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一时安静,所有人也都不自禁地看向徽妍。
戚氏也将眼角瞥她一眼,仍是没好气。
徽妍自知此事都是因自己而起,只得上前,向司马融深深一礼,“妾无状,愧对司马公。”
司马融看着她,叹一口气,“女君,老叟见到帛书,坐之不安,故而来此。”
王璟见得这般,忙道,“司马公,还请坐下,有话慢谈。”说罢,让家人取来坐榻,垫上软褥,亲自扶着司马融坐下。
众人分坐各席,徽妍在司马融对面,知道这架势是不会轻易能了。暗自深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
戚氏坐在上首,和气道,“公台,此事我等亦刚刚得知,老妇不教,小女骄纵,未想做下失礼之事。老妇必严惩,还请公台息怒。”
司马融摇头:“此事乃因小儿而起,女君置气,乃在情理。小儿与陆氏之事,老叟一向知晓,未告知贵家,亦是老叟之误。”说罢,他看向徽妍,“女君之意,老叟已知晓,亦请女君听老叟一言。小儿确曾有意于陆氏,但陆氏举止无状,老叟与先妇皆是不喜。陆氏之事,请女君安心,小儿上门提亲之前,已决意了断,日后绝无瓜葛。此事,老叟以家声作保,绝无违背!”
这番话,与徽妍估计的并无多大差别,听过之后,并无慌乱。
“公台谬爱,妾深愧,亦不敢当。”她向司马融欠身一礼,道,“府君与陆夫人之事,府君已告知于妾。此事细处,妾并不知晓,然妾以为,府君既有所爱,妾与之为婚姻,便是不妥,故而致书府上,请退去婚事。”
司马融道:“女君何言不敢当。女君德才兼备,贤名远播,老叟与太傅,当年一直有结亲之意,可世事身不由己,惜不得成,此事,戚夫人亦知晓。如今小儿与女君皆独身,正是天造地设,若结百年,两家皆欢喜。”说罢,他看向戚氏,“老叟福薄,中年失妇,如今垂老,不久于黄泉,唯一牵挂者,唯小儿之事。本想有了女君,将来便可含笑,岂料……”他没把话说完,却叹了口气。
戚氏忙安慰道:“公台莫忧心,有话好说便是。”说罢,对徽妍使了个眼色。
徽妍咬了咬唇,却不打算让步。
“公台,妾所致帛书,其中所言,皆乃妾真心所想。”她说,“退婚之事,虽是妾擅作主张,却是深思熟虑,如今亦是无改,还请公台见谅。”
司马融听着,面色一变。
“女君此言差矣!”他皱起眉,“婚姻之义,乃结二姓之好。此事乃两家商议,媒人亦已定下,女君说退便退,岂非失信于人!”
徽妍脸上发热,并不退缩:“公台此言亦差矣。不瞒公台,若妾当初知晓府君与陆夫人之事,必不会答应此婚事。”
“婚姻之事,乃父母做主,岂得自由擅论!”司马融似不曾料徽妍竟如此强硬,沉下脸,说罢,看向戚氏,“夫人!女君所言如此,未知夫人之意!”
“无礼!”戚氏瞪了徽妍一眼:“司马公乃贵客,岂可放肆如此!”
徽妍又气又委屈,正待答话,旁边的陈氏急急扯了扯她衣袖,让她打住。
戚氏说罢,转向司马融,欠身一礼,“公台,小女不肖,老妇深愧。司马公所言极是,婚姻之事,乃父母做主。儿女乃父母生养,含辛茹苦,所为一切,必是为儿女着想。”
司马融神色一松,颔首,“夫人明理。”
戚氏笑了笑,“故而,老妇亦以为,婚事还是撤去为好。”
此言出来,堂上忽而安静。
包括徽妍在内,众人皆是愣住。
司马融更是账目结舌,看着戚氏,不可置信。
“公台,且听妾一言。”戚氏看着他,神色怅然,“公台,妾方才听公台所言,思及前事,亦甚欷歔。想当年,公台与莫夫人,妾与先夫,两家相善,其乐融融。可惜世事万变,如今,公台与妾,结发之人皆归松柏之地,孑然于世,残喘续命。唯幸者,乃有儿女,相陪相伴,不至孤独。公台疼爱府君,妾亦深爱女儿,此乃为人父母之同感,自不必言。公台,七十古稀,你我在世,至多不过十数年,而婚姻之事,乃伴儿女终身。妾以为,父母之爱,非强加于人,乃从儿女之心,唯儿女心愿所至,方为大善,而违拗其心,必生怨怼,何来福德?当初司马府君来问意,老妇便说,小女若愿意,此事乐见其成。如今小女以为不可,而媒人未至,乃为止损,何乐不为?此老妇之所想,愿公台听之。至于退婚反悔,老妇亦深愧,公台责难,老妇亦不敢辞!”
