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墨紧贴她耳根,口中热气滚烫,“陛下…可觉得舒服?”

英欢眼睫带水,在他袍中的手轻掐他胸前,下巴微抬,看向他。

眸黑如墨,稳而不动,就如他的人一般。

宁墨勾紧她的身子,声音低低,“陛下若是想,臣可以用手指…”

知道她的禁忌,所以他才这么说。

怀中女子纵是天子之身,可仍是娇柔万分,所需所求,又何异于旁人。

英欢闻之,眉头略动,身上被他撩起的火苗愈烧愈旺。

他如此年轻,医术尤佳,女人的身子,他比旁的男子都要懂…

手沿着他的胸膛滑下去,拨开他的袍子,在他紧实的腰侧揉了两下。

换来他压抑的一声低喘。

他对她太过温柔了,温柔到,她都不知如何才好。

英欢眼睫略抬,唤了他一声,“宁墨。”

他看着她,眼中终于有火闪现,“臣在。”

她停了半晌,红唇才开,“你究竟图什么?”

他僵住,不答,俯身堵住她的唇,手指忽地滑至她身下,拨弄她最柔嫩的那处,指尖轻划慢捻,蜜满掌间。

一声惊喘逸出唇外。

英欢眼前蒙蒙起雾,手紧紧掐住他的腰,只觉自己要被焚烧至灰,就此湮灭。

火花四溅,她在抖,红唇颤得合不上,想要将他推离,可身体却渴求更多。

外面蓦地响起轻敲殿门的声音,小内监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陛下要的清泉水,翰林司的人已煮沸送来了,可是现下送进去?”

清泉水。

蒙顶茶。

眼前忽然闪过那双褐眸,想起那一个似战非战的吻,你争我夺、霸气肆溢,让她的嘴唇一下子疼了起来。

英欢深吸一口气,一把推开宁墨,手还是软的,甚是无力。

她清清嗓子,对着外面道:“送进来。”

外面殿门轻开,小内监趋步而入,手中提着小巧锡壶,低着头走过来。

宁墨抿唇,眸子里火花仍在扑闪,上前一步,将英欢挡在身前。

鬓云乱洒,酥胸半掩。

他抬手,慢慢地替她将衣裳拉拢,鬓边乱发别至耳后,然后才低头,理了理自己身上的袍子,转身看了眼那小内监。

小内监哪里敢抬头,搁下手中锡壶与茶具,便慌慌张地退了出去。

宁墨回头,神色已然复旧,“陛下这么晚,要沸水做什么?”

英欢抬手轻轻扫过两颊,将那热意驱散了些,才去看宁墨,“可会沏茶?”

宁墨微微一怔,“略懂。”

英欢扬唇,走去将那小钿盒拿来,取出银瓶打开,置了些茶叶在茶具上。

宁墨目光扫过那钿盒银瓶,眼神略变,眉头一挑,随即复然,又看向那似针茶叶,愣了片刻,而后眼中有光一闪而过,上前接过那锡壶,“臣来沏。”

颗颗细茶,身披银毫,经水一没,更显油润。

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香气馥郁。

宁墨看着那茶,眼底愈黑,抬手捧一碗奉至英欢面前,“陛下请用。”

茶叶浮展,在碗中上下游荡,细长微卷,形状甚美。

这茶,果真是好茶…

英欢抿一口,味醇甘鲜,浓郁回甜,茶香存于唇间,久久不散。

耳边好似响起那人悠沉的声音——

…便是这全天下的蒙顶,在下都愿让给夫人。

那人的眼,那人的唇,那人说这话时的样子…

全都历历在目。

英欢心底一颤,手一时不稳,碗中茶水晃了出来,溅在手背上,极烫,红印立现。

宁墨接过那碗,握住她的手,举至唇边,轻轻吮了一下,眉间轻陷,“陛下怎的如此不小心。”

被他一碰,英欢才骤然回神,手被烫了的地方针扎般的痛,火烧火撩。

为何一念及那人,不论何事,她便变得不像她了…

宁墨仍看着她手上红痕,眉头皱得更紧,“眼下太晚,臣明日拿药来给陛下敷。”

英欢轻轻抽回手,看着他,心底忽生感动。

这么点点小伤,隔几日就好了的事情,可他却当何等大事,作此神色。

若果他这不是装出来的,那他…

英欢蹙眉,心中不由纠结起来,可一时却不愿再想,侧过身,道:“朕今日乏了,你…回府上去罢。”

宁墨没动,低声唤她:“陛下。”

英欢背对着他,“还有何事?”

