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的伪证(出书版) 作者:[日]宫部美雪
书名:所罗门的伪证:全三册
第一部:事件
第二部:决意
第三部:法庭
作者:(日)宫部美雪 著,徐建雄 译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9-1
ISBN:9787539976327
所属分类:图书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编辑推荐
◆日本推理小说的最高峰!令蔡康永赞叹不已的神作!
◆半个世纪以来,推理文坛一直在等待的划时代之作。
◆2012年日本图书销量No.1,繁体中文版连续三个月稳居销量榜首,同时畅销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令全亚洲为之疯狂的阅读盛宴。
◆横扫各大畅销榜单、推理奖项,日本最大的读书网站上总评论数超过《白夜行》。
◆全新的构思与谜团,绝对猜不透的结局,令推理迷欲罢不能!
◆“日本国民作家”“当代推理女王”宫部美雪,15年精心构思,9年提笔打磨,耗费4700张稿纸,作家生涯25年集大成杰作。
内容推荐
少年的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恶与善、虚伪与真实。
一九九〇年圣诞节的清晨,城东第三中学校园内的积雪之下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是该校二年级的学生。这起很快被校方和警方认定为自杀的案件,却因一封匿名举报信揭发的谋杀疑云,渐渐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风波。
谎言和恶意层层累积,新闻媒体插手其中大肆渲染,大人们的欺瞒与懈怠让事件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不良少年被指认为凶手,校长和班主任引咎辞职,新的牺牲者接二连三地出现……孩子们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找寻真相——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五日,赌上人生的校内审判,即将开庭!
作者简介
宫部美雪,日本推理文学女王,25年作家生涯中拿遍日本所有推理奖项,连续11年当选“日本最受欢迎女作家”,创史上最高纪录,被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小说构思独特、线索复杂、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又擅长以温暖的人文关怀为底蕴,将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融入其中。《所罗门的伪证》正是将宫部美雪之所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集大成之作。
媒体评论
宫部美雪对题材的选择,对呈现方式的选择,永远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她真的很在乎她创造的每个角色,彷彿他们都需要体谅和扶持。在她的小说面前,我很庆幸我没有把写小说当成我的工作。她真的把其他小说家逼太惨啦。——蔡康永
创造《所罗门的伪证》这样划时代的作品,也许是宫部美雪的命运吧。——“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选评
这是日本推理文学的最高峰。——《朝日新闻》
无论是主角、配角、临时演员,所有角色都描写得有血有肉。你我的全部或部分,都可在本作中找到可以投射的对象。——“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选评
从第一页第一句开始,我便全神贯注,欲罢不能。——陈美儒(台湾教育家)
·
孩子们一无所知。
然而,他们又几乎无所不知,
甚至知道得太多。
——菲利普·迪克《尚未成人》
·
一九九〇年·冬
1
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夜。
从午后起,布满天空的厚厚铅云便仿佛不堪自重般,一点点不断下沉,最终忍无可忍似的飘起了小雪。
看电视里的七点档新闻已经播完,小林修造觉得差不多该打烊了,便走出温暖的起居室,来到店门口。今天开张的只有烟草店的门面,电器店则整天闭门歇业,水泥地因而冰冷彻骨。走向卷帘门的当儿,修造就接连打了两个大喷嚏。
他抄起拉卷帘门用的长把挠钩,抽搭着鼻子一路来到店门外。这时,他发现店门前人行道旁的公共电话亭里有个年轻人。定睛一看,原来还是个孩子。
那孩子背对着小林修造,故而看不到他的脸。他穿着深驼色上衣,背着个扁扁的红色帆布背包,下身则是牛仔裤加运动鞋。这身装束的男孩在这一带随处可见,而眼前这个孩子也跟习惯如此打扮的大部分男孩一样,站没站相,吊儿郎当。小林修造搞不懂,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是这副哈腰曲背的模样呢?
