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手指带着黏稠的血,抹她的眼角。
她被抱到带着血腥气的怀抱里,熟悉的香灰气味围拢住她。昭昭一闻到这个味道,浑身都松懈了,不再想醒。
她怕是梦,怕沈策已经不在。怕一切都是过于痛苦生出来的臆想。
她还没来得及告诉他:
从见到那把刀,她常做一个梦。梦里,地板踩上去有吱呀轻响,一道道彩绘的古朴屏风被拉开,在最尽头,沈策着玉冠,佩华紱,她会帮他把腰带扣上,笑着,轻声问他:哥你是大将军了,那我是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现代篇结束,只剩全文尾声是现代。
下一章进入古代篇。

☆、第三十七章 砂下见名刃(1)

那年,临海郡疫情四起,一户十人能死六七。沈策带她逃离父族,趁着月色背她往深山走。“哥……我想回临海,”她趴在哥哥肩上,“山里冷。”
三月倒春寒,冷得很,山里更是。
沈策衣着单薄,把最后的衣裳都给她穿了,她不是自己冷,是怕他冷。
“回不去了,”背着她的哥哥说,“他们不让我们回去。”
……
山里有庙,夜里路过的人,都不肯进庙,他也不带自己进去,而是露宿在了树上。她睡在哥哥怀里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进去,宁肯露宿山林。“这里能避风挡雨,夜里常有山贼野寇露宿,对寻常人来说更危险,“哥哥说,“而且庙里有佛,大家都认为不带贡品,不敬。”
她想想:“娘说,佛祖一开始是个皇子,为救众生才出家。为救众生的佛,怎么会因为没有贡品,就要惩罚人呢?”
他远远看那破庙,仿佛看到了盘膝而坐的佛像,竟觉得自己妹妹说的对。
那晚,昭昭的病情最是凶险,在外边实在冷,他抱她进了庙,真遇见了一伙落草为寇的逃兵,那些人见沈策一个少年,抱着个额头包扎、昏迷不醒的女娃娃,将篝火的一角让给他们。沈策见人家好心,告知自己怀里的妹妹染了瘟疫,避到了佛像后,墙角休息。
她在深夜苏醒,见光里那些人凶神恶煞的脸,还有刀,想到哥哥说的山贼,抓他的手。
“不怕。”他安慰。
“哥你要背不动我,先把我扔下,”她反而着紧他,“扔下跑得快。”
那边没睡的一个年轻的寇匪,听的笑:“你哥就算不扔下你,你这病也活不了几天。”寇匪家人都死于这场瘟疫,知疫情严重,说话不打遮掩。
她这才懂,不是要给哥哥娶嫂嫂,嫌自己麻烦,埋了省事。是因为她再活不了几日,养着浪费口粮。她不再吭声,往沈策怀里钻,头靠在他肩上。自此后,是病得难受,还是伤口痛,还是累了,冷了,都不出声。沈策知道她被寇匪的话伤到,低语安慰,五岁妹妹的小手捉他的衣领,摇摇头,仍不肯言。
他背她走了一日,倦意浓,搂她睡着,到天亮,睁眼醒来,妹妹已经不在怀里。静了一瞬后,察觉到小小人怕人偷走包袱,独自趴在那上边睡。她懂得不多,但晓得那是哥哥带出来,两人唯一的财物,哥哥拎了一路,她便守了一夜。
“这包袱不值钱,”他把她抱回来,给她查验额头伤口,“丢了便丢了,你要被人抱走,哥哥才会和人拼命。”
“他们说,人死了谁都见不到。不管生前多亲,死后都见不到。”
“谁说的?”
她指了指早燃尽的木柴。在那群寇匪走前,她追着问的。
他把准备好的干净布条掏出来,给她重新包扎额头,见她眼睛红红地盯着自己,不禁一笑,轻声哄她:“一夜没睡,就为这个?怕死了见不到哥哥?”
