟软得动弹不得。定定神,他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只招财猫。在这毫无生气的黑楼里,却有一只招财猫翘着嘴角笑吟吟的,连连招手,散发出格外诡异的气氛。
胡萝卜头皮一阵发麻,他摸到了门厅的电灯开关,扳了两下,头顶的灯却没有亮。
整个楼漆黑一片,恐怕不止是灯泡的问题了……他把东墙上的配电箱打开,检查了一下,发现总闸跳闸了,连忙将总闸扳起。
大厅的灯总算亮了,黄恹恹的,和没亮时也差不了多少。
壮胆似的,他大喊了两声李大嘴,震得小楼嗡嗡作响。
无人回答。
“大山子!大山子你在哪儿?”胡萝卜又喊,嘲笑他似的,回声之后仍是一片死寂。
“老胡叔……”身后的少玲发出微弱颤抖的声音,“我眼睁睁看着大山子进了这楼的……”
胡萝卜咬咬牙,现在不是一个大山子不见了的问题,而是这栋本来应该整夜都亮着灯,能见到笑容可掬的李大嘴、疲倦的客人和忙碌的小伙计的小旅店,现在居然像一间午夜时分的寿衣店,没有半点活人气息。
他清楚地记得,前天晚上自己还来这里抽查过旅客的身份证。
临出门时,李大嘴给他点了根烟,“胡所,这两天风大,您就甭过来了。”
他当时还开玩笑说:“咋的,怕我查?有啥事儿瞒着我?”
李大嘴连忙摆手,“瞧您说的,我这儿有啥可瞒您的?纯粹是怕您累着!您要不放心您只管来,酒肉我管饱!”
酒肉?
胡萝卜想起了什么,带着少玲,沿楼道一直往西走去。一边走一边随手拧着每间客房的门把手,全都锁着。走到西头,穿过一道挂着塑料门帘的门,便到了凸起如将军肚皮般的一个大厅——餐厅。这里摆着几张小方桌和椅子,是给散客吃饭用的,此刻桌面上干干净净的。南边有三个包间,胡萝卜一个一个地推开门,终于在最后一个包间里闻到一股浓浓的饭菜味儿。电筒光扫去,只见大圆桌上散乱地扔着几双筷子和空了的方便面盒。
胡萝卜越来越摸不着头脑:数数筷子,有六双,也就是说有六个人就餐。从食物残留的程度看,他们应该是吃完了才撤的,但是为什么没有伙计来把空盒和餐具收走呢?这可不像勤快的李大嘴的作风啊。
走出餐厅,回到楼道,北边是通向二楼的楼梯。他想上楼看看,又想起一楼还没查看完,就顺原路返回到大厅。
以大厅为中心,湖畔楼呈东西对称格局,顺楼道一直向东走,尽头是一扇木门,打开也是一个凸起如将军肚皮般的大厅,不过不是餐厅,而是一个ktv包间——
湖畔楼毕竟只是家小旅店,所以只有这么一个ktv包间,油乎乎的歌本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首老掉牙的歌,《真的好想你》《心雨》《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什么的。包间音响质量很差,稍微唱个高音就发出刺耳的吱吱声,麦克风要试过好几个才挑得出个能使的。
胡萝卜和少玲向楼道东头走去,依旧一路顺手拧着客房的门把手,也一律锁着。来到东头,在ktv包间门前站定,伸手推了一下门,没能推开。他竖起耳朵,听里面有没有动静,假如餐厅那六名客人此刻正在ktv包间里,他不可能听不到一点声音……
但就是没有一点声音,只有电筒灯泡传来的细微到不能再细微的咝咝响。
他有些烦躁,关上手电筒,光芒倏然熄灭,他的心一沉,感到自己像被绑上巨石猛地沉到了湖底,浑身沉浸在一片冰冷的黑暗中。
黑暗也过滤了一切嘈杂。
看来ktv包间里面没有人。胡萝卜憋了半天的气,这时才放松地深深吸了一口……
一股气味瞬间钻进他的鼻腔!