本月是小林电器重新装修开张营业后迎来的第一个腊月。住家和店铺的扩建工程于五月底完工,之后不久,女儿女婿一家就住了过来。原本只有老夫妻俩的平静天地,从此加上了上小学的孙子们的吵闹声,这样的生活已持续了半年之久。
今天是小林修造第一次和孙子们在同一屋檐下共度圣诞夜,他心里兴奋异常。往年,修造夫妇总会用挂号信寄现金给儿孙,让他们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而今年,老夫妻俩可以直接领着儿孙去百货商场挑选圣诞礼物。女儿也为修造夫妇准备了礼物,还从一大早起就不断进出厨房,忙得不亦乐乎,看来着实在张罗饭菜上费了不少功夫。
并非所有老人都能乐享天年。晚年的幸福,不是排着队就能依次领取的,也不是耐心等待就会从天而降的。且不论你是否派上了正确的队伍,就连“队伍”本身也未必存在。所以,小林修造很幸运。
今天一大早,女婿外出给人修空调了,修造与妻女一起吃早饭时,感慨万千地诉说了自己所体会到的幸福。女儿听罢,脸上露出歉意的笑容:“真没想到老爸还会说那么有文艺气息的话。”且不论自己对幸福的描述是否带有“文艺气息”,女儿如此的反应足以令修造欣喜不已。因为女儿此刻的笑容,一定比她远离娘家,跟随频繁调动工作的丈夫辗转全国各地那会儿,亮出整整三十瓦。
“说来,黄金周、圣诞节和过年之类的时节,其实都是自杀高峰期。有人会在这种时候倍感落寞。在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眼里,除了他们自己,每个人都很幸福快乐。哎,怎么会这么想不开啊。”
女儿的这番话,修造也十分赞同。他自己也曾有类似的体会——在圣诞节或新年里,看到牵着儿孙的手逛街的老年人,胸中竟感到百爪挠心般的难受。
在修造看来,电话亭里的男孩应是个幸福的人。这孩子大概是在给女朋友打电话,或许还在和对方订约会吧。如今的孩子在这方面都相当积极,动作快得很。
在这间电话亭的青少年“常客”中,修造记得住长相或背影的有七八个。他们大多晚上八点过后才来,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估计他们要么是自己房间没有电话,要么是怕父母偷听,不愿意冒险行事。捡拾他们晚上丢弃的电话卡,已成了修造每天早晨的工作。当然,这比揭下贴在电话亭里的粉红色小广告要省事得多。
即使在大白天,放学后的少男少女们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儿,一个接一个地钻进电话亭,黏住听筒有说有笑,从不知厌倦。
“你那里还算好,离派出所近,坏蛋不敢来。”商业街上的一个老熟人曾对他这样说过。他将祖传的酒铺交给了儿子,自己守着家便利店。“我那边可是邪了门。那些只知道糟蹋粮食的小王八蛋整天占着电话不放。他们不是打电话找小姐,就是联系毒品买卖。”
修造挺直了腰,将挠钩搭住卷帘门的把手。只要用力一拉,卷帘门就会落下来。即使没有“哗啦哗啦”的大动静,也多少会有些声响。或许是注意到修造关卷帘门的举动了,电话亭里的男孩将脸转向这边,听筒还贴在耳朵上。两人的眼神对了个正着。
这孩子并不幸福。他比这个电话亭的“常客”们更年轻,估计是个初中生。
他的脸上没有笑容,看来并不开心,一副马上要哭出来的模样。修造不由自主地停住了正要拉下卷帘门的手,隔着电话亭那脏兮兮的玻璃,仔细端详起那个孩子。
这件电话亭是女儿结婚那年设置在小林电器店门前的,算来已有十二个年头。这十二年中,自诩不算多管闲事的修造也养成了经常观察亭内“常客”的习惯,也有过三次不得不介入其中的经历。
第一次,有五六个男女围着电话亭,一个接一个轮流进去打电话,全都大喊大叫的,实在让人受不了。于是修造上前劝他们安静一点。他想让那些人领教一下,这里还住着不少战前出生的老顽固,对街头的无礼行为不会视而不见。
可结果,这位老顽固差点饱受老拳。千钧一发之际,他终于逃出包围圈,附近的警察闻讯后也及时赶到,事情才有惊无险地摆平了。课件派出所离得近,关键时刻还是挺管用的。
第二次,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割破自己的左手腕,坐在电话亭里等死。男朋友要跟她分手,在电话里谈崩了,引发她的歇斯底里症。所幸伤口比较浅,但那个女高中生怎么也不肯呼叫救护车,只是一个劲地痛哭。没办法,修造只好在电话亭里拨打了急救电话。后来那女孩的情况也不得而知,因为她再没来过这间电话亭,她的父母也从未向修造道过谢。
