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行。”春荼蘼赞成,因为这和她之前想的不谋而和,“关键是,这个亲戚的背景要做好。爹要知道,魔鬼总是藏身于细节之中啊。”
“什么魔鬼?”
“没事。我说着玩的。我的意思是。咱们要编个亲戚出来,最好有模有样,身份背景什么的都想好,让人家不会轻易怀疑。”春荼蘼试探性地说,“咱家在范阳也住了几代了,老街坊邻居或者是军中老人都知道咱家的底细,现在突然冒出来一门亲戚,不是很奇怪吗?除非……是我亲娘那边的……”
春荼蘼说着。就偷看春大山的反应。见他正在走动,却突然僵住身子,还保持着一脚前一脚后的姿势。不过因为才走过她的面前,只给了她一个背影。
难道,这个话题太禁忌了?可是她想了一个下午,才想出这个万全之策。
她的亲娘白氏在这个家是个奇怪又虚无的存在,过儿和老周头都是白氏去世后买的人,什么都不知道,而祖父和父亲对生下她的那个女人却绝口不提。
按理说,白氏应该不是不受待见的,毕竟人都有爱屋及乌的心思。就算不考虑这一点,父亲多年不续弦,除了疼她,也肯定有与前妻的情分在。那为什么,白氏除了留下的嫁妆,就好像再没有存在过的痕迹呢?
今天她和父亲提及此事,一来这是惟一掩饰她随行的好办法。二,她对这身体的亲生母亲很是好奇,借机打听打听。而从春大山的反应看,白氏,弄不好是这个家里的伤疤。
“不行吗?”看到春大山宽阔的肩膀像要塌下来似的,她忽然很后悔。
春大山没回头,也没说话,半天,才声音发苦的说,“大约,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爹,您是说我娘……”
“我是说……”春大山转过身来,脸色平静,神情坚定,但眼圈有才隐去的微红,“你亲娘的事,除了你祖父和我,范阳没人知道。当年,是我领回来的,她的家世没对外透露过。现在,正好用上。”他像是为了保护女儿,毅然揭开心头的伤痕,眼神中的伤痛,似乎心上正鲜血淋漓,是无论如何努力也掩盖不了的。
看着这样的父亲,春荼蘼难过得要命,哪忍心再挖下去?算了,人都已经死了多年,那些身前身后的事,计较那么多干吗?反正她重生后的两大目标就是:孝顺祖父与父亲。还有,发挥她在打官司上的能力,多帮助弱势的人。顺带着,多赚些银子,让父亲和祖父不再辛苦,也做做悠闲的富家翁。
“嗯,没人知道最好,方便我们瞎编。”春荼蘼努力笑得轻松,“我听说,幽州最远的边界是辽东郡那边,就把白家安在那儿,可好?”
“挺好。”春大山点头道,“明天我出门一趟,弄出有外地客来找我的假像,到时候就说你外祖家找人捎信儿,想接你去住些日子,正好我公务时把你送去。要不,就说他病重好了,若不见外孙女一面,死不瞑目。”
也?爹说起白氏的父亲,好像没什么尊敬似的。毕竟对方是老人,哪有这么咒法的。何况春大山一向是最厚道、最善良不过的……
第五十三章 大户人家
韩无畏动作挺快,外出公干的军令及升任官职的文书,第二天一早就下达了。因为正九品也是很低的品级,所以任免都无需兵部批准,只要本地折冲府最高长官同意,并在送往兵部的公文上报备就行了。
春大山接了军令,立即去军府办理相关的手续。他办起正事来能量不小,顺道把白氏老家托人捎信儿,想要外孙女去一趟的戏也演足了。虽然有点突然,但也顺理成章。等回到家,左邻右舍,略有点亲好的人来了一大院子,都是祝贺他升职的。
面子情,却不得不做。于是春大山很低调的在当天晚上,于镇上的酒楼摆了几桌酒席,请来道贺的军中兄弟和邻居们吃了个饭。席上说起两日后启程公干,又逢春荼蘼的外祖正好要她去住些日子,他请示了上官,打算一起带去,免得他不放心女儿一个人上路。然后,又说了些托请各位军中好友和乡邻,帮他多照看家里的场面话。
大家自然都热情的答应下来,表示让春大山放心外出,等春老爷子回来后,有事自管使唤他们去办。其实,根本没人在意春荼蘼去哪儿,虽然她现在大大的有名,却也只当个小八卦听听,还夸了许多父慈女孝,所以上天才给了这么赶巧的机会的话。也有人暗中嘀咕说,春家的女儿大闹公堂,泼辣又刁钻,名声坏了,这是找个托词,到外祖家避避风头哪。奇怪的是,没有人怀疑白氏的娘家是不是真的在辽东郡。
所以说,舍本逐末的事大部分人天天做。
这些事。女眷们自然没有掺和的份儿,大多是到春家来串个门子,道声喜。偏这时,徐氏的“头痛症”又犯了。没办法。没有顶事的女主人,只有春荼蘼一个小姑娘出面。她在正屋的正厅里摆了些点心水果,烹了香茶。以此招待客人。
结果,她自己被围观了。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拉住她,问了一大车有关上公堂、打官司的话。而且全是没营养的,比如:进了大堂,腿肚子没吓得转筋吗?听说来了京里的大人物,长得可俊?咱大唐的律法,你可都懂?真没看出来这丫头。平时娇娇弱弱的,说起话来连县大人都得接着。听说挨板子是要脱了裤子打的,那个陷害你爹的贱妇,屁*股白不白?