他低头,停了半晌,“臣对陛下…是真心的。”

英欢吸一口气,转身看他,说不出话来。

宁墨抬头,对上她的目光,略微一笑,“陛下可以不信。臣…告退了。”

便就这么看着他,敛袖而退,殿门一开一合,脚步声渐渐远去。

这是…

此生头一回,有男子对她说这话。

 


卷二一则以欢,一则以喜欢喜十一

薄纱帐起,于殿内微扬,里间羞人春色闭不住。

女子娇白柔软的身躯被死死抵在冰冷的墙上,其上香汗点点,窄细的腰枝朝前弓起,欲拒还送。

贺喜猛烈地撞进去,一双眼里静似深冰,毫无涟漪波动,看着她颤抖浅泣、面若桃色,咬唇讨饶。

他伸手,一把捏住她的下巴,眼底漆黑一片,腰间又是猛猛一动,搭在他腰后的玉足轻抖,十片莲瓣尽在痉挛。

她浑身在颤,口中发出的声音让纱帐外候着的宫女内侍们都羞红了脸,动也不敢动。

贺喜面色僵了一刹,眸子里火光燃起,抽身而出,咬牙,腰砥微颤,后背紧实的肌肉纠结而动,握着她身子的大掌似要陷进她肌肤里,十成十的力道。

他额角汗水落下,褐眸阂了一下,才陡然松开她,自去一侧云母屏风上取过袍子披上,头也不回地出了纱帐外。

女子倚着墙,浑身无力,慢慢滑至地上,小腿仍在轻抖,望着他的背柔声唤道:“陛下…”

贺喜不语,亦没回头,仿若根本没有听见她的声音,袍子只随意披在身上,系也未系,里面裸实的身子堂然露于外面。

他看了眼外面早就备好热水衣物的宫女们,哑着声音道:“进去罢。”

宫女们掀了那纱帐鱼贯而入,只留一人在外侍候贺喜。

那小宫女脸色微红,捧了湿帕来替他擦拭,手自胸前向下,越来越抖,“陛下…不需沐浴?”

贺喜闭了眼,喘了口气,“晚上再说。宋沐之人呢?”

小宫女仔细地顺了顺帕子,将他小腹上沾了的浊液尽数抹去,又去另一边拿了干净衣物来服侍他穿上,这才道:“宋大人说怕扰了陛下兴致,就在殿外候着了。”

贺喜嘴角不留痕迹地勾了一下,待身上齐整了,转眼看了看殿角灿灿发光的宝饰,吩咐道:“回头将这些分下去,记着别像上回落了哪个院忘记赏了,倒让朕耳根不得清静。”

小宫女应了下来,“奴婢这就去同王公公说。”

贺喜扬眉,“请宋大人进来。”

见小宫女低头出了殿外,他才踱过去,伸手拾起箱子里的几条钿花珍珠链子,轻蔑一笑,又扔了回去。

宋沐之进殿时,正逢小内监背着那女子出去,凌乱云发擦肩而过,异香扑面,让他不由地朝一侧避了一避,再抬头时,就撞上贺喜略带玩味的目光,脸上不由一臊,“陛下。”

贺喜望着他,笑道:“宋卿今年四十有七了,府上正妻侧室亦是不少,怎的还未见惯此事?”

宋沐之脸色愈发窘迫,“臣…”嘴动了半天,却说不出话。

他自二十二岁那年中进士至今,入仕已有二十五年,位在门下侍郎,身列参事执政之一,是当年先帝留给贺喜的心腹之一,十年来佐理朝政,深得贺喜信赖。他自是知道贺喜的性子,也明白贺喜于男女之事上随性至极,可真的撞见皇上与女子欢好之景,又实难做到坦然视之。

贺喜甩袖负手,挑眉道:“朕就知道你要来,可是因为早前见中宛使臣的事?”

