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警察工会》作者:迈克尔·夏邦
内容简介
?雨果奖 ?星云奖 ?轨迹奖 ?侧面奖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迈克尔 · 夏邦 跨界神作
一部横扫4项科幻大奖的侦探小说
一位冲破通俗与文学藩篱的叙事奇才
比现实更真实的平行世界
硬汉侦探 + 零硬伤烧脑凶杀案
架空版《漫长的告别》 致敬雷蒙德 · 钱德勒
冷硬派《高堡奇人》叫板菲利普 · 迪克
【离奇案情】
深夜,寄居廉价旅馆的落魄中年侦探被人叫醒,住在楼下的一个化名拉斯克的瘾君子脑袋里被人塞进了一颗子弹,身边留下一盘古怪的国际象棋残局……
兰兹曼侦探与表弟兼拍档着手调查,发现所有人都声称与死者不熟却又为之哀伤。不料,上级忽然下令,立即终止调查,还没收了兰兹曼的警徽和配枪,而此时距离整个警区被永久撤销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兰兹曼只能带着“犹太警察工会”会员卡继续寻找真相……
找出凶手的关键尽在残局之中,可兰兹曼却因为有一个性格乖僻的国际象棋高手父亲而从小就对国际象棋产生了生理性厌恶……
【平行世界】
在我们的世界中:
二战时期,六百万欧洲犹太人死于纳粹之手。
1947年,联合国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
1948年,以色列建国,并延续至今。
在夏邦建立的平行世界中:
1940年,美国开放阿拉斯加锡特卡接收欧洲犹太难民。死于纳粹之手的犹太人人数为两百万。
1948年,以色列建国,但仅三个月后即亡国。
同年,临时锡特卡联邦特区正式成立,过渡期为六十年。
故事就发生在2007年10月,特区到期、锡特卡回归美国、犹太人再次流离失所前的三个月。
【硬汉侦探】
我们的侦探就一个字:丧!
中年失婚
酗酒成瘾
妹妹驾驶飞机遭遇空难离世
因放弃可能重度畸形未出生的胎儿而婚姻破裂
前妻回来成为顶头上司
所在的警区还有三个月就要被永久撤销
即将失去国籍
……
对自己的人生束手无策的兰兹曼却固执地坚守着他唯一的人生信条:
什么是非对错、法律秩序我都可以忘却,但这个地方是我的家,那些房客是我的家人!他们就是再烂,我也绝不允许有人走进来,塞颗子弹到他们脑袋里!
作者简介
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1963年—),当代美国作家,被誉为“塞林格接班人”。1963年生于华盛顿特区犹太裔家庭,先后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并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夏邦集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星云、雨果、轨迹、侧面四项科幻大奖得主,好莱坞编剧于一身,曾任电影《蜘蛛侠2》与《异星战场》的编剧。


第一部 长篇小说《匹兹堡的秘密》(The Mysteries of Pittsburgh)创下当时新人小说作品的最高预付版税纪录,1988年出版后,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连续停留十二周。1992年,夏邦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大千世界》(A Model World and Other Stories),收录了发表于《纽约客》等刊物上的短篇作品。随后《奇迹小子》(Wonder Boys)的出版,确立了夏邦在美国文坛的地位。2000年出版的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于次年摘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入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夏邦出版了科幻长篇《犹太警察工会》(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一举夺下四项科幻大奖。2016年底,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犹太家庭回忆的《月光狂想曲》(Moonglow)出版,获得由美国图书馆联合会颁发以表彰年度犹太文学的索菲·布罗迪奖章。
版权页
不是去写你知道的,而是写你不知道的。
——澎湃新闻
不按牌理出牌的新一代美国小说家。
——《新京报》
《犹太警察工会》在《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的成就上更上一层楼。夏邦创造了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如后者再现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一般精密细致、令人信服。它给了读者一个扣人心弦的神秘谋杀案和一位自山姆·斯佩德或菲利普·马洛后最具魅力的侦探英雄。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阅读《犹太警察工会》就像观看一位天才运动员用已有运动中的元素重新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运动形式——球、球拍、球杆、三柱门、标枪,还有萨克斯……夏邦的想象力精妙、非凡出众,耀眼的文学才能不着痕迹地潜藏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惊艳!
