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小说上一章:英伦魔法师
- 科幻小说下一章: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火星三部曲)
施普林格拉开床头柜抽屉,取出一个黑色洗漱用品包,拉开拉链。他的嗓子忽然发出了奇怪的声音。包是背对着兰兹曼拉开的,他不知道里面的什么东西引起了施普林格的注意。
“你了解这个拉斯克多少?”施普林格说。
“我冒昧地认为他有时会下棋。”兰兹曼说。二〇八号房里有三本书,其中一本是书脊已经破损的平装版《经典棋局三百盘》,作者是西格伯特·塔拉什[2]。该书的封底内页粘了个小小的马尼拉纸袋,里面插着一张借阅记录卡。卡上的记录显示,这本书是锡特卡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最后一次借阅是一九八六年七月。兰兹曼不禁心潮起伏,就是在一九八六年七月,他和未来会成为他前妻的女孩偷尝禁果。碧娜当时芳龄二十,他二十三,北方的夏天正值三伏。兰兹曼每次喝高,心荡神驰之际,幻觉就会带他回到一九八六年七月。另外两本书是廉价的意第绪文惊悚小说。“除此之外,我了解个球。”
施普林格从拉斯克手臂上的勒痕推断,死者应该是用一根宽约半英寸的黑色皮带代替止血带来绑紧手臂的。洗漱用品包里引起他注意的是正是一根类似的皮带。他拉出皮带,用两根手指夹着举到眼前,好像它会咬人似的。皮带中段挂有一只皮制小盒子,里面装着羊皮纸卷,纸卷上是用羽毛笔抄写的四段《摩西五经》经文。每天早上,虔诚的犹太人把两个这样的小玩意儿分别绑在左臂和前额,祈求迫使他们天天做这件鸟事的神原谅。不过伊曼纽尔·拉斯克的这只皮制小盒子里空空如也。他就是拿这根神圣的皮带绑紧手臂,以使静脉血管膨胀,便于自己扎针的。
“我可是头一遭见到瘾君子把经文匣的皮带当止血带用。”施普林格说。
“现在想来,”兰兹曼说,“他很像黑帽子[3]。他们带着一种——我不知道,一种垮掉的感觉。”
兰兹曼戴上一只手套,抓住拉斯克的下巴左右转动了几下,看了看他肿胀变形的头部。“他脸部的肤色很均匀,即便留过胡子,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说。
兰兹曼放开拉斯克的脸,从尸体边走开。他刚才认为拉斯克曾是个黑帽子,现在想想也未必就对。但从他的双下巴和垮掉感来看,兰兹曼觉得,拉斯克应该不止是个赤脚穿皮鞋住在廉价旅馆的瘾君子。他不由得叹息道:“就为了这鸟事业我才没去萨斯卡通的沙滩上晒太阳啊。”
走廊里有声音传来,是金属和皮带碰擦发出的咯咯声,只见两名太平间的工人推着可移动折叠床走了进来。施普林格让他们把填得满满的证物箱和证物袋搬上自己的手推车,接着便推着车离开了,一路上有个轮子“吱吱”地叫个不停。
“这他妈的就是一坨狗屎。”兰兹曼对他俩说。他说的是这个案子,不是被害人。两个工友对这种评论早已司空见惯,都表现得非常平静。兰兹曼回到自己房间,回到他的爱人梅子白兰地与世界博览会纪念烈酒杯的怀抱。他在压缩板桌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屁股下的椅垫是一件脏衬衫。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棋盘的照片,研究拉斯克留下的残局,试着判断下一步棋是白方走还是黑方走,以及再下一步对方该如何拆招。不过棋盘上的棋子实在太多,记住每一步也实在太难,而且他也没有现成的棋盘可供推演,没过几分钟,他就昏昏欲睡了。但是不行,他现在不能睡,因为他知道现在一睡,在梦里等待他的就会是埃舍尔[4]的怪画、让人头昏眼花的棋盘,还有上面那一枚枚巨大的车——它们投射在棋盘上的影子形同一根根阴茎。
兰兹曼脱光衣服,走到淋浴头前躺下,一躺就是半个小时。他两眼瞪着天花板,回想着坐在派珀超级小熊飞机里的妹妹与一九八六年夏天的碧娜。他细细琢磨着那些记忆片段,犹如摊开一本从图书馆里偷来的蒙尘棋书,研究里面的“将军”技法与经典棋局。琢磨了半小时后,他起身穿上干净的衬衫,打好领带,到特区警察总局立案去了。
