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冯骥才
冯骥才 著
拒绝句号——题记
一、心灵的自白
第01章 命运的驱使第02章 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
第03章 文学——我的人生追求第04章 把自己化为作品
第05章 寻找心的出路第06章 我非画家
第07章 遵从生命第08章 表白的快意
第09章 生活的感觉第10章 触摸岁月
第11章 头上芦花第12章 秋天的音乐
第13章 乡魂
二、往事的自述
第01章 最初的人生思索第02章 逛娘娘宫
第03章 我和快手刘第04章 捅马蜂窝
第05章 撕碎的花脸第06章 哦,中学时代……
第07章 在早春的日子里第08章 告别梦境
第09章 我的“三级跳”第10章 面对人生的转折
第11章 书架第12章 书桌
第13章 人生的象征第14章 空屋
第15章 一张旧照片第16章 邂逅挑山工
三、艺术的自语
第01章 文学的生命第02章 文学与生活
第03章 小说观念要变第04章 文学要重视人生
第05章 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第06章 飞来的火种——文学创作中的偶然触发
第07章 小说的眼睛———重视作品的艺术升华第08章 傲徕峰的启示———观察生活要有新角度
第09章 我的创作体验第10章 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
第11章 拾了些小石子儿第12章 胸无成竹的快乐
第13章 抚摸历史的苦痛——我写《非常时代》的设想第14章 辫子的象征和寓意——《神鞭》之外的话
第15章 展现人生迷人的天地——《爱之上》创作随想第16章 寻找民族的精神——我怎样写《感谢生活》
第17章 传统文化的惰力和魅力——我为什么写《三寸金莲》第18章 纪念过去和启示未来——我写《一百个人的十年》
四、文化的自审
第01章 文学的无主流状态第02章 银幕上的东方故事
第03章 关于假画第04章 关于“建设性磁坏”
第05章 走出“现代化情结”第06章 疾进的东方与返回的西方
第07章 深度旅游第08章 整旧如初
第09章 伪文化之害第10章 文化收藏
第11章 文化眼光第12章 翻开“国家的履历”
第13章 魂归来兮,年画!第14章 失落的年文化
五、人生的自答


拒绝句号——题记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呵!句号表示一种完
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
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长篇小说,在那上千
页稿纸的最末一行划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
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
出现了;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出现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
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这路原本无止
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划个句号,退了
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
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
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
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现。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
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弃你而去的?
句号往往又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堕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
心甘情愿给自己划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划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
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于神经质的警惕。警觉它、监视它、打击它和超越它。
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
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需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堕性和保
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
一半是创造力。
然而,无论在人生与艺术的道路上,每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
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
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既然本书皆“自白”性话语,这里便把这些解题的文字,做为序言。
冯骥才
1996 年3 月
1.命运的驱使
这是我踏上文学之路时最初的足迹。它一片凌乱、深深浅浅、反反复复,仿佛
带着那样多的不情愿、被迫和犹豫不决……这究竟为了什么?
1966 年的大狂乱到来之前,我的世界有如风暴前的海面,它没有丝毫预感,
没察觉任何先兆,在一片出奇的静谧里,暖意的阳光躺在我柔软的、层层皱褶一般
的、有节奏的生活波浪上。那时我才20 多岁!我热爱着艺术。我是肖邦、柴可夫
斯基、贝多芬最驯顺的俘虏;我常常一个人在屋里高声背诵《长恨歌》、《蜀道难
》和普希金的《致大海》;最后,我终于以一种为美而献身的精神,决意把一生的
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溟溟中
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年牢地固走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然而,1966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一个无法抗拒、从天而降的重锤,
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
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对于我,平时所留意的人的面容姿态、动作变
得毫无意义;摆在眼前的,是在翻来覆去的政治风浪里淘洗出来的一颗颗赤裸裸的
心。它们无形地隐藏在人身上最不易发现的地方。
有的比宝石还美,有的比魔怪还丑,世上再没有人与人、心与心的差距更为遥
远的了。为了在这刀丛般的人事纠葛中间生存,现实逼着我百倍地留意、提防、躲
闪;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天津海河边有个地方叫做挂甲寺。夏天里,偶然会有人游泳不慎淹死了,就被
拖到岸边,等家人来认领。但在这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人投河自尽,给人们用绑着
铁钩的长杆勾上来,一排排陈列着。原有的两张席不够用,有的便露着不堪一睹的
面孔。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我直怔怔望着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
拒的苦痛。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悬梁自尽的人蹬倒的椅面上留着很多徘徊不定的
脚印,我的心颤栗了……每每此时,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当然这
可能是与他们完全无关的虚构,但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干感受却自然而
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当故事形成、在心里翻腾不已时,我便有一种强烈
的表现欲。
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
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的许多亲友听过这些故事。在文化一片空白的当时,他们以听我的故事为快
事。我却以讲故事来发泄表现欲,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我哪里知道,这就是我后
来一些作品的雏型。
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
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
卷灭了也不知道。这位朋友讲述他的遭遇时,带着一种神经质的冲动,我真担心他
回去后会做出什么不够冷静而可怕的事来。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
我:
“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如果总这样下去不变,
再过几十年,现在活着的人都死了,还不就得靠后来的作家瞎编?