——伊丽莎白·麦克莱肯,《华盛顿邮报》
一部关于个人与精神的流亡之痛的小说,丰富、幽默,又哀伤。
——约翰·弗里曼,《旧金山纪事报》
这部伟大的史诗传奇设定了一段架空历史,通过这面变形的镜子,隐晦又清晰地折射出流亡、归属、身份、国籍、自由与命运的主题。
——大卫·L.乌林,《洛杉矶时报》
显然,这个陌生、鲜活的虚构世界是夏邦的天才想象。他任由想象自由驰骋,乐此不疲。《犹太警察工会》中的锡特卡特区是如此精致、复杂、生动,似乎自己正穿着一件派克大衣或一条祈祷披肩,读着一页又一页。
——泰伦斯·拉弗蒂,《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夏邦的文笔令人叫绝,不引述几句简直是罪过……夏邦大概写不出败笔。
——列夫·格罗斯曼,《时代》
出色!如同雷蒙德·钱德勒、菲利普·K.迪克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一起抽大麻……经典的萨姆·斯佩德、菲利普·马洛、卢·阿彻式的侦探小说,冷硬派侦探,铁汉柔情,巧舌如簧,腐朽世界里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加拉哈特与罗宾汉的综合体,集惹祸精与心理治疗师于一身……除此之外,夏邦还在小说中加入了“飞翔的荷兰人”号和“流亡的犹太人”,让人意犹未尽。
——约翰·伦纳德,《纽约书评》
非凡卓越的想象力!夏邦的语言一如既往地炉火纯青,将哀婉的犹太神秘主义化入柔软丰富的文字中……像是哈伊姆·波托克、达希尔·哈米特和伍迪·艾伦的结合,《犹太警察工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流派:热血冷硬派黑色小说。
——布莱恩·布瑞克,《新闻周刊》
夏邦的侦探小说《犹太警察工会》彰显了他卓越的文笔、精湛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有一点儿索尔·贝娄、一点儿雷蒙德·钱德勒,还有一点儿马克思(当然,是指格劳乔·马克思),小说摆脱了陈词滥调,成为一部丰富、独特的作品。
——丹·克莱尔,《亚特兰大宪法报》
深情而词藻绚烂。
——凯尔·史密斯,《人物》
不可思议!一部文笔出众、包罗万象的侦探小说,不辜负每一句盛赞。
——山姆·安德森,《纽约时报杂志》
想象力丰富,语言华丽,无比幽默。
——《奥普拉杂志》
夏邦的智慧与创造力让人眼前一亮,他在制造一场别有深意的游戏。《犹太警察工会》里的犹太特区从未真实存在过,但这无疑是关于犹太人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事实上,小说之所以如此独特,并不仅仅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也因为这展现了一种惊人的想象力。
——威廉·德雷谢维奇,《国家》
迈克尔·夏邦是一位逃脱大师,他的一部部小说犹如精巧又活力四射的表演,一次又一次地挣脱庸常的束缚,令人目不暇接。
——丹尼尔·斯威夫特,《金融时报》
一部迂回曲折、眼花缭乱、伟大的犹太史诗……叹为观止。有什么理由不爱上这部小说呢?
——丽萨·施瓦兹鲍姆,《娱乐周刊》
你会爱上这本书的,不仅因为夏邦先生妙笔生花的文字,还因为其曲折精妙的情节构思令你手不释卷。
——《经济学人》
迈克尔·夏邦的《犹太警察工会》所创造的世界栩栩如生,读者不禁好奇,为什么还没有那儿的地图?才华横溢的杰作!