[1]比亚韦斯托克(Bialystok),波兰东北部最大城市,波德拉谢省首府。
[2]西格伯特·塔拉什(Siegbert Tarrasch,1862—1934),伟大的国际象棋实战棋手和理论家,著作颇丰。
[3]犹太文化中,黑帽子指平日里戴宽檐黑帽更为虔诚的犹太教徒,比如哈西德派犹太教徒。他们既戴宽檐黑帽又戴圆顶小帽,对犹太教的虔诚程度要超过只戴圆边小帽的犹太教徒。
[4]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荷兰图形艺术家,以其视错觉艺术作品而闻名。
第5章
拜他父亲伊西多与舅舅赫茨所赐,兰兹曼才会憎恶下棋。伊西多和赫茨的童年时代在波兰罗兹市度过,他俩不仅是玩伴,还都是马卡比青年国际象棋俱乐部的会员。兰兹曼记得父亲和舅舅常提起一九三九年夏天,伟大的塔塔科维尔造访罗兹,决定为马卡比的小棋手们下盘表演棋。萨维利·塔塔科维尔是波兰公民,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他曾说过一句妇孺皆知的话:“错误尽在棋盘,只等人来犯。”他从巴黎来,此行是为法国一家国际象棋杂志报道锦标赛,并顺便拜访马卡比青年国际象棋俱乐部主席,一位他在弗朗茨·约瑟夫[1]的军队卖命时的战友,他俩曾在俄国前线并肩作战。在主席的鼓动下,他打算和俱乐部最出色的小棋手伊西多·兰兹曼过过招。
两人相对而坐,一个是高大魁梧的一战老兵,穿着定制西装,脾气好到爆,一个是口吃的十五岁男孩,眼睛斜视,发际线后移,留着一抹小胡子,却常被误认为是他的肮脏大拇指在上唇按下的印痕。塔塔科维尔抽到黑方,伊西多选择英国式开局。开局后的头一个小时,塔塔科维尔心不在焉,完全是照谱走棋,根本没有启动他那颗杰出的大脑。下到第三十四手,塔塔科维尔和蔼可亲地表示愿意握手言和,语气中带着一丝轻蔑。虽然伊西多这时急着要小便,耳朵也已是呜呜作响,局面上亦已是困兽犹斗,但他谢绝了。对弈至此,他走的每一步全凭感觉,每一步都是孤注一掷。他反抗着,拒绝着兑子,顽强的个性和对棋局的疯狂感觉一览无遗。四小时十分钟后,七十手已过,塔塔科维尔已全无之前的和蔼可亲,一再表示希望握手言和。终于,被耳鸣折磨得苦不堪言,眼看就要尿到裤子上的伊西多表示同意。兰兹曼的父亲后来透露,他那颗怪异的心灵始终不曾从那盘棋的折磨中痊愈。当然,真正的折磨还在后头。
“那盘棋一丁点儿乐趣都没有。”塔塔科维尔从椅子上站起来后,这么对伊西多说。赫茨·谢梅茨有双能洞察他人弱点的眼睛,当塔塔科维尔匆匆取来一杯匈牙利托凯葡萄酒后,赫茨发现他握着酒杯的手颤抖了一下。接着,塔塔科维尔指着伊西多的脑瓜说:“不过再怎么说,肯定也比住在那儿有乐子。”
这次对弈过后不到两年,赫茨·谢梅茨与母亲、妹妹芙蕾朵随着第一波加里西亚[2]犹太人移民潮,抵达阿拉斯加州的巴拉诺夫岛。搭载他们前来的是戴蒙号,这艘军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运兵舰,本已退役并成为一艘供人参观的纪念舰,结果被美国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再度征召,以运送纳粹阴影笼罩下的欧洲犹太难民至阿拉斯加。这艘前运兵舰以来自阿拉斯加地区的美国众议院议员安东尼·戴蒙的名字重新命名。戴蒙是阿拉斯加移民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的主要反对者,如果该法案通过,阿拉斯加将成为国际犹太人的合法定居点。就在他即将让移民法案胎死腹中之前,在华盛顿的某个街角,酒后驾驶的倒霉蛋出租车司机邓尼·兰宁碾死了他。兰宁从此成为锡特卡特区犹太人心目中的不朽英雄。身形瘦弱、面色苍白、茫然不知所措的赫茨·谢梅茨从戴蒙号上走了下来,罗兹的黑暗、散发着臭气的菜汤和泥塘已成过去,锡特卡松林清爽冷冽的香气扑面而来。遵照一九四〇年阿拉斯加移民法案的条款,赫茨全家,以及所有流落而来的犹太人被编号、打疫苗、除虱,就犹如候鸟被绑上标签一般。赫茨的硬纸皮钱包里塞着伊克斯护照,它是一份特别的临时签证,用一种易污的油墨在一种易破的纸上印制而成。