正应付得焦头烂额之际,忽然见东屋的帘子一挑。小琴悄无息地溜了出来,趁人不备,走出了院门。那举止和姿态,透着那么一股子鬼祟。春荼蘼心中当即一凛,借口去看看水烧开了没,跑进了厨房。
过儿正忙着蒸点心,嘴里嘟囔着,“平时也没见怎么来往,这会子就跟知亲知近的亲朋似的。喝了足有一缸水,点心端上去,眨眼就没,简直跟闹蝗虫没两样。”
“过儿。”春荼蘼低声叫她,“把手里的活儿先放一放。小琴出去了,你去跟着。小心别让她发现。看清她都做了什么。”
“好。”过儿一怔,但没有多问,随手解下围裙,小跑着就出了门。
春荼蘼微微皱眉,总觉得有哪些古怪。
得知春大山和春荼蘼在后天就要离家的消息后,徐氏表现得太平静了。她不是大吵大闹的人,但安静顺从这种品质,于她而言也只是表面。难道,她憋着什么坏,打算蔫拱?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女人也太极品了。小事上闹腾闹腾就得了,大事上拎不清,那是自找麻烦哪。
“春大姑娘,快来。”她在厨房才小站了一会儿,就有个大嗓门的婶子叫,“咱们县那个有名的孙秀才,听说还要跟你争哪,结果在大堂上被骂得狗血淋头。现今,他都不敢给人写状子了呢。快来,细细跟婶子说说。”
这都什么跟什么!春荼蘼忍着把人轰走的冲动,又回到正厅,但一脸担忧的说,“婶子小声点,我母亲犯了头疼症,在东屋睡着呢,可别吵醒她。”对外,为了维护春家的脸面,还得叫徐氏为母亲。当然,徐氏做人不地道,谁都看得明白。
几位大妈大婶闻言,就眉毛鼻子眼睛的一通乱动,互动着传递心思,其中一个撇撇嘴,低声咕哝道,“也不是什么大家千金小姐,就是有几个钱,偏要得这富贵病。家里但凡有事,就得犯上一回,成心扯后腿哪。”好像是自言自语,却绝对能让春荼蘼听到。
“可不,跟白氏弟妹比,可差得远了。”又一人说。
后娘不好当,甚至是邪恶的代名词,这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其实外国人也一样,比如白雪公主,比如灰姑娘,没有后娘不成戏啊。所以,这些人故意让春荼蘼听到这些话,有挑拨,但更多是有卖好的意思。因为前房的儿女,对父亲后来续娶的,总是有几分不喜欢,继母女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太亲密的。
春荼蘼本待不理会的。毕竟,徐氏没有直面惹上她,万一可以改造好,她还是希望父亲婚姻稳定。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后院平安,前面才能建功立业,也能过得幸福美满。再说,徐氏再怎么不好,到底算是春家人,要修理也是自家动手,没的让外人插手,反而影响父亲的声誉。
只是有人提到白氏,她心头忽地一动,想打听打听,可又不能问得太明了,好像家里对她隐瞒着什么秘密似的,于是就叹了一声道,“我娘是个没福的。可惜,她去的时候我还小,什么也不记得了。”说完这些,目光还专门往那些三、四十岁的妇人们身上扫,看起来好不哀怨可怜。
装小白花,她也会。虽然平时不屑,可运用起来还蛮熟练的。
她过了年都十五岁了,春大山则是三十出头的年纪,那么白氏的年岁也应该差不多。论起来,春大山生娃很早,由此可见,要打听白氏,得找他们的同龄人。
“你娘那可不是一般人。”有一位姓李的婶子轻声道,“她去得早,老春家不喜欢别人提这事,想是你爹太难过了,大家伙儿自然也不说。”
“可不,你娘虽是外乡人,可论起相貌才学和本事,却是咱们范阳头一份儿。”另个人也说,“长得多漂亮呀,还识文断字的,就连你爹的武艺,也是你娘教的哪。”
啊?春荼蘼愣住。
她一开始以为春大山的功夫是在军中学的,哪想到是来自她那能文能武的娘?这么说,白氏可真够传奇的呀。
“是啊,你娘又有钱,又能干,家里外面一把手,为人又和气。哪像……新的这位。”
“大山和白氏娘子好着哪,当年那伤心的啊,真怕他就这么随着一起去了!”