她点点头,靠到他肩上,眼泪往他脖子里流。
“哥不会让你单独上路,”他说,“上天入地,都会跟着去。昭昭在哪,哥哥在哪。”
她破涕为笑。
五岁的年纪,哭也容易,笑也容易。
她不懂瘟疫厉害,也不懂哥哥带自己进山,是怕传染给无辜的人。她只记得,两人都病了,时好时坏。哥哥将少年所学一句句教她,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百家言论,至春秋……
她问哥哥,为什么始终在山里住,哥哥答她,霜雪压庐山,无处可及。他带她进山,是等山雪。两人初春入山,至盛夏离开,她不愿走:“不是要等山雪吗?”
“不等了,”他骗她,总有办法,“先去柴桑,等冬日再来。”
她信以为真,从身后搂着哥哥的脖子,离开庐山。
在深山里住了数月的兄妹俩,狼狈得如同路旁的流民乞丐。
到柴桑那日,在姨母家的后院,几个表姐妹,听说是临海郡一族的沈策来了,拥来围看。族里人常说,哥哥八岁就舞得起大人才提得动的青铜戟,大家都说哥哥天生神力,日后必是名将。还说古时惯用重兵器的都是一方王侯名将,项羽的霸王枪,吕布的方天画戟,乃至神将李靖用的描金戟都是重兵器……“拿得起重兵器,方能以一敌千,破城池如履平地。”她学舌大人的话,有板有眼。
表姐妹们慕名他久已,见他蓬头垢面的样子,一阵哄笑,原来临海郡的沈氏出来的男人都如此落魄,比柴桑沈氏的男儿郎差了太多。昭昭听不得人取笑哥哥,急得红眼,沈策见妹妹被这种事逼哭,反而是笑。为了消除妹妹的恼意,他不得不去刮面、更衣,再出来,是少年俊美,姿容远胜女子。
可当表姐妹们对他好,昭昭又急红了眼,惹得沈策又笑。
母亲和父亲都属沈氏,不过一个是在临海郡,一个在柴桑。
两个沈氏数十年前就不大和睦,母族这边并不愿意收留兄妹俩。从母亲过世,他带着妹妹一直寄人篱下,在临海郡是,在柴桑也是。为养活妹妹,他不得不早早从军。
兄妹俩聚少离多,每每沈策归家,对昭昭来说就像过年。
两年后的一日,沈策趁夜从军营回来,将她悄然带离柴桑,寄养去了远房舅母家。他留下一年军饷,叮嘱舅母不要对外说这是沈策妹妹,藏好她,日后必有重谢。
从这一日起,数年间,除了定期送来的银两,再无家书。
他要开始一统南境,吞并诸郡,会树敌无数,此番安排是为保她平安。
那时她七岁,对哥哥的安排似懂非懂,却开始明白一件事:
沈策不是只有她,他还有男儿的抱负。他离家、离开她,不止是要谋生活命,还心存着平战乱、安四方的志向。
数年里,她只能凭一次次的捷报,知晓他还活着,屡立奇功。
舅母眼看他声名鹤起,却不回故里,将妹妹一人丢在此处,抱怨连连,将沈策定期送来的银两全部克扣,不给她一文钱。那时在南境,承袭汉时惯例,倘若一户有女子十二岁仍不出嫁,这一户缴纳的税银要按五倍来算。
舅母耐着性子,等到她过了出嫁年纪,仍不见沈策归来,抱怨更多,开始找媒人给她说亲。昭昭怕自己被强行送嫁,终于忍不住,给军营去信,问哥哥何时归家。这一封家书石沉大海,没有回信,数月后有人途经此地,传回沈策口信,仅有四字:不日将回。
那日,她在后院的屋子里抄兵书,急匆匆的脚步声灌入耳中,拉开门的是表姐的婢女。这婢女和她要好,日日听她说哥哥,竟也被感染,遇到和“沈策”二字有关的事,都会面红激动:“快,你哥哥来了。带了兵,谁都不见,只见你!”
