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紧!内人有两句话,要亲自跟你说。"

接着是七福晋微笑着问:"这位想必是曹大人了?"

曹毓瑛答应着,甩一甩衣袖,恭恭敬敬地自报名字,请了个安,站起来又说:"七福晋有话请吩咐!"

"倒不是我有话。"

"是上头有两句话,让她传给你。"醇王插进来说:"你站着听好了。"

"两位太后也知道曹大人当差多年,挺忠心,挺能干的,今儿我进宫,两位太后特别嘱咐我,说最好当面告诉曹大人,往后还要多费心,多出力,你的辛苦,上头自然知道。"

想不到是两宫太后命七福晋亲自传旨慰勉!曹毓瑛觉得感激与惶恐交并,除了连声应"是"以外,竟不知还该说些什么。

"七爷陪曹大人外面坐吧!"

听七福晋这一说,曹毓瑛方始醒悟,便又请了个安说:

"请七福晋得便回奏两宫太后,曹毓瑛不敢不尽心。"

"好,我一定替你回奏。"

果然,曹毓瑛是矢诚效命。这一夜与醇王密议,出尽全力。醇王传达了七福晋带回来的密命,说两宫同心,认为顾命八大臣已决不可再留。如何处置,以及在什么时候动手,两位太后都无成见,只有一个要求,这件事要办得稳妥周密。

就在这个要求之下,曹毓瑛为醇王开陈大势,细述各方面的部署进展,然后有条不紊地献议进行的步骤,同时也作了职务的分配。

"我呢?"醇王问道:"到那时候我干些什么?"

"我替七王爷留着一个漂亮差使。"说着,凑到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好,好!果然是漂亮差使!"醇王极高兴地笑着,笑停了又问:"你呢?这通密诏,当然非你不可。"

"不瞒七王爷说,那倒是当仁不让的事。"

"既然说定了,你就早一点儿动手吧!弄好了好交差。"

"不必忙!"曹毓瑛从容答道:"第一,我得细细推敲;第二,早送进去,万一泄漏了,大事全休,反倒不妙。"

"这话也是。那么什么时候送进去呢?"

"等启驾的前一天再送进去。"

醇王这时已对他十分倾倒,言听计从,所以越谈兴致越好,不知不觉到了曙色将露的时刻。曹毓瑛自然不必再睡,就在醇王那里用了一顿丰盛的早饭,略略休息一会,驱车直到宫门来上班。

等接了折,把每天照例的事务料理得告一段落,他的精神有些支持不住了。平时他的身体就不太好,饮食将息,时时当心,现在自觉身任艰巨,更要保重,所以把许庚身拉到一边,悄悄说了缘故,托他代为照料班务,但对别的人,只是托词肠胃不好,先行告退了。

等一回到家,吩咐门上,这一天任何客来都挡驾,然后宽衣上床。这一睡直到中午才起身,吃过午饭,喝着茶回想宵来与醇王所谈的种种,觉得应该立刻通知朱学勤,转告恭王。于是在书房里关起门来,写了一封极长的信。这封信当然重要,却并不太急,无须借重兵部的驿递,所以他亲自封缄完固,派了一名得力的听差,专递京城。

其时天色还早,精神也不错,便打算着把一回京马上就要用的那道上谕,拟好了它。先取焦祐瀛主稿痛驳董元醇的"明发",逐句推敲了一番,觉得"是诚何心"这四个字,恰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了这个要点,全篇大意随即有了。军机章京拟旨,向来是下笔修辞,成了习惯,就是时间从容,也不肯枯坐细想,便取过一张纸来,提笔就写:

"谕王公百官等: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方所致。载垣等复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致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嗣经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等,将各国应办事宜,妥为经理,都门内外,安谧如常。"

一口气写到这里,成一大段,自己念了一遍,觉得措词疏简粗糙,正合于事出无奈,怠迫传旨的语气。而"都门内外,安谧如常",归功于掌管"各国事务衙门"的恭王,亦恰如其分。心里得意,文思泉涌,但就在重新提笔濡墨的时候,听差在门外报告,说有客到了。

曹毓瑛大为不快,拉起官腔骂道:"混帐东西!不早就告诉你们了,一概档驾吗?"

