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雁回探头一看,发现赵允初也来了,就在后面,领着两个仆人把一块冰搬进来,大概是给他娘跑腿。
僧人们欢呼一声,在郑苹的指挥下把冰接了过去,现凿了放进剩下的冰糖绿豆里。
赵允初一路过来被晒得鼻头都是汗珠子,看到云雁回后就过来拉他的手,一摸到手便痴痴道:“师兄,你的手好凉。”
云雁回被摸得起了鸡皮疙瘩,把他拉到屋檐下,递了碗冰糖绿豆给他。
赵允初一手接过,另一手还拉着云雁回的手摸。
云雁回一直在端冰糖绿豆,又没晒着,手自然冰冰凉凉的,可是赵允初舒服了,他却不舒服。把手抽出来后,云雁回说道:“这大热天,你亲自来送冰做什么。”
“我来问问师兄要不要去我家做客,”赵允初不好意思地道,“今年怪热的,我家里有冰室可以避暑。”
“还是不必了,”这边正是紧要关头,赵允初不知道他是主创,他是不好随意离岗自行享受去的,况且……“其实我们也不是太热,你看,每日都吃着冷食呢。我住的地方旁边还有竹林,比其他地方都凉快一些。”
赵允初:“那……那我留下来住一晚吧?”
云雁回:“……”
云雁回婉拒道:“我家就两间房,我妹妹和我娘睡一间,我和我弟弟睡一间,你来了要么只能跟贝贝一起睡了。我看,你在了然法师那里睡倒是可行,反正你给他送了冰,倒是不会热。”
赵允初难掩失望,“好吧。”
因答应了做凉粉,云雁回算算时间,跑去把晒干了的薜荔果籽收了。这薜荔果要做凉粉,摘回来首先要切开,把籽掏出来晒干了。
用纱布把淡黄色的果籽装起来,浸在一盆干净的井水里用力挤,就能挤出一些胶质。
赵允初看了便来帮忙,洗了手一起挤薜荔果籽。挤好了之后,便吊到井里冰镇着,加快凝结,同时也会使其十分冰凉爽口,和现代的凉粉差不多。
这种吃食,早在唐代就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会,且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在云雁回小时候那会儿都还有人摘了制作,步骤与千年前的一模一样。其中也有关窍,新手掌握不好,就凝结不成了。
镇好凉粉后,云雁回又去找薄荷叶。
薄荷不需要特别种植,寺里很多地方都有野薄荷,这东西很好长,繁殖能力也好,随便就能长一大片。新鲜薄荷叶含在嘴里就有一股清凉味儿,倍儿提神。还可以晒干了,泡水喝,也很消暑。
云雁回割了一大把野薄荷回来,捣出汁来,滤干净了,也镇到井里去。
糖水就不必冰镇了,红糖熬化了,放凉就是。
……
晚上,和尚们做完晚课,便一起坐在院子里等消夜吃。早晚念经做功课,其他时间还要训练,这段时间的确是挺累的。
云雁回把凉粉提上来,这时候早已凝结成了透明的胶质,晶莹剔透,十分可爱。
把碗都端出来,每碗里面先倒一些糖水,再洒点薄荷汁,然后用勺子将凉粉舀到碗里。和尚们一人拿一碗,一口吃下去,只觉得满嘴清凉甜爽。
凉粉的口感嫩滑冰凉,再加上甜甜的糖水和清凉的薄荷味,把全身的暑气都散发出来了,只觉得从肚子往外的散发着凉气。
这时候派个腿脚快的,到寺里的瓜田里和看守的师兄说一声,摘些甜瓜来吃,更是锦上添花。
赵允初还是头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格外新鲜,跟着一起吃凉粉,只是吃了一半就被云雁回拦下,不许他再吃了,怕小孩子吃多了凉物生病。
和尚们敞开衣襟吹风,对云雁回说:“雁哥儿,你说咱们出去讲经,真的能成功吗?”
“当然可以,”云雁回笃定地道,“而且肯定会带起汴京风潮的。”
“若真是这样,也算这段时间的辛苦没白费了。”惠字辈的师兄悠悠叹了一声。
知了在不停鸣叫,夜空中星河璀璨,整个城市还处于喧闹之中,尤其是他们身处的大相国寺一带。晚市灯火通明,仿若一个不夜城。
冷饮、瓜果、夜风,三伏天的东京不太热。
第19章 勾栏首秀
惠乃与惠炳师兄,一个是猫奴,一个是狗奴,掐得风生水起,偏偏云雁回在考察再三后,决定叫他们做一对搭档,一起讲经。
这真是叫人痛不欲生,二人都觉得云雁回小孩子胡闹,不就是他们贬了他家的狗熊吗?
