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她一直是在路旁帮人作画,说来也真的很巧,其实第一次看见她时,我的感觉便很强烈。等到她交给我那张画时,我已经完全确定她便是我的女儿,只是她的眼神已经似乎一直在审判我,让我根本无法面对。”

“其实晓芋只是将你的第一个孩子,还回来给你,她是想完成一个心愿。”

芷子说。

“你是说威威!”

三人点点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心中除了悔恨是否曾经想过威威呢?但威威这样一个孩子为了再找回她的爱苦苦等了二十多年。

“好好珍惜你的孩子吧!”三人接过晓芋的住址,挥挥手留下这的话,幸子握住男孩的手点了点头落下悔恨的泪。

(十七)破屋里的老妇

“奇怪,这儿的路真乱,还是问问看吧!”倪林这样说着。

“好!我去问。”芷子坐在后座右侧立即接口说。

“还是我陪你去好了,那里正好有家杂货店,顺便也帮你们买些咖啡,我看你们昨天好像都没睡好的样子。”倪林说。

杂货店门口,一个老人坐在长板凳上用食指与中指夹住香烟,眯着双眼仔细而用力的吸着。

“阿伯!请问这个住址是不是在这附近?”芷子和气地问道。

“你说什么啊?”老人停顿了一下撇过头看了芷子一眼并没有回答,不知是他耳朵有些背,还是对芷子国语式的闽南语难以弄懂。

“阿伯!伊是问你说附近是不是有这户人家?”倪林提高了音量又说了一次,老人终于弄懂了,芷子看看倪林点点头表示感谢,老人接过芷子手上的住址,缓缓拿起左口袋的老花眼镜,两眼眯得更小了,看了一会说:“又是来找阿朴伊厝(的房子),真奇怪阿朴的房子空了这么久,这几年怎么总有要租的,破烂烂的厝有什么好租的?!”老人唠叨了几句,走到屋外,食指指向大路细细地说了次,告诉他们先往前走,再怎么右转左转,看到三条岔路后沿着左侧的路走过去,等看到一排竹林就能看见阿朴的厝了。

老人说的相当繁复,声音带着浓厚的乡音。芷子心想幸好倪林陪着来了,不然甭说是记了,连听也是个问题。

“阿伯谢谢,顺便也跟你买四罐咖啡。”倪林这样说着。

“奇怪你们为什么这么想租阿朴的厝?”倪林正要否认,芷子却阻止了他,对老人说:“有什么不对吗?”

“没……没什么。”老人迟疑了一下:“人老了厚话(多嘴),少年人别介意!”

“阿伯,以前你是不是看到有人来租?”倪林接着问了下去。

“有啊!有一个查某囡囝在那里住了四年。说来也奇怪,伊一来就拿了一张画给我看,说有没有看过这间厝,伊的目睛(她的眼睛)全是黑仁(只看见黑色的瞳仁),看到就会惊(见到就怕)。一两个月前又有一个查某人来问,伊来没多久,那个查某囡囝就没看见了。阿朴那么多年了拢是一个人,孩儿媳妇早就搬出去了,都是嫌伊厝破到这个形了也不改,阿朴那个老烦颠(老顽固)真是头壳硬空空(不会变通)。”

老人说了好一阵,芷子只听懂了大概,倪林又解释了一次。其实这地方也不算偏僻,但房子早已残破不堪阿朴却不愿将房子改建,因此子女不愿和她同住,他自己倒是住得很安稳,只是晓芋和晓芋的生母,还有芷子他们都为了这房子而来便让老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年代看到这样的房子着实让人意外。这是间相当老旧的平房,黝黑腐朽的木门紧锁着,破损的外墙上原本密合的砖块也明显松动了,从上头往下看是个左下角有着缺口的正方形,缺口的部份正是屋子的前院。房子的右侧似乎是后来加盖上的,因为与房子的主体比起来不仅颜色不一,外头补墙的也是相当拙劣。右侧紧靠着浓密的竹林,而往左侧望却是整排四层以上的楼房,看起来不仅醒目而且显然的不搭调,就像两个不同的时空勉强地挤在一起。

房子没有电铃,从外面望进去乌黑阴暗,不像有人在家,不过既然来了至少也该试一试。

“咚咚咚!”