他熟悉这种气味:乡屠宰场的地上到处是鲜红的血污,麻绳、残肢,乳白色的脂肪,墙上被层层叠叠的污垢染成了黑黄色。一头头牲畜——猪也好、牛也好、羊也好——被铁链吊在半空,穿着橡皮衣的屠夫一刀一刀地给它们开喉,放血……
这是血的气味!只有黏稠的鲜血,气味才会如此浓烈!
出事了——这ktv包间里!
胡萝卜摸向腰间,想掏手枪,不禁一愣,腰间空空如也。他才想起自己在安静少事的狐领子乡,已经很多年没有随身带过武器了。来不及再去找别的家伙了,现在必须冲进去!他又狠狠推了一下门,还是推不开。他急了,飞起一脚哐地踹在门上,吭哧一声,门没有开。
他把手电筒交给身后的少玲,后退了几步,猛地冲上前,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膀子撞在门上。
哐——咔嚓!
门应声撞开,他的身体也借着惯性扑了进去,差点跌倒。
站稳。
血腥气骤然加重了几十倍。整个ktv包间里漆黑一片。“手电筒!”胡萝卜大喊,“少玲,打开手电筒!”
站在门口的少玲赶紧把手电筒打开,也就在这一刻,包间里的景象让胡萝卜呆若木鸡——
一具,两具,三具,四具……
人体。
不对,是尸体。每一具都散发着幽幽的绿光,圆睁或紧闭的眼,没有一丝光芒和生气,已经永远定格在了死亡上。
少玲浑身发抖,手电筒也随之乱颤,光芒像锯子一般切割着每一具尸体。胡萝卜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从警三十多年来,他还从没遇到这样的大案子。死了这么多……
一下子。
“啊!”
少玲的一声尖叫,让胡萝卜打了个哆嗦,蓦然惊醒。她手中的手电筒直直地指向位于包间最里侧的播放控制间老式的ktv包间,一般单独辟出独立的播放控制间,客人把歌本上歌曲的编号写在纸条上递进去,由里面的工作人员操作电脑点歌。胡萝卜循着光芒望去,只见从控制间的门后面伸出一只手。
他小心翼翼地上前几步,正要查看,突然听见楼道里传来一阵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猛地回过头,只见一个巨大的黑影从后面覆盖住了少玲娇小的身躯……
少玲神色惊惶地转身,手电筒的光一扫,定格在一张宽阔的方脸上,是张大山。
少玲捂着胸口,“吓死我了!你跑哪去了?”
张大山一副懵懵懂懂的模样,“见一楼房间都锁着,我就上二楼了啊。刚才听见你叫唤,才赶紧跑下来,咋了,到底出——”
声音戛然而止,他的目光扫过包间里的一具具尸体,张着嘴半天合不拢,很久,才从嗓子眼里发出一声呻吟:“我的妈呀……”
有这个虎背熊腰的张大山在场,胡萝卜觉得心里安稳了些。
他压低嗓子吩咐:“少玲,你找找这包间的电灯开关,把灯打着了。大山子,你挨个查下,看还有没有活的——注意点,尽量不要碰什么东西,保护好现场。”说完他继续走向控制间。门后面那只手,像乞讨似的张开着。他轻轻推了一下控制间的门,没推动,使点劲又推了一下,门缝开大了许多,那只手也软软地向后缩了一缩,吓得他心惊肉跳。
他定了定神,透过控制间的玻璃窗,依稀看见一个蜷卧在门后的身体——控制间很小,点歌用的电脑、音响控制面板等等都在右边,在左边的门向里推开,推到九十度就能顶到墙了,所以门和墙之间的空间非常狭小,而那具身体恰恰堵在门后,所以才推不开。
也不知是死是活……进去看看再说。
这么想着,胡萝卜用力推了推门,将门缝撑大了一点,才把圆滚滚的身体挤进了控制间,然后蹲下,把那个倒在地上的人扶起来。