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
于将来的人总是有价值的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呀!
我们都沉默了。烟碟里未熄的烟蒂冒着丝一般的烟缕,在昏黄的灯光里索回镣
绕。似乎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
纸东藏西掖。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
每每运动一来,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
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
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
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
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
磨着我。终于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
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以后,我一发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
冬天我守着炉子写,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
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
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
在望不见彼岸的漫长征途上,谁都有过踌躇不前的步履。这是无效劳动,滥用
精力啊!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
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而我最痛苦的就是在这
种忽然理智和冷静下来,否定自己行为的价值的时候。
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
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我还是有艺术良心的,没有为
了追求利禄而去写迎合时尚、违心的文字。我珍爱文学,不会让任何不良的私欲而
玷污了它……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
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高的
阻障,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我至今还保存一首诗。是当时自己写给自己的。诗
名叫《路》:
人们自己走自己的路,谁也不管谁,
我却选定这样一条路——
一条时而欢欣、时而痛苦的路,
一条充满荆辣、布满沟堑的路。
一条宽起来无边、窄起来惊心的路,
一条爬上去艰难、滑下去危险的路。
一条没有尽头、没有归宿的路,
一条没有路标、无处询问的路,
一条时时中断的路,
一条看不见的路……
但我决意走这条路,
因为它是一条真实的路。
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那年我在滇南,亚热带风味的大自然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
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
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
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
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
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
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
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民族、祖国、同时代人共同的命运
所致。至于“命运”二字,我还不会解释,而只是深深感到它罢了。
2.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
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恋爱一样,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5 有人说我是文学的幸
运儿,有人说我是福将,有人说我时运极佳,说这话的朋友们,自然还另有深意的
潜台词。
我却相信,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
祸水一遍遍地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将。当生活把你肆意掠夺一
番之后,才会把文学馈赠给你。文学是生活的苦果,哪怕这果子带着甜滋滋的味儿。
我是在10 年大动乱中成长起来的。生活是严肃的,它没戏弄我。因为没有坎坷的
生活的路,没有磨难,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有力、有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相
反,我时常怨怪生活对我过于厚爱和宽恕,如果它把我推向更深的底层,我可能会
找到更深刻的生活真谛。在享乐与受苦中间,真正有志于文学的人,必定是心甘情
愿地选定后者。
因此,我又承认自己是幸运的。
这场大动乱和大变革,使社会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一变成纷坛,在龟裂的表
层中透出底色。底色往往是本色。江河湖海只有波掀浪涌时才显出潜在的一切。凡
经历这巨变又大彻大悟的人,必定能得到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教训的价值并不低于成功的经验。我从这中间,学到了太平盛世一百年也
未必能学到的东西。所以当我们拿起笔来,无需自作多情,装腔作势,为赋新诗强
说愁。内心充实而饱满,要的只是简洁又准确的语言。我们似乎只消把耳闻目见如
实说出,就比最富有想象力的古代作家虚构出来的还要动人心魄。而首先,我获得
