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爷不出来不要紧,地道外蔡记书场的老板蔡九爷可又有书说了,撒出去传单“浮子”,挂上水牌子,接着讲《活埋崔老道》,号称津门实事。倒不是真挖个坑将崔老道埋了,而是专刨崔老道的活,这一次就讲他为什么不出来说书了。
蔡老板算是半拉门里人,江湖上的朋友多、耳目广,对各路说书先生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谁有几个相好的、谁跟谁有过节儿、谁欠了谁的钱……他全都一清二楚。但是这种事不能拿到书场子里说,说好了没人念你的好,万一说不好,让人抓住话把儿,轻则挨顿臭揍,重则吃官司蹲局子,往后也没法在这个行业里混了。唯独南门口的崔道爷,既没有师承传授,又没拜过门、叩过瓢儿,更没摆过知、请过客,根本算不上正经八百的说书先生,不被同行“敛家伙”轰走就不错了。蔡老板也是看人下菜碟儿,编纂出一段书外书,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添彩儿卖关子,取乐儿打哈哈,真可谓引人入胜。
听书的都惦记着崔老道,想听听他到底去哪儿了,又为什么不往下说了,总归是聊胜于无。地道外蔡记书场的水牌子一挂出去,还真来了不少书座儿。蔡老板闲庭信步般登了台,手托小茶壶在书案后头一坐,跟台下众人寒暄了几句,拉家常似的开了书:“各位,前一阵子天气不错,就是风不算小,东南风混着西北风,刮得五迷三道的,其中还掺杂着一股子妖风。若问这股妖风起于何处呢?依我看就是南门口,出自那个妖言惑众的崔老道之口。他那部《四神斗三妖》为什么没有别人会说呢?是他自己编纂的,还是从哪儿得来的传授呢?别人不知道,我可是一清二楚。当初我请他来我的书场子‘吃知’,那个牛鼻子老道没出息,半辈子没吃过人饭,见着好东西管不住嘴,就着打卤面多喝了几杯,酒后吐真言,自己给我交了底——《四神斗三妖》全是他吃竹子拉笸箩——在自己肚子里胡编出来的!就跟他自吹自擂的‘遣将招神、降妖捉怪’一样,没有真玩意儿。他怎么捉妖呢?在脏土箱子里捡只死猫,去到人家房后,使劲往屋顶子上一扔,再敲开门,跟人家说‘您家里不干净,我给您破破’,进了院子踏罡步斗、画符念咒,耍一通王八蛋,最后把死猫找出来,唬得那家人一愣一愣的,多少不得给他掏几个香火钱吗?”
头些天,崔老道刚在南门口说完了一本《窦占龙憋宝:九死十三灾》,围着他听书的老少爷们儿真是捧场,有头有尾听过了瘾,掏钱打赏的比以往多出五六倍。崔老道火穴大赚,自己也觉得痛快,鼓鼓囊囊的铜钱揣在腰间,一边琢磨着吃点儿什么解馋的,一边推着小卦车往回走。忽然有人从他身后追上来,抬手在他后脑勺狠拍了一巴掌:“老道,上哪儿去?”崔老道疼得直吸凉气,心中暗骂:“这他妈谁啊,怎么下这么狠的手?”捂着后脑勺转头一看,来人四十多岁,五短身材,穿着大褂儿挽着袖口,大脑袋秃眉毛,塌鼻梁大嘴岔儿,七扭八歪的一张脸上全是牛皮癣,冲这长相就值十个大嘴巴!
崔老道并不认得此人,正待破口大骂,那位却先开腔了:“哎哟,这怎么话儿说的,蚊子叮菩萨——认错人了,看您背影还以为是我一道友呢!”崔老道勃然大怒,跳着脚嚷嚷:“认错人了你给我一巴掌,这要是认对了,你不得活劈了我?”那位连忙赔不是:“哎哟道爷,大人不记小人过,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啊!”他俩一吵一闹,立时围上来不少看热闹的,不知道怎么档子事儿啊,这二位在大街上各走各的路,怎么突然打起来了?
