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楚晞却好像被吓破了胆,连着两夜都发噩梦,叫嚷着,“我听话,我不说”之类的话。
请寺庙里精通医理的僧人来看过,说是受了惊,给开了张方子让连吃五天,不行的话再请郎中来看。
老夫人问起怎么受得惊,楚曈只说在山间走动遇到了蛇。
此时惊蛰已过,蛇爷出洞了,老夫人并不怀疑,只是有些感叹,在佛门圣地还能受惊,想必楚晞不是个有福气的。
过了约莫半个多月,楚景兴致勃勃地拿了只大信筒给楚晴,“是沈在野托我交给你的,快看看是什么东西。”
当面就要求看别人的东西,看来大哥哥是激动得忘形了。
楚晴不由好笑,可也知道里面并无避人之物,遂大大方方地掏了出来。
果然是沈姑娘应允的帕子。
这小姑娘还真讲信誉,楚晴差不多都快忘记这事了。
帕子是按着楚晴的要求绣得,水绿色面料,兰草是墨绿的,一支小花白中透着微黄,针法虽笨拙,看着却赏心悦目。
另外是一封信,并未封口,上面是几个娟秀稚气的字,楚六姑娘亲展。
想必也是沈姑娘所写。
楚景脸上露出几分失望。
楚晴笑着问道:“大哥哥以为会有什么?”
楚景尴尬地笑,“是我想岔了,沈兄素有君子之风…我本以为能够看到他的墨宝,六妹妹有所不知,多少人求他的字都不能得,要是有他一封信在手…不过即便他代笔,那也是六妹妹的信,大哥行事不端,给六妹妹赔礼。”竟然真的长长作了个揖。
“大哥哥言重了,我当不得,”楚晴急忙侧着身子避开。
楚景擦着额头的汗郑重地说:“确实是我心思不正,开始就不该窥探六妹妹的私物。以后再不会如此,六妹妹宽恕大哥这一回可好?”
楚景一向把她当亲妹妹似的,楚晴怎可能不宽恕他,而且楚景不过也是一时情急而已,忙不迭地点头。
“多谢六妹妹宽宏大量,”楚景这才笑了,摸摸她的发髻道:“要有回信我可以转交,正好趁机与他多接触一二。”又再四保证绝对不会私拆信件。
直到楚景离开,楚晴仍感叹,也不知沈在野的字会写成什么样子让楚景这般心心念念,低头看着信皮,觉得沈姑娘的字也只是娟秀而已,并没有过人之处,不过想到她气血不足的样子又觉得理解,毕竟她力气小又瘦弱,在笔力与笔势上欠缺一点也在情理之中。
思量着打开了信,第一句就是道歉,说她娘亲最近身体不好,不便麻烦娘亲描图,只能请爹爹代劳。接着是感谢她赠送的花篮和笸箩,娘亲也很喜欢,还让爹爹把笸箩的枝节修剪整齐,用棉布做了里衬,以后就可以放针线了。花篮也放在娘亲床头,爹爹每天会摘了鲜花插上去。最后又说自己身子也不好,每天不能绣的时间太久,断断续续绣了这许多天才绣完,请她原谅,顺道邀请她得空的时候去她家里玩,她因为经常生病的缘故不怎么出门,也很少有朋友来往。
信最后附了她的名讳,沈琴。
想到沈琴瘦弱的身子,细如竹竿的手臂,还有青筋暴露的手背,楚晴油然升起几分怜悯之心。
沈在野在翰林院任职,每天需要上衙,家里只沈琴跟同样生病的娘亲,恐怕她的日子比较寂寞。
楚晴决定写点有趣好玩的事情,虽让半夏研了磨,铺开一张澄心纸,写上次生病,楚晟送给她一摞子各式飞虫花样,她打算都绣出来的,但是身边人无一同意;又说她有支虫珀簪子,专等着夏天到来才戴;又写暮夏学认字,每次写呱呱落地都会说,婴孩生下来都是哇哇啼哭,哪里像青蛙似的,呱呱地叫。
洋洋洒洒写了四五页,才吹干墨,用信筒装了。
想一想,把自己先前绣的几个香囊荷包找出来,那些花草的没什么意思,就挑了只自认为绣得最逼真的螳螂捕蝉荷包,把虫珀簪子放进去,然后寻了点杂七杂八的东西一道用匣子盛着去找楚景。
王氏铺了满炕的布料,正俯身裁剪着什么,看布料与尺寸应该是楚景的衣裳,一身灰蓝色苏绫布的,一身是月白色锦缎,但都不是夏天能穿的料子。
楚晴好奇地问:“嫂子是做春裳?府里不是早就发了?”