“有人在吗?”

“咚咚咚!”

“有人在吗?”

木门因为敲击剧烈地摇晃,似乎再用力一点,整扇门就会翻倒过去。连续问了五六声,里头终于传来答答的木屐声,但每个声音间却有很长的间隔,凭直觉便可知道里头的人行动相当不便。

左侧的木门向左动了一下,终于露出一条缝来。一个佝偻身子的老妇向他们看了一眼,门渐渐开了,但老妇的表情始终没有变过,等门完全开了之后,慢慢地又转过身去,自顾自地往里头走了进去。

“阿婆!”玺儿立即开口招呼,老人重咳了好一会儿,喉咙似乎还有着痰,不清不楚地说:“取这么多人来(带这么多人来),不会从另一个门进去啊!还要我这个老货仔(老人)来替你开门。”

几句含含糊糊的话从她鼻子里哼出来,还是让玺儿这个道地的中部人听懂了,老妇似乎是认错人了。

“阿婆!”这回老人根本没有回答就向着大厅的深处走去。

四人跟在后头,房子的大厅相当大,可能很早前有着特殊的用途,只是目前已无法分辩了。大厅底正对一个木制的楼梯,可能这里曾是个大家子,底下一层住不下,因此在上头又隔出一层,后来一定是什么特别原因才荒废下来。老人在右侧推开一个布制的帘幔,又向里头走进去。四人又急忙跟上了,老人行动很慢。

桐桐有些不忍,伸出手想要上前扶她一把,老人微微一缩,桐桐碰到了她右手的皮肤。桐桐立时感觉那皮肤不是因为老迈而产生的褶皱,而是因为受了伤才使整只手扭曲而变形。老人抬起头眼皮仅露出一条细缝,不大愉快地轻哼了一句:“去你自己的房间,到这里来干什么?”

老人的话玺儿似乎是懂了,原来她将她们之一认作了晓芋,只是到底房间在哪里他们并不清楚,但往老人走的反方向看去却发现一间厨房。芷子拉拉其余三人果断地认为就是那个方向,厨房的右侧是是浴室,看起来也是后接出来的,浴室的右侧便是前头加盖的那个部分。拉开门,墙上挂满了画。原来这儿便是晓芋所住的房间,房间另外还有一扇门可以通到屋外,难怪刚刚进门时老人会那样的不愉快。

窗户对着竹林,即使在白天也相当阴暗。墙上的画皆是晓芋惯有的风格,阴暗沉郁但结构却显得相当成熟,完全不似年轻女孩的画。晓芋这四年难道就是这样度过的?作画,卖画,替人作素描。很难想像日子真的可以这样维系下去。

“吃饭没?”近中午时门开了,老人手上端着一碗粥起进来,不耐烦地问着他们。空气中微微透着一股腐味,四人几乎吓了一跳,那粥根本已经馊了,但老人却一无所知。

“阿婆!粥坏了,不要吃了。”桐桐立即从老人手中接过那碗粥。

“你这么久没回来,我……我……”老人神情激动地说:“没人来帮我煮饭,我的目睛又看没什么有(眼睛看不太清楚),我没跟你收厝税(租金),又让你吃饭,就是要你帮我煮饭。”老人的生活在没有遇见晓芋之前到底又是怎么度过的,看着老人的样子桐桐的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阿婆!阮不是伊,是伊的朋友啦!”玺儿这样说着,老人弄清楚了,有些不好意思,语气也变得客气了,说:“是这样哦!那我去煮饭,你们还没吃饭吧!”

老人走向厨房。

“我们来煮好啦!阿婆你坐!”