第三次的情形更为严重。同样是一名女高中生,晚上十点左右在这间电话亭打电话,遭到暴徒的袭击。修造听到尖叫声,跑出来一看,只见一名浑身漆黑的高个子男子正强行将少女拖出电话亭。好几个邻居听到喊声也赶了过来,还有人去派出所报了警。大家花了三十多分钟才将那个发飙的男人制服。男人二十来岁,一副学生模样。据受害的女高中生说,那是她的前男友。
几天后,女高中生的母亲前来道谢,修造也因此知晓了事件的结局。据那位母亲说,她女儿要跟比她年长的男朋友分手,对方不愿意,一连几个月又是跟踪又是威吓。这次多亏警方介入,总算真的一刀两断了,母女俩也终于松了口气。
修造与妻子的独生女儿成长到多愁善感的年龄时,这三起事件的阴影也如噩梦般闪过父母的脑海。虽说他们并不认为类似的事件会发生在女儿的身上,但第二起自杀未遂事件还是让修造夫妇察觉到少女捉摸不定的内心。当时他们还谈到,现代人已经不把“珍惜生命”这句话挂在嘴上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何动不动就要自杀呢?
自那三起事件发生后,修造便觉得,对逐渐远离世事、正想安度晚年的夫妻二人而言,电话亭是一扇难得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看到的事物,无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也是真实的,说不定还能代表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心态。这种心态既可怕又脆弱,只局限在某一时期,绝不会长久延续。如果这扇“窗口”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状态成为一种常态,那这个社会将会失去平衡。至少,出生于昭和七年的修造是这么想的。
基于这个观点,修造养成了一种固执,就是对于这件电话亭里发生的事,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如今这个在电话亭中与修造视线相接的男孩,或许正遇上了什么大麻烦。
男孩看到修造的眼睛,立刻怯生生地将脸蛋转了过去,背朝修造继续对着听筒讲话。修造将这个男孩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他的牛仔裤被雪弄湿了,上衣的肩膀处还有尚未融化的积雪。由此可见,这孩子不是走了很长的路才来到这里,就是在室外待了很久;打电话的时间也不长,不足以令雪全部融化。
男孩挂掉了电话。或许是心理作用,修造觉得他在放回电话听筒时,故意弄出了较大的声响。这是人们对电话那头的人相当恼火时常会有的举动。修造向前跨出一步。
男孩推开电话亭的折叠门来到外面。当他发觉修造还在看着自己时,脸上露出了比刚才更为胆怯的神情。修造凭直觉认为,这孩子并非不良少年。平日里做惯坏事的不良少年早就掌握了将大人们质询的目光顶回去的技巧,更何况他们从一开始就不会显露出战战兢兢的模样,从而引起大人们的警觉。
“遇上什么麻烦事儿了吗?”修造向男孩搭话。凭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做是最为稳妥的开局。是自行车坏了吗?跟约好的朋友走岔道了吗?还是外出后身体突然不舒服,想叫家里人来接?如果是这样的话,干脆到我家里去等一会儿吧?
男孩默不作声,好像不知该如何回答。看到他眼珠子骨碌碌乱转,修造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久违的景象。在他抚养孩子那会儿,以及当他自己还是孩子那会儿,那些时代的孩子们都会有这样的眼神。只有在说谎、隐瞒真相,或因某件羞于被大人知晓的事情暴露而遭到追究时,孩子们才会露出这样的眼神。
那是一种“不知道该说出多少真相才好”的眼神。坦白到什么程度才会得到大人们的原谅?既能得到大人们的原谅,又不至于背叛保守秘密的朋友,两全其美的妥协点在哪里呢?