——迈克尔·厄普丘奇,《西雅图时报》
夏邦再一次证明了,他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埃里克·斯潘伯格,《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夏邦设置了一条文学高线,展现了复杂高超的水平。小说与菲利普·罗斯的《反美阴谋》不谋而合,夏邦具有无所畏惧的胆魄和精湛的文学技巧,突破陈规。在这个时代,身为犹太人着实不易,身为读者却很是美妙。
——康妮·奥格尔,《迈阿密先驱报》
小说建构的世界是那么详尽真实,夏邦轻而易举地赋予了锡特卡特区生动的细节。一位才华横溢的美国作家,给了我们一个伟大而全新的故事。
——米歇尔·洛克,美联社
精彩的不凡之作,引经据典,互文颇多,但情节紧凑,毫不拖沓,《犹太警察工会》证明了文学头脑与通俗小说之心的美妙结合。
——克利夫·弗勒利希,《圣路易斯邮报》
当代美国最佳英语作家、最有趣的小说家迈克尔·夏邦凭借普利策奖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的无边创造力折服众人,《犹太警察工会》将再一次让人领略他无限的天才构思。夏邦的作品非同寻常。
——约翰·波德霍雷茨,《旗帜周刊》
一部美妙的野心之作。小说的卓越之处在于,字里行间,坚韧、华丽与重回希望之地的企盼并存。在黑暗忧郁的反复回响中,推动想象、建构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学杰作。
——马克·奥本海默,《前进》
献给阿耶莱特,我的命中真爱
他们乘着筛篮出海
——爱德华·李尔[1]
[1]爱德华·李尔,十九世纪英国谐趣诗人、插图画家、风景画家。引文出自其诗作《混沌怪》(The Jumblies)。——译注(文中注释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译注,不再一一标出)


第1章
兰兹曼在柴门霍夫旅馆[1]窝了九个月,没见一个房客被干掉,直到这天,有人往二〇八号房房客,一个自称伊曼纽尔·拉斯克的犹太佬脑袋里塞了一颗子弹。
“他不接电话,也不应门。”把兰兹曼叫醒后,夜班经理特内伯伊对他说道。兰兹曼住在五〇五号房,从那里可以看见马克思·诺尔道街[2]对面一家旅馆的霓虹灯招牌。那家旅馆叫“黑潭”,自打兰兹曼住进柴门霍夫,这两个字就经常在他的噩梦中出现。“所以我只能自己开门进去了。”特内伯伊说。
夜班经理是个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六十年代上前线和古巴人打过仗,目击过残忍的杀戮场景,回国后,他成了个海洛因瘾君子。他像慈母般呵护着柴门霍夫的房客,准他们赊房钱,确保他们想独处时不被打扰。
“你碰过他房间里的东西吗?”兰兹曼问道。
“只碰过他的现金和珠宝。”特内伯伊答道。
兰兹曼穿上裤子和鞋子,夹上吊裤带。然后他和特内伯伊不约而同地转头望向门把手,那上面挂着一条红底栗色粗纹领带,为了省时间已经事先打好。兰兹曼还有八个小时才当班,那将是口叼酒瓶、卧在铺着木屑的玻璃缸里的八个小时。兰兹曼一声叹息,走过去摘下领带套进脖子,将领带结向上推紧。他穿上西装,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的警徽和钱包,拍了拍胳膊下皮枪套里的家伙:一把史密斯-威森三九式半自动手枪。
“我不愿吵醒你,警探。”特内伯伊说,“不过我注意到你没在睡。”