她心像要从嗓子口冲出来,险些摔到地上,匆忙跑出。
为省家用,昭昭整个雨季都只穿木屐,跑起来真是要人命,在石子地上,敲得奇响,脚心也被撞得发麻。
一进院子,四个穿粗布衣的男人,手中扣着刀柄,齐齐望来。
这几个男人是沈策的心腹,都知道一个秘密:新晋的车骑将军有一个胞妹藏在某处,为防仇人报复,将军就是再想念胞妹,都不敢探望一次,或是来一封家书。
那时昭昭除了哥哥,从未见过真正的兵卒,猛一和几个猛将打照面,脚步停住,不敢再走……直到木门被人推开。
朝思暮想的哥哥,站在敞开的木门当中,他不再是当初走时的那个少年参领,在这几年,他已经从骁骑将军,到了三品辅国将军,再到今日的二品车骑将军。
短短数年,他声驰四海,离武将之首的“大将军”之位,仅差了一步之遥。
兄妹俩对望着。
她还记得哥哥走时的模样,那时是少年意气,如今少年气尽褪,只余眼前这一位以赤金破城枪连破敌国主力大军,因而名震天下的车骑将军……
“哥……”她一低头,含着泪笑,“你还认得出我吗?”
她可是从幼童到了出嫁年纪,才等回了他。
眼泪掉在木屐上,还有自己的脚趾上,她哭得止不住,也笑得止不住。当着这些陌生人的面,手背不停往眼睛上擦。
“还是喜欢你小时候,”他嗓音低沉,“会主动跑过来。”抱住我。
惊艳了满院心腹的少女,再没有任何犹豫,连木屐都来不及踢掉,跌撞着跑上去,紧搂住他的腰,再不肯撒手:“什么都没有,只有捷报,全是捷报……他们都快把我嫁出去了,你就只会打仗……”她越哭越委屈,“还说我在哪,你在哪,全是骗我的……”
沈策要给她擦眼泪,她死活不肯,把满脸的泪都擦到他身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死在庐山,庐山都比这里好。要不然就被叔叔埋了,死了你还能年年给我上坟,都比这里好……”
哭得是越来越厉害,话也是越来越离谱。
众人大笑。
生死场上的男人们,想笑就笑,管他什么尊卑,放肆得很。
沈策也笑,笑声沙沙的,如风过竹林:“你哥哥多年威望,快被你哭完了。”
她被身后的笑声弄得脸红,红归红,不肯撒手,唯恐撒手他立刻就走。他拍她的手背:“时间紧迫,来不及多说了。”
她心一沉:“一炷香都待不了吗?”
“对。”
她的手指搅在他的腰带后:“下次……”
“你藏身的地方暴露一次,就不能再住,”他说,“没有下次,这次就要跟我走。”
她以为自己听错了,推开他,胸口微微起伏着,在巨大的惊喜中望住他。
“这一次无论生死,你都要跟着哥哥了,”他笑着问她,“还不去收拾东西?”


☆、第三十八章 砂下见名刃(2)

她什么都没带,跟他离开前院。
穿过竹林时,被表姐的婢女追上。那婢女元喜怀里抱着一双鞋,是可怜她天天只穿着木屐,偷偷给她做的。沈策见昭昭和婢女依依惜别,几多不舍,对身边人吩咐了一句,不消片刻,婢女的卖身契被带回来。
舅母家在武陵郡的一个小城池,外乡人来的不多。
沈策麾下有十七悍将,他仅带了其中之四,跟随而来的骑兵不过十人。她本以为他不愿张扬,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她迈出舅母家的大门,临近的街道上,围拢而来身着铠甲的步兵如潮,还有骑兵,都在不远处的一个个街道,列阵静候。
她留意到,除了沈策,那四个有意用粗布衣乔装的将军,都扣住了手中兵刃。
“沈将军,”步兵为首的一个人,对沈策抱拳,“你身为柴桑守将,不该出现在武陵。不知将军今日到此处,所为何事?”
“胞妹流落武陵多年,”沈策平静作答,“今日接她回柴桑。”
街道寂静,唯有马儿低低自鼻中喷出一股股的热气。
她屏息,能感觉到这些骑兵和步兵对他怀有极大的敌意。
“会不会骑马?”沈策问她,对眼前的危机视若无睹。
她轻摇头,和他目光相触。
沈策抱她上马,自己也翻身而上,搂她于怀。
几个带兵的将领在低声交谈,看上去还在争论,是否要现在拿下这个车骑将军。
她耳语:“他们是你的敌人?”