"是许老爷。"

原来是许庚身。这没有挡驾的道理,倒错怪下人了。当时吩咐请在小客厅坐,一面踌躇了一会,终于把那通未写完的旨稿烧掉了才出来见客。

一会了面,许庚身就从靴页子里掏出一个封袋,双手递上,同时笑说:"节下的开销不愁了!"

曹毓瑛先不接,问了句:"什么玩意?"

"胜克斋送的,我作主替你收下了,不嫌我冒昧吧?"

接过来一看,上写"节敬"二字,具名是胜保。里面装一张京城里山西票号的银票:"凭票即兑库平足纹四百两正。"

曹毓瑛捏着那张银票,颇有意外之感。京官多穷,原要靠疆吏分润,逢年过节,都有好处,夏天"冰敬",冬天"炭敬",名目甚多。督抚藩司进一趟京,个个要应酬到,一切花费,少则两三万,多则十万、八万;至于统兵的大员,浮报军费,克扣粮饷,钱来得容易,但求安然无事,多花几个更无所谓。可是一送四百两,出手未免太阔,而且这些馈赠,向来多是本人或遣亲信到私宅敬送,象胜保这样公然在军机处散发,似乎不成话说了。

当他这样在沉吟时,许庚身已看出他的心思,便即解释:"胜克斋虽不在乎,当时我倒有些为难。细想一想,不能不收,其故有二。"

"噢!"听他这样说,曹毓瑛心情轻松了些,"乞道其详。"

"第一、胜克斋的脾气,大家都知道,不收便是扫了他的面子,把人家请了来,却又得罪了人家。何苦来哉?"

"嗯,嗯。第二?"

"第二、同人都让'宫灯'苛刻死了,一个不收,大家都不好意思收,这个八月半就过得惨不可言了。"

这个理由,曹毓瑛不以为然,但此时亦不便再说,只问:

"同事每份多少?"

"二百两。"许庚身又放低了声音说,"对面自然会知道,我的意思正要对面知道,示无大志!"

有这句话,曹毓瑛释然了,不止于释然,而且欣然:"星叔!你的心思细密,非我所及。"

"谬奖,谬奖!"许庚身拱拱手说,"倘无别事,我就告辞了。"

"不,我问你句话。你节下如何,还可以凑付吗?"说着,他把那张银票递到他手里。

"不必!"许庚身缩起了手,"家叔知道我这里的境况,寄了五百两银子来贴补我。再从实奉告吧,胜克斋那二百两,只在我手上转了一转,马上就又出去了。"

"既然如此,我不跟你客气了。不过……,"曹毓瑛再一次把银票递了过去,"我托你安排,同人中家累重,境况窘的,你替我量力分派。"

"好!这我倒乐于效劳。"

"拜托,拜托。"曹毓瑛又问,"令叔信中,可曾提到那几位大老?"

问到这话,许庚身坐了下来,告诉主人,京中亦正在发动垂帘之议,主其事的,似乎是大学士周祖培,他的西席就是近年崛起的名士李慈铭。周祖培请他考证前朝太后称制的故事,李慈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临朝备考录》,列举了汉朝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晋朝的康献褚皇后,宋初辽国的睿智萧皇后,懿仁皇后,宋朝的章献刘皇后,光献曹太后,宣仁高太后,一共八位的故事,作为垂帘之议的根据。

"这好玩得很!"曹毓瑛笑道,"连《坐宫盗令》的萧太后也搬出来了!"

这样谈笑了一会,许庚身告辞而去。曹毓瑛吃过晚饭,点起明晃晃的两支蜡烛,趁着秋爽人静,兴致勃勃地把那道"谕王公百官"的密旨写成,斟酌尽善,重新誊正,然后亲自收存在从上海洋行里买来的小保险箱里。揉一揉眼睛,吹灭了蜡烛,望着清亮的月色,想象着那道谕旨,宣示于群臣时,所造成的石破天惊的震动,心里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尊严和满足。

第二天就是中秋。往年遇到这个佳节,宫中十分热闹,但时逢国丧,又是"巡狩"在外,所以一切繁文缛节的礼仪和别出心裁的娱乐都停止了。只晚膳特别添了几样菜,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和大公主刚吃完,新从京里调来的总管太监史进忠来奏报:"'太阴供'摆在如意洲,等月亮一出来,请皇上拈香行礼。"

西太后近来爱发议论,同时因为与顾命八臣争执国事,已告一段落,所以也爱管宫中琐碎的事务,听了史进忠的话,随即皱着眉说:"俗语说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宫里也不知谁兴的规矩,摆'太阴供'也要皇帝去行礼?不通!"