然而了然坚定不移地认为要听云雁回的,也支持把惠乃和惠炳配作一对,日日排练,因此惹了不少笑话,人人都说是一对欢喜冤家。
如此到了近日,一算时日差不多了,寺里便联络了汴梁最大的瓦舍朱家桥瓦子。
这瓦子老板也懵了,和尚要表演?还是大相国寺的和尚?这是安排还是不安排呢?
按照大相国寺的说话,他们的僧人是要去讲经。
虽然说佛教流行于大宋,可是大家来瓦舍是找乐子的,你在那嘚吧嘚地说佛经,真的会有人喜欢听吗?
即便是唐时的俗讲,娱乐性也不一定有现在瓦舍中说诨话的高,请神容易送神难,万一和尚们到瓦舍里,冷了场,那岂不是赶客,坏了他们瓦舍的名声?
这老板纠结再三,斗胆向大相国寺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先看一段表演,然后判断能否接纳。
这年头一行有一行的规矩,老板这样要求,云雁回也答应了,倒不怕他泄密。那老板来看了一场排练后,便觉得水平在平均值之上,更有其独特新颖之处,便果断点头同意大相国寺的僧人入瓦舍讲经了。
……
对于汴梁百姓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许多人闲来无事,便去瓦舍外看看今日的招子。招子上会写着今日瓦子里有哪些人或团体,表演些什么样的节目。
如此,百姓便心中有数了。
一开张,朱家桥瓦子便更新了招子,第一行是醒目的朱字,明白地告诉大家今日有重磅新节目,表演者:大相国寺僧众,表演内容:说经。
朱家桥瓦子里面有十几座勾栏,最多能同时容纳上千人同时观看表演,而其几乎是日日爆满,不分晴雨。
汴梁的百姓见多了各式各样的艺人,也和各式各样的人物一起观赏过表演,但就是没有看过和尚走到棚子里,要给大家来说上一段,这样的搭配可够新鲜的。
民众接连鱼贯而入,瓦舍渐渐爆满。
到了黄金时期,其中一座勾栏,便将迎来大相国寺僧人的首秀了。
瓦子中的戏台用栏杆围起来,因此叫做勾栏,与现代所看到的舞台差别不大,有幕布隔着前后台,上下场通道连接两头供演员出入,被称作“鬼门道”。
戏房,也就是后台,惠乃和惠炳站在那儿活动手脚,准备上场。其实他们演的这段并不一定需要两个人,一个人也可演,只是云雁回怕第一次大家紧张,这才都让一对对上。
二人多少是有些紧张的,听着前面的动静,忽然被云雁回扯了扯衣服,连忙低头看去,“怎么了,雁哥儿?”
因为非常重视此事,了然也来了,就坐在一旁喝茶。
云雁回看了一眼了然,小声说道:“待会儿,把你们开场几个段子里面的人物名字都换了。”
“换了,换成什么?”惠乃和惠炳听着云雁回道来,眼睛慢慢睁大了,搓着手嘿嘿笑,“这,这真的好吗?”
“都是为了弘法,法师一定会理解的。”云雁回说道。
他告诉惠乃二人,所有段子里的和尚角色,都临时换成了然。之前了然老盯着排练,所以他从没说过,但是在他心里,用了然的名字,效果才最好!