伊克斯护照封面上以硕大的字体标明:你哪儿也去不了。你不能去西雅图,不能去旧金山,就连阿拉斯加州的朱诺或凯奇坎也去不了。阿拉斯加移民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对犹太移民依然实行配额制,即使安东尼·戴蒙挂了,法案支持方为了能让阿拉斯加移民法案通过,还是做出了一些妥协,限制犹太移民的行动范围就是妥协之一。
破旧不堪又倔强坚韧的锡特卡是俄罗斯帝国殖民时代的阿拉斯加首府。紧随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之后,谢梅茨家那批加里西亚犹太人被扔到离锡特卡十英里远、地处泥岩沼泽的斯拉特瑞营。在通风良好的简陋锡顶营房里,他们接受了六个月的高强度环境适应训练,训练他们的是美国内政部的合作伙伴——军力一百五十亿只的蚊子军团。赫茨先是被征召去修路,之后进了建设锡特卡机场的队伍。再后来,在锡特卡港的沉箱里清理淤泥时,他被同伴的铁铲挥到,掉了两颗臼齿。从此,每当坐车经过切尔诺维茨桥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揉揉下巴,瘦削脸庞上一双冷峻的眼睛也总会流露出沉思的目光。芙蕾朵则有机会上学,学校设在一个冰冷的谷仓里,每到雨季,连绵不绝的雨击打屋顶,叮叮咚咚的响声不绝于耳。兄妹俩的母亲接受了农耕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了如何使用耕犁、肥料和灌溉管。小册子和宣传海报都说阿拉斯加的生长季很短,这说明她不用在田里待太久,也许还寓意着她不用在这里待太久。谢梅茨夫人本以为锡特卡就像地窖或盆栽棚,她和她的孩子们就像球根花卉——地窖或盆栽棚能容纳球根花卉安然度过寒冬,等到外面的土壤解冻,球根花卉就能回到室外,重新生根成长——可谁会想到,欧洲大陆的土壤被深深播撒了仇恨,让她们再也无法落叶归根。
锡特卡当局试图让犹太人从事农耕的努力后来被证明是白忙活——他们推行的自耕自给农场和合作农场模式都没有实现过。这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内政部的注意力立刻偏移到处理当务之急的战略资源问题上,例如石油储备与采矿。在结束“伊克斯学院”的课程后,谢梅茨一家和其他大部分犹太难民一起被美国政府一脚踢开,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安东尼·戴蒙议员活着时预测得没错,这群犹太佬后来全都涌向新兴的锡特卡市。劳工生涯结束后,赫茨进入新成立的锡特卡技术学院攻读刑事司法。一九四八年,美国一家大律师事务所率先在锡特卡成立分所,刚刚毕业的赫茨被录用,成了一名律师助理。他的妹妹芙蕾朵,也就是兰兹曼的母亲,则光荣地成为了锡特卡第一批女童子军。
一九四八年是犹太人的非常时期。八月,耶路撒冷失守,驻守的犹太人虽然人数占优,却遭遇大溃败,当时的以色列国建国才三个月,可迎接国民的却是大屠杀和被逼跳海的命运[3]。赫茨彼时刚开始为哈尔马塔与布兰联合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就在同一时期,美国众议院领土与列岛事务委员会根据移民法案的内容,着手进行已耽搁多时的对锡特卡法律地位的认定。当时,上至该委员会成员及其他美国国会议员,下到大多数美国人民都被两百万欧洲犹太人惨遭法西斯屠杀后流的鲜血擦亮了眼睛,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瓦解后的暴行、巴勒斯坦和欧洲难民的惨境也让他们触目惊心。别忘了,美国人是务实的民族,他们对于大批犹太难民的涌入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锡特卡的人口急剧膨胀至两百万,而犹太人违反移民法案,控制的地盘也越来越大,他们逐渐占领了整个巴拉诺夫岛西岸和克鲁佐夫岛,并一路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奇恰戈夫岛。最终,一来锡特卡的经济蓬勃发展,二来犹太裔美国人大力游说,国会同意给予锡特卡法律上的“过渡地位”,即暂时成为联邦特区,但其成为美国一个州的可能性被永久否决。《每日时报》的头条写得很明确:国会的立法者承诺,永远不会有“犹拉斯加”(Jewlaska)。过渡地位中的“过渡”一词是重中之重,果然,白驹过隙,六十年匆匆过去,锡特卡的地位又回到原点,当地的犹太人也将再度自生自灭。