东太后却又是另一样想法,"何必摆在如意洲呢?老远的。"

"跟母后皇太后回奏,这是打康熙爷手里传下来的老规矩。"

刚说到这里,小皇帝咳了两下,于是东太后越发不放心了,转脸向西太后说道:"在咳嗽,不能招凉,如意洲那里空旷、风大,不去的好!"

"不去也不要紧,"西太后很随便地说,"让史进忠代皇帝去行礼好了。"

向例唯有亲贵大臣才够资格代皇帝在祭祀中行礼,现在西太后轻率的一个决定,在史进忠便成了殊荣,他响亮地答应一声:"奴才遵懿旨。"然后叩了头,退出殿去。

"嗨,慢一点,慢一点!"小皇帝在殿里高声大喊;等史进忠回身走近,他很神气地吩咐:"给拿一盘月饼来,要很多个的那一种,赏大公主!"

"要四色的。"大公主又说了一句。

史进忠抬眼看了看两宫太后,并无表示,便即答道:"是!马上去拿,'要四色的,很多个的那一种',请旨,送到那儿啊?"

小皇帝现在也知道了许多宫中的用语,听得懂"请旨"就是问他的意思,随即答道:"送到这儿来,大公主要供月亮。"

小皇帝玩蟋蟀玩厌了,最近常跟大公主在一起玩,姐弟俩感情极好。大公主最伶俐,听得西太后那句"男不拜月"的话,马上想到拜月是女孩子的事,所以悄悄跟她弟弟商量,要一盘月饼,小皇帝十分慷慨,不但传旨照赏,而且指定要很多个。

这很多个一共是十三个,由大而小,叠成一座实塔似地,等捧进殿来,大公主非常高兴,回身向她弟弟笑道:"谢皇帝的赏。"

小皇帝笑一笑问道:"你在那儿供月亮?"

大公主很懂事了,不敢乱出主意,只望着西太后的脸色,她跟东太后在谈话,根本未曾发觉。于是双喜作了主张:"上后院去供。"

宫女们七手八脚地在殿后空庭中,摆好几案,设了拜垫,供上瓜果月饼,燃的却是白蜡烛,又有一个宫女,不知从那里找来了一个香斗,点了起来,香烟缭绕,气氛顿见不同。"这才象个八月半的样子,"双喜满意地说,"就差一个兔儿爷了!"

这句话惹出了麻烦。"那好!"小皇帝大声说道,"我要兔儿爷。快拿!要大的。"

双喜一听这话,心里喊声:坏了!"我的小万岁爷,"她说,"这会儿那里给找兔儿爷去?"

"为什么?多派人去找。"

"人再多也不行。要京城里才有,离着几百里地呢。"

"我不管!"小皇帝顿着足,大声说道:"我要!非要不可!"

随便双喜怎么哄,连大公主帮着劝,小皇帝只是不依。正闹得不可开交时,西太后出现了,站在走廊上喝道:"干什么?"

这一问,满庭静寂,小皇帝不敢再闹,却有无限委屈,嘴一瘪要淌眼泪了。

双喜大惊,知道西太后最见不得小皇帝这副样子,要想办法阻止,却已来不及,小皇帝忍不住哭出声来。双喜情急,一伸手捂住他的嘴,拉了就走。

看在节日的分上,西太后没有说什么,只管自己回到西暖阁,自觉无趣,早早关了房门,一个人坐在窗前,百无聊赖地望着月色。

月色与去年在喀拉河屯行宫所见的一样,依然是那么圆、那么大、那么亮,似乎隐隐看得见蟾影桂树。可是那时候到底还不是寡妇,纵使君恩已衰,而且病骨支离,但毕竟有个指望。如今呢?贵为太后,其实一无所有,漫漫长夜,除却细听八音钟所奏的十二个调子以外,竟不知如何打发?而还有比活到现在更长的一段日子在后面,怎么得了呢?

