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想了想问道:“这附近哪有质库?”
质库就是当铺,对于宋朝百姓,去质库是件很寻常的事情,家里没用的东西都可以拿去卖掉,也常常会去质库买些二手物品回来使用,非常便利。
刘康家里开杂货店,更是经常和质库打交道。
学堂的斜对面就有一家质库,两人走进质库,刘康笑道:“质库一般都是靠信誉吃饭,不会坑人,你不用担心。”
范宁取出一块白玉递给刘康,“你帮我卖掉它,我在旁边学一学!”
刘康掂了掂笑道:“这块玉不错,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
他站在柜台前把玉佩递了进去,“林叔,这块玉可以卖多少钱?”
“你这个小兔崽子,上次那个铜盆有裂纹的,不值那个钱,叫你爹爹过来。”
“林叔自己去找他,不关我的事情,帮我看看玉才是正经!”
里面的掌柜接过玉看了看,“上品羊脂白玉,品相还不错,市价在五贯钱左右,按照规矩,我收四贯钱,你卖不卖?”
刘康看了看范宁,范宁知道那个员外不会送给自己太昂贵的东西,但太廉价他也拿不出手,这个价格还比较公道。
他点点头,“要银子!”
“林叔,就这个价吧!能不能给我银子。”
里面递出四个小银裸子,范宁接了过来,他没想到质库居然会这么便利。
两人从质库出来,刘康笑问道:“手中有钱了,下一步你想去哪里?”
“我想去王状元桥!”
刘康笑了起来,“我还在想哪天有时间带你去逛逛,那边确实很有趣,运气好还能淘到一些好东西。”
“你经常去?”
“当然经常去,跟我走!”
刘康兴致勃勃带着范宁向王状元桥走去。
王状元桥位于木堵镇的西北角,离学堂不远,走路半炷香就到了。
这里其实是太湖地区最大的花石集散市场,各种小摊贩多达数百个,还有一些大店也在经营花石,比如奇石馆,就是这里最大的店铺。
这里紧靠胥江,有一座专门的码头,一排店铺前的空地上摆放各种体型巨大的太湖石,都价值不菲。
范宁一眼便看见了周员外所说的奇石馆,在十几家店铺中,它的规模数一数二,不过范宁又发现还有一家小店铺名也叫奇石馆。
这让他不由再看了看店铺招牌,这才发现‘奇石馆’三个大字上面还有两个小字,‘徐记’,原来店铺全称叫徐记奇石馆。
这时,从店铺里走出两人,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穿着儒袍,头戴峨冠,长得鹤发童颜,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气。
旁边跟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身着青衿深衣,头戴士子巾,身材瘦高,容貌十分英俊。
后面跟在一个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身材矮小,正点头哈腰送他们出来。
“快看那两人!”
刘康将范宁拉到一边,指着鹤发童颜的老人道:“那是府学首席教授徐大儒,听说他在我们镇上有家店,估计就是这家奇石馆了。”
范宁对那少年更感兴趣,又问道:“那个少年是谁?”
“你居然不认识他?”刘康一脸惊讶。
范宁一脸茫然,自己为什么要认识他。
刘康见范宁真不认识,便解释道:“他可是我们延英最优秀的学生,竹林七贤之首,叫做徐绩,比我们大两级,是真正的神童才子。”
“既然他也姓徐,那旁边老者就是他的祖父吧!”
“正是,他不光有个学问高深的祖父,他父亲还是朝廷高官。”
听说是官宦子弟,范宁就想到了那个和自己比对联的礼部侍郎之子,他心中生出一丝反感。
“算了,我们还是去看石头!”