徽妍听着,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怔怔地望着戚氏说不出话来,几乎喜极而泣。
司马融神色不定,未几,忽而起身。他撑着案几,颤颤起身,旁边的仆人想去扶,被他推开。
“戚夫人!”司马融声音沉沉,“这,便是府上之意?”
戚夫人亦起身,向他深深一礼,“妾阖家,愧对公台。”
司马融还想说什么,忽然,一人快步上堂,“父亲!”
众人看去,又是一惊。
只见竟是司马楷!
他风尘仆仆,先是向戚氏与众人一礼,随后,转向一脸震惊的司马融,忽然向他跪下,五体伏拜。
“儿至家中,得知父亲已往弘农,急忙追赶。父亲!退婚之事,虽是王女君提出,却实乃儿所为!儿隐瞒前情,愧对王女君,此事女君无过!即使女君不提,儿亦将提请,此事乃儿与女君共同所想,已不可为,还望父亲息怒!”
他声音朗朗,众人听了,面面相觑。
司马融看着他,说不出话来。少顷,他目光变得黯淡,仰天长叹一声。
“……不肖子!”他低低恨了一声,未几,看向戚氏。
“夫人,事既至此,老叟亦不强求。”他一礼,低低道,“得罪之处,还请夫人莫怪,老叟告辞!”
戚氏愣了愣,忙上前道,“司马公且慢!公台远道而来,怎就离去?唉,儿女之事,我等无法,公台又何必过于焦心!两家多年不见,虽婚姻不成,仍有情义,何不就此一聚,留宿些时日,也成全先夫念想!”
司马融苦笑,摇摇头。
“此事,老叟自知理亏,无颜面对太傅。夫人之心,老叟心领,唐突登门而来,夫人勿怪为幸。”
戚氏知道留不住,只得道,“如此,便由公台之意。”说吧,吩咐家人准备出行之物,又令曹谦与几名家人陪着,送他们回长安。
司马融告别之后,拄着杖往外走去。
司马楷一直未说话,见得如此,也向众人告别。面对戚氏与徽妍,不掩愧疚之色。
戚氏对他已没有了先前的热情,交代了两句好好照顾司马公之类的话,便与陈氏走开。
“在下就此告辞,女君保重。”他看着徽妍,低低道。
徽妍微微颔首,看着他,嘴唇动了动,却只说出简单几个字,“府君保重。”说吧,一礼。
司马楷又与王璟等人告别,转身追随司马融而去。
宅前,马车已经备好,司马楷正要登车,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徽妍的声音,“府君。”
司马楷回头。
却见徽妍从宅中走了出来。
她望着他,走到他面前,踌躇片刻,道,“有一事,我亦不曾告知府君。”
司马楷讶然:“何事?”
徽妍低低道,“我自年少,便一直喜欢府君。”
司马楷愣住,片刻,脸上泛起红晕,表情不定,“女君……”
“府君且听我说完。”徽妍的面颊亦发热,心中却是平稳,望着司马楷,道,“故而,府君当初提亲,我欣喜不已,一口答应。府君在我心中,一向乃如玉君子,无人可及。妾虽身在匈奴,亦不曾忘怀当年爱恋,以此相度,想必府君待陆夫人亦如是。府君之心非我所属,你我婚姻可在成真之前解除,乃是幸事,我并无怨怼,只愿府君从此不负真心,亦不枉费你我相交一场。”
司马楷看着徽妍,喉咙动了一下,眼圈忽而发红。
他深吸口气,向徽妍深深一揖,“在下深愧,女君之言,必铭刻于心。”
说罢,他注视徽妍,露出笑容,“告辞。”
“告辞。”徽妍亦微笑。
司马楷转身,登上马车,衣袂随风扬起,似解脱一般。
徽妍立在门前,看着马车辚辚走起,扬起尘土,朝远方而去。
“二姊,你的婚事又坏了。”王萦站在她身后,小声道。
徽妍“嗯”一声,心中亦欷歔,撇撇嘴角。
王萦瞅着她神色,忽而想起什么,道,“长安也不止有司马府君,二姊,上次你我在驿馆遇到的那位刘公子,我觉得他也甚好,他可曾婚配?”