一九四八年九月,一个温暖的午后,赫茨·谢梅茨走在西沃德街上,享受着餐后的惬意时光,谁想竟遇到了罗兹的发小伊西多·兰兹曼。伊西多是初来乍到锡特卡,此前他经历了一场死亡之旅,先是在欧洲的一个难民营里受苦受难,然后登上了“威利瓦飑”号[4],总算侥幸活着到了阿拉斯加。他二十五岁,头发、牙齿几乎掉光,身高六英尺,体重一百二十五磅,身上有股异味,讲话疯言疯语,是全家唯一的活口。锡特卡老城区有着边疆城市的喧嚣和活力,走在街头,你会看到年轻的犹太女工头戴蓝色头巾,用意第绪语唱着黑人灵歌,歌词的灵感来自林肯和马克思的语录,然而伊西多对她们视若不见。事实上,无论是死鱼、伐倒的树木和新翻泥土的恶臭,还是挖土机开山路与挖泥船挖水道的巨响,他都漠然置之。他低着头、驼着背走路,仿佛正在以奇诡的方式穿越这个世界,从一个奇怪的空间穿越到另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事物能进入或照亮他内心的黑暗甬道。但当伊西多意识到眼前这位梳着油头露齿而笑,鞋子形如凯撒汽车,身上还散发着伍尔沃斯超市快餐吧卖的烤洋葱乳酪汉堡味道的男人,竟是当年马卡比青年国际象棋俱乐部的老友赫茨·谢梅茨时,他的头抬了起来,似乎永远蜷缩着的肩膀也松开了。他张开嘴,又闭上,愤怒、喜悦、惊愕,让他说不出话来。接着,他放声大哭。
赫茨带伊西多回到伍尔沃斯,请他吃了顿饭,包括一个鸡蛋三明治、一根地道的腌黄瓜,还有他生平喝的第一杯奶昔,接着便领他到林肯街新开的爱因斯坦旅馆。流落锡特卡的犹太国际象棋高手们天天在这里的咖啡厅捉对厮杀,丝毫不会给对手留情面。大概是因为刚吸收了脂肪和糖分,抑或是斑疹伤寒带来的副作用还未消散,伊西多显得有些疯狂,总之他冷血地横扫了全场。他一一应战所有的挑战者,而且每战必胜,直杀到对方片甲不留落荒而逃。其中一两个棋手再也没有原谅过他。
早在那会儿,伊西多就开始带着那副悲戚而痛苦的表情下棋了,这亦是毁掉童年的兰兹曼对国际象棋兴趣的帮凶之一。“你父亲下起棋来,”赫茨这么对外甥兰兹曼说,“就像牙痛犯了、痔疮疼了、胃胀气了。”他叹息,他呻吟,他揪住自己所剩无几的棕色头发,或是在脑袋上来回抓个不停,活像糕点师傅在大理石板上揉面粉。对手一走出昏招,他的腹部就会绞痛。而无论他自己走出多大胆、多骇人、多原创、多强力的好棋,都会惊恐地捂起嘴巴,眼珠骨碌碌地转,好像听到了什么坏消息一样。
赫茨舅舅下棋时的神情就截然不同了。他永远很冷静,仿佛自己是个观棋者,他的身体总是略微前倾,仿佛在等待就要端来的食物或是即将坐到他大腿上的漂亮姑娘。但他的眼睛不会错过一切细节,当年在马卡比青年国际象棋俱乐部他发现塔塔科维尔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颤便是明证。麻烦来临时,不见他慌张,机会来临时,他也只是微露喜色。赫茨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百老汇”,看着老友扭动、咕哝,将集合在咖啡厅的各路天才逐个击败。等到屋子被夷为平地,他才起身,邀伊西多·兰兹曼回他家。
一九四八年夏天,赫茨·谢梅茨一家人住在一栋大楼的一套两居室公寓内,大楼是崭新的,大楼脚下的岛屿也是崭新的。楼里住了二十四户人家,全是第一波来到锡特卡的犹太难民,他们称自己是“北极熊”。赫茨的母亲睡卧室,芙蕾朵睡沙发,赫茨则是打地铺。这三人彼时都已是死硬的阿拉斯加犹太人,换句话说就是空想家,再换句话说,他们看什么都有瑕疵。这一家人全都牙尖嘴利,生性喜欢吵架,尤其是芙蕾朵·谢梅茨。当年她才十四岁,身高就已达五英尺八英寸,体重一百一十公斤。芙蕾朵瞥了在家门外徘徊的伊西多一眼,准确判断出此人就如荒野一般无法开拓、难以企及。他给了她荒野般的感觉,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家的感觉。她对他一见钟情。