“阿芋去哪里了,这么久没回来。”四人沉默了,老人又继续说:“那个查某人来了以后,阿芋就不见了,也没跟我这个老货仔说一声。”

四人看看厨房的冰箱,东西倒是一应俱全。老人说若不够,鸡蛋什么的可以叫杂货店送过来。原来是这样,难怪那个老伯会这么清楚。一边做饭,三人又想起好多年前她们和晓芋参加的学艺竞赛,那时也是这样手忙脚乱,只是这一次却少了晓芋。

“阿婆!阿芋是怎么跟你租的?”玺儿问道。

“伊哦!”老人第一次露出笑容,说:“其实伊看起来怪怪的,那时候我的目睛还可以看清楚点,店仔那个老猴仔(杂货店的那个老伯)还说挺吓人的,不过我觉得很新鲜,就答应让她留下来。”

“哦,伊是不是每天都出去画画?”芷子这样问道。老人疑惑地看着她,倪林马上翻译了一次,老人说:“是啊!每天都出去,她还画了一张送给我。”五人已经吃了一阵,老人愈说愈是心喜,说到画起身到房里,过了一会拿着一张画走过来说:“你们看!”玺儿。桐桐及芷子彼此望了一眼,因为她们同时想到了晓芋提到的第四张画。老人的画与画中人虽算不得非常相似,但神气还是有几分雷同,只是在老人那幅画里的人并不像第四张画里的人,双眼射出一股强烈的意念。

“阿婆!这是……”玺儿问着。老人眼睛虽看不清楚,耳朵却很灵敏。

(十八)谜样的事实

“来!来看电视!我只可以听听声音!所以都很少看。”四人收拾过后,阿婆忙招呼著。

厨房的后头,便是老人的房间,里头有台黑白老式的电视机,可能年久失修里头的影像已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房间后头便通著后院,四人坐了一会,实在很是沈闷,桐桐还是坐不住了,说:“阿婆,我想到后面走走。”桐桐的话,老人顿了一下,脸上随即变色,说:“后面?不!不行!别出去”原本和缓的语气已经变得近似恫吓,四人都觉不知所措,倪林解围说:“阿婆,伊是囡囝性(小孩子脾气),你莫生气,阮不会去的。”老人也觉刚刚的话实在太过严厉,改口笑道:“菜园才刚弄好,我只是怕你们弄坏。”桐桐向后院看了一眼,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但老人反应的激烈终究使人怀疑,四人互望了一眼,芷子向里头指了一指,意思是说还是先到晓芋的房间去吧,三人点点头同意了,玺儿忙开口说:“阿婆!我看我们先回阿芋的房间,顺便也帮她整理东西。”老人点点头。

未免倪林不懂,三人简单地述说了一次,只是晓芋的父母一事未免繁复便略去不讲,只说了晓芋为何离开与梦中一事。

“倪林你相信这些事吗?”芷子随意的问问。

“其实连科学家都承认人对世上事物的看法,常常会受限目前可知的程度,甚至用视觉的感观去认定是否正确,因此怀疑是必须的,不要妄言妄论,也不要全然否认。反对唯物论的哲学家更认为,现实所见的物体不过是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映象,因此可能是经过扭曲或是…………”倪林一阵雄辩滔滔。

“好啦!谁有空听你的大道理了?”桐桐皱皱鼻子打断他的话,倪林无奈地笑了笑,又看了芷子一眼,芷子嘴笑著摇摇头。

“阿婆会不会跟晓芋的梦有很大的关连呢?”其实四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晓芋来到这里主要的原因便是这里的环境实在太过熟悉,而这些果然在她的画中呈现出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所在的这个位置,也就是房子加盖的部份,在晓芋的画中是没有的,而屋子的外貌也没有目前老旧,但竹林的位置、门与窗户的格局,一眼的印象还是认得出便是这幢房子。

“你看这一张画得是不是这里的后院?”桐桐指著其中的一张画问道。

画中的左半部是个竹林,中间是个菜园,而右边房舍相当的简陋,除了屋顶下面的围墙的部份约只半个人高,画中后头的部份看起来像是这幢房子,菜园与右边房舍之间,有个圆形的突起,依猜测是个化粪池,平常的时候可能是作浇灌菜园之用,但整个画也没什么异样,难道阿婆的恫声吓厉真只为了不让他们破坏菜园。