这是个十分瘦小的人,黑暗中看不清楚他的相貌,甚至分不清男女,但是明显可以感觉到身体已经冰凉。
一道红色光芒,倏地划上了死者的脸,犹如面皮爆裂、喷出了血,接着又是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
一惊之下,胡萝卜用手去挡,手背也被“划”了一道,却不疼。回过头,原来是少玲不小心把屋顶正中的“满天星”打开了。闪摇中,彩色的光芒透过控制室的门缝直划进来。
霎时间,白炽灯照亮了整个包间,一目了然。
一共有六具尸体——
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头儿倒在包间的大门旁边,双眼圆睁,金丝眼镜就碎在太阳穴旁的地上,他双手捂着肚子,身子下面是一摊鲜血,一把尖刀就浸泡在血泊里。
距离他不远处,一个体形丰满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背靠着墙坐在地上,留着短发的头颅耷拉在肩膀上,手臂垂吊在身体两侧,眼睛紧闭,半张着嘴,嘴角挂着一缕已经凝固的血丝……
靠北墙的沙发上,仰卧着一个衣着时尚的年轻女子,两条穿着黑色丝袜的大腿痉挛般地撑开。微张的嘴唇上覆满了血沫,神情极其痛苦,一手握成拳头,一手的五指抠着自己高耸的胸脯,像是要挖破它。
年轻女子身边的地板上,躺着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身穿做工极好的西服,短粗的脖子上系着彩色的丝巾。谢了顶的脑袋、肥厚的嘴唇和肿大的黑眼袋,都显示这是个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人。他闭着眼,双手蜷缩成了爪状,在白炽灯下,又可怖又可憎。
第五具尸体正是蜷卧在控制间里的人,男性,三十岁上下,身材瘦小,脸形又尖又细,脸上是有点凸的眼球和龅牙。
第六具尸体死得最惨,男性,身材粗壮,俯卧在玻璃茶几旁。他的后脑被砸裂了,血液和脑浆淌了一地……在他的旁边,有一只摔成几瓣的玻璃烟灰缸,烟灰和几个烟头撒成纷乱的一摊。
5.
少玲倚在门框上,目光呆滞。
已经试探完了每个人鼻息的张大山,傻呆呆地站在包间的正中间,脸上挂着一副不知是哭还是笑的古怪神情。胡萝卜看着他俩,眼里却都是那一具具尸体……
在平安无事了几十年的狐领子乡,突然发生了一起谋杀——
不,是屠杀!血腥的集体大屠杀!他们的死因是什么?谁是凶手?为什么要一口气杀掉这么多人?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胡萝卜只觉得头皮阵阵发麻,“这里发生了很严重的案子,你们俩现在必须配合我工作。”
声音有些沙哑,在这阴冷的包间里,显得那么空洞而孱弱,连他自己都没有听清楚。见少玲和大山奇怪地看着他。他一下子生气了,扯直了嗓子:“这里发生了案子!你们俩按我说的办,听见没有?听见了就吱一声!”
两人吓了一跳,少玲僵硬地点着头,张大山则立正,敬礼,回了一声:“是!”
胡萝卜重重地喘了口气,说:“现在咱们都离开这个包间,退出这个旅馆,到外面去。”
然后微微抬起脑袋走出了包间——他不愿再看那些尸体一眼,少玲和大山紧紧地跟在他后面。穿过楼道走到前台,他想起什么似的,突然加快了脚步,推开大门,冲到金杯的车门前,哗啦啦拉开了车门——
还在!
骤然绷紧的心弦,又骤然松弛。
这个穿白衣的女子,应该正是这起屠杀的目击者……或者,她在案件中扮演了其他的角色?所以,绝对不能让她逃走!