了然在汴梁,好歹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这样能让观众一下子有代入感,更快地进入故事氛围,利于舞台新人们与观众拉近距离。
不过在惠乃和惠炳看来,只以为云雁回是在恶作剧,而他们两个,刚好也很有娱乐精神,很不介意这样做呢……
……
锣响三声,两名身着僧衣的青年僧人从鬼门道一前一后走出来,向大家合十为礼,立刻引来一阵喝彩,许多其他勾栏前的观众听到消息也挤到这边来,想看看和尚要说什么。
“各位施主,小僧惠乃(小僧惠炳),来自大相国寺。”惠乃落落大方地给大家问好,倒是不会畏惧被这么多人看,在寺里做法事人更多呢。
“大相国寺大家应该都知道,非常有名,出了很多法师高僧,像我们方丈,还比如我们二人的师伯了然禅师。”
观众纷纷点头,没错啊,了然大家认识的,一个好和尚,医术也高明,每次疫症都是他代表大相国寺带着僧人们医治发药,见过了然的人脑海中也立刻浮现起了他的面容。
后台的了然听到这里,还以为是临场发挥的举例子。
惠炳:“大相国寺的元宵灯会大家也应该都参加过,那场面,万灯齐亮,照得整个汴京都煌煌如昼了。不过今年元宵灯会,我们了然师伯就遇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惠乃:“不错啊,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那日有位女施主来看灯,遇到了然师伯,竟拦住他问,这寺中这么多盏花灯,哪盏最明亮。”
说到这里,听客已经被勾起了兴趣,在心中暗想回忆,会是哪盏灯亮。
后台,了然一脸懵逼,“???”
惠炳:“我师伯是什么人?眼睛不眨一下,当即便回道:佛殿上灯最明。”
惠乃:“女施主又逼问:佛灯在佛前,心灯在何处?”
惠炳:“了然师伯便说:老衲不用看他灯,自有灵先一点明。照天照地,天地俱明。”
台下便响起了几声叫好,众人听得有了些精神,不知接下来如何打机锋。
惠乃模仿着女施主咄咄逼人的口气:“能照天地,能照万姓否?天地俱明,众人能明否?”
众人屏息听回答,却听惠炳松散地一迭声回答:“可以可以可以。”像极了老和尚,又略带夸张,登时响起一阵轻笑。
这也是惠炳的临场发挥,惠乃好险没笑场,又问道:“照见几个人了?”
到这里,已经了无痕迹地转变为模仿了,前面还要加个“师伯回答”之类。
惠炳:“照见一个,半个。”
惠乃:“一个是谁,半个是谁?”
惠炳:“一个是我,半个是你。”
惠乃:“借吾师法座来,与你讲法。”
惠炳一扬手:“你且去寻个汉子来!”
所有人都以为最后都是犀利的机锋,谁知道惠炳最后说了句诨话,而且又恰到好处,再一想是和尚说出来的,顿时笑得肚皮也要破了。
就算非常好非常噎人,但哪有和尚叫信女去找汉子的噢?也太不正经了!
然而许多人笑着笑着,便觉得这又不是诨话,而是绝妙的机锋,看似粗俗,其实并无半分亵渎。
和尚干的确实是正经事啊,虽让你乍一听笑了,但是细思来的确是含着禅理。于是这时候再笑,则是会意、赞叹的笑,并交头接耳为不懂的人解释。
总之到这里起,场子可以说是彻底热了。
云雁回在后台细细听,也觉得效果不错,至少台下人是明白了的。方才这段是历史上参请本子《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的经典节选,有一点改编。
而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佛教中龙女给佛陀献宝珠,变性为男人立地成佛的故事。最早佛教是有性别歧视的,认为女性不能成佛,后来大乘佛教则有了众生平等的概念,但并非允许女性直接成佛,而是女性先变为男身再成佛。
所以禅师与女子的对话中说女子是“半个”,是指她只有女身,若想成佛,则需“寻个汉子”,表面粗俗,实际上是在指点成佛的途径。
若是对大乘佛法有一点了解,自然也就能悟到这看似有些荤的话背后的寓意。若是不了解,事后知道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反转感。
开场开得大好,惠乃和惠炳便接连又说了三两个类似的故事,也尽是用了然做主角,虽然也都反响很好,但不像第一个内容那么“劲爆”。
这第一个是云雁回特意选来,叫他们一定头一个用的。
“了然”的故事说到第三段,人人再一听他们开口“话说我们师伯了然啊……”虽不知下面是什么,就不知为何已忍不住笑了。
两人说完参请的内容,观众意犹未尽,此时本该换一对出场说经,然而回头一看鬼门道,云雁回掀开帘子对他们打了个手势。因为觉得现在气氛正好,他们也在状态,干脆不要停,再说一段经,反正都是练习过的。
于是惠乃和惠炳对了一下,又说了一个佛经衍生的故事。相比起前面都是让人或捧腹或莞尔的参请段子,这一个故事核心则是慈悲。