现在的孩子却并非如此。他们从未打算得到大人们的原谅,也根本不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所以,他们绝不会显露出慌乱游移的眼神。至少那些光顾电话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
“不,没什么。”男孩终于开了口。他的声音就像出自一个内向的女孩。白色的雾气随着话语一同出口,仿佛一团尚未成型的幽灵。
从近距离看,男孩不像在哭。他的脸上确实是湿漉漉的,那是落到脸上的雪融化后留下的痕迹。他看上去很累,几乎筋疲力尽。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倒是极为少见的。
“哦,那就好。”修造故意板起脸,说道,“马上就到吃晚饭的时间了。小孩子不要在外面乱跑,赶快回家去吧。”
爸,你这样多嘴,会被人当成讨厌的老头子的,弄不好还会捅你一家伙呢——如果被女儿知道的话,她一定会这样说吧。但修造觉得眼前这个男孩绝不会那么做。
“嗯,好的。”男孩说着,微微鞠了一躬,或许仅仅是低了一下头。修造目送他的背影离去后,朝着关了一半的卷帘门走去。
这时,已经走出两米多远的男孩回过头来,两人的目光又对了个正着。修造站定身躯。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
男孩立刻将脸转向前方,用比刚才更快的脚步,踏着刚刚积起的小雪渐渐远去。当男孩在街角处拐弯,那深驼色的上衣消失于视野中时,修造微微皱起了眉头。
稀稀落落的雪,在冰冻的人行道上铺了白白一层。积雪很薄,上面的足迹仅是依稀可辨。男孩的点点足迹连成一串,指向远方。
顺着这串足迹望去,会发现在他刚才回头的那个位置,足迹稍有偏斜。那个瞬间,他的内心显然有所挣扎。那孩子是想说点什么吧?是不是卷入了什么麻烦事儿?修造突然感到一阵不安,怔怔地站在原地。身为不能容忍街头无礼行为的老顽固,刚才是否应该发挥那生来就爱管闲事的老毛病,深入质询一下那个孩子呢?
不经意间,一件往事浮现在脑海。类似的感觉以前体验过,确实不假。
那是昭和二十年三月发生的事。那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大空袭”(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对日本首都东京的一系列大规模战略轰炸,主要指代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这两次空袭。)前一天。由于东京实在搞不到食物,修造一家终于不得不到早就邀请过他们的乡下亲戚那里避难。父亲收到征兵通知书后去了南方,要上路的只有母亲和小姨,还有修造及六个弟妹。
可眼看要出发时,最小的妹妹得了麻疹。在她退烧之前,母亲只得留在东京陪她。“你们跟着阿姨先走吧。”母亲吩咐道,“要乖一点,不要给阿姨添麻烦。阿修,你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们呀。”
出发的那天早晨,母亲一直将他们送到电车站,她逐一检查完孩子们的衣服和随身物品,拜托自己的妹妹照顾好孩子们,便将他们送上了电车。大家上车后,母亲露出笑脸,朝他们挥手。孩子们也纷纷回头向她挥手道别。大家都以为只要过三四天,母亲就会带着小妹妹赶来,没人担心会出事。
修造是一家的长子,自然感到了肩头的重担。由于母亲不在身边,他的内心愈发惶恐。他透过电车的后窗久久地望着母亲。电车开动后,母亲转身开始过马路。家里还有发着烧的婴儿在等她,她走得很快。
她穿过马路,又忽然站住了,包着三角头巾的头再次转向电车的方向。虽然已经离得很远,修造还是看得出母亲脸上悲凉的神情。她的脚步突然像是缺乏自信似的踌躇着,好像本已拿定的主意发生了动摇,波及内心。
当时,修造真想从慢吞吞行驶的有轨电车上跳下去,飞奔到母亲身边。他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迫切的念头。与其说是冲动,更像是确信。他确信自己必须要带着母亲和小妹妹一起走,绝对要这么做。他不清楚个中缘由,只知道非如此不可。他觉得那一刹那,上天把一个机会交给了他。
但在现实中,修造什么也做不了。对一个十三岁男孩而言,无论是说服阿姨返回,还是一个人跑回家,都是不可能的。
就在第二天的三月十日,东京的下町地区在大空袭中化为焦土。母亲和小妹妹双双葬身火海,再也回不来了,连遗骨都未曾找到。
“爸,吃饭了。”女儿的喊声使修造猛然回过神。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还直愣愣地站在半开半闭的卷帘门前。飘扬的小雪不住地落在他的头上、肩膀上。
事到如今,为何还会想起那些陈年往事呢?