“我在睡。”兰兹曼说。他抓起最近的“情人”——一个烈酒杯,那是一九七七年世界博览会的纪念品。“只不过是穿着衬衣和内裤,佩着枪,坐在椅子上睡。”锡特卡世界博览会已经过去三十载,他举起酒杯,敬这段逝去的光阴。人们说那次世博会是阿拉斯加犹太文化的顶峰,他能争辩吗?那年夏天,梅耶·兰兹曼十四岁,刚刚发觉犹太女人的动人之处。对他来说,一九七七年也是某种顶峰。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根据兰兹曼的医生、治疗师和前妻的说法,他喝酒是为了给自己治病——用梅子白兰地这把锤子敲平内心的创伤。事实上他只有心情做两件事:工作和醉生梦死。梅耶·兰兹曼是锡特卡特区功勋最卓著的公仆,他不仅侦破了皮货商谋杀娇妻芙萝玛·莱夫科维茨的命案,还亲手捉拿了医院杀手波多尔斯基。他的法庭证词将哈曼·查尼送进联邦监狱,这也是史上唯一一次指控维波夫派[3]成员,即“维波夫佬”的罪名成立。他记得每一个罪犯,有消防队员之胆量,具入室飞贼之眼力。当有犯罪需要打击,兰兹曼的裤腿里就像立刻塞进了一支火箭,载着他在锡特卡追风掣电,身后仿佛还有配乐在为他伴奏,响板在为他击节。但状况来的不是时候,现在他不当班,他的思绪正从脑袋的窗户向外飘散,一如桌上未用镇纸压住的记事纸。
“我很不愿给你添麻烦。”特内伯伊说。
兰兹曼在缉毒组工作时,曾五度拘捕特内伯伊。两人可谓不打不相识,但他们的关系也仅限于此。
“不会,我现在干的不仅仅是工作,特内伯伊,”兰兹曼说,“还是我钟爱的事业。”
“我也一样,”夜班经理说,“所以才在一家垃圾旅馆当夜班经理。”
兰兹曼伸手搭住特内伯伊的肩,与他一起挤进旅馆唯一的电梯,下楼去查看死者。这电梯或许该叫升降机[4],如电梯门上的小铜牌所示。五十年前旅馆建造完工时,所有的方向标志、标记、告示和警告都用世界语铭刻在多个小铜牌上,它们中的大部分早已不翼而飞,不是自己掉了,就是遭到了人为破坏。
兰兹曼注意到二〇八号房的房门和门框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于是用手帕包住门把手,再用乐福鞋鞋尖将门轻轻踢开。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有种奇怪的感觉,”特内伯伊说着,跟随兰兹曼走进了房间,“你听说过‘垮掉的男人’这个词吗?”
兰兹曼觉得这个词似曾相识。
“大多数‘垮掉的男人’并没有真的垮掉,”特内伯伊说,“在我看来,大部分男人压根连可以垮掉的东西都没有。但这个拉斯克,他就像一根奇怪的木棍,你将它折断后点燃,它能燃烧几个小时,你知道吗?还能听到那木棍里传来犹如玻璃破碎的咔嚓声。我也不知道,不说也罢,反正感觉就是怪怪的。”
“最近谁都有点怪怪的。”兰兹曼边说边在他那黑色的小本子上记录着房间的状况。他这么做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对细节几乎过目不忘。兰兹曼曾被那伙内科医生、心理医生,还有他的前妻告知,酒精会损害他的记忆力。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判断并不准确——他的好记性丝毫不减当年。“我们得接一条专线来处理电话。”
“现在是犹太人的非常时期,”特内伯伊同意道,“这毫无疑问。”
梳妆台上堆着几本平装书,床头柜上摆着一张棋盘,看着像对弈到一半。残局显得有些纷乱,白方有两个子的优势,正在棋盘中央攻击黑方国王。棋盘很便宜,中间可以折叠,棋子是塑料模具压制成的,空心。