宋沐之点点头,眉头略皱,“臣等都觉得,中宛此次派人而来,其中实是大有文章。”

贺喜眼睛瞥向墙角,嘴角略扬,“确是做足了文章,连异域美人都给朕送来了。不光给朕送美人,还给朕的后宫送来这么多金银珠宝首饰,当真是考虑得够周全。”再看宋沐之,眼神比先前凌厉了些许,“朕心中有数,想必你们心中更是明白。既然来了,也别旁敲侧击了,有话就尽管说。”

宋沐之垂眼,“陛下明察。先前宴上那使臣虽是未直言,但臣等料想,中宛定是冲着邺齐与邰涗于边境诸州互通市易一事而来。南北中三国,戬国尚远,岵国近年来同邺齐总有摩擦,所以只得让中宛派使臣来。想必是怕邺齐与邰涗真的结盟…”

贺喜低哼了一声,“你说的这些朕全想过。今日宴席间,那使臣试探的几句话,谁会听不出是什么意思。邺齐与邰涗交恶这么多年,忽言互市,他们不信也在常理。只是,中宛此举,朕料想是还有事要与邺齐相商。”

宋沐之迟疑了一会儿,“那陛下的意思是…”

贺喜转过身去,低声道:“钱财全收,美人照享,来者一概不挡不拒。”

宋沐之一愣,“邺齐既与邰涗言好,若是再与另外三国有所交结,恐怕…”

贺喜回头看他,目光深深浅浅,“你怎知三国没有暗中派使臣同去邰涗那边?”

宋沐之哑然。

贺喜又道:“你又怎知,邰涗不会背着邺齐与三国交好?”

宋沐之低了头,恨不能朝自己脑门上拍一掌,他竟忘了皇上与那女人互相猜疑多年,怎可能一时就互相信任起来?

宋沐之叹了口气,“陛下既是如是说了,臣便无它言。只不过,照此下去,何时才是个头?”

贺喜看着他,半天没有言语,忽然低声笑了一下,“方大乱时,才可见真章。”

宋沐之默然。

方大乱时,才可见真章…

脑中正思索时,听见贺喜问他:“听说太后前一日着你觐见?”

宋沐之低了头,“是。”

贺喜脸色一黑,问他道:“何事?”

宋沐之不由苦笑道:“太后说,刘相公的孙女年已及笄,传闻品貌才学均是上等,想让臣等劝劝皇上…”

贺喜的脸瞬时挂了层霜,冷冷道:“回去禀太后,她若是执意为朕立后,朕便废了此后。朕说到做到。”

宋沐之面作难色,“陛下莫要为难臣了,陛下何不亲自去同太后说?”

贺喜忽地上前两步,头稍低了低,眸子盯着宋沐之,一字一句道:“卿也是先帝朝的老人了,此时说这话,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宋沐之身上冷汗骤起,低了头不敢看他,半晌才道:“宫禁中事,陛下不言,臣等何由知之…”

贺喜眸子微眯,“卿是贤臣。”背在身后的手攥了攥,“没事的话便退下罢。”

宋沐之提心吊胆地出了殿外,才拾袖擦了擦额上的汗,大大地喘了口气。

脸上又浮起一丝苦笑,当年的事情,他怎会真的不知道。

先帝是世间难得的情种,可却偏偏生在帝王家。

宫中人人都知,先帝一生只爱一人,那人便是华妃。

当年的华妃,美艳照人,雍容华贵,是何等的容貌,又是何等的风致;入宫初时,先帝一见倾心,随即独排众议册其为妃,居四妃之首,从此椒房独宠,连皇后都说不得二话。

越二年,华妃生子,位行第九,先帝大喜,不与其它皇子同排字辈,单赐一“喜”字为名,为表先帝喜得爱子之情。

便是九皇子贺喜。

九皇子自小聪慧过人,及长更显胸襟才华,令先帝喜不胜喜。

十三岁时被封秦王出阁,十四岁时便被册立为储君,朝中大臣竟无人反对。

九皇子十四岁那年,随先帝出宫春猎十日,从此再没能见生母一面。

华妃被当时的太后赐死于禁中,白绫绞颈,沉尸宫井。

华氏一门朝中独大,太后惧怕外戚专权,皇后遂出此策,却不料,先帝闻之大恸,一病不起,至死犹念华妃风姿。

九皇子自那之后,便变了个人。

奇冷不已,惟有目光尚能煨人。

先帝一年后因病殡天,九皇子奉诏登基,大赦天下,改元崇和。

新帝即位,废嫔妃制,后宫人人皆同,誓不立后册妃。

先帝朝的皇后,便是现如今的太后,自那时起至今十年矣,皇上没去请过一次安,没同太后主动说过一句话。

朝中宫内,人人皆知,人人皆不敢言。

宋沐之思及此,心中变得沉甸甸的,垂了眼,重重地吐出一口浊气,抬脚向前行去。

除却女人一事,贺喜堪称明君。

 