国公府的下人一年有四身新衣裳,而主子则是每季添置四身,至于有额外想做的,自己拿着料子到针线房就是。而今年春天的衣裳早在二月中就缝制好了。
王氏笑着解释道:“是秋天穿,夏天天热不爱动弹,这会把秋裳裁出来,到时候就不用赶着了。在娘家时,我母亲就是这样,春天缝秋衣,冬天做夏衫,提前一季准备好了,免得顾头不顾脚。”
楚景闻声自西次间过来,正好听到这一句,笑道:“这就叫未雨绸缪。”
王氏羞红了脸,忙把裁剪好的布料收拾起来,请楚晴落座。
楚晴将手中的匣子打开一一交待楚景,“信是写给沈姑娘的,荷包和里面的簪子给沈姑娘留着玩儿,这摞子图样是四哥哥画给我的,我借给沈姑娘看几天,请她好生保管着别扯破了,看完了得还给我。”
王氏在一旁边听边笑,待楚晴走后,对楚景道:“先前听你说,以为六妹妹是多老成的姑娘,现下看起来还是孩子心性,哪有这般叮嘱别人的?”
“这也是六妹妹的真性情,”楚景把那摞图样翻给王氏看,“去年六妹妹生病,四弟弟每天读书到二更,还抽空子画了这些给她,六妹妹岂有不爱惜的?虽说家里兄弟姊妹都一样,都该和睦相处…以后你也对六妹妹好一些,先前父亲跟二弟没有回家,都是六妹妹在娘身边承欢,不知道解了娘多少寂寞。”
王氏点头应着,“我看娘对六妹妹也极好,前天娘说六妹妹该串条珍珠链子和花冠配着戴,找出一匣子南珠来,颗颗花生米那般大,六妹妹抓起一把,跟下雨似的,滴滴答答从指缝里往下落,滚了满炕南珠,娘一声都没吭,反而看着六妹妹笑…我不是没见过东西,在家里,我娘也极宠我们几个,可也没让我们这么玩过。”
楚景笑道:“娘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你也别眼馋,娘手里还有很多好东西,以后少不了你的…我手里也有一些,回头都拿来给你。”展臂将王氏搂在怀里,头慢慢地俯下,眼眸里光芒璀璨。
“我几时眼馋了?”王氏羞恼着挣扎却挣不脱,“就是觉得娘跟六妹妹处得真好,几时我也能得娘…”声音愈来愈低,渐渐湮没在楚景的唇齿间。
没过几日,楚景又带来沈琴的信。
“…我娘说你的针线活儿真好,能绣成那样定是花了不少工夫。可惜我手太笨,连字都写不好,肯定学不成…真羡慕你有兄弟姐妹做伴,家里一定很热闹…下个月初七是我满八岁生日,你能有空到我家来吗?”
随信还附了张请柬,请柬做得很雅致,左下角用细毫勾勒出水墨兰花,又用小斧劈皴画两块石头,上面则是沈琴写的字。
楚晴有些犹豫。
去吧,毕竟与沈琴门第差的大,不知她是否邀请了其他宾客,怕鱼龙混杂没法应付;不去吧,又觉得她一再开口相邀,不好意思推辞。
无奈之下便商量楚景。
楚景毫不犹豫地说:“自然要去,很多人想上门拜访都吃了闭门羹,难得你还能拿到请帖。若是怕应付不了,我与你一道前去,再带上桂嬷嬷。桂嬷嬷经多识广,没有难得住她的…不过我也是存了私心的,六妹妹实在不情愿,借故回了也成。”
目光烁烁地看着楚晴,有期盼也有渴望。
难得楚景有这般心思外露的时候,楚晴笑着道:“那我跟伯娘说一声。”
明氏也同意她去,“去看看也好,不同家世的人有不同活法,不同地方的人也有不同的规矩,到时候让桂嬷嬷陪着你,再带上问秋跟石榴,而且你大哥哥也一道,不会出什么事儿。”
楚晴给沈琴回了信后就着手准备她的生辰礼。
原先以为她已经八岁了,没想到是虚岁,四月十七才是真正满八岁。这般年纪的女孩对金银首饰还没有太强的渴望,倒是喜欢新奇好玩的东西。
这时的楚晴愈加怀念徐嬷嬷,徐嬷嬷总是有数不清的好点子,肯定能想到有趣的东西。
念头一出,当即让问秋与春喜一道出去看望徐嬷嬷。
徐嬷嬷果然不负楚晴的期望,过了两天,给楚晴送来一只柳木匣子。
打开是层细绵纸,揭开面纸,楚晴几乎愣在当地,竟是满满的一匣子动物饼干,有兔子有猴子有青蛙有公鸡,有鱼有虾,还是好几种楚晴根本认不出来。
徐嬷嬷看着楚晴目瞪口呆的样子,乐呵呵地问:“能拿得出手送人吗?”