电视机旁的三灯头落地灯只有一个灯泡亮着。整个房间另一个亮着的灯泡在洗手间里,其他的不是被旋松就是烧掉了。窗沿上有知名品牌非处方泻药,窗户开到了最大,来自阿拉斯加湾的强海风一阵阵袭来,吹得金属百叶窗每隔几秒就砰砰作响。和海风一起驾到的还有木浆的酸臭,船用柴油机的机器味和宰杀、装罐鲑鱼的腥味。兰兹曼那一代的阿拉斯加犹太小孩小学时都学过一首叫《诺克阿莫》的歌,歌词里说犹太人闻到那股海风的气味,就像闻到了应许、机遇和从头再来的机会。《诺克阿莫》得追溯到一九四零年代初的“北极熊”时期,应该是为了感谢又一次神奇的拯救,所以意第绪语的歌名意为“再一次”。可如今,锡特卡特区的犹太人怎么都觉得这歌名那么讽刺。
“在我认识的下国际象棋的犹太佬里头,吸食海洛因的似乎大有人在。”特内伯伊说。
“这一位也是。”兰兹曼低头看着死者应道。兰兹曼在旅馆见过这犹太佬,感觉他像是只鸟儿。鹰钩鼻,眼睛发亮,面颊和喉部的潮红可能是红斑痤疮。不像硬骨头,不像卑鄙小人,也不像迷失的灵魂。一个和兰兹曼并无大不同的犹太佬,也许,只是嗑的药不一样。指甲干净。永远系领带、戴帽子。兰兹曼还曾目睹他读一本有注脚的书。这只老鸟如今趴在床上,面向墙壁,身上仅着一条白内裤。姜黄色头发,姜黄色雀斑,三天未刮的金色须茬。喉部有双下巴留下的皱褶,兰兹曼据此推断他曾经胖过。血红眼眶里两眼肿胀,后脑勺被子弹凿开了一个小孔,留下一串血迹。无打斗迹象,亦无迹象显示拉斯克知道有人要杀他,自己已经死到临头。兰兹曼注意到床上的枕头没了。“要是知道他会下棋,我就找他下两盘了。”
“我不知道你会下棋。”
“我棋力很弱。”兰兹曼说。话音刚落,他就在衣橱旁颜色如润喉片一般的黄绿色长毛绒地毯上发现了一根小小的白色羽毛。兰兹曼猛地拉开衣橱,果然见到了枕头,它在最下一格,上面有个洞,显然曾被用来减弱高压火药气体冲击大气产生的爆音。“而且我对中局没兴趣。”
“根据我的经验,警探,”特内伯伊说,“一切尽在中局。”
“完全同意。”
兰兹曼打电话叫醒拍档波克·谢梅茨。
“谢梅茨警探,”兰兹曼对着局里配发的“羊角号”牌手机说,“是我,你的拍档。”
“我求你了,梅耶,下回别再这样。”不消说,波克也是八小时后才当班。
“你有权生我的气,”兰兹曼说,“我只是以为你醒着。”
“我之前是醒着。”
波克·谢梅茨和兰兹曼不同,他既没搞砸婚姻家庭也未弄糟个人生活,每晚都在完美妻子的怀抱里安睡。他对妻子真心相待,妻子亦回报他以真爱,这让他心存感激,所以对她忠贞不渝,从未伤害过她或令她不安。
“我诅咒你的头,梅耶。”波克说,接着一句美语脱口而出,“他妈的。”
“我住的旅馆貌似出了件谋杀案,”兰兹曼说,“是个房客,后脑勺吃了一枪,凶手拿枕头消音,手法干净利索。”
“是谋杀。”
“所以我才会麻烦你,而且此案异乎寻常。”
锡特卡市区呈锯齿长条形,人口三百二十万,年均发生七十五件谋杀案。有些和帮派有关联——俄裔黑帮分子的零星火并,其他都是所谓的激情犯罪,这大多是酒精和持有枪支惹的祸。冷血杀手残忍索命的案子并不多见,却也难以从局里记录悬案的大白板上擦去。
“现在不是你当班,梅耶。打电话报案,把球踢给塔巴奇尼克和卡帕斯。”
塔巴奇尼克和卡帕斯是锡特卡特区警局凶案组B队的两名成员,这个月轮到他俩值夜班。兰兹曼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想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他们。
“那好吧,我来打电话。”兰兹曼顿了一下,“不过,这鸟事发生在我住的地方。”
“你认识他?”波克应道,语气有所缓和。
“不认识。”兰兹曼说,“我不认识那个犹太佬。”
死者四肢摊开趴在床上。兰兹曼别过头去,把视线从那张长了雀斑的苍白脸庞上移开。他有时会禁不住为死者唏嘘,但这最好别养成习惯。
“波克,”兰兹曼说,“继续睡吧,明天再说。抱歉打扰你了,晚安。告诉艾丝特-麦尔可,我很抱歉。”
“梅耶,你听起来有点神经兮兮的,”波克说,“没事吧?”