范宁又将兴趣转回到太湖石上。
虽然十几家店铺里卖的都是好东西,但动辄数十两银子,一般人也不会去,对于普通百姓,店铺背后一条长长的小巷才是淘宝胜地。
这条巷子本来叫做奇才巷,现在已经改名为奇石巷,一条长达一里的巷子里密密麻麻集中了数百家小摊子。
不光卖太湖石,像雨花石、寿山石、青田石这里都有,但还是以太湖石为主,巷子里格外热闹,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宋朝可不像后世那样信息爆炸,一件物品很容易得到公允价格,这个时代,一件物品的价值往往在于买家是什么人。
大店之所以叫大店,就在于他们有渠道,能接触到有钱的大客户,东西卖得出高价。
比如周麟买的双洞破晓,在奇石馆花了三十两银子。
同样的东西,在小摊贩手中绝对卖不了三十两银子,最多一两贯钱,普通读书人,谁舍得花三十两银子买块石头。
而大店收购小摊贩手中的石头,也就是一两贯钱的价格,高额利润都被大店赚走了。
对于周鳞那样的富豪,他们只要精品太湖石,几十两银子对他们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
宋朝文人对观赏奇石的痴迷已经到了一种病态,一点不亚于对茶的痴迷。
这里面玩到极致的就是皇帝宋徽宗,为了攫取江南奇石,他不惜开征花石纲,多少富贵人家因此倾家荡产,将富庶的江南糟蹋得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方腊造反。
范宁昨天和前天又去找了周员外,周麟给他讲了一些品石辨玉的基本入门方法。
周麟同时也答应他,如果范宁能拿出像七星望月那样的精品,他会给一个好价格。
这个价格当然是收藏价,不是奇石馆的收购市价,更不是小摊贩的价格。
范宁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在小摊上淘到一两件精品,然后用收藏价卖给周鳞,就算周麟不要,也可以介绍给圈子里的其他友人。
当然,周麟的眼光很高,想赚他的钱并不容易,只有真正的精品他才看得上眼,这种精品却又是可遇而不可求。
“范宁,那块石头不错,你看,外形很像骆驼!”刘康指着一个小摊上的太湖石低声道。
范宁笑了起来,一块太湖石好不好,可不是光看外形,还要看内在的纹路,外形瘦皱奇峻,玲珑剔透,最好内在孔洞相连才是精品。
好在宋朝造假才刚刚开始,不算很严重,到明朝后才开始大规模造假,形成了产业。
再向后,真正亿万年形成的太湖石已经没有了,几乎都是人造太湖石,太湖石才跌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至于随便某个公园,都能看到几块。
范宁走上前,摊主是个很精明的老者,他连忙笑道:“小官人看看这个骆驼,品相好啊!昨天才从太湖里捞出来。”
范宁拾起骆驼看了看,是太湖石不错,但有点粗陋,品相很一般,属于下品。
他摇摇头,又去下一家。
“范宁,我觉得不错啊!你怎么觉得不好?”
“有个前辈告诉我,看太湖石就像看人一样,要精致、要有美感,刚才那块石头虽然像骆驼,但你不觉得有点粗笨吗?”
刘康挠挠头,明明很好的一块骆驼石,哪里粗笨了?
范宁没有再解释,这种美感其实是一种阅历,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只有美好的东西看得多了,才能体悟出来。
范宁不知看了多少名画,多少雕塑,多少摄影、多少设计,美感在他心中才有了厚实的沉淀。
走了好几个摊,范宁始终找不到那种让他眼前一亮的太湖石。
这时,前面不远处忽然传来一阵争吵声,“我去奇石馆问过了,你这块石头是假的,把钱还给我!”
周围人纷纷赶过去看热闹,范宁和刘康也顺着人群走了过去。
争吵的是一位个头矮小的书生,头戴平巾,身着一件宽身细麻襕衫,手中拿着一块太湖石。
范宁眼睛忽然盯住了书生手中的太湖石,书生手中的太湖石竟然是一只圆柱体,上面布满了菠萝格一样的小孔,看起来就像一只精雕镂空的笔筒。
范宁在周员外府中前后观赏了一百多块微型太湖石,还没见过这种形状的太湖石。
卖石的摊主是一个脸上长着横肉的黑胖子,他双臂抱在怀中,靠在墙上恼火地望着书生。
“以为你是个读书人,会明事理,没想到居然是个无赖!”
书生大怒,“把话说清楚,我哪里无赖了?”
黑胖子哼了一声,“要是个个都像你这样胡搅蛮缠,买了又跑来退货,我的生意还做不做了?”
“如果你不卖假太湖石给我,我会退货吗?”
“如果是真太湖石,我会两贯钱卖给你?”