这么说,她爹还是个情种?
“虽然是流落咱们这儿的,可瞧那模样,说不定是个好出身。看来后来是找到娘家了,这不,人外祖来接外孙女去住些日子哪。”
“荼蘼是个有福的。对老人家来说,女儿没了,外孙女就是心尖子,碰不得的。”
“可不是!但白家是在辽东郡啊,紧挨着突厥那边,冬天可冷,怎么这会子叫孩子去?”
“大山兄弟不是说了,他那岳父身体不好,怕熬不到明年开春。不过听说辽东那边,有钱人挺老多,还有不少军中大员。白家,肯定是大户人家。”
“呀,荼蘼一去,老爷子一高兴,这病兴许就好了。”
女人们东一句、西一句,春荼蘼认真听着,搜集着点点滴滴的情报。只可惜,聊八卦的人都习惯性歪楼,很快,话题就转到县令大人娶的第八房小妾的身上去了。
春荼蘼也不好多问,虽然好奇心给勾了上来,却也只能听着。
好不容易挨到了天擦黑,来客们都回家去做饭了。男人们去吃酒席,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侍候,白天只不过是借着春大山升官的事开了个邻里妇女大扒踢,白吃了不少果子点心,灌了一肚子茶罢了。之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期间,东屋门窗紧闭,徐氏一次都没出来过。
春荼蘼收拾了正屋,又打扫了院子,这才转回自己的房间。还没坐稳,就听到大门响。算时间,酒席应该还没散,那么就是过儿或者小琴回来了。所以她歪在屋外间的的塌上,并没有没动。果然,片刻后过儿进了屋,手里拿着个荷叶包。
“买的什么?”
“夹羊肉的胡饼。”过儿把荷叶包塞到春荼蘼手上,“今天来来回回的那么多人,小姐要照应着,指定饿坏了。先垫垫,奴婢待会再做个汤。还有……”她指指东屋,“奴婢跑出去,总得有个由头,万一太太问起怎么办?奴婢去给小姐去买吃食,就算贪玩,出去的时间久了,却也说得过。”
“谢谢你。”春荼蘼对过儿真诚的微笑,但并没有立即就吃,因为有更重要的事做。
“怎么这么久才回来?”她问,“小琴呢?”
第五十四章 药
“不说还好,一说,奴婢就觉得累得两条腿都断了。死小琴,也太能逛了。小姐,奴婢坐着回您成不?”过儿略弯下身,伸着拳头,轻捶着自己的小腿。
“坐呗,平时没大没小的,这时候拿什么乔。快说。”春荼蘼笑骂,转瞬又露出疑惑的神色,“小琴跑出去只为逛街?她怎么就敢扔下太太不管?”
“她就是四处逛啊。”过儿也很纳闷,“主人在屋里‘病’着,她倒是有心情。直接去了镇上,什么铺子都要进去看一看,零七八碎的东西买了一堆,就算徐家有钱,银子也不是这么糟蹋的。小姐你说,主人派她出去买药,她怎么敢自己先玩,最后才办正事?徐家,家风还真是好啊,怪道徐家老太太天天吹呢。”过儿讽刺着。
可春荼蘼是擅长抓住细节中违和部分的人,因此一皱眉,“买药?太太吃的药不都是特配的吗?”徐氏派小琴去了药铺子?她早上犯病犯得这么突然,连大夫都没请。没有方子,抓什么药?若吃以前的,家里还有。再说,她那病明明是装的,扮娇弱让春大山心疼怜惜,哪里用吃什么药?