一脸牛皮癣那位看见围上人了,当即抱拳称礼:“各位各位,怪我眼拙,认错人了,给道爷来了一巴掌。怎么办呢?光赔礼不行,我不能白打,他也不能白挨,我得请道爷吃饭。您要问吃什么?南北大菜、满汉全席,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那我可请不起。为什么呢?太贵了!我请他吃点儿实惠的行不行?咱来肉丝肉片儿、小鸡杂拌儿、鸡丝鱼丝蛤蟆丝儿、黄焖鸭子炒小鸡儿、鸡片鱼片蛤蟆片儿、醋熘葡萄咸鸽蛋……”一旁的崔老道恨得直咬牙,心道:“得,碰上同行了!”他也是老江湖了,还能不知道这手活儿吗?说行话叫“钓黏子”,其中也分文武。文的不外乎“数板”“门柳”“白沙撒字”;武的则指两个人装作互不相识,寻个蹬鞋踩袜子的由头当街开打,或是指着鼻子对骂,或是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脚,抱着一通骨碌,滚得满身黄土,引来过往行人驻足围观,趁此机会使活做生意。虽说是江湖艺人跑单帮的买卖道儿,你也不能随便抓个过路的下狠手啊!崔老道有心跟此人掰扯掰扯,转念一想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跑江湖卖艺的也不容易,今天挣了那么多钱,得赶紧找地方花出去,以免招来祸端。
他不再搭理那位,气哼哼地推上小卦车,分开围观的众人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劝自己:“囊中无钱,志气不扬,不过钱财太多,处处惹人耳目,说到底也是累赘,可是挣的钱多又不能扔,那怎么办呢?一个字——“花”!”他寻思着等吃完晌午饭,得到丰源海货店走一趟。那是天津卫最大的海货店,一座临街二层楼房,外墙贴着黄瓷砖,楼顶上置有东洋大钟,每天按时打点,远近可闻。楼下专营河海两鲜,常年给各大饭庄子供货,白铁打的大槽子里鲜鱼活虾应有尽有,而且人家是“掐尖儿”拿货,甭说缺须短鳞掉了爪儿的,个头稍微小点儿的、看着不欢实的一律不要,店里的鱼虾蟹贝又大又肥,在那儿买一只螃蟹,够在街边买多半盆的。楼上更了不得,从各省采办的海菜干货,像什么“雪白官燕”“净根青翅”“关东鱼骨”“金钱鲍鱼”“松门白鲞”“金华火腿”“营盘口蘑”……总之什么东西贵卖什么。崔老道平时舍不得去,那地方也不是他去得起的,今儿个是“光屁股淋雨——豁出去了”。他心里想象着,等会儿进到一楼大堂,挑上两大包解馋的海货,让伙计捆了,贴上“丰源海货”的红签,这往家一拎,叫街坊四邻瞧见了多提气!晚饭烫上半斤黄酒,蒸螃蟹煮对虾,一边剥一边喝,吃饱喝足闷上一觉,养足了精神头儿,明天好去南门口说书。不过海货这东西不能多买,家里又不趁个冰窖什么的,吃不完的存不住,就得买多少吃多少。今天挣得又多,只吃一顿海货可花不完,中午我也得来点儿讲究的……
他胡思乱想着拐过街角,恰巧经过一个把式场子,演双簧的、唱鼓曲的、做买卖的……各种声响吵吵嚷嚷,中间空地围的人最多,有老有少,也有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看的,全都扯着嗓子拼命喝彩。崔老道纳闷儿,心说:“哪一路的买卖这么火?”忙将卦车停在墙根底下,拿链子锁上车轱辘,两手分开人群往前挤。只见空地当中戳着刀枪架,旁边立着一条壮汉,身形魁梧、膀大腰圆,挺凉的天儿,上身光着脊梁,露出两膀子疙瘩肉,下边穿着兜裆滚裤,牛皮板带煞腰,脚下抓地虎快靴,手里拿着面“哄子”,也就是铜锣,敲敲打打高声吆喝。崔老道瞧明白了,这是“挂”字行里打把式卖艺的,混着杂耍的又叫“杂棚子”——得有七八个人,在那壮汉身边,又是盘腿又是翻跟斗。接下来是单练、对打,又练起单刀、扎枪、三节棍、钢鞭,寒光闪闪耀人眼目。还有拉硬弓的,一人能同时拽开五六张硬弓。正练到热闹之处,上来一辆独轮车,车轱辘足有三四尺高,骑车的是个小姑娘,不过十四五岁,穿红戴绿,脑瓜顶上梳着两个抓髻,跟戏台上的哪吒差不多。独轮车围着人群转圈,或前行或后退,时而快行如风,时而急停如钉。