周围人一阵哄笑,旁边有几个摊主劝道:“年轻人算了,你这个如果是真太湖石,至少要十贯钱,两贯钱肯定买不到。”
“我们这里没有退货的规矩,要不然我们吃亏了又找谁去?”
周围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嘲讽书生想占便宜没占到,又想来退货。
书生脸一阵红一阵白,恨恨道:“就算是我看走眼了,这块石头谁要,我便宜五百文,一贯五百文钱卖给他。”
四周安静下来,既然知道是假太湖石,谁还会要?
这时,范宁忽然道:“一贯钱,我要了!”
刘康吓了一跳,连忙拉范宁,“别傻了,假太湖石一文钱都不值!”
书生见范宁居然肯买。他连忙一把抓住范宁,生怕他跑掉。
“小哥,一贯钱太少了,再加三百文吧!”
范宁手中托出一两银子,“我只有一两银子,要不就算了。”
“一两就一两,让你占个便宜,卖给你了。”
书生生怕范宁反悔,把太湖石塞给他,抓起一两银子就跑掉了。
周围人纷纷议论,这个小官人有点傻,一两银子就这样白白丢到水里。
刘康叹口气,“范宁,假太湖石真的一文不值。”
范宁微微一笑,“我就用它当个摆设也不错。”
就在这时,有人喊了一声,“李掌柜来了!”
众人纷纷闪开一条路,只见一名矮冬瓜似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范宁一眼认出他,就是在奇石馆门口看到的掌柜。
李掌柜后面还跟着刚才那个书生,一脸怨恨地望着范宁,手中还捏着范宁给他的一两银子。
李掌柜一眼便盯住了范宁手中的太湖石,笑眯眯道:“这位少郎,能不能把你手中太湖石再我给鉴定一下?”
范宁如何肯上当,他拉着刘康便跑,远远喊道:“李掌柜,你的双洞破晓可不值三十两银子。”
李掌柜原本想追上去,可听到范宁这句话,他立刻停住了脚步,心中惊疑,‘他怎么会知道双洞破晓之事,难道他认识周麟?’
这个李掌柜正是奇石馆的大掌柜李泉,他为把书生手中罕见的太湖石搞到手,便骗他那是一块假太湖石,等书生绝望之时,他再派伙计把它低价买过来。
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用一两银子就把太湖石截走了,让李泉又气又急,急忙追了过来。
只要太湖石到了他的手上,范宁就休想再拿得回去。
怎奈范宁油滑无比,走为上策,又把周麟抛出来,让他轻易不敢乱来。
范宁已经跑得无影无踪,想追也追不到了,李泉心中懊悔万分,只得狠狠一跺脚,带着一肚子怒火回了奇石馆。
周围人议论纷纷,不明白怎么回事?
这时,一名摆摊老者轻轻捋须,意味深长道:“那块太湖石恐怕是真的。”
周围人轰地炸开了,“不可能吧!那块石头怎么看都是假的。”
周围人目光都望向摊主黑胖子,黑胖子的脸变成了紫茄子,半晌道:“我是用五十文钱从乡下收来的,是真是假我也不知。”
书生大怒,“五十文钱的东西你居然卖给我两贯钱,你把钱还给我!”
“我可以把钱还给你,但你必须先把石头还我。”
两人顿时面面相觑,众人一阵大笑,书生心中一阵悔恨,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
黑胖子倒不懊悔,他们这一行,看走眼的事情时常发生,只是李掌柜恶意鉴定,令人不齿。
“呸!”
他重重往地上啐了一口,“还奇石馆呢,心比老子的脸还黑!”
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
躺在宿舍床上,范宁左右细看手中的奇石,圆柱体的太湖石,上面开满了小窗,里面九曲婉转,结构复杂。
这已经不是精品,而是一块极品太湖石了。
“范宁,你怎么看出它不是假的太湖石?”
刘康着实佩服范宁的聪明,不过他也奇怪,大家都说是假的,范宁又怎么看出它是真的?
“我不是给你说过了吗?要看它的美感,这块石头浑然一体,任何一点造假都会破坏它的整体协调,它自然的美感是人工造不出来,所以我敢肯定它是真的。”
刘康挠挠头,“我还是一头雾水,什么都看不出来,不过你运气不错,花一贯钱居然买到了价值十贯钱的东西。”
范宁笑了笑,怎么可能才值十贯钱?