“小姐,奴婢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过儿看到春荼蘼的神色,忽地一惊,“哎呀,奴婢应该在她离开后也去药铺子,问问她买的什么!”
这是习惯性思维啊!春荼蘼暗叹。因为徐氏是药罐子,所以过儿本能的就认为小琴是去抓治头疼的药了,没想过其他。
“小姐等着。奴婢现在回去问。”过儿急慌慌的又要出去,被春荼蘼一把拉住。
“天已经晚了,你还往镇上跑,不安全。再说。人家药铺子也关门了,若非急症用药,不会搭理你的。”春荼蘼安慰。“其实即便你问,人家也未必告诉你。”这年代,人们还是很讲究诚信的,不会轻易泄露顾客的**。当然,有银子铺路的话另当别论。咳咳……
“都怪奴婢不好,把事情办砸了。”过儿很沮丧。
“吃一堑长一智,下回注意就行了。先不忙自责。”春荼蘼拍拍过儿的肩膀,“你看清楚没有,她买的药有多少,什么包装,共有几包?”
“不知道。”过儿苦恼地摇摇头。怯生生地回答,“她买了好多东西,混在一起,哪里看得出?刚才她又去东街买馒头,大概是晚上吃的,我就先回……”说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小。
春荼蘼心里又是一凛,古怪的感觉更浓厚。
难不成,小琴这一通逛。就是为了把药包混在其他物品中,让人看不出来?之后小琴买的那些东西就赏给她,还能堵她的嘴。
不错嘛,徐氏耍起心机来,还有几分小聪明。不过,她虽然不知道徐氏具体要做什么。却知道凡事必有因,通过她的性格和以往的行为推理她的动机,也不算完全没有防备。
什么药?用来干什么?有什么好背着人的?
顺着思路捋一下,首先,今天早上,徐氏为什么突然行动有异?答案是:因为春大山要外出公干,至少两个多月,年前才会回来。
其次,徐氏如果为此行动,目的是什么?答案是:肯定是不想让春大山走。
第三,那她要怎么做呢?当然,不是要毒死自家相公。鉴于春大山是要远行,所以只要让他身体有恙,也就是生个病,那军中就不得不另换人手……
这死女人!
想通了前因后果,春荼蘼不禁大怒。徐氏只会耍小心眼儿,却愚蠢成这样!她知不知道这样会害死春大山啊?他出的是公差!而她掉这花枪,若被人捉住,倒霉的就是春大山。人家不以为是她舍不得男人,而会以为春大山不愿吃这趟苦。
在军令上做手脚,不是找死是什么!没听过军令如山啊?那比圣旨也差不到哪儿去!她想把男人拴在她的裤腰带上,也不是这么个拴法!就算不被军法处置,大唐律上也规定了关于自残以逃避义务时相应的处罚!
见春荼蘼先是沉默不语,接着像是想到什么事似的,身子绷得笔直,怒气冲冲的,过儿明显吓着了,轻拉着她的手臂道,“小姐您别生气,是过儿笨,小姐打过儿几下出气。”
“没你的事。”春荼蘼强迫自己缓下脸色,“我是想到别的事,与你无关。别担心了,咱们还有法子补救。那药也不能干吃,她们必定要熬的。你盯紧厨房,只要她们把药端进东屋,等老爷回来后,你就跟我便宜行事。”
过儿自觉做错了事,当即用力点头,抬步就要走。
春荼蘼主仆占据的西屋共一大一小两间,过儿住那间小房。旁边隔着一条仅容人侧身过的小夹道,就是全家的大厨房。如果过儿蹲在自个儿屋里的窗根底下,厨房那边的动静,就能完全掌握。
“拿上这个再走。”春荼蘼把荷叶包的羊肉胡饼塞给过儿一个,“自个儿弄点热乎水喝,别喝冷的。”
过儿见状,这才相信春荼蘼真的没有生她的气,脆生生的答应了,快步出去。因为短塌就贴窗摆着,春荼蘼把烛火挪到侧面去,免得在窗纸上映出身影,然后就趴在窗缝那儿听动静。
很快,又有开门声传来,小琴抱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进了院子。
春荼蘼立即掀起窗子,故意弄得特别突然,吓了小琴一跳,手里的东西掉了几件。
“小……小姐。”她有点忙乱的略施一礼。然后,馒头包又掉了,滚出了两个来。
这个丫头,人大心大,虽然很有眼色,反应力也很不错。只可惜心长歪了,天天惦记着自家那美貌老爹。不过,她可不能眼看着亲爹上了圈套。一个徐氏就够瞧的了。再弄一个刻薄轻浮的丫头,春家非得从此败落不可。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这话是至理名言。
“哦。是小琴啊。我还以为是我爹回来了。”她故作无意地道,“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去哪儿玩了?从下晌就没见你。”说着,目光在那些大包小包上巡视。
“回小姐。我们太太犯了头疼,看奴婢在眼前就烦心,赶奴婢出去,好清静半日。”小琴的瞎话张嘴就来中,“这不,奴婢又捎了些吃食回来,不知小姐用过晚饭没有?”