“现在不是,”沈策低声道,“以后会是。”
他和武陵郡守临时结盟,为一同抗击西面外敌。一旦外敌击退,柴桑和武陵必会一战。这是共识。
今日他出现在这里,极其危险。
当初沈策把昭昭留在舅母家,此处仍属柴桑,其后,一手提拔沈策的柴桑郡守被刺而亡,此城被武陵夺走,成了他无法踏足的土地。
他为不提前暴露行踪,带了最少的兵,自柴桑连夜而来,算准了从入城到离开,消息只够传到守城将那里。他也算准了,一个小小的守城将不敢下令杀他。
毕竟柴桑和武陵还是结盟关系。
可若是武陵郡守得到消息,一定会杀了他,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沈策一行人,骑马缓步向城门而去。
包围他们的上万兵马,就在一步步退后,退让到城门边。
只要有人敢下令,城墙上的箭兵立刻能将沈策一行人射成死尸,或是直接火弩齐发,把沈策等人烧死……
他怀抱昭昭,抱拳告辞:“诸位,请告知你们的郡守,沈策这一次打破盟约,来此地是为了接回至亲。今日得罪之处,他日必会设宴赔罪。”
言罢,他勒紧缰绳,再无耽搁,策马而去。
自出城门,他们半步未停,奔袭一日夜后,四将分开几路,迷惑追兵。
次夜,荒原蔓草上,仅剩下沈策一人,带她继续往前骑行。
她已经被颠簸得骨头散了架,沈策的呼吸声始终在耳边,和着风,对她说:“天亮前,会看到一条河,过去就是柴桑。”
没多会,轻声又道:“都忘了,你夜里看不到。”
“能看到河,还有人的影子,”她担心,“你有多少兵了?如果他们追过来,挡得住吗?”
他笑:“若不是要抗西北敌军,举兵南下,至多三十日,武陵郡尽在我手。”
她信他说的。
“在院子里看到你,”他在她耳边继续说着,“第一眼没认出,还在想,这是哪里来的姑娘,竟闯到我面前来了。”他想化解她的不安,和她开着玩笑。
马蹄踩踏着泥土,他的话敲打着她的心。
她不再是小时候,已经长大了。
南境不设男女之大防,没有礼仪束缚,不管男女对异□□慕之心都是直白表露,少女们常聊这些。表姐嫁了一个表亲哥哥,自幼相伴,常和她说起和夫婿幼时的相处,说得多了,她总会联想到他。
“怎么不说话?”耳边,他问。
她摇摇头,耳边的热息太近了。
月下,远处有火把出现。
她心骤然紧缩,夜盲封住了她大半的视觉。她只能见到一片刀光,还有月下落满火把光芒的河流。
河对面兵阵连绵不绝,数千战马的鼻息,还有上万火把的燃烧,都被一条河相隔。
火把下,突然爆发出令人振奋的呼喊声。自己的将军,深入险境,带回分离多年的至亲胞妹,至情至性,让人敬佩,气魄胆色,令人仰慕。
“回家了。”他在她耳边说。
战马驮着两人,奔入河内,飞溅的水光浸透了她的衣裙。她不觉冷,满心畅快。
沈策和她都是衣衫浸湿。他毫不在意,搂着她,停在自己的大军前:
“你我从军,都是为了守故土、保家人,报外族杀戮的血海深仇。我和你们一样,没有什么不同,都有着同样的牵挂,有着一样的志向,”他对着火把下的一张张面孔说,“今日,沈策寻回胞妹沈昭昭,乃我此生幸事!”
他从腰间抽出一把狭长的刀,高举在阵前:
“这把刀追随我数年,弑过真龙,斩过名将,却从未有过名字。从今以后,它就叫昭也,愿今日之幸,与刀同在!愿我柴桑百姓,都如我沈策,至亲不离!愿我柴桑大军,能守江水百年,百战不殆!愿我中土,终有一日驱除外族,永消战乱!”