白衣女子依旧坐在车里,僵硬的上身直板板地立着,眼神空洞,苍白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
胡萝卜慢慢关上车门。“少玲。”他回头低声说道,“我记得……那个ktv包间的门,好像是从里面上锁的?”
少玲摇摇头,“不知道,我没看那门锁是什么样子的。”
胡萝卜“嗯”了一声,知道自己这一问有点多余,因为他内心已经确认,那扇被他撞开的门,确实是从里面锁上的。而朝南的三扇窗户,他也明明记得都是从里面关紧了的。那么,按常理判断,那包间里面既然发生了一起导致六人死亡的屠杀,当中,必定有一人是凶手!
否则……
否则?
他摇摇头,不可能出现什么“否则”,绝不可能!
6.
这是个异常寒冷的早晨。
草原上浮动着一层霜似的白色,房檐、井栏、围墙、牲口棚,连同村口那几根早已废弃的木头桩子,都冻硬了似的泛着青光。小河沟里结着冰,一头瞎了一只眼的老牛在河沟边徘徊了半天,也没找到饮水的地方,抬起头来悲哀地哞了一声,脊背上的毛在熹微的晨光中瑟瑟发抖。
二秃子左手抱着个红色塑料盆,右手搂着一口大铝锅,穿过两名头戴钢盔、手持79式警用冲锋枪的特警,钻出了乡派出所的大门。
一株粗壮的大槐树后面,转出一个脑袋很大、个子却很矮的人——活像个洋葱头。这人一把拉住二秃子的胳膊说:“家走,家走!”
迎面,胡萝卜匆匆走了过来,老远就和洋葱头打招呼:“老杨,他们——都吃了吗?”
洋葱头本来是低着头思忖着什么,听了胡萝卜的声音,抬起头来时,嘴角已经挂上了笑,“胡所啊,二秃子送进去的,他们铁定是吃了,拿出来的盆盆锅锅可干净着呢。”等走近了,又压低声音追问,“咋样,透露点消息,啥情况了?”
一夜没睡,胡萝卜眼里红红的全是血丝。
昨天夜里,他打电话给留在所里值班的协警小王,要他立即召集所里全体民警赶到湖畔楼,还要求所有人必须带上手枪。同时,他紧急向县公安局求援——这案子太大了,断不是一个小小的乡级派出所能应付的。县公安局值班的同志接到电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火速报告了县公安局局长李阔海。
刚到外地协办了一起交通逃逸案归来的李阔海,躺在床上睡眼惺忪地接过电话,才听见“死亡六人”,便一下子坐了起来,一边穿外套一边指示值班同志调集警力前往狐领子乡支援。挂上电话,他看看床头柜上的闹钟,已经凌晨一点多了。
犹豫片刻,他还是拨了省公安厅主管刑事大案要案的王副厅长的电话……
凌晨四点,十几辆警车和上百名特警将湖畔楼围了个水泄不通。
警车车顶,警灯闪烁不停的红蓝色光芒,刺过茫茫的雾气,将整座楼映得活像一座舞台,在暗夜中有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
年轻的省公安厅刑侦处处长楚天瑛,在胡萝卜的带领下走进了湖畔楼的ktv包间。
包间里,只见膀大腰圆的李阔海正在指挥一群戴着乳白色塑胶手套、套着浅蓝色塑料鞋套的刑事鉴识人员拍照、提取各种痕迹和物证、用粉笔勾勒出尸体的倒伏位置……
并不宽敞的包间里,连带尸体在内,一下子挤进十几人,顿时有些拥挤和混乱。不时传来低沉的议论声、粗重的喘息声和碰撞声,还有几名刑警堵在门口,好奇地往包间里张望——他们手里拎着黑色的敛尸袋,准备现场勘察结束后,就把尸体装进袋子搬走。
7.