“太能了,”楚晴嚷一句,紧紧抱住匣子,“我不舍得送,想自个儿留着。”
徐嬷嬷变戏法般又掏出另一只一式一样的匣子,笑道:“还有呢,可也是巧,木匠把模子刚送来没两天,问秋就去了。饼干还是以前的做法,就是用模子磕出不同花样来,再上锅烘。头两次做得形状不周正,味道还行,都给姑娘带来了,待会儿分给丫头们吃着玩儿,今儿这些做得好,装了这两匣子还有剩,就摆在铺子里卖。”
出去才几个月,徐嬷嬷原先丰腴的身材就瘦了一大半,楚晴忍不住红了眼圈抱住徐嬷嬷问道:“你是不是吃的不好,要不还是回来吧?”
徐嬷嬷拍拍她的肩头,和蔼地说:“嬷嬷好着呢,就是有时候想姑娘,怕姑娘夜里贪凉不盖被子,又怕丫鬟们不听使唤给姑娘惹麻烦。听问秋说姑娘都好着,我也就放心了…今儿一看,果然高了一大截。听说,现在又管着厨房了?”
楚晴擦干眼泪点点头,“跟二姐姐换了,她现在管针线房,伯娘让我们把各处的差事都熟悉一遍,等明年把家事交给大嫂管。”
明氏身为伯母能教导两个侄女,等王氏掌家之后,就不好让小姑子再在里面掺和了。
徐嬷嬷笑道:“大夫人的胸怀见识有时候连男人都拍马莫及,你好生听她的没错…对了,打上个月起食缘开始盈利了,虽然只十二两,可总算没白干,我估摸着这个月能有五十多两的利。赵睿也在食缘打杂,他也是个能干的,只这两个月工夫,就把周遭酒楼馆子跑了个遍,现在好几家馆子都用咱们的点心装盘摆席面。”
楚晴还真没想到点心生意还能做到酒楼里,不由叹服地道:“嬷嬷是有大才的,窝在内宅里确实委屈嬷嬷了。”
两人絮絮地叙了会儿闲话,楚晴留她用过午饭,才恋恋不舍地送她出去。
一眨眼十几天过去,就到了沈琴的生辰。
沈家位于翰林院附近的杏林胡同,距离卫国公府颇有一段路程,马车行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到。
一排五座一进三开间的宅子,沈家位于东面第二家。
有个约莫五十多岁的老苍头见到请帖,问也没问就将楚晴与楚景等人让了进去。
沈家大门开在东南角,绕过影壁是个方方正正的院子,靠西墙有棵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此时正值花期,树上缀满淡黄色的花朵,空气中洋溢着一股梧桐花的甘甜。
树下,摆着石桌石椅,沈在野正铺了宣纸在手把手地教沈琴写字,旁边另外横着张躺椅,一个脸色苍白的妇人坐在躺椅上,神情专注地盯着写字的父女。
温暖的阳光透过枝叶打在他们三人脸上,形成斑驳的光晕,温馨而静谧。
这情形美好得教人不忍心去惊动。
直到沈琴写完一页大字抬起头,这才发现静默站着的楚晴,欣喜地叫,“楚家姐姐来了。”急切地跳下石椅跑到楚晴跟前,愧疚地说:“都是我不好,没出去迎姐姐。”
楚晴笑着拉起她的手,“说哪里话?你请我来,已是给我莫大的面子了。”
妇人看向楚晴,脸上浮起温柔的笑意,“楚姑娘与楚公子快请坐,我身子不好不能起身,怠慢两位了。”
楚晴趁机看清了她的脸,妇人很年轻,二十出头的样子,跟沈琴一样长了双薄薄的双眼皮。五官很平淡,不知为什么却偏偏让人感觉有种无可言说的美。
尤其当那双清澈的黑眸专注地盯着你的时候,会让你觉得春风拂面般的舒服与安心。
对于沈琴特地邀请的客人,沈在野却并没有表示出格外的在意,等楚晴与沈琴寒暄过几句后,他又铺开另一张宣纸,温和地问:“是现在写还是等会儿写?”