次日天不亮,学子便匆匆起床了,先奔去井边刷牙洗脸,然后所有人集结,围着镇子跑三圈,这才回来吃早饭。
把一切都收拾妥当,大家来到课堂时,天已经亮了。
范宁走进课堂,一眼便看见了小萝莉朱佩,昨天他得了一块极品太湖石,心情着实愉快,连看朱佩也觉得顺眼了。
“早!”范宁走到自己座位前和她打了个招呼。
朱佩却哼了一声,抬起头不理他。
范宁笑了笑,坐下把书袋放进抽屉,却发现抽屉里有张纸条。
‘阿呆,昨晚有没有哭鼻子?’
范宁捏掉纸条,心中暗暗恼火,这个死丫头什么时候才能改口?
这时,严教授拿着试卷满脸阴沉地走了进来,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
“砰!”
严教授重重把试卷往桌上一摔,咆哮起来。
“你们这群白痴,蠢货!连《论语》都学不好,还读什么书,考什么科举,都给我滚回家种田去!”
所有学生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下。
严教授的怒吼惊动了隔壁的刘院主,他连忙赶过来,问道:“严教授,出什么事了?”
严教授强忍住怒火道:“我昨天让他们默写四篇论语,原以为他们学了这么久,只有个别人会默错,结果恰恰相反,能够一个字不出错的,居然只有两个人,太让我失望了。”
“主要是教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了,这样吧!今天我来再考一次,再摸一摸底,如何?”
严教授点点头,“就麻烦刘院主了!”
严教授恨铁不成钢地瞪了一眼学生,转身出去。
刘院主站在台上翻了翻卷子,轻轻叹道:“不容易啊!两个全默对的学生居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
“啊!”
课堂中一片惊呼,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范宁和朱佩,目光中有敬佩,但也有不少嫉恨。
朱佩昂着头,得意洋洋,仿佛结果早在她的意料之中。
范宁却出乎意料,看不出啊!这小萝莉居然有真才实学,并不完全是靠关系。
这时,刘院主把卷子发了下来,他特地将范宁和朱佩的卷子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交给他们。
“范宁第一,朱佩第二!”他笑着对两人道。
“为什么又是我第二?”
朱佩大小姐脾气顿时发作了,“我也一个字不错,凭什么排在他后面?”
刘院主一点不气恼,笑眯眯地指指朱佩卷子最后,那边有一个小小的涂改,写错了一个字,但及时发现,又涂掉在上面重写。
“范宁通篇一个字没改,所以他第一。”
朱佩气得满脸通红,小拳头捏得咯咯直响。
范宁却盯住了朱佩的抽屉,小丫头若敢拿短剑,这次自己一定要抢过来。
片刻,朱佩拳头慢慢放松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她忽然写张纸条扔给范宁,上面只有四个字,‘今天再比!’
范宁忽然有点头痛,这小丫头太要强。
这时,刘院主众人道:“今天我要亲自考大家,默写《论语》后十篇,从《先进》到《尧曰》,午休钟响停笔,前三名有奖赏,希望大家集中精力,不要再让我和严教授失望了。”
两名助教进来给大家发卷子,把《论语》书都收了上去。
范宁今天算是明白了课堂规矩,他特地准备了一只小杯子,去前面木桶里舀一杯清水用来研墨。
课堂上一片安静,只听见一片沙沙的笔声,一名助教来回巡视,监考着众人,朱佩今天没有理睬范宁,全神贯注的默写。
时间虽然是一个上午,但却要写八千多字,时间非常紧张,不能停笔思考,甚至连作弊的时间都没有,必须一气呵成。
这才是真正的考试。

午休钟声敲响了,助教拍拍手,“时间到,请大家停笔交卷!”
范宁提前了一盏茶的时间写完,但他却不是第一个交卷,第一个交卷的是朱佩,比他早那么一点点。
交了卷连正眼都不看一下范宁,便扬长而去。
课堂上一片抱怨声,时间太短了,几乎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写完。
刘康走上前拍拍范宁的肩膀,“走吧!吃饭去。”
“你写完了吗?”范宁笑问道。
刘康摇摇头,“怎么可能写得完,我只写了八篇,还有两篇没写,不过已经不错了,那个范疆只写了六篇。”
刘康忽然问道:“难道你写完了?”