“阿婆目前身体的状况,要照顾一个菜园已是相当的不容易,或许是为了这个吧”芷子说,只是真要说服自己,桐桐与玺儿觉得还是觉得必须眼见为实,而芷子则是想上阁楼去看上一看。

“既然来了,那我们就多住个一两天,就算查不到什么?至少也通知阿婆的家人来看看她,她现在这个样子实在令人担心。”芷子说。

桐桐与倪林家是世交,家人自小便已认定双方是要结成亲家,因此到是相当放心,玺儿则说暑假在家里没什么事做,电视节目也挺难看,在这里玩玩也好,芷子家里一向开明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是都决定先跟家里打个电话。

“阿婆,我们想待这多住几天,不知会不方便否?”“莫啦”阿婆正听著电视。

“不过我们四人不好住同一间?”桐桐说。

“楼上也可以住啦,不过很久没人住了,要打扫一下。”阿婆正要起身。

“免啦!我们自己来。”芷子说,阿婆听著她怪腔调的话露出了笑点点头,说:“上面的东西,你们放旁点,这样较好睡。”阁楼的部份说要住人实在相当勉强,或许是许久没用堆了不少的杂物,除了一些三字经四字文之类的古书,还有一些大锅铲之类的东西。四人打扫之后,将东西堆放整齐,虽然上身无法完全立直但前后的空间还算是相当宽敞,就算住上十多个也不成问题,但这样的地方真要住久的确是没人受得了,难怪阿婆的儿女不愿与她同祝

微弱的黄灯泡中,四人一边擦拭著,玺儿一边打趣著说:“倪林那你跟慧慧就住下面那间,我和芷子睡上面好了。”桐桐虽总没什么心机,但这会也是脸上一红重重地拧了玺儿一把,说:“倪林你睡晓芋那间好了,我们三个都睡上面。”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吃晚饭时,阿婆突然想起一事,脸色有些凝重说:“对了,你们还没跟我说,阿芋是去了那里?”“伊……伊……”玺儿迟疑著。

“阿芋,有事过一阵子才会回来。”芷子仍是有著机警,但她的话还是没让阿婆听懂,向倪林望了过来,倪林赶紧说了一次,阿婆点点头嘴边有著笑意说:“你们两个真的是蛮速配的,一个都会帮另一个解释。”阿婆的话倪林和芷子都觉得尴尬,桐桐却笑了,说:“伊才没查某囡囝缘(他才没女孩子会喜欢)”

四人同时大笑著。

阿婆看著四人露出甜蜜温馨的笑容,好像也感染了他们年轻的朝气,沈郁的双眉舒展开来,满是皱纹的脸微微一张,双眼里闪露著兴奋的神色,但这样的神态并没有维持多久,老人不知又想起了什么,眼神随即黯淡了,接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低下头落入了沈思,四周的气氛一下子凝结下来。

“阿婆!你怎么了?”玺儿问道。

“没……没什么?”阿婆抬起头,才发现这时四人碗筷都停顿了下来望著自己,眼睛里都有著关心的神色,勉强一笑,但双眼里隐隐却有著泪光,说:“吃饭啊!人老了心情容易不好,来来来,吃饭!吃饭”阿婆虽是这样说,但仍然感觉得出来这时心情还是没有平覆,可能是子女远离,这样的情景让她触景伤情吧0阿婆!你怎不去找找你的儿子女儿?“芷子说,老人渐渐也能习惯她奇怪的腔调了,虽略略迟疑了一会,还是听懂了说:”唉!我都这么老了,手脚又慢,何必去惹人嫌呢!反正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早就看开了“说起子女,老人的语气平顺和缓,心情竟没有任何的起伏,适才的感伤好像并不是为了这些。

“阿婆,你待这里多久了?”桐桐随意地问著。

阿婆有些惊讶,看了桐桐一眼,眼皮的细缝中露出疑惑的神色,不知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桐桐的话问错了什么,桐桐感到相当不自在,阿婆轻轻地咳了一声说:“到底有多久我自己也忘了,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我当然也希望能死在这里。”颓丧的脸中显得相当的固执。