后来兰兹曼问过父亲那天对母亲印象如何,却没能问出什么。芙蕾朵·谢梅茨不难看,埃及人的眼睛,橄榄色肌肤,穿着短裤,蹬着登山鞋,潘德尔顿牌[5]衬衫袖子挽起,整个形象充分流露出历史悠久的马卡比体育协会倡导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强的体魄”的运动精神。她对伊西多·兰兹曼过早成为孤儿深觉怜悯,对他在欧洲难民营历经磨难也很同情。作为先期而至的“北极熊一代”的一员,她对自己躲过污秽、饥饿、壕沟和死亡集中营深感负疚,于是尽着最大努力帮助像伊西多这样从法西斯魔掌下逃脱的幸存者,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议、信息和鼓励,好像只要她铁了心,就能驱散大屠杀带给他们的心理阴影。
那天晚上,伊西多和赫茨一起打地铺。翌日,芙蕾朵带伊西多去买衣服,用自己成人礼收到的钱付账[6]。同栋楼的一位女士当时刚刚丧夫,她同意芙蕾朵的请求,把一个房间出租给伊西多。她用洋葱按摩他的头皮,认为这样就能生发。她给他吃小牛肝,来治疗他的缺铁性贫血。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她鼓励他、督促他,甚至威逼他,直到他坐得笔直,讲话时能与对方目光交流,会说美语,镶上假牙为止。十八岁生日第二天她就嫁给了伊西多,之后她在《锡特卡托格报》找到工作,从女性版编辑一直做到专题主编。她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十二到十五小时,直到因罹患癌症离开人世,彼时兰兹曼还在上大学。至于她的哥哥赫茨·谢梅茨,由于律师事务所的美国律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印象极为深刻,决定出钱出力送他到西雅图攻读法学院。随后,他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锡特卡分局雇佣的第一位犹太人、第一位犹太裔分局长,最终,他进入胡佛法眼,得以主管联邦调查局的地区反情报计划。
兰兹曼的父亲呢?他下棋。
每一个早晨,无论是大雨阵阵、白雪纷纷,还是雾气蒙蒙,伊西多都会步行两英里到爱因斯坦旅馆的咖啡厅,坐在里屋的一张铝面桌前,面对着门口,拿出一副枫木和樱桃木做的袖珍国际象棋棋具,那是大舅子送给他的礼物;每一个夜晚,伊西多都会坐在海里布岬阿德勒街一栋小房子(那是兰兹曼成长的地方)里屋的长凳上,同时和八九人下通信棋[7]。他为《国际象棋评论》写评注,修改从未完成却也未曾中途放弃的《塔塔科维尔传》。他从德国政府领取养老金。最后,在大舅子的协助下,他教会儿子兰兹曼憎恨自己最热爱的游戏。
“不要这样走啊。”当兰兹曼用毫无血色的手指在棋盘上放下马或兵时,他父亲经常会这样恳求他。不管他钻研得多认真、练习得多刻苦、实战得多努力,这枚放下的棋子都会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学着点。”
“我一直在学。”
“你没有。”
即使知道这枚棋放下后意味着什么,兰兹曼还是会固执己见。他如释重负同时又无地自容地看着自己之前未能参透的残酷命运在棋盘上展开。他的父亲会摧毁他、生吞他、活剥他,与此同时,那张下垂的脸上,一双眼睛还一直死死盯着他。
跟父亲学了几年棋后,兰兹曼坐在母亲的打字机前写了封信给父亲,向他坦承自己对下棋深恶痛绝,并恳求父亲别再逼他下棋了。这封信在兰兹曼的书包里躺了一周,在那一周里,兰兹曼又遭受了三次惨败,终于他下定决心,去老城区的邮局把它寄了出去。两天后,伊西多·兰兹曼在爱因斯坦旅馆二十一号房服用过量镇静催眠药“耐波他”自杀身亡。