徽妍讶然,蓦地想起那日在宫苑里,皇帝头也不回的背影。
“他么……”徽妍苦笑,“他就算独身,我恐怕也再见不到了。”
王萦讶然:“为何?”
徽妍没有回答,捏捏她的脸,“回去吧。”说罢,挽起她的胳膊,往屋宅内走去。
作者有话要说:好多哦,我觉得我已经把明天的份也更了,大家觉得呢?
第27章 3.25
端午前后,天气变热,下了雨也不再变凉。
王家的女眷们闲来无事,便裁了新纨准备做扇子,戚氏与陈氏每日坐在堂上给扇面绣花,也不许王萦偷懒,押着她一起绣。
王萦本就是个坐不住的,绣了半日就放下来,借口去后院看小侄女,想走开。
“他们都有保妇带着,你操甚心。”戚氏不耐烦道,“你看看你绣的,这么久了,一片叶子还未绣好!”
“我绣得本来就不好……”
“不好才要学,坐着,今日哪里也不许去。”
王萦只得坐下,嘴却鼓鼓的,“二姊也是母亲的女儿,怎不叫她,光叫我……”
戚氏瞪她一眼,王萦不再出声。
前些天,司马融为退婚之事登门而来,戚氏虽然站在了徽妍这边,却仍恼怒她不与家中商量擅自行事,将她训斥一场之后,关到了屋子里禁足。
戚氏到底心软,只将她关了三天。见她面容消瘦了些,戚氏亦是心疼,虽然面上还是板着脸,却让庖厨中每日变着花样给她做喜欢吃的,还吩咐家人,司马家的事就当是从不曾有过,不许众人在徽妍面前提起一个字。
不过,王萦提到徽妍,戚氏倒是来了心思。
“让她来也好,每日闷在屋子里最亦想歪,叫她来一道做些针线吧。”她对陈氏道。
陈氏笑笑:“姑君,徽妍岂会闷着自己,她早些时候就出门去了。”
“出门?”戚氏讶然,“去何处?”
“说去散散步,午膳前便回来。”陈氏说着,替戚氏将一根针穿好线,放在她的绣绷上。
**********************
昨夜才下过一场雨,太阳躲进了云里,天气不算热,风中散发着雨水浸润的味道。
王家的桑林长得很好,足有二里长,在家宅前如同绿障一般,成熟的桑葚又大又黑,挂在枝头,采也采不完。
佃户们除了耕地,也会用桑林里的桑叶养蚕。五月,地里的庄稼已经长起,而开春后养的蚕第一次成茧,农人们最忙碌的事就是采茧缫丝。缫出的丝,一部分交与王家充佃租,剩下的可以拿到市中去卖。
徽妍一早就从家中出来,到几家养蚕多的佃户拜访。佃户们平日只听得这位女君的声名,却甚少能见到。如今她亲自上门,皆诚惶诚恐。但见徽妍说话平和,佃户们也放下些小心来,有问必答。
“今年天气不差,蚕长得好,交了租之后,大概可得二十斤。”一位户主对徽妍道,拿起一束缫好的丝,“女君请看,这丝又长又白,细而韧,算得上品。”
徽妍接过来,细细看了看,却问,“二十斤?我看府中往年账册,十五税一,每户交租之后还能剩下四十斤。”
旁边一位妇人笑笑,道,“女君有所不知,那都是前两年的事。去年以来,粮贵丝贱,我等都不敢多养蚕,获丝自然也就少了。”
徽妍了然,微微颔首。市价之事,她是知道的。她能用低价买到上好的素縑,也就是赚了这个便宜。
又交谈了一会,她看看天色,登车而去。
回到家中,已经是用午膳之时。
才进门,却看到来了客人。
徽妍正要上堂,王萦忙将她拉到一边,让她在门后听。
“……夫人放心,依我看,女君这般人品,要寻个上好的人家,却也不难。”一个中年妇人坐在下首,正滔滔不绝地与戚氏说着话,“也有好些人家,女儿年纪大了,托妾寻个亲事。妾说实话,这般年纪,寻个门当户对的其实不难,娶妻娶贤,正经人家看的都是人品,好些相貌差些的女子,妾也都帮忙找到了好人家。最不好找的,就是眼界太高的人家,女儿养得不坏,可总往高处看,东挑西挑总不如意,白白错过大好年华,实教人痛心!”