沈琴歪着头问:“是不是写完这张我就可以跟楚姐姐一道玩了?”
沈在野笑着点点头。
“那就现在写吧,”沈琴痛快地拿过笔,端正了姿势。
楚晴这才发现,每一行的字头,沈在野都事先写了样本,沈琴只需照着临习便是。
沈琴一笔一画地临,沈在野则聚精会神地看,时而纠正一下她握笔的姿势,时而温声提醒她要注意的事项,或者干脆握着她的手一道书写。
楚晴羡慕不已,她心目中的父亲,就该如这般教她认字教她作画教她弹琴,自己可以撒娇,可以耍赖,也可以扯着他的衣袖不依不饶。
一时竟看呆了过去。
沈在野察觉到她的目光,回视过来,这才注意楚晴长得非常漂亮,肌肤莹白如玉,透着健康的粉色,双唇红而润泽,一双乌漆漆的眸子宛如夜空的星子,紧紧地盯视着自己,认真而专注。
像是渴求又像是孺慕。
穿件藕荷色褙子,下面一条紫丁香的湘裙,微风吹动,裙摆微微晃动,站在这绿树下面,像是浓绿中悄然绽放的花朵,生机勃勃又别有韵致。
沈在野心头涌上股说不出的感觉,悄悄地收了目光再度投在面前的宣纸上。
沈琴写完大半张,揉着手腕撒娇,“爹爹,手疼了。”
沈在野瞧着她竹竿般瘦弱的腕,不自主地又瞟了眼楚晴垂在裙前的手,玉雕般柔软修长,手背上四个圆滚滚的肉涡,粉红的指甲像是盛开的桃花瓣。
鬼使神差般,沈在野低声问:“楚姑娘也习过字,不妨写几个看看?”
楚晴尚未反应过来,已被楚景推向前,无奈只得接过沈琴的笔,就着她剩下的半张纸写了几个字。
沈在野凝神看着,问道:“楚姑娘临苏子瞻的字,肩膀要再打开一点,手腕挑高,这样运笔才灵活,能够写出那股狂放不羁来。”
见楚晴仍是懵懂,遂取过另一支笔,亲自执给她看。
两人同站在石桌旁,相距不过咫尺,近到楚晴垂下胳膊就能触到沈在野的长衫。
不知为何,楚晴心中突然生起一个念头,要是自己是他的女儿该有多好,会不会他也能像对沈琴那般对待自己?
第75章
两年后。
阳春三月,柳絮飘飞。
楚晴迷茫在坐着书案前,案上铺一张澄心纸,易水砚里蕴一汪松烟墨,青花瓷的笔山上架一管兼毫,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正是要练字或者抄经的架势。
丫鬟们知道她的习惯,早识趣地退到了外头。透过半开的窗棂,看到暮夏站在院子门口跟半夏咬耳朵。
这两年暮夏个头窜了一大截,性子也沉稳了些,用起来越发得力,楚晴便将她提拔成二等丫鬟比问秋比肩,半夏却仍懵懵懂懂的,长不大似的。
这两年发生的事情的确不少,楚暖果然与魏家二少爷魏明俊定亲了,婚期定在明年二月。
楚晴听从楚晟的话,让暮夏在张姨娘的丫鬟跟前装作口无遮拦般议论了几句魏明俊的人才。张姨娘求着楚渐去打听,打听来结果是魏明俊素爱在演乐胡同一带转悠,但家里并无姨娘,也没有庶子庶女什么的膈应人。
楚暖开始不太愿意,张姨娘苦口婆心地劝,“不过是好色,男人都这个毛病,成家之后自然会改过来,好在他家里干净,没有自小一同长大的通房丫头什么的,那才是真正要命。你进了门就是正儿八经少奶奶,说出去多体面,别像姨娘似的,出了院子就得四处给人磕头问安…再者,以后姨娘有得是整治男人的法子,自会一点不漏地教给你。”
面提耳命大半个时辰,楚暖羞答答地答应了。
楚曈姐妹不知怎么得了太子妃的青眼,前年隔上一两个月太子妃就会将两人接到东宫做客,赏赐的衣裳首饰跟流水似的,哗哗往家里流。
因被楚溥冷落而一直郁郁寡欢的胡姨娘也抖了起来,时不时扭着细腰弱柳扶风般在花园里走动。