之后,兰兹曼开始出状况。他开始尿床、发胖、沉默寡言。母亲带他去做治疗,主治医师叫梅拉梅德,人亲切得无以复加,不过他的治疗毫无成效。父亲过世二十三载后,兰兹曼再次看到了那封信,它被放置于一个盒子里,与未完成的《塔塔科维尔传》摆在一起。原来伊西多并未拆开儿子的信,更别说读过了。邮递员将信送到时,他已经死了。
[1]弗朗茨·约瑟夫(Franz Josef,1830—1916),奥匈帝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位皇帝。
[2]加里西亚(Galitzer),中欧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该地区横跨如今的乌克兰和波兰两国边界。
[3]本书中作者描写新建的以色列国在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中战败,犹太人遭到大屠杀,被迫大规模背井离乡等与史实不符,为作者虚构。
[4]“威利瓦飑”(Williwaw)得名于发源于麦哲伦海峡或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一种突发性强风。
[5]潘德尔顿(Pendleton),美国波特兰服装品牌,以羊毛衬衫最为有名。
[6]犹太男孩到了十三岁,女孩到了十二岁有成人礼,犹太人在成人礼礼物方面很多人是送钱,类似中国人包红包。
[7]通信棋(Correspondence Chess),一种通过邮递、电邮、网页和对方对弈的国际象棋对局方式。
第6章
兰兹曼离开警局去接波克·谢梅茨。他开着车,那些弓着腰在爱因斯坦旅馆咖啡厅里下棋的犹太佬们又浮现在眼前。他的手表显示时间是清晨六点十五分,不过天色、空空荡荡的大街和他内心的恐惧都告诉他,现在仍是夜深。在这个靠近北极圈的城市,在这个接近冬至的日子,起码还要两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
兰兹曼驾驶的是雪佛兰一九七一年款舍韦勒跑车。十年前,出于怀旧,他乐观地买下了这辆车。一段时间后,车子潜在的缺陷开始显现,成了一辆问题车,一如他自己是个问题人。这辆车的两对车头灯后来坏了一对,再后来就剩一盏能亮了,所以兰兹曼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一般,靠着滨海散步道摸索前进。在他的前方,锡特卡海湾中央的人造岬上,黑海商业区里的塔式大楼林立,在黑暗中挤作一团,有如被强力水龙带捆绑起来的囚犯。
黑海商业区的前身是垃圾掩埋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赌场合法化让本地赌博业迎来了第一次全盛时期,这个商业区便在俄裔黑帮的开发下应运而生。除了作为核心项目的大雅尔塔赌场外,度假别墅、度假旅馆和单身住宅等配套设施也相继建成。但随着传统价值法案认定开设赌场为违法行为,大雅尔塔赌场被一家犹太商店、一家沃尔格林药店和一家折扣店所取代,俄裔黑道也回到地下世界,经营非法赌博生意去了。花花公子和度假客走了,中下阶层、俄国移民、一小撮极端正统派[1]犹太教徒和一大帮放荡不羁的半职业运动员涌进来了,他们喜欢这个被毁掉的地方犹存的欢乐感觉,觉得这感觉就像是一串亮片,缠绕在光秃秃的树干上。
塔茨-谢梅茨一家住在第聂伯大楼二十四楼。圆如馅饼烤盘的大楼视野开阔,埃奇克姆火山的圆锥山顶、闪烁的“安全别针”塔尖和老城区的灯火等等壮丽景致一览无余,不过许多住户却对这样的美景不屑一顾,他们用防风窗和百叶窗将弧形阳台封闭起来隔出一个小房间。塔茨-谢梅茨家在迎来第一个小宝贝后也如法炮制。那间屋里现在睡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乍一看还以为是收在阳台的两个滑雪板。
兰兹曼将他的老款跑车停在一个垃圾箱后面的车位。虽然他觉得一个男人没必要对一个停车位动感情,但他一直将它视为己有。不过,仅仅有地方停车,有做好的早餐恭候他来吃,还不足以被当作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