接着又在车上表演杂技,顶碗、踢碟子、扭秧歌……轻捷如燕,技艺过人。本地人见多了戏法杂技,好的真捧,赖的真贬,这个杂技班子既有真功夫,又肯卖力气,围观的人群彩声不绝,就连崔老道也看得不住点头,一时间忘了该吃饭了。正瞧得入神,突然有一件东西,跟箭打的似的,挂着疾风直奔他面门而来。崔道爷哪想得到光天化日乾坤朗朗,这么多人的眼皮子底下,会有人拿“暗器”打他?额头上结结实实挨了一下,敢情是骑独轮车的那姑娘一时失手,踢飞了一个小瓷碟子。多亏姑娘脚上没那么大劲,崔老道还不至于头破血流,这一下可也不轻,疼得他“哎哟”一声惨叫,眼前一阵阵发黑,脑门子上肿起个鸡蛋大小的鼓包,心中叫苦不迭:“我今天是活不成了,怎么一步一个坎儿啊?”那些打把式卖艺的也慌了手脚,呼啦啦围上来,连作揖带赔不是,好话说了一车。崔老道一早上没吃东西,卖着力气说完了《窦占龙憋宝:九死十三灾》,眼瞅着耽误了老半天,饥肠辘辘的哪有心思在大街上跟人置气?也暗暗觉得不对劲儿,怎么会接二连三地倒霉走背字儿呢?怕是末场书挣钱太多了,可别又跟上次一样,到头来一个大子儿留不住!
崔老道接连吃了两次亏,不敢在大街上走了,推着小卦车,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市,匆匆忙忙钻了小胡同,拐弯抹角、抹角拐弯,但觉一阵阵饭菜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他抬头一望,瞧见个没牌匾没字号的小饭馆,门口收拾得挺干净,靠墙立着水缸,敞开的屋门上挂着个半截蓝布帘子,乍看跟寻常的住户一样,只是在门框旁挂了个笊篱,莫非这刷锅的玩意儿也能当幌子?崔老道以前没走过这条胡同,并不知道此处有个小馆子,不过一闻这炒菜的香味儿,又看小饭馆开在个不起眼的地方,就断定掌灶师傅的手艺高明,准有几个降人的拿手菜。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主顾循着味道自己就找上门了,吃一回想二回,来的都是回头客,不挂牌匾照样生意兴隆。有肚子里的馋虫勾着,崔道爷哪还迈得开腿?心说不如在此喝杯酒压压惊,避一避霉头再说。
打定了主意,他便将卦车撂在门口,撩门帘往里走。见屋中仅有几张桌子,此刻已经过了饭点儿,没有别的客人,一个三十来岁的妇女正忙前忙后地收拾,看来是个夫妻店——老板在灶上炒菜,老板娘在前头招呼。墙上挂着六块小木头牌儿,黄底黑字分别写着“焦熘里脊”“尖椒肥肠”“干烧黄鱼”“酱焖肘子”“八珍豆腐”“虾油全爆”,看来都是店家的拿手菜。崔老道是奔着花钱来的,要说去大饭庄子,兴许还得琢磨琢磨,毕竟太贵的他也吃不起,进了开在胡同里的小饭馆子,那可跟到了姥姥家似的。他将菜牌上的六个拿手菜挨个点了一遍,又让老板娘给他烫了一壶二锅头。不大会儿工夫,酒菜陆续端上桌来。崔老道提鼻子一闻,的确是正宗老味儿,那还等什么?连吃带喝比画上了,挨个菜尝了一遍,不由得连声赞叹,这个没字号的小馆子真是藏着龙卧着虎!肘子焖得又糯又香,轻轻一提当中的骨头就能脱出来;肥肠收拾得干干净净,肥而不腻、外焦里嫩;干烧黄鱼肉细味足,微微带着点辣口儿,就着铺在上边的生葱丝,越吃越过瘾。最绝的是那道虾油全爆,全切成拇指肚大小的丁块,炒出来明汁亮芡,晶莹剔透,另有一小碟虾油,夹一筷子菜,蘸一蘸虾油,搁到嘴里一嚼,简直回味无穷。津沽八十八家最出名的大饭庄子,家家有这道全爆,崔老道至少吃过其中的一多半,跟人家这个不挂招牌的小饭馆一比,那些大饭庄子掌勺的全得再去拜师学艺去。
菜吃着顺口儿,酒当然也没少喝,装满了半斤二锅头的锡利壶,让他喝了个底朝天。崔道爷向来口无遮拦,又没多大出息,饿了饱了横,酒喝到位了得意忘形,忍不住卖派卖派,叫过掌勺的老板一挑大拇指:“好!贫道尝尽了天下美味,你这手艺绝对算数得着的。如若开个饭庄子,什么四大楼八大成,全都没生意了!”老板赶紧抱拳称谢:“您抬举了!家传的手艺,做个小买卖糊口,别的咱可不敢想。”崔老道点了点头:“不过美中不足啊,全爆差了点儿意思,贫道点拨你一句,这个菜就没挑了!”