河水岸边,众将齐齐拔出兵刃,应和数声,响彻荒原夜空。
情义和血性兼备,谋略和胆色胜人的车骑将军,头一次让将士们觉得如此亲近。如他自己所说,他和大家没有不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为家人,为养育自己的土地而战。
这一柄砂下名刃,终于迎风而出,直逼西北劲敌。
***
初入沈家军营,所有的东西对她来说都新鲜。斥候营,步兵营,哨兵营,骑兵营,还有如山的军规。“士兵禁止在帐篷间走动,”沈策麾下的一个将军告诉她,“严禁私下交谈。”
这和她想象中不同。数十条军规,条条能要人命。
在等级森严的军营,哥哥是如何一步步晋升的,她无法想象。
沈策将她安置在自己的大帐中,以一小小屏风隔开,因为她刚回来,怕她夜里住在陌生军营害怕。住了几夜后,沈策才发现自己想得简单,妹妹不是小时候了,是个大姑娘,而且对他来说,更像一个陌生姑娘。从说话、用膳,到她的一颦一笑,对他都是陌生多于熟悉。
昭昭更是如此。
她心中有关沈策的身世秘密,让她早早明白,这不是她的亲哥哥,也让她更拘谨于和他的同住。沈策起初并不避嫌,后来有了意识,会趁她睡醒前,更衣净面。一回,她夜里想出大帐,撞翻东西,沈策正在换衣,将她从地上抱起来,身上仅穿着一条白色缚袴。
她习惯性抱他,手从他身上滑过,明显感觉沈策的肌肉绷紧了……
“摔疼了?”他轻声问。
她摇头,手指悬着,抱也不是,不抱也不是。
沈策将她一把横抱起,放到了榻上:“我叫婢女进来。”他疾步离开。
自那夜后,两人分了帐篷。
婢女元喜为此暗松口气,对她说,你哥哥终于明白,妹妹长大了,不能和他睡一处了。
住久了,她和他的部下都混熟了。
沈策的十七将中,有一对是同胞兄弟,是跟随沈策去武陵救她回来的人,年纪小的那个弟弟,每每见她都脸红,被余下人轮番嘲笑。
年纪大的那个哥哥,倒是严肃得很:“将军胞妹,岂是我等能想的?”
他们说这话时,并不知昭昭就在屏风后。她透过屏风的缝隙,想看哥哥的反应。沈策仿佛摸透她会偷看,有意避开脸,让她见不到神态。
等过了几日,沈策忽然在晚膳时,为她添了一筷子菜,问:“那对兄弟,你如何看?”
“什么如何看?”她佯作不懂。
他笑,不再说。
她目光从他持象箸的手,溜到他的脸上,正被他双眼捉到。
“若是没想法,为何每次他们玩笑,都要隔屏风偷看?”他问,“是想看哥哥的意思?”
“谁看你了。”
他一笑,不再拆穿她。妹妹大了,要给她留颜面。
半月后,兵临西境。
兵营中的人都在私下议论敌军的将领。
在昭昭出生前,沈策曾于北境拜师习武。他一身绝学传自一位隐士,此人收过三个徒弟,大弟子是北境名将,后因平叛而亡;二弟子本在北境,其后被污,投奔西面吐谷浑,最小的弟子就是沈策。
如今他大军压境,和西面的吐谷浑第一战,就要对阵这位师兄张鹤。
黄昏时,敌军阵营送来一封信,来自敌方大将:吾与师弟,恩如骨肉,明日一战,必见生死。兄今夜设宴,邀弟一聚,偿多年相隔之思念,断同门兄弟之恩情。
他将这一封信烧掉,让她为自己更衣。
帐外,从军师,至十七将,至偏将军、裨将军,至中郎将、校尉,跪了上百人。隔着大帐,能听到军师说:这就是鸿门宴,将军万万去不得。
她在帐外声嘶力竭的劝谏中,仔细查看他的衣冠,仿佛并不知危险。
“为何不拦我?”他低头问她。
“当初去武陵郡,你也被军师拦过,还是去了。谁都拦不住。”她听那对兄弟说过。
他是重情义的人,对妹妹如此,对兄弟自然如此。