一想到此,不由得心悸,她急于要找一件能够使她集中全副心力的事去做,好让她忘掉自己。

于是喊一声:"来啊!"等召来宫女,随又吩咐:"开小书房!"

十三

原说是中秋息一天,不看公事,偏偏要看公事了,却又只有一件。照例,逢年过节除非特别重要,奏折旨稿总是少的,那些有忌讳的文件,譬如报大臣病故之类的章奏,也不会拿上来。这一天也许是顾命大臣为了表示为两宫太后贺节,送上来的一件奏折,事由是内阁恭拟两宫的徽号,请旨定夺。

所拟的两宫太后的徽号,第一个字都是"慈"字,母后皇太后是"慈安",圣母皇太后是"慈禧。"

"慈禧,慈禧!"西太后轻轻念了两遍,相当满意,便拿了那道奏折到东暖阁来看"慈安太后。"

东暖阁里,静悄悄地只有两名宫女在看屋子,见了西太后一齐请安,年长些的便说:"母后皇太后在后院。"

"呃!你主子干什么来着?"

"在逗着皇上和大公主说笑。"那宫女又问:"请懿旨,可是要把母后皇太后请了来?"

"不用了。我自己去吧!"

于是西太后一个人绕着回廊,走到东暖阁后面。空庭月满,笑语盈盈,小皇帝正盘踞在一张花梨木的大椅子上,听东太后讲神仙的故事,他跟偎倚在母后身边的大公主一样,早该是归寝的时候了,却都精神抖擞地玩得正高兴。

西太后停住了脚,心中不免感触,而且也有些妒嫉。何以孩子们都乐于亲近东太后呢?是不是自己太严厉了些?这样想着,便又自问:该不该严厉?女孩子不妨随和些,她想到一句成语:"玉不琢,不成器。"对儿子非严不可!

于是她再次移动脚步,走入月光所照之处,在廊上伺候的宫女,便请个安,大声喊道:"圣母皇太后来了!"

这一喊打断了东太后的话,第一个是小皇帝,赶紧从椅子上溜了下来,垂手站在一边,接着大公主也规规矩矩地站好。等她走到面前,东太后唯恐她说出什么叫儿女扫兴的话来,便先指着身边的大公主说道:"今儿过节,月亮也真好,让他们多玩儿一会儿吧!"

西太后点点头,在皇帝原来坐的那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转脸问她儿子:"今儿没有上学?"

"过节嘛!"小皇帝振振有词地答道:"师傅叫放学。"

"明儿呢?"

小皇帝不响了,脸上顿现无限凄惶委屈的神情,东太后好生不忍,便又说道:"今天睡得晚了,明儿怕起不来。再息一天吧。"

听见这话,小皇帝的精神又振作了,西太后看在眼里,微微冷笑着对小皇帝说道:"皇额娘许了你了,就让你再玩儿一天。可别当做例规!"

听见这话,觉得扫兴的是东太后,但表面上一点不露,"天也不早了,"她说,"再玩一会儿,就去睡吧!"说着,向站在近处的双喜看了一眼。

等双喜把这小姐弟俩领到另一边去玩,西太后便把手里的折子一扬:"你看看!"

"是什么呀?"东太后一面问,一面接过折子。月色甚明,不用取灯烛来也看得清楚,那些颂扬的话她不懂,等把"恭上徽号"这回事,看明白了,便即笑道:"你这个'禧'字也很好,就是难写,不如我这个'安'字写起来方便。"

听她这两句话,西太后颇有匪夷所思之感,要照她这个样子,别说垂帘听政,就象武则天那样做了女皇帝,依然会让臣子欺侮。但心里菲薄,口中不说一句调侃的话,不是不敢是不肯,不肯让她知道她说的话,婆婆妈妈,不知大礼。

"随她去!"西太后在心里说,"让她懵懂一辈子。"

"咱们的名号倒有了。"东太后又说,"大行皇帝的呢?"