去年上元节灯会,楚家姑娘到积水潭赏灯不留神被人群挤散了,楚晴素来谨慎一直跟着楚晟倒无大碍,可楚曈姐妹却不知去了何处。
过了一个多时辰,楚曈才衣冠不整地被人送到了卫国公府,送她的人是方静的哥哥方平,就是曾经在沐恩伯府躲在假山里的那个。
第二天方家找了官媒上门求娶。
国公爷本不想应,毕竟方家是皇后娘家,妥妥地是站在太子阵营。可架不住楚曈着了魔似的,要死要活地非嫁不可。
楚溥一气之下将楚曈关进了柴房,谁知当夜楚曈就解下腰带挂在横梁上准备投缳自尽。要不是看守的婆子惊醒,一脚踹开了门,楚曈怕就没了气。
饶是如此,楚曈脖子上也多了道红紫的勒痕,好几天不能吃饭。胡姨娘哭哭啼啼地跪在大房院门口哀求明氏给楚曈一条活路,嫁到方家去。
国公爷气得拍着桌子骂:“我们楚家没有这样的贱种,说不行就不行,她要再寻死就让她去,谁敢拦着一道去死。”
这种事情不管是哪个府邸都是讳莫如深之事,除了几个主事之人外,连近身的丫鬟都得瞒着。不知为何流言竟从外头刮了进来,说楚三姑娘在灯节被泼皮调戏,方平见义勇为出手相救,英雄美人惺惺相惜。
方家真心求娶,楚家却不愿松口,楚三姑娘性情高洁情愿一死只为方平。
话传得沸沸扬扬,还传到了谢贵妃的耳朵里。
谢贵妃叫了明氏去,似笑非笑地说:“既是小儿女们你情我愿,你也不必非得拦着阻着。英雄救美说起来也是佳话一桩。”
明氏心里明白,谢贵妃这是敲边鼓呢。
上一次,楚曈跟二皇子搂抱在一起,结果传出来风声,楚曈宁可绞了头发也不嫁,时隔两年,又发生类似的事情,这次倒好,楚曈为了嫁人不惜以命相搏。
搁谁身上都得生气。
再者为了府里其他姑娘的名声着想,通常姑娘们寻死觅活都是死压着的,外人根本无从得知。事情能传扬开来,要说卫国公府的人没动手脚,是绝对不可能的。
明氏是个反应快的,当即跪下,低声答道:“臣妇谨遵娘娘吩咐,回去就商量国公爷及老夫人,尽早把孩子们的事情定下来。”
谢贵妃气得绝倒,她叫明氏来是点拨她考虑好立场的,可不是为了成全那对贱~人。
谁能想到竟会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果然没几天,京都就流传开,说谢贵妃感动于楚三姑娘与方平的真挚情意,特地要求卫国公府成全两人。
楚曈的亲事也有了着落。
相同年纪的三个人,两个庶女都说给了京都的勋贵,剩下一个楚晚就成了老大难。
楚曈是隔房的,什么时候出阁不妨碍,可楚暖却是一早就定下明年开春的婚期,楚晚作为嫡女不一定得为庶妹的亲事让道,但至少得订下人家来。
文氏急得连着几个月睡不好觉,嘴角都生了疮。在她看来,楚晚一定也得嫁个勋贵人家,总不能比两个庶女门户低。
可京都的勋贵是有数的,适龄的公子少爷就那么几个,扒拉过来扒拉过去都不中意。
文氏一急之下病倒了,带着楚晚四处出席花会宴会的重任就交到了明氏身上。
楚晴也躲不过去,成了陪同的。
楚晴怅然地叹口气,提笔蘸墨写下,“阿琴,见信如唔”的字样。
这两年,每隔月余她都会给沈琴写封信,讲述她见到的趣事,久而久之,竟成了习惯一般。开始还是沈琴回信,后来,尤其是沈太太过世以后,回信的就成了沈在野。
沈太太是心悸而死,她去后,沈琴便病倒了。
楚晴看望过一次,是夏日的正午,沈琴盖着被子躺在梧桐树下的躺椅上,跟先前沈太太一样,肌肤苍白透明,双唇一点血色都没有。
沈在野俯石桌上画林间野鹿,画枝头小鸟,画啃菜心的小兔子。他画的快,用了写意手法,不过盏茶工夫就画成一幅,举着给沈琴看。
沈琴细细端详了,又道:“听说山上还有野狼,野狼是什么样子?”