最近几个月,兰兹曼有几次在深更半夜打电话给拍档,大叫大嚷,东拉西扯,他显然是醉了酒,语调中还能听到悲伤。两年前兰兹曼走出了婚姻,今年四月,他妹妹娜奥米开着她的派珀超级小熊飞机一头撞进了敦克布鲁姆山的树丛。但是这一次,兰兹曼的脑海中既没有闪现娜奥米之死,也没有充斥离婚之耻,而是被一幅画面占据:他正身处柴门霍夫旅馆的肮脏大堂,坐在曾经纯白的肮脏沙发上,与伊曼纽尔·拉斯克(管他真名是什么)对弈。他们凝望着就要消失殆尽的生命之光映照在对方身上,聆听着彼此体内玻璃碎裂的甜美谐响。尽管兰兹曼对国际象棋深恶痛绝,那幅画面却让他无比动容。
“那家伙也下棋啊,波克,我从来都不知道。我无话可说。”
“拜托,”波克说,“拜托了,梅耶,我求求你别又哭了。”
“我没事。”兰兹曼说,“晚安。”
兰兹曼打电话给调度员,主动请缨主办拉斯克案。反正就一个鸟凶杀案而已,破不了也不会影响到由他主办的案子的破案率,更何况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因为到了明年元旦,锡特卡联邦特区,这个坐落在巴拉诺夫岛和奇恰戈夫岛[5]上的犹太人安身立命之所,就要归还给美国阿拉斯加州,而他为之流汗、流血、流泪二十年的特区警局也将撤销。兰兹曼、波克·谢梅茨和其他同仁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是个未知数,事实上,主权移交后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说现在是锡特卡犹太人的非常时期。
[1]得名于世界语创始人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L.Zamenhof)。
[2]得名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马克思·诺尔道(Max Nordau)。
[3]维波夫派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犹太教宗派,源自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一个分支,居住生活在锡特卡哈卡维区。这个犹太教宗派同时也是由一个黑道家族领导的庞大犯罪组织。
[4]原文为世界语。
[5]巴拉诺夫岛(Baranof Island)和奇查戈夫岛(Chichagof Island)均属于阿拉斯加东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群岛,现由阿拉斯加州负责管辖。


第2章
兰兹曼一边等巡警赶来,一边逐户敲门。柴门霍夫的大多数房客晚上都在外面,不是身体在外面就是心在外面。至于那些开了门的,兰兹曼觉得还不如去敲赫尔希科维茨聋哑学校的房门。这里的房客全是神经紧张、思维混乱、脾气暴躁的犹太怪胎,在兰兹曼看来,这天晚上他们并不比平时更紧张,也没有谁看起来像刚拿了把大口径手枪抵着别人脑瓜残忍地放了一枪。
“这群蠢牛在浪费我的时间。”兰兹曼对特内伯伊说,“还有你,你确定没见到反常的人或事?”
“没有,警探。”
“你也是头蠢牛,特内伯伊。”
“我不否认。”
“员工通道呢?”
“送货的也会从那里走,”特内伯伊说,“早知道我就会在那儿安个警报器。”
兰兹曼要特内伯伊打电话给白班经理和周末值班经理,两位从温柔乡中爬起来的绅士均赞同特内伯伊的说法,表示据他们所知,从来没人打电话给死者,也没人找过他。从来没有,从他住进来到现在都没有。没有访客、没有朋友,连马尼拉珍珠餐馆的外卖生也没服务过他。这么说来,兰兹曼心想,他比拉斯克还是要幸运一点——偶尔会有罗梅尔餐馆的访客给他送来棕色纸袋装的菲式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