的是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并发现我所能用以尽责的是纸和笔。我把这责任注入笔管
和胶囊里,笔的分量就重了;如果我再把这笔管里的一切倾泻在纸上——那就是我
希望的、我追求的、我心中的文学。
生活一刻不停地变化。文学追踪着它。
思想与生活,犹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从山坡上疾驰而下的马车,说不清是马拉着
车,还是车推着马。作家需要伸出所有探索的触角和感受的触须,永远探入生活深
处,与同时代人一同苦苦思求通往理想中幸福的明天之路。如果不这样做,高尚的
文学就不复存在了。
文学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无怪乎常有人骂我傻瓜。不
错,是傻瓜!这世上多半的事情,就是各种各样的傻子和呆子来做的。
3.文学——我的人生追求
文学的追求,是作家对于人生的追求。
寥廓的人生有如茫茫大漠,没有道路,更无向导,只在心里装着一个美好、遥
远却看不见的目标。怎么走?不知道。在这漫长又艰辛的跋涉中,有时会由于不辨
方位而困惑;有时会因过于孤单而犹豫不前;有时自信心填满胸膛,气壮如牛;有
时用拳头狠凿自己空空的脑袋。无论兴奋、自足、骄做,还是灰心、自卑、后悔,
一概都曾占据心头。情绪仿佛气候,时暖时寒;心境好像天空,时明时暗。这是信
念与意志中薄弱的部分搏斗。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克服外界困难的同时,又在克服
自我的障碍,才能向前跨出去。社会的前途大家共同奋争,个人的道路还得自己一
点点开拓。一边开拓,一边行走,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真正的人都是用自
己的事业来追求人生价值的。作家还要直接去探索这价值的含义。
文学的追求,也是作家对于艺术的追求。
在艺术的荒原上,同样要经历找寻路途的辛苦。所有前人走过的道路,都是身
后之路。只有在玩玩乐乐的旅游胜地,才有早已准备停当的轻车熟路。
严肃的作家要给自己的生活发现、创造适用的表达方式,严格地说,每一种方
式,只适合它特定的表达内容;另一种内容,还需要再去探求另一种新的方式。
文学不允许雷同,无论与别人,还是与自己。作家连一句用过的精彩的格言都
不能再在笔下重现,否则就有抄袭自己之嫌。
然而,超过别人不易,超过自己更难。一个作家凭仗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感
受、发现以及美学见解,可以超过别人,这超过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别。
但他一旦亮出自己的面貌,若要区别自己,换一副嘴脸,就难上加难。因此,
大多数作家的成名作,便是他创作的峰巅,如果要超越这峰巅,就像使自己站在自
己肩膀上一样。有人设法变幻艺术形式,有人忙于充填生活内容。但是,单靠艺术
翻新,最后只能使作品变成轻飘飘又炫目的躯壳;急于从生活中捧取产儿,又非今
夕明朝就能获得。艺术是个斜坡,中间站不住,不是爬上去就是滑下来。每个作家
都要经历创作的苦闷期。有的从苦闷中走出来,有的在苦闷中垮下去。任何事物都
有局限,局限之外是极限,人力只能达到极限。反正迟早有一天,我必定会黔驴技
穷,蚕老烛尽,只好自己模仿自己,读者就会对我大叫一声:“老冯,你到此为止
啦!”就像俄罗斯那句谚语:
老狗玩不了新花样。文坛的更迭就像大自然的淘汰一样无情,于是我整个身躯
便划出一条不大美妙的抛物线,给文坛抛出来。这并没关系,只要我曾在那里边留
下一点点什么,就知足了。
活着,却没白白的活着,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同时,如果我以一生
的努力都未能给文学添上什么新东西,那将是我毕生最大的憾事!
我会说我:一个笨蛋!
4.把自己化为作品
一个作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想象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
的逻辑思维;尽可能庞杂的生活知识和尽可能全面的艺术素养;要巧、要拙、要灵、
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要对
形形色色人的音容笑貌、举止动念,抓得又牢又准;还要对这一切,最磅礴和最细
微的,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和静止的,清晰繁杂和朦胧一团的,都能准确地表达出
来。笔头有如湘绣艺人的针尖,布局有如拿破仑摆阵;手中仿佛真有魔法,把所有
无生命的东西勾勒得活灵活现。还要感觉灵敏,情感饱满,境界丰富。作家内心是
个小舞台,社会舞台的小模型,生活的一切经过艺术的浓缩,都在这里重演,而且
它还要不断地变幻人物、场景、气氛和情趣。作家的能力最高表现为,在这之上,
创造出崭新的、富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
我具备这其中多少素质?缺多少不知道,知道也没用。先天匾乏,后天无补。
然而在文学艺术中,短处可以变化为长处,缺陷是造成某种风格的必备条件。左手
书法家的字,患眼疾画家的画,哑嗓子的歌手所唱的沙哑而迷人的歌,就像残月如
弓的美色不能为圆月所替代。不少缺乏宏篇巨制结构能力的作家,成了机巧精致的
短篇大师。没有一个条件齐全的作家,却有各具优长的艺术。作家还要有种能耐,
即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自己的气质成为艺术的特色,在成就了艺术
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比认识世界容易。作家可以把世人看得一清二楚,对自己往往糊
糊涂涂,并不清醒。我写了各种各样的作品,至今不知哪一种属于我自己的。有的
偏于哲理,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伤感,有的戏谑,我竟觉得都是自己——伤感才是
我的气质?快乐才是我的化身?我是深思还是即兴的?
我怎么忽而古代忽而现代?忽而异国情调忽而乡土风味?我好比瞎子摸象,这
一下摸到坚实粗壮的腿,另一下摸到又大又软的耳朵,再一下摸到无比锋利的牙。
哪个都像我,哪个又不是。有人问我风格,我笑着说:这不是我关心的事。我全力
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读者。风格不仅仅是作品的外貌。它是复杂又和谐
的一个整体。它像一个人,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存在,又难以明明白白说出来。
作家在作品中除去描写的许许多多生命,还有一个生命,就是作家自己。风格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