“你重情义,只有去了,做过了断,明日才能放手一搏。我们才能胜,”她想想,又说,“就算站在大义上,今夜你死了,明日两军对阵,哀兵必胜,我们也赢定了。”
她把他的衣袖理好。
“这些年读了不少书?”他没想到她还懂哀兵必胜。
“兵书我都读过,还有战事记载,都通读过,古战事的布阵图也会画。”不能见面的日子,她将幼时他提过的兵书,一一熟读,有时听到捷报,听邻里说战事,会和表哥们纸上谈兵,从听旁人说战事,到剖析战事给旁人。
“包括牧野之战。”她说。
幼时不懂,硬要哥哥改“牧野”为“牧也”,长大读了书,发现改掉极可惜。
武王牧野,实抚天下。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一战,自此周王朝建立,如此的表字,正配得上他。
“那时不让你改就好了。”她自责,仿佛改了他的运数。
“改便改了,”他说,“不重要。”
帐外劝谏不休,账内,他们却在说无关紧要的话。
“不怕我死?”他笑。
“怕,”她也笑,“所以要早些回来,见不到你,我会睡不着。”
他颔首,错身而过,步出大帐。
帐外的军师和众将拥上来,全部杂音都被帐篷挡在外。她已经膝盖发软,手扶到屏风上,险些将屏风推倒……
冷静都是假的,她不是没读过鸿门宴。但她更懂,为将者,威望最重。门外有那么多心腹阻拦,若连妹妹都质疑他,一个车骑将军的威望何在?
任何人不信他的决断,她都不会。他要上刀山,她都会笑着送。


☆、第三十九章 砂下见名刃(3)

沈策和二师兄张鹤的感情极深。
这师兄是位儒将,擅抚琴,德行高洁,因而招妒。因一半吐谷浑血统,授人以柄,在北境受辱。那年沈策刚从军,心中难过,却碍于敌国对立,一封信也去不得。投奔吐谷浑之后,张鹤因武艺超群,极受重用,很快封王,而且是比肩太子地位的左贤王。
可惜张鹤家人亲眷早被斩杀,哪怕封王,也是孤身一人。
于沈策而言,北境是敌,西面也是敌,无论在哪,兄弟俩都注定有一场生死战。
宴席在一弯河旁,以布帐围三面,抬眼能望苍穹。
沈策到时,吐谷浑众将望过来,竟坐了百人。他坦然落座,和师兄相视而笑。两人不提战事,仅说闲话:“当年师弟父亲离世,要回去照顾母亲和妹妹,才离开师门。听闻你这个妹妹,现在就在军营当中?”
“明日一战,你若败了,”张鹤郑重问,“是否要为兄替你照料她?”
在月色里,他摇头:“家妹性烈,不必劳烦师兄。”
师兄弟两人推杯换盏,刚过一巡,张鹤眼已经泛红,以不胜酒力为由,让沈策早早离去。越是情深,越是言浅,今生兄弟缘已尽,再无话能说,余下的都交给明日战场。
沈策走时,身后人叫了声:“牧也。”
他驻足。
“若我败了,将我的尸身,送回北境。”
***
昭昭无法安心在帐篷内等着,迎出去等哥哥。
夜里巡逻走动的兵卒在火把前走动,影子从昭昭面前一个个掠过。她等得心焦。
过去昭昭总想,那些以少胜多,以几万兵卒击退几十万大军的战事是如何做到的?于兵书中懂得,那些战事从不是杀到最后一人。能运兵得当的统帅,打到敌军死伤七成以上,敌军必然溃散,此战就赢了。
是以,兵卒是棋子,将帅是布棋之人。
而今夜,南境的布棋之人还未归……
沈策临走前,早拟定布阵图。
兵卒开始离开军营,前去布阵。步兵先行,骑兵在列队领自己的马匹。在她眼前,这些全是一丛丛黑影。
“将军回来了!”有人在她耳边说。
哥哥的影子翻身下马,鞭子扔给一旁的人,大步走向她。
她刚一笑,沈策的手搭在她肩上,突然重量压下来,二十多岁的男人,多年行军练就的健硕身躯,在此时虚弱的脚下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