范宁笑着点点头。
“啊!”刘康惊呼一声,竖起拇指赞道:“不愧刘院主看中的天才神童,这次肯定又是你第一了。”
“不一定,我旁边朱佩比我先写完。”
“她也厉害,一个小娘子居然超过大部分男子,不简单啊!”
“你也知道她是小娘子?”
“学堂里谁不知道呢,朱家的女公子,谁敢乱说?”
“她家族很大?”范宁好奇地问道。
刘康有些无奈地望着范宁,“看来你是什么都不知道啊!无知者无畏,所以你才敢坐在她旁边。”
“我只是不关心罢了!”
“其实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到一些传闻,好像朱家是皇亲国戚。”
范宁吓了一跳,居然是皇亲国戚。
刘康向两边看看,压低声音道:“这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你千万别出去乱说!”
范宁点点头。
这时,前面走廊上传来一阵怪笑,“我昨天认识一个新朋友,叫做蒋阿贵,你们猜他怎么说?”
前面几步外的紫藤架下吊儿郎当站着三名学生,为首之人正是范疆,他斜着眼瞟向范宁,脸上带着讥讽的笑容。
“蒋阿贵告诉我,他们村里也有个姓范的,他家是穷光蛋,住在三间破草屋里,连午饭都吃不起,结果跑来学堂蹭饭了。”
范宁快步向范疆走去,刘康吓一跳,连忙拉住他,“别乱来,打架要被开除的!”
范宁甩开刘康的手,慢悠悠走到范疆面前,笑眯眯问道:“蒋阿贵是你朋友?”
范疆哼了一声,“是我朋友又怎么样,你想做什么?”
“没什么,烦请你帮我带句话给他!”
“带什么话?”
范宁脸一沉,冷冷道:“你告诉他,如果他皮痒想挨揍就来找我,我保证不打死他!”
说完,他转身向刘康一招手,“我们走!”
范宁带着刘康扬长而去,留下三个目瞪口呆的范家子弟。

第三十章 家有金山不知
一早,吴县县学大门前来了一个瘦高老者,他头发花白,皮色乌亮,穿一件青色长衫,外面套一件羊皮比甲。
此人正是范宁祖父范大川,他刚从无锡探友回来,路过吴县,特地来县学看望小儿子。
县学一般读三年,范铜钟几年前就读完了,但他的师父是县学首席教授张谊,所以范铜钟依然在县学圈子里混,他在县学还有一间自己的单人宿舍。
几乎每个县都会有一群这样的读书士子,考不过解试,上不了府学,又不愿回家务农。
他们整天以准备科举考试为名活跃在读书人的圈子里,靠家里供养为生。
这时,一名门房跑出来对范大川道:“老先生,我帮你问过了,范铜钟这几天不在县学!”
“那就算了!”
范大川有点失望,自己专程跑来,儿子却不在,早知道就直接从太湖坐船回家。
范大川转身要走,却发现身后站着一个老者,笑眯眯望着自己。
范大川见此人和自己年纪差不多,但脸很陌生,肯定没有见过。
“你是范铜钟的父亲?”
“正是!请问兄台是…”
“我是本县学政,姓赵。”
范大川恍然,原来这个老者就是儿子时常提到的赵学政。
他连忙堆起笑容,抱拳道:“久仰!久仰!”
“不必客气,范兄有个孙子叫范宁吧!”
范大川呆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是我三孙,那孩子不太懂事!”
“范兄太谦虚了。”
赵学政微微一笑,“范兄请进去坐坐,喝杯茶!”
范大川虽然性格孤僻,但他也知道,和学政搞好关系非常有必要,尤其对自己儿子有好处,说不定自己的长孙和次孙也能沾沾光。
他连忙陪笑道:“那就打扰学政了!”
赵学政同时也是县学的教谕,也就是校长。
他把范大川请到房间坐下,又让一名童子上茶,赵学政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笑道:“范兄家传书香,后继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