沈在野不假思索地又画一匹傲然站立在悬崖边上的孤狼。
楚晴看得只想哭。
画过七八幅,沈琴困倦得阖上眼睛。沈在野抱着她回屋,他仍穿那件灰蓝色的长袍,因瘦得离开,长袍空荡荡的,像是一阵风就会被刮倒似的。
再以后,楚晴的信里就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她说迎春是春天第一花,其实山地里有种淡紫色的花,开得比迎春还早,只是花朵很小只指甲般大,又不像迎春总是一堆堆一簇簇地那么扎眼才不为人所知。
其实,紫色小花也是想让人注意的,是吧?
信的结尾,楚晴这样问。
回信仍是沈琴的口吻说的,可是信末却额外加了一句,“六姑娘看到花的美丽,别人定然也会注意到。”
楚晴欣喜若狂,下一封信说:跟着明氏去庄子小住,庄子在桃花村,桃花盛开的时候潭水里会有一种桃花鱼,细如银丝,很难抓,需用细纱抽了丝之后制成网子来捞。桃花鱼混着鸡蛋羹蒸,或者用鸡蛋炒都极鲜美。
只可惜桃花鱼离不得水,离开水不过一个时辰就变得腥臭,而且桃花开过,桃花鱼也就消失不见。
这样好吃的东西却不长久,且不能被更多人知晓。
是不是美好的东西都是这么短暂?
沈在野回信说:美好的东西,只要你见过或者拥有过,会永远存在你心里。
楚晴读完只觉得心里酸酸的,沈在野所言所指该是已去的沈太太。
斯人已逝,可是却永远活在他心里。
难怪前人会有“情深不寿”的说法,现在有沈琴需要他照顾,假如沈琴也不在了,沈在野会不会也一道跟着离开?
一念至此,楚晴蓦然就落了泪。
半晌收了泪再读信,发现沈在野在写她名字中的“晴”字时,日字旁总是小一些,显得左边逼仄右边舒展,不像其它字那样匀称。
而且,每封信总会有十几个字写得格外大。
楚晴立刻醒悟到这是自己间构写不好的那几个字,沈在野这是在指点自己练字呢。
下次写信时,楚晴特意用了刚练好的十几个字在里头,又特特抄录了两份,一份吩咐人送到杏林胡同,另一份自己留着。
等沈在野回信时,楚晴仔细瞧着那几个特别大的字,发现正是自己驾驭不好的字。
一来一往,楚晴已经攒了整整一匣子信件,她的字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运笔走墨间,隐约有了沈在野的影子在里边。
转眼就是五月,楚晴的生辰是五月初九,而楚暖的生辰是五月十一。
这两年楚晴生日都会请周琳以及魏明珠等三五人小聚。
今年楚暖正满十五,要行及笄礼,势必要大办的。
王氏亲自来跟楚晴致歉,“一碗寿面必定少不了的,但因为要准备五姑娘的及笄礼,六妹妹这边不好再请人…等过两年六妹妹及笄时,我定然也给妹妹好好操持。”
楚晴学着管过家,岂不明白王氏的为难之处,撅着嘴撒娇,“单寿面不成,还得要身新衣裳。五姐姐及笄,我也得打扮得漂亮点。”
先前楚晚及笄,府里姑娘们各添了一身新衣,这次楚暖也是照这个例,王氏笑着答应,“行,这个容易,等空闲了我亲手给六妹妹缝一身。”
等王氏走后,楚晴开始写信,“其实我不想再要新衣裳,可这样能让大嫂安心就要了。我想学着写大字,过年时候就能够自个儿写对联贴上,听说杏花胡同尽头有家笔墨铺子的墨成色最好…”
杏花胡同与杏林胡同紧挨着…
第76章
没过几天,有伙计模样的人抬了只箱子送到卫国公府,说,“我们是脂砚斋的,这是杏林胡同沈姑娘给六姑娘挑的纸墨,银子沈家已经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