戚氏莞尔:“此事,媒君不必担忧。老妇亦知晓境况如何,只要门户合适,人品好,其余之事并无妨碍。”
徽妍听着,有些诧异,看向王萦,“那是……”
“是媒人。”王萦道,“二姊,母亲又要为你择婿了。”
徽妍颔首,心底叹口气。
司马楷那边的事了结,家人又操心起自己的婚事来。两天前,戚氏就念叨着,务必要找个实在的媒人,将此事速速办好。现在,就请了媒妇来。
堂上又说了一阵,戚氏让家人将那媒妇送走,徽妍才与王萦一道上堂,跟戚氏行礼。
戚氏方才说了许久,饮一口水,看看徽妍,“这般时候才回来,出去散步,也不告知母亲一声。”
“去乡间走走。”徽妍在席上坐下,一边就着侍婢递来的水盆洗手,一边说,“我出门时,在堂上不见母亲,便禀报了兄长和长嫂。”说罢,瞅瞅陈氏和王璟。
两边颇有默契,对得无破绽,戚氏也不接着多说,却道,“方才那些话,你都听到了?”
徽妍颔首:“听到了。”
戚氏叹口气:“老妇想过了,也不求你嫁去什么高门大户富贵之家。平日留在弘农,夫家和气,衣食不愁,我母女能时常见到面,亦是大好。”
徽妍不好说什么,道,“一切但由母亲做主便是。”
戚氏不再说下去,这时,家人将午膳呈上,众人闲聊几句,各自用膳。
膳后,戚氏想起什么,问王璟,“恒近来可曾致书?”
王璟道:“不曾。”说罢,笑了笑,“母亲,恒才从章台宫调到未央宫,你也知晓,在未央宫侍奉规矩多,何来许多闲暇?”
戚氏颔首,心情却是好了许多。他在皇宫里干得不错,无论王缪还是他,信中说的都是好消息。特别是上月皇帝赏赐了他一匹大宛良驹,戚氏高兴不已,逢人便说。
她想了想,问徽妍,“前番,恒在信中说,五月陛下要往京畿各处巡视稼樯之事。你在长安见到他时,可曾听他提过是否跟着出来?”
徽妍讶然,道,“未听说。”
王璟道:“母亲,恒若要侍奉陛下巡视,那更是不得闲暇,到何处都要紧跟。”
“也是。”戚氏道。说罢,又谈起王恒往日信中说的各种各样的事,笑逐颜开.她夸赞了王恒争气,又说起皇帝,夸皇帝识得英才,再继续展望,说王恒说不定能拔为官吏,满面憧憬之色。
徽妍在一旁听着,低头喝着水。心中不禁想,戚氏若知道自己不久前才推拒了皇帝示好,不知道她会说什么……不过念头刚起,她想到前几天为擅自退婚的事受的那一通训斥,打了寒战,觉得母亲还是千万不要知道的好。
再说,如今,皇帝跟她,不会再有瓜葛了……徽妍望着堂外的天光,想起宫苑里的种种,不禁神游,轻轻欷歔。再回头,她忽然触到陈氏的目光,看着她,满是同情。
待得回到屋子里,陈氏过来,关切地对徽妍道,“你莫想不开。姑君也是为你好,她怕你总想着司马家的事,伤心太过,故而想快些寻别家。今日来的那位,乃是郡府中的官媒,最是可靠,姑氏寻她来,见面就给了三百钱。”
徽妍讶然,看着她,无奈地笑笑,“长嫂,我未曾想不开。”
“是么?”陈氏疑惑地看她,“可你近日总心不在焉,我等都甚是忧虑。”
徽妍拉着她道:“长嫂放心,我确未多想。”
陈氏看她神色无异,才放下心来。二人寒暄了一会,陈氏问她,“是了,你今日去乡中,是看缫丝?为何?”