卷二一则以欢,一则以喜欢喜十二

乌云越聚越多,压得天幕一片黑,厚厚云层中有缝,金光突现,亮得刺人,随即转没,天地间只剩黑,只有风。

她在跑。

拼命地跑。

不知自己要跑去哪里,只觉心中无尚惶恐,眼中凝泪,眼前景色越来越模糊。

风自耳边呼啸而过,吹得她浑身哆嗦。

冷,好冷。

明明在宫中,可却一个人也不见。

暴雨将倾,可她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容身避雨之地。

脚下石子一绊,她朝前跌去,摔在硬硬的地上,泪再也忍不住,蓦地滚落,越涌越多。

抱着膝盖,绻起身子,跪坐在地上,头埋下去,肆无忌惮地哭。

大哭。

头顶一道闪电忽然而过,随即便是震耳雷鸣。

豆大的雨点霹雳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她肩膀上、背上,衣裙瞬间全湿。

她的嘴唇冻得发紫,再也无力站起。

她好累。

远处慢慢走来一个人,身形朦胧,面目不清,动作在雨中仍然透着优雅,撑一柄素色油纸伞,朝她而来。

她看着那人,眼眶变得热热的,火辣辣的疼。

那人将伞撑起,替她遮雨,俯身下来,抬手亲亲摸了摸她的头。

母后…

她咬着嘴唇,上前抱住那人的腰,手死死地攥着那人的裙侧。

泪止不住地流,她哽咽,母后,你知不知道这么多年来我有多想你,你不在了,有父皇安慰我,可现在父皇也不在了,我一个人要怎么办…母后你不要再走了,好不好…

那人暖暖的手掌抚过她的脸,拭去她的泪,动作温柔极了,如同久远的记忆中那样,令人心伤。

她哭得更厉害,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扎破了一般,疼的难以禁持。

眼前的路很黑很黑,荆棘满布,可她却要一个人往前走,没有人陪,没有人扶持,在这鬼魅似的黑暗中,只有她一人。

是一种想要逃却终究永不能避的心惊,痛或慌乱已不足以形容心底的感觉,心死亦不过如此。

那人一下一下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脸庞,轻轻拍着她的背,仿佛在抚慰她。

她哭累了,倚着那人,母后,你走了这么多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

那人轻声开口,语气如云边之花,轻柔香婉,欢儿。

她的心骤然碎裂,被这甜美如真般的声音击溃,记忆排山倒海而来,撞得她浑身在抖。

那人轻轻抽回手,语气仍然温柔,天下不可乱,江山不可倾…欢儿,苦了你了…

她眼瞳微缩,看着那人就要这么离去,伸手却握了个空,挣扎着起身,踉踉跄跄向前跑去,可那人的影子却缓缓弥灭。

好似一阵清风,徒来不留影,如梦。

她心揪万分,胸腔欲裂,在雨中哭着叫喊,母后别走…

却再无人相应。

脚下泥泞不堪,身周冷风割肤,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

她冷,她累,她倦,她想逃想躲,却无处可躲。

泪打锦被,鬓边亦湿。

暖热的唇贴上她的脸,一点点吻去她的泪,动作轻柔,似是怕碰坏了她。

耳边响起男子的低叹声,“陛下…”

朦胧中转醒,醒过来的一刹那,竟知自己仍在落泪。

泪。

英欢心底略颤,她居然哭了!她有多久未曾流过泪了,怎的今夜在梦里竟会痛哭至此地步…

宁墨伸臂,欲揽她入怀,却被她推了开来。

英欢胸口闷闷,梦中痛处此时犹在心上,心境转回十年前的那一夜,那一夜她恸哭至晕,从此再未流过泪。

只是今夜…

宁墨的手从被下探进来,轻轻握住她的,“陛下可是做噩梦了?”

厚实的掌心送来的热气,渐渐驱散了她心间寒意。

可仍是不愿让他看见她这般失态的模样。

英欢转过头,湿漉漉的眼角轻擦枕边,哑着声音道:“什么时辰了?”

宁墨握紧了她的手,“丑时将过。”

英欢挣扎着起身,揉了揉额角,“等得心焦。一夜都没人来报?”