原本抱着继续笑的期待的观众,再次意外了,然而也纷纷被故事感染,十有八九淌下来泪来,幸好结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主角立地成佛皆大欢喜。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惠乃二人用佛偈总结之后,再次与开场时一样,合十一礼,走入鬼门道。
勾栏之下的观众静默片刻,喝彩声震天。
第20章 一炮而红
大相国寺俗讲僧一战成名,满汴梁都在讨论此事,人人都想去瓦舍中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光景。
云雁回顺势叫俗讲僧们分散在三五个汴梁内的大瓦舍中,各自讲经,果然处处都是爆满,一传十十传百,愈发红火。
跟着一起又红了一把的是了然,因为哪个段子里都是他,所以人们在流传的时候又带上了他,更不免猜测真假,谈笑一番,还有没见过了然,专程去大相国寺看他的。
大宋是一个十分“雅俗共赏”的年代,大相国寺的讲经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部分参请段子有些诨,普通百姓欣赏得了,而那些有文化的人,听了也能悟到更深的寓意,人人都能得到满足。
委婉动人、波澜起伏,严格按照现代总结出来的规律编造的佛经故事,更是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使得部分曾经不愿意去瓦舍的人也被吸引了,与瓦舍达成了共赢。
半个月后,非但讲经的瓦舍是爆满的,了然在寺里开坛说禅竟也渐渐爆满的,只是不管他说什么,底下的人全都看着他露出迷之笑容。
了然对此非常无奈,当初第一次演出,惠乃和惠炳还没下台,他就质问云雁回了。
可是云雁回振振有词,这是为了演出效果,当时他还不信,现在看来,云雁回说对了,这岂止是演出效果大好,连带着对佛经、参禅感兴趣的人都多了。
毕竟云雁回的那些参请段子的确都是既有智慧趣味又有禅意的,机锋打得极好。
某日了然又在寺中讲禅,从前来听的都是老信众,现在有的是来看名人的,有的是听了讲经对此感兴趣想要入门的,还有的……是来找茬的。
三五个学子站起来,自称是太学学子,因在瓦舍中听了参请段子,深深为了然禅师所折服,同时也对其中的斗禅很感兴趣,想要试问一下禅师。
这时候的上流阶层都以懂禅为荣,了然爆红,这几个学子跃跃欲试,可以说只是个开头,绝非偶然。
了然苦着脸,他是精通佛理,但是斗禅……还真不是很在行。
“阿弥陀佛,老衲只懂参禅,不懂辩禅。”
了然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开什么玩笑,现在全汴梁都在传,了然禅师的斗禅能力呢,没听说那些参请段子里,了然禅师是怎么把人一一辩服的吗?
太学生都认为了然是在推托,“禅师,出家人不打诳语,您棒喝花灯女,人人皆知。”
了然扶额,“何来花灯女,无名无姓,不过话中人。”
太学生又指着一个方向说道:“禅师,昨日惠乃和尚才说了一段,是您为教育弟子惠冲,在其流连小甜水巷时,与一妓女琴操参禅,使其顿悟,遁入空门的故事。这可是有名有姓有来历的。”
另一太学生也说道:“不错,在座很多人恐怕也都听了。禅师在小甜水巷呵斥弟子,妓女琴操在楼上嬉笑不平,与禅师参禅,问禅师汴河之景。禅师答落雪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又问何谓景中人,禅师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再问何人中意?答曰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琴操不解,禅师便说: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遂顿悟,削发为尼。此一段叫好者众,学生也是当场记了下来,还请禅师莫要推托了!”
了然立刻看向一旁的云雁回,今日因与方丈约了做总结,云雁回没在瓦舍跟着。这一段了然是不知道的,恐怕是这段时间出的新段子,虽然听起来极妙,但真的只是故事而已啊!
云雁回忍笑看着他,这一段是非常著名的问答,原本主人公是苏东坡,这个时候苏东坡不知道是没出生还是稚子,被当成了本子,主人公也按惯例换成了了然。
这么多成熟的参请故事,只有一部分是云雁回自己编写的而已,而无论是他自己编写的,还是古人前辈的结晶,都假托是私下找不同的先生写的。因为风格各不相同,数量多精,无人怀疑是云雁回这个小孩的手笔。
云雁回此时高声替了然回答:“郎君,技艺人讲话讲史,你们都听得出是编的,和尚们说的那些,怎么就听不出了呢?既然常去听,难道听不出每个故事里禅师的性格、说话风格都不太一样?那只是僧人们为了让大家更快接受,才使用了禅师的名字。禅师若真擅长斗禅,还等得到今日才闻名吗?”