人行道上,少年的足迹依然淡淡地印在白雪之上。据说今夜会有一场大雪,这行足迹,连同少年内心的挣扎留下的痕迹,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不想的预感却依然徘徊心头。没有强行拉回那个孩子的后悔没有消失。在决定性时刻未能作出决定性选择的焦躁感变成苦涩的回味,渗透到女儿亲手做的饭菜中,虽然有点捉摸不定,却切实体会得到。
那孩子到底是谁?住在哪儿?小林修造忧心忡忡。
2
每年的圣诞夜,藤野凉子总是很忙,今年更是忙得非比寻常。她一边指挥着两个连打蛋器都不会用的妹妹,烤一个直径三十公分的圣诞蛋糕,一边布置着华美的圣诞装饰,还得一手包办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的晚餐。
至于烤全鸡,妈妈已经向日本桥那儿的熟食店预定了,等她下班后取回家即可。按凉子的心思,烤全鸡也应该亲手制作,却被妈妈狠狠训斥了一顿:“要么蛋糕,要么烤鸡,做好一个就行!”野心太大是失败之源——这是妈妈一贯的主张。
但在凉子眼里,母亲邦子自己就是个年轻时胸怀大志,并将其逐一实现的女强人。二十年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佐田邦子进入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丸三不动产”当事务员。三年后,这个年轻的白领女性通过了民用住宅经营责任人的考试。仅凭这点,就足以令同事们惊叹不已,她竟然再接再厉,于次年取得了司法书士(注:具有撰写司法文书资格的专业法律人士。)的资格。
从房地产公司辞职后,佐田邦子进入一家离自家较近的房屋中介公司上班,目的是积累实际经验。那之后不久,附近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地方警署刑警课一个名叫藤野刚的青年刑警前来查案,两人以此为契机相识,并很快开始交往。不到一年,藤野刚向邦子求婚,邦子欣然接受,名为藤野邦子的新女性就此诞生。她不顾周围人的强烈反对,高调宣布婚后绝不放弃工作。幸好丈夫对她婚后继续工作的愿望表示理解。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婚后不久,丈夫接到前往总部工作的调令,这对年轻夫妇一下掉进了忙得不可开交的新婚生活。
凉子知道,母亲怀着自己时,正为取得不动产鉴定师资格而埋头学习。当时,边工作边学习的邦子身兼妻子、母亲、房屋中介商和考生四重身份。虽然她在学业上所向披靡,但作为女儿和媳妇的表现都不及格。她曾不好意思地坦白,她那时不仅跟婆婆不合,与自己的亲生母亲间也是口角不断。
比凉子小三岁的翔子出生那年,母亲顺利取得了不动产鉴定师的资格。当翔子刚能睁开眼看母亲的脸庞时,母亲又提出了开设自己的事务所的构想。但由于各种纠葛和矛盾,再加上资金凑不齐,这一构想在当时泡了汤。凉子能够回想起来的最初记忆,就是母亲在厨房里一边哭一边用围裙抹眼泪。她之所以委屈、哭泣,既不是受了婆婆的虐待,也不为丈夫在外面拈花惹草,而是因为不肯给她贷款用作开业资金的银行融资人员那种根本看不起女人的恶劣态度。
在最小的女儿瞳子一周岁那年,也就是一九八二年,藤野邦子终于拥有了她梦寐以求的事务所。
“邦子真是个只知道工作的笨蛋。要是阿刚在外面有了女人,看你怎么办。”自从凉子懂事起,就不止一次听奶奶边叹气边如此唠叨。在凉子看来,父亲的人生道路也是用一块块名为“工作”的砖块铺就的,别的女人不可能趁虚而入。
“话虽如此,从砖缝间开出一朵小蒲公英的可能性或许会有,但不至于开出百合花或蝴蝶兰。”今年夏天某个闷热得难以入眠的夜晚,凉子向母亲说了这样的话。母亲听后大为赞同,还说:“想不到你会说大人话了。不过这话在奶奶跟前可不能说,记住哦。”
现在,父亲在警视厅搜查一课奉职,接触的案子都充满血腥味,家里的三个女儿又都处在敏感期,因此他几乎不在家里谈论工作。可凉子仍发觉,父亲有时会和母亲聊起手头上的案件,听取她的意见。这时藤野邦子会根据具体话题,在普通女性、母亲和专业人士三种角色间切换,发表相应的看法。谈得投机时,两人似乎相当亲密,表面上又都很一本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