说起这个,徽妍来了精神,“不瞒长嫂,我想将家中佃户缫的丝运到槐里去,那里的人善织素縑,两边合力,或可将价钱降得更便宜些。明日,我便到槐里去,问问那边的意思,若可说成,当是大善。”
陈氏对经商的门道并不十分懂,却知道这些日子,徽妍往府库中添了不少钱财,便也不再像先前那样疑虑不定。问了些枝节之事,陈氏叹口气,苦笑,“徽妍,你兄长昨日还与我说,你这般能干,只怕这弘农真无人可配。徽妍,女子嫁人乃是大事,家中虽有窘境,衣食却是无碍,你可切莫为这些事耽误了婚嫁才是。”
徽妍抿抿唇:“长嫂过虑,我如今横竖空闲,为家中做些事总无妨。”
陈氏听了,颔首,不再多说。
话虽如此,徽妍却有自己的想法。自从向司马家退婚之后,她想了许多。
她不是个喜欢沉溺于情绪的人,抛开失望后的伤心,最重要的事,便是将来怎么办。经历过几场说亲,徽妍对自己的境况已是十分清楚。她如今的家世和年纪,都已经不似当年在长安的时候,像司马楷那样得她喜欢,出身又好的男子,恐怕以后再也遇不到了。
其实,徽妍并不像母亲和长姊那样,觉得定要嫁出去才是正道。在匈奴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有生之年能回到家里,已经是上天眷顾,对于回来之后嫁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想都不敢想。而如今,阖家上下为此烦恼,相比之下,徽妍却觉得,嫁不嫁,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人活一世,许多人追求的也不过是衣食不愁,无忧无虑,而她并不觉得嫁人是得到这些的唯一途径。
先前,她跟司马楷定了亲,王缪问她成婚之后是否还要继续经商。徽妍考虑过,司马氏那样的家族,世代官宦,定然不会让妇人碰商贾之事。徽妍打算着,在婚前尽量将西域贩货的路子定下来,交给曹谦操持,这样,将来就算自己嫁了人,家中也不会再陷入窘境。
而现在,她没了着落,便打算重新开始全心投入经商中去。
她不打算干干就收手。上次在长安见过李绩和赵弧之后,她就有了想法。素縑是个可长久而为的买卖,但照如今这般经营,是不行的。李绩或赵弧,谁有朝一日顺藤摸瓜找了来,与那些店家打通关系,便可轻易将这买卖从她手中拿走。她唯有将根基打得更深,才能防患于未然。
************************
徽妍雄心勃勃,第二日一早,她就乘车去了槐里。
槐里离王家的家宅有些远,来回须两日才不至于匆忙,徽妍推说去槐里附近的二姨母家探望,戚氏才准许了。
徽妍到了槐里,先去见了里长,说清来意。她提出的条件不错,自己出丝,由槐里的人织成素縑,再由她买下,价钱虽是卖给收陕邑中商人的七成,却省去了采桑、养蚕、缫丝等诸多功夫,得的利其实却是多了。
“近年缯帛市价不起,我亦知晓乡人艰难。槐里素縑远近闻名,如此不振实为可惜。我此举,一来可保收,二来亦不妨碍农事,还望里长与乡人多加考虑。”徽妍道。
里长沉吟,虽也觉得好,却不敢擅自答应,只说要与乡人商议才好。
徽妍也不着急,客气地留了些礼物,说过两日再派人来问,便告辞而去。
当夜,她在二姨母的家中借宿。二姨母待徽妍一向很好,见她上门,欣喜非常。
“幸好你来了此处,”闲谈时,二姨母道,“若是今日回家的话,只怕路上要受阻。”
“为何?”
“你未听说?陛下在京畿巡视稼樯,今日正路过陕县。听说县邑中现在都是期门把守,出入诸多不便。”
徽妍愣了愣,讶然,“陛下?在陕邑?”
“是啊。”二姨母对她吃惊的样子有些好笑,摇头,“你们家,想来是在长安待久了,天子见得多,不知这乡邑中,天子驾临是多大的事。”
徽妍听着,有些晃神,忽然想到昨日在堂上,戚氏还问起了皇帝巡视稼樯的事。弘农也是京畿,皇帝会来,也在情理之中。
“你若得空闲,不妨到县邑中去看看,天子过道时,那人山人海,啧啧……”
徽妍听着,囫囵地应了一声,将话岔往别处。
二姨母说得对,皇帝的确驾临了陕县。
第二日,徽妍回家,在驿馆里歇息时,每一个人都在说皇帝的事。
“听说陛下也就二十多岁,尔等见到了么?”旁边的案席上,几个人正说得入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