宁墨跟着起来,拿了袍子拉给她披上,劝慰道:“陛下急也没用,平德一路遇旱非陛下之过,实乃天意。林大人已然带人奉旨前去赈灾,北面消息就算传回来,最快也要明日了。眼下还早,陛下还是多歇息一下…”

英欢垂目,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平德一路地处邰涗之北,自去年入秋以来连月受旱,波及其余二路,民生堪忧。

底下报呈上来的折子上道,平德一路,民噬草嘬土,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

初闻旱情时朝堂皆惊,邰涗国内十七年未曾遇旱,奈何这一次旱情如此凶猛,让京内众臣措手不及。

英欢心中明白,折子上所言之情定是折了三分,平德一路实情若何,只怕还要更糟。

当下令两省三府议决,着户部派人勘灾赈济,除平德一路徭役一年,赋税三年全免。

勘灾之人回京觐见时,身子是稳不住的抖。

树皮食尽,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短短十二个字,却似是穷及其力才向她道出,低低的声音,却让她心中大震。

她是真的头一回急了起来,着人开国库赈灾,又担心平德地方官员从中克扣,便命户部侍郎林其然亲赴灾区督察此事。

几日来不曾合眼,日日夜夜都在挂念北面灾情,心中不是不怕的。

即位十余年,国无大乱已是上天庇佑,也知治国必无坦途,总有一天会遇上灾乱。

只是,没料到会来得这么急猛凶煞,让她来不及招架。

怕这旱灾不平终会成乱,怕流民不抚终会成寇。

她不怕同四国相争相抗,惟惧祸起邰涗国内。

南北中三国虎视眈眈,邺齐的野心更不必说,若是此时邰涗内乱,那这天下…

英欢眼皮蓦地一跳,喉头干了起来,心中急火上窜,头痛欲裂。

近日来坊间已有流言,道邰涗女帝临朝当政乃逆天之行,平德大旱正是天惩。

又有流言,道皇上即位十年不成婚立储,先帝之灵不满,才降此灾。

流言纷纷而起,如洪水般挡也挡不住,肆漫天下。

英欢连日来心中只念灾情,只是夜深人静时想起这些市井小言,心中甚苦。

十年来,她的累她的苦她的种种委屈,世人何由知之。

以为十年来尽得民心,谁知民心亦比纸薄。

只因她是女子。

父皇将这江山重担砸在她肩上,她想躲无处躲,想逃不可逃。

梦中那憋闷委屈慌张害怕的感觉又从心底冒了出来,她以为十年已过,当年那种感觉早已不可能再有,谁知她还是错了。

犹自倚着床头怔愣,任心底翻天覆地,面上神色也变也未变。

宁墨眉头皱了皱,手抚上她的肩侧,“陛下无须自扰,旱情虽然严重,但一定不会出大乱子的。”

英欢抬眼,看了他一会儿,纤眉略动,却没开口。

殿外忽然有光亮起,灯笼影儿急晃而来,小内监跑动的脚步声远远传来,越来越响,至殿门方止。

如此不顾宫中礼数,定是有急事…英欢心口一紧,忙下了地,往外走去。

殿门已被叩响,小内监的声音十万火急,“陛、陛下,枢府急报…”

英欢陡然惊了一下。

枢府急报?枢府此时来报何事!

 

 

 

卷二一则以欢,一则以喜欢喜十三

英欢蹙眉,紧了紧外袍便快步至了外殿。

枢密副使许彦已由内侍领入,见了她便拜,“陛下!”

英欢着他平身,定睛去看,见他襟前汗湿一片,面上神色也透着慌张。

许彦正要开口,看了一眼她身后的宁墨,不由顿了顿,才道:“宁太医。”

宁墨自知要回避,看了英欢一眼,便退了下去。

英欢心思沉沉,看着许彦,“是何急事?”

许彦咬牙,“平德一路,流民反了。”

四下静谧,余音荡殿。

英欢脸色未变,眼中颜色却是黯了,站在那里半天未言。

许彦心中没底,正要开口再禀,却见英欢忽地扬袖一展,屏退了殿上的内侍宫女们。

她眉骨苍清,脸色渐白,隔了半晌才问道:“林其然人在何处?”

许彦面上暗沉,“林大人走时平德一路已然乱了,只是京内未知。一入嘉陵关,林大人一行便被流寇抓了。”

英欢闭了闭眼睛,再睁开时眼角沾了血丝,“眼下平德一路是何情形?具实禀报,丝毫不得隐瞒。”

“是。”许彦头略微一低,手握成拳,“暴民初时只有两万人,先是占了青州,杀了青州知州,夺了城内官仓。后一路南下,至剑阳时已至十五万人,暴民输无可输,不过一死,群情激愤,竟比守城厢军还要勇猛,攻破剑阳后,又连下六城,至嘉陵关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