西太后知道她指的是大行皇帝的庙号和尊諡。几天以前,内阁就已各拟了六个字,奏请选用,两宫太后一致同意,庙号用"文"字,尊諡用"显"字,称为"文宗显皇帝",但上谕一直未发,因为梓宫回京,一切礼节,还待拟定,等诸事齐备,一起下旨,比较合适。这也是西太后同意了的。

但东太后并不知道,因为与顾命八臣商议这件事的那天,她微感不适,只有西太后一个人听政,事后也未曾说与她听,这自是一种疏忽,所以西太后此刻听她提起,略感不安,只好以歉仄的语气,说明经过。

忠厚的东太后,点点头说:"只要你知道了就行了!"

一听这话,西太后反觉自己的不安,成为多余。她警告自己,不要太天真,以后就算做错了事,先看看她的态度再说,别忙着认错。

"我还有件事跟你商议,那天肃顺奏请分见,我不知他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是肃顺有意要分嫡庶!提起这件事来,西太后就恨不得把肃顺抓来,跪在面前,叫太监狠狠掌他的嘴!"哼!"她冷笑道,"这还用说吗?还不是因为你忠厚,好说话,打算着蒙事。"

"我也就是怕这一个。"东太后说,"咱们还是一起见他们好了。"

西太后沉吟了一会,觉得这倒是试探肃顺本心的一个好机会,便即答道:"不必如此。他要分见,咱们就分见,听听他在你面前说些什么。"

"听话我会。就怕他们问我什么。"

"这好办。你能告诉他们的,就告诉他们,说不上来的,就说,等我想一想再说。"

"嗯。"东太后把前前后后想了一遍,觉得还是不妥。"如果有什么要紧的事,他们当时就要我拿主意。那可怎么办呢?"

这确是一个疑问,西太后楞住了,但也不过片刻工夫,立刻想到了办法,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解除东太后的难题,也可以为自己立威,自觉得意,便欣然答道:"这样子好了,如果他们真的要逼着你答应,你就答应。可一定要告诉他们:是用'御赏'和'同道堂'两个图章代替朱笔,盖了一个不够,还得盖另一个。这一来,他们就非跟我来说不可,能照办的,我自然照办,不能照办的,我给他们驳回。没有两个图章,不算朱笔亲批,谅他们也不敢发下去。"

"愣发了下去呢?"

"那就是假传圣旨。"西太后用极有力的声音说:"是砍脑袋的罪名。"

"好。我懂了。"

"姐姐!"西太后凑近了她又说:"反正,咱们俩只要齐心,就不怕他们捣鬼。你做好人,我做坏人,凡事有我!"

"好!"东太后欣然答道:"就这么说了。"

东太后丝毫都没有想到,自己已为她这位"妹妹"玩弄于股掌之上,反觉得西太后不负先帝手赐那枚"同道堂"图章的至意,确能和衷共济,实在是社稷之福。

到了第二天,召见顾命八臣,首先把礼部的奏折当面发了下去,降旨内阁,明谕中外,从此东太后称为慈安太后,西太后称为慈禧太后。但这只是背后的称呼,皇帝的谕旨,以及臣子奏对,仍旧称作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从这一天起,都开始忙了起来。节前各人都有私事要料理,公事能压下来的都压着,一过了节,回銮日近,恭奉梓宫回京的丧仪,头绪浩繁,宫中整理归装,要这要那,麻烦层出不穷,这些都得两宫太后出面裁处,才能妥帖。除此以外,江南的军事,大有进展。是八月初一收复安庆的详情,已由曾国藩正式奏报到行在,论功行赏,固不可忽,而乘胜进击,指授方略,更得要掌握时机,所以两宫太后与顾命八臣,有时一天要见面两三次,慈禧太后批阅章奏,亦每每迟至深夜。就在这样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她还得抽出工夫来接见醇王福晋,甚至在必要时召见醇王,好把他们的计划和步骤,密议得更清楚、更妥当。

这样过了上十天,忽然内奏事处来向慈安太后面奏,说肃顺要以内务府大臣的资格,单独请见。她与慈禧太后商量以后,准了他的请求。

等行完了礼,肃顺站起来,侧立在御案一旁,看着慈安太后说道:"奴才一个人上奏,有许多话不能叫人知道,请懿旨,让伺候的人回避。"

慈安太后听这话觉得诧异,召见顾命大臣,依照召见军机大臣的例,向来不准太监在场,然则肃顺何出此言?于是两面看了一下,才发现窗槅外隐隐有宫女的影子,便大声说道:"都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