two法则。
犹如春水的涟漪,她的声音,忽然闪现于楚天瑛的脑海。
还有她的倩影,即便身穿警服,即便是站在讲台上,也丝毫掩不住曼妙的身姿和美艳的容颜。只是,苍白的脸上永远挂着一层霜似的冰冷——
所谓two法则,就是在勘察犯罪现场时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规律:对单一的凶杀案而言,两名刑事鉴识人员是最有效率的。单独一人可能遗漏一些东西,而三人以上漏掉的东西会更多……
她的声音也总是这么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感情。
他高高地举起了手臂。
她看了他一眼,长长的睫毛无声地扑闪了一下,目光是透明的,仿佛完全没有看到他的存在和他的动作,纯粹是茫然的一瞥,但他已沉醉。
窗外,柳絮飘飘,荡漾起一片薄雾似的朦胧。
她用粉笔在讲台上轻轻点了点,意思是可以提问。
“刘老师。”他站了起来,听得出自己的声音在颤抖。
她现在就是他的老师,正在讲授“寻找犯罪现场中的微量证据”。他和全班三十多名同学均是全国各省级公安厅的青年才俊,被集中到中国警官大学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结业后他们将回到各自所在的公安部门,担任更重要的职位。
按楚天瑛最初的想法,既然来到中国刑侦的最高学府,就不能只“镀镀金”了事,总得学点真本事回去,提高本省的破案率,顺便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希望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借力……但是,看到她走上讲台的那一瞬,他的一切想法统统灰飞烟灭了。他只知道,自己这三个月的魂魄,将完全被另外一件事情所主宰。
教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笑声。原来他站起来,却忘了自己要说什么,只是痴痴地望着她——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刑侦一线上屡立战功的高手,当然不难看穿眼前这个“现行犯”的心思。
她站在讲台后面,等待他提问,没有任何表情。
即便是面对歹徒的枪口,也不会眨眨眼皮的楚天瑛,现在,胸腔里那颗心像刚刚跑完百米般狂跳不止。
“没问题,就坐下。”她说。
“有……”他焦急地喊,然后定了定神,“刘老师,您刚才说,对单一的凶杀案而言,两名刑事鉴识人员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如果在单一的犯罪现场发现了多名被害者呢?需要多少个刑事鉴识人员比较好?这其中有没有一个换算公式,比如勘察犯罪现场时,被害者和派出的刑事鉴识人员要成1∶2的比例……”
有人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带着不屑。
“谁在笑?”她严厉地叱问。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一朵从窗口飘进来的柳絮掠过讲台的簌簌声。
“一名优秀的刑事鉴识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科学家,就要有像这位同学一样严谨到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这没什么好笑的。”她说。尽管说这番话的时候她根本没看他一眼,但他激动得脸涨得通红,不亚于上小学的第一天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沉思了片刻,她慢慢地说:“但是,无论犯罪现场有多大、被害者的人数有多少,决定刑侦效果的,永远不是刑事鉴识人员的数量,而是质量,所以并不存在你说的换算公式。有研究表明,导致一个犯罪现场被破坏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气候、罪犯、受害人家属和案件第一发现人。可是在很多时候,警察比这四种因素都更善于破坏现场。他们在现场肆意走动、挪动尸体、触摸物品等行为,都会污染证据——特别是微量证据。所以,进入现场的刑侦人员绝不是越多越好;相反,由于进入现场的警察太多而导致的混乱,倒是最应该避免的。一般而言,指挥长应该根据犯罪现场的类型、受害者的死亡方式,迅速建立一个精干的、包括处理该现场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小组——也就是说,警力资源的配备,应由现场的具体状况来决定。”
讲台下面,一片沙沙的笔声。
无论容颜,还是业务,都精美得一丝不苟。
也许是一种征服欲在作怪,楚天瑛的头脑瞬间热到了沸点,挑衅地问:“那么刘老师,假如发生了一起案子,由您来担任指挥长,但是这个案子中,受害者的人数比较多,比如……比如在一个房间里就有六七名死者,那您会派遣多少刑事鉴识人员进入现场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