阿婆是在这里出生的,是她寡居后返回娘家,还是阿婆的丈夫是个赘婿,又或是阿婆根本就没有出嫁,只是这样问题实在不好再问下去。

“阿婆,那你不会觉得没伴么?”桐桐很天真的问著。

其实这样的问题照说是没什么不妥,但阿婆和缓的脸随即一敛,好像这句话正好触动了她的心结,用鼻子轻轻地哼了一声,说:“这关你什么事?”初到老屋时见到的那个执拗不可理喻的老妇这时又回来了,阿婆站起身挥挥手,表示想进房了,连客套话也没说上一句,四人顿觉不知所措,桐桐受著气,又开始报怨倪林不肯为自己解围,倪林知她是小孩子脾气,微微笑著并没有说什么。

三人收拾过后,决定到外头走走,四人顺口聊著,芷子想起刚刚的对话说:“刚刚桐桐问的两句话,好像阿婆都觉得很难回答,我的闽南语不好,倒底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一般问人家世,通常是问‘你们家’,很少用你这个指称,桐桐那样的问法的确是相当奇怪。”玺儿说。

“哦!难怪阿婆迟疑了一会,我误打误撞正好却问中了核心。”“那‘没伴’这句话又有什么不妥吗?”芷子又问道。

“这对女孩子家最好不要这样问,尤其对一个寡居的妇人,话中好像暗指人家不守妇道,或是问人是否有改嫁的意思。”倪林肯定地说著看了桐桐一眼。

“我又没这个意思,阿婆好像太敏感了一点”老人的敏感与这两句话的意象连接起,一个可怕的念头在玺儿、芷子与倪林的心中同时浮现了出来,但于背后论人是非,妄加揣度实在是相当的不道德,因此三人都是闭口不言,只有桐桐仍是一脸的茫然。

“对了!既然出来了,我们顺便买些日用品之类的。”玺儿提议道。

“说得也是,至少该买些蚊香、蜡之类,阿婆的房子那么旧了,说不定晚上就停电了。”倪林说。

“对啊!换洗的衣服就不用担心了,我都帮你们准备啦,反正我们身材都差不多。”桐桐很自在地说著,芷子和玺儿因倪林就在身旁颇觉尴尬。

走到杂货店门口,除了杂货店老板之外还有一个年纪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及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矮桌板凳正泡著茶,老板认出了四人,说:“你们还没回去啊!这么晚了,是想在阿朴那里过夜吗?”“是啊”倪林回答说,其余三人则是点点头。

“来来来!陪我们喝喝茶吧”老板竟是相当的好客,拿起茶罐说:“乌龙好吗?”“阿儒伯,少年人可能会喜欢包种吧”中年人这样说著。

“包种!老人家喝不习惯,而且我也没有。”老板呵呵地笑著。

“是啊!味道淡了点,我也不爱喝”玺儿附和著,原来玺儿对茶也有著了解\ ,其他三人虽也常到茶艺馆聊天,但对喝茶却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也没表示什么意见。

原来中年人与那年轻人是对父子就住在不远,老板喜欢泡茶,附近人若有空晚上通常都会过来坐坐。

“阿伯,你在这里住多久了?”玺儿问道。

“快四十年了”老板拿起茶壶在茶海上旋转著说。

“那你是不是很早前就认识阿婆啊?”倪林这样问著。

“哦!伊哦……”提到阿婆,老板的动作停顿了一下,然后将滤过的茶慢慢地斟入茶杯中,说:“是啊,好早前他们是在打面(制面),生意好得不得了,后来不小心发生一件意外,生意渐渐也就淡了,最后就收起来了。”“爸,传说好像不是这样的样子”年轻人说。

“是啊!说法有好多种,简直像个谜一样,至于实情我也不清楚。”“是怎么样的传说啊?”桐桐好奇,年轻人欲言又止看了父亲一眼。

“阿儒伯,你说给他们听好了,你想以你的亲身经历应该可信度比较高。”

……

(十九)双生女

老板点点头掏出口袋里的硬盒长寿,点燃了香烟深深地吸了口气,让整个脑部产生略微的晕 ,淡淡地说:

“要从我年轻时说起了。

我是乡下孩子,很小时便帮著父亲种著田,直到有一年发生了一场水灾,所有的田都浸在水里,我看著父亲望著一遍汪洋所流下的泪,便发下志愿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离开那个地方,不再作这种看天的脸色过活的日子。

我母亲很早就亡故了,到了我二十六岁那年我父亲也过世了,因此我决心离解解酒瘾。

偶尔也和我们在一起坐坐,他说家里生意忙天天都起得很早,夥计又都作得不久,家里除了自己以外又都是女人,若要到远处去作生意、批面粉、送面总是不太方便,生意虽好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实在非常辛苦。

他看我体格不错人又老实,长得粗粗壮壮的,话谈得投机,便说要我早晚到他家里帮忙,帮他运面粉、打面、送面都好,多存点钱可以作点生意,不要老是浑浑噩噩的。

我看他为人直爽没点阿舍(富人)的味道,话也说得有理实在该趁年轻多辛苦点存点钱,因此也就答应了。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过去了,鸡才刚啼过,但阿林师家里早已是人声顶沸了,大锅里水汽正在不住地往上窜,整个房子里都笼罩在一阵白雾里,有一个年轻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年纪差不多二十一二岁,动作非常熟练将锅里的面迅速捞起放到竹笼里,一头长发高高地挽起,斗大的汗珠从鬓角发根不住地往下掉,

但她表情相当的轻松,嘴角泛著微微笑意,似乎屋内的闷湿烫热对一点也不觉得难过,长得并算是十分漂亮,只是一张脸白白净净,给人相当好感,应该就是老板的女儿吧!

我这样想著,她动作停顿了一下因为正有人唤她的名字,叫做阿朴,真是人如其名给人的感觉便是俭仆乐命。“

“阿儒伯啊!当时你是不是就爱上她了?”年轻人笑著说,中年人瞪了他一眼好像是怪他没有分寸,但阿儒伯大笑著,说:

“恒孝!你以为我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什么爱不爱啊!我只不过觉得这个女孩子实在很特别。阿林师进来了,他看见我把我叫到后院,后院是个菜园,再左点便是仓库,菜园与仓库的中间个圆形的突起物,阿林师很是正经告诫我小心绕过,千万不要踩在上头。一进仓库时我便吓了一跳,阿朴竟然就站在眼前,一头长发散落下来披在肩上,仓库里弥漫白色的面粉灰,这时也沾在她的头上,乌黑油亮的头发已经尽是灰白,只是表情十分严肃认真,没有一点适才的安适愉快,阿林师看见我露出惊愕的表情,笑著说:

“她们姐妹俩是一胎双生,难怪你会觉得奇怪,她是阿朴的姝妹叫做阿亚。”

仔细再看看,果然有著不同,瘦削的脸颊显得鹳骨略微突出,一双眼大而乌黑湛然有神,她听见了父亲的话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但一碰上我的目光就马上避开,显得相当的羞怯,虽说是与阿朴一胎双生,但脸上却没有阿朴的成熟大方,感觉像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孩,身材也比阿朴较为单薄,低著头把束好的的面条齐整地放入袋中。

阿朴的爸爸说她们俩的年纪二十有二,早都到了适婚的年龄了,只是还没订过亲事。我觉得纳闷,她俩长得虽不出众,但看起来文秀白细,性情也挺乖巧勤奋,难道真是身子单薄两颊瘦削显得福薄命硬,因此没人上门提亲。只是口耳相传却说是阿林婶特意要将姐俩留住,因为少了她俩生意多数也维持不下去了,老一辈人则说要想结上这门亲事无非是要入赘,但除了穷人家又有谁会愿意,阿林师偏又眼界甚高,说什么就算不能门当户对,至少家世也不能让自己丢脸。

但了解阿林师的人却都知道,他为人豪爽宽和,对所有人都是客客气气,完全不像是眼高于顶的人,后来言谈之间,发现他总是叹气,说其实只要男孩子家世清白,做事脚踏实地,其他倒不是挺重要,但姐妹俩需一人招赘这点却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