春荼蘼只点了点头。并不正面回答,干脆一手支着窗户,身子半趴着,笑嘻嘻地说,“都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老少东西呢。要不。叫过儿帮你捡起来吧。”
过儿本来就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此时听春荼蘼这么说,险些立即就出去。但,生生把踏出的脚又收了回来。
“不用不用,奴婢自己能行。”小琴说着,就去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大约是怕过儿真跑出来帮忙。可她跟狗熊掰棒子似的,捡一样就掉一样,虽然脸色还尽量保持,但动作真算得上手忙脚乱。额头也冒出白毛汗。
这摆明了心虚啊。
春荼蘼眯着眼睛,同时,心里为过儿叫了声好。果然主仆二人心有灵犀,过儿此时要沉不住气跑出来,会显得她们刻意盯着院子里的事,待会儿就不好监视厨房了。也可能打草惊蛇。
“小琴,是你吗?还不进来?”徐氏的声音,适时的响起。听起来虚弱无比,好不可怜。
小琴似乎立即就有了主心骨,也不管掉在地上的了,先抱着怀里的几件东西,快步进了东屋。然后又转出来,把剩下的也捡回去。
春荼蘼注意到,小琴手中有一个似乎是用藤纸包的小包,被抱得最紧。
在大唐,纸还是比较贵重的东西,所以连书籍也超贵,算是奢侈品。一般买食物,都用各色洗干净的大叶子来包,生食就穿一根绳子提着。衣物什么的是捆扎得漂漂亮亮的,胭脂水粉和首饰,或者贵重的东西用各色各料的匣子,倒是药材或者点心,才常用藤纸包起来。
是点心吗?还是与她推测的无二,是药物?能让春大山滞留在家的药物。若非她习惯性的多疑,又特别注意了徐氏,父亲这回会着了她的道吧。她一个当女儿的,插手不了父亲房里的事,但是,让父亲知道这件事还是必要的。
如果她所料不错,徐氏理亏,至少会安静几个月吧?
“我爹怎么还不回来。”春荼蘼故意在小琴最后一趟来捡东西时,自言自语道。之后,就关紧了窗子,再不出声。
她坐在塌上安静地等,细嚼慢咽的吃了胡饼当晚饭。过儿在隔壁,也做着同样的事。两个小丫头,就像两只小豹子,在扑杀猎物之前,耐心的潜伏。她们听着徐氏特意高声叫小琴去煮醒酒汤,说回来给老爷解酒,听着小琴在厨房鼓捣,却半点也不发出声响。直到酉时末(晚上七点),春大山终于回来了。
虽然因为春荼蘼随行的事,他内心深处还是不太得劲儿,可到底是升了官,重要的是春家脱离军籍有望,他心情愉快,席上就喝多了点,此时脚下有点发飘。而进了院子,看东西两屋都亮着灯,犹豫了一下,还是回了自己的屋子。
满身酒气,熏坏女儿怎么办?
这回徐氏倒殷勤,很快迎出来,亲自把春大山扶进去。还特特的小声道,“莫吵,荼蘼可能快睡了呢。你赶紧进屋,喝点醒酒汤,然后烫烫脚,酒气就散了。”
春大山对徐氏这个态度很满意,而徐氏则向小琴使了个眼色。后者点了点头,去厨房把煨在火上的小砂锅拿下来,满满倒了一碗汤汁,向外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