开饭馆的迎来送往,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尤其是喝完了酒不懂装懂满嘴胡吣的,老板早已见怪不怪了,可对付这路酒腻子你还不能抬杠,就得顺着他说:“道爷,小的我愿闻其详。”崔老道故作高深,手捻须髯、微闭双眼,摇头晃脑地说:“我来问你,全爆里用了哪几样东西?”饭馆老板不以为然,一听问这话就是外行,全爆里放什么并无一定之规,主要看当天备的什么料,只要味道不犯冲,都可以往锅里放,却仍赔着笑脸敷衍:“我用的是鸡丁、目鱼花、虾仁、海参、肚块、鸭胗、贝柱、墨鱼、玉兰片。”崔老道一边听,一边掰手指头数着,听完一拍桌子:“对啊,你只用了九样东西,老话讲‘九为整、十为全’,不够十样怎么能叫全爆呢?”老板有心说一句:“炝锅的葱姜蒜不算材料?那加一块不就超出十样了?再说我这一个没招牌的小馆子,哪路食客有那个闲心,吃一道全爆还非得数出十样来?”转念一想,宁跟明白人打架,不跟糊涂人说话,我跟一个醉鬼较什么劲呢?于是给他作了个揖:“承蒙道爷指点,您真称得起是无一行不懂、无一事不明,小的我受益匪浅。”说完又叫老板娘烫了一壶酒,给崔老道摆在桌上:“这是我敬您的,您吃着喝着,我先忙我的去了。”
崔老道却没卖弄够,一把拽住老板的袄袖子:“等会儿等会儿,店里又没别的客人你忙什么去?听贫道把话说完了……”老板走不成了,只得给他个耳朵。崔道爷自顾自地说了个口沫横飞:“为什么全爆非得有十样呢?不仅因为十为全,按咱天津卫饭庄子的规矩,菜单子上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独面筋,一盘菜里只有面筋,挑不出第二样;爆双花,就是鱿鱼花、腰花;你要说烩三丝,那必须是海参丝、肉丝、笋丝;心、肝、腰子搁到一块儿,那叫爆三样,不能叫爆五样、烩七丝……”崔老道干别的稀松二五眼,可要说沾上吃喝,他绝对是当仁不让,最会挑肥拣瘦,拿出在路边说野书的能耐,车轱辘话来回叨咕,一句拆成三句,三句拆成五句,一张嘴口若悬河:“我再跟你说说全爆怎么做,这里面的规矩可大了去了,主料讲究,配料更讲究。葱要用宝坻的‘五叶齐’,切成蛾眉葱丝,蒜也得选宝坻的‘六瓣红’,切成凤眼蒜片。急火热油下锅,一抖手来个大翻勺,勺里的鱼花、肉丁不乱不散,再翻第二回 ,比第一回翻得高,第三回要比第二回翻得高,这叫步步高。来个三翻四抖、花打四门,跟说相声的一样,这个菜炒出来才能入味儿、口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