几个学生一回想,顿时清醒,的确有可疑之处。都是因为头次看到僧人出来讲故事,就没把他们和其他的说话人当做一样的。
这小孩说了之后,才想通这点,对啊,和尚们也是讲故事,只不过把主人公都统一叫做一个熟悉的人名罢了,他们怎么就忽略了那么多明显的疑点呢!有名有姓就不能有假了吗?多的是说话人把故事编得比这还圆呢!
太学生们惭愧地向了然行礼,为打扰了了然说禅道歉,更是称赞这位解释的小师父说得好说得棒,点醒了他们。
云雁回当时就无语了,寺里的人也就罢了,为什么外人也要以为他是小和尚?他头都没剃啊!
了然这时候也出来圆场,“老衲虽无书中人的急智,但参请段子中的禅意是真的,诸位若常参禅念佛,也能悟到。”
这话当真,信众纷纷道了声阿弥陀佛。心中更是觉得了然坦坦荡荡,误会都澄清,没有认下那个名声。
那位小师父说的也很在理,如果把僧人们当做瓦舍里的技艺人,便真只是很好的说话技巧罢了。
这日发生的事情被传扬开,竟成为又一趣事,还被俗讲僧们编进了故事里。传言亦真亦假,竟也成了汴梁一项经典异闻。
即便大家都知道了,不过了然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被影响了,就算心里清楚也不知不觉认为他参禅很牛叉。
这和云雁回在现代看到的很多例子是一样的,他们那一代,很多人都认为和珅是个矮胖贪官,纪晓岚是妙语连珠的大烟袋,长大后即便知道历史了,也难以改变映像。
还有个更贴近的例子,就是云雁回自己,他不也以为和尚都跟现代影视作品塑造的那样么。
除此之外,其实瓦舍那边遇到过一点小麻烦,因为讲经的冲击,其他说话人觉得受到了威胁,想要联合起来让瓦舍把僧人们赶出去。
瓦舍方面也很是难做,虽然最近俗讲僧火,可是说话人才是大流,名角也多,根基比和尚们要深厚多了。
云雁回也不含糊,直接把人都叫到一块,一条条给他们分析。
第一俗讲僧每天每地只是讲一场,只占很少一部分时间。
第二他们带动了更多人来瓦舍,包括那些纯佛教信徒,这实际上还会带动其他说话人的生意,现代人都懂,卖电器的东西再好,在电器城开店肯定比在美食街开要红火。
第三,爸爸根本不怕你们的威胁,在各处瓦舍讲经只是最好不是必要,大相国寺虽不比你们专业,但是万姓庙会难道不比你们人气高?论娱乐综合体,大相国寺才是一番好吗?现在名气打出去了,信不信在大相国寺门口开一个专场真抢你们客源去?
一番话说得众人皆是无言,更是对这个小孩刮目相看。
这时候云雁回又嬉皮笑脸地请大家吃果子,温言安慰了一番,此事就算揭过去了,再没有人不服气的。
云雁回按下这件事,又随着演出一场场下来,俗讲僧正式在业界站稳脚跟,势头大好。
方丈就此放下心来,正式宣布大相国寺恢复古时的俗讲僧编制,虽说现在的表演模式已经不是“俗讲”,但是由于俗讲是讲话技艺起源、复兴古风等等原因,仍然称作古名。
第21章 般若汤、水梭花和穿篱菜
大相国寺俗讲僧们获得了成功,正式有了编制,让编制内的僧人们十分高兴。
他们这些僧人,平日里除了每日起特别早诵经之外,因为寺中各种产业包括了田产,诸如菜圃果园相当一部分都得靠他们自己耕种,余下干不完的才雇人来,所以普通僧人并非那么悠闲。
若是成了俗讲僧,那就同那些被分配去打理各项产业的僧人一样,另有本职了。同样是工作,在瓦舍里讲故事当然比种田要轻松得多,不得不说是一个好部门。
了然拨钱给他们置办席面,让自行庆祝去。
这钱自然是给到云雁回手里,如今大家都渐渐看明白,这里面云雁回年纪虽小,却是能做得了主的,于是纷纷来怂恿他买些酒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