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条记载说得比较模糊,《尚书·吕刑》说: " 蚩尤唯始作乱,延及平民,目不寇贼鸱羲,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杀戮无辜。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只,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德,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同有降格。 " 这则记载后人添加的成分过多,象仁德、兼爱等思想,而且把黄帝和颛顼等三个人的神话溶为一体, " 绝天地通 " 的是颛顼而不是黄帝。《国语·楚语》中有一条旁证: " 颛顼受之,乃令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
通观这几则神话,线条是相当清楚的,一场战争后天地发生了分离。在上一章里,我们认为,这场战争是外太空人之间的内部冲突,他们进行的战争,类似人类的热核战争,我们在地球上已经找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证据。有趣的是中国纳西族《创世纪》史诗正好可以印证我们的以上假设,它讲的也是第二次开天辟地:
野牛大喘气,
气喘震山岗。
野牛眨眼睛,
好像电闪光。
野牛伸舌头,
好像长虹吸大江。
天又在摇晃,
地又在震荡。
不重新开天不行了,
不重新辟地不行了。
松树遭雷轰,
轰成千段;
栗树被地震,
震成万片。
细读这首史诗,给我们的感觉是,它不是在说一条野牛,简直就是在描述一场战争:巨大的闪电,火红的光芒,炸开了地上的石头和树木,天在爆炸中摇晃,地在爆炸中震荡,在剧烈的震荡和摇晃之中,天地被开辟,地、月发生了分离。
说到这里,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在世界上关于第二次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唯独中国的神话讲得最为详细、具体;在世界所有民族中,也唯独中国有对天的奇异崇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月球就悬浮在北方地轴附近,而且靠近中国,我们的先民比世界其它民族感受得更为深切。这个推测的证据,就是中国关于 " 天梯 " 的各种传说。
在世界范围内, " 天梯 " 或 " 天柱 " 的看法几乎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中。 " 天梯 " 、 " 天柱 " 是联系天与地的中间桥梁,起着支撑天地的作用,同时还有天地间通道的功能。中国关于 " 天梯 " 的神话十分丰富,最早盘古开天的神话里就有天柱的影子,是他在天地中间一站就是一万八千年,实际上,盘古本身就是一根天柱。后来的神话,将天梯分为两类,一类是树木,一类是高山。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 " 建木 " 相连。《淮南子·地形篇》记载说: " 建木在都广,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 《山海经·海内篇》说: " 有木名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楼,下有九拘,(建木)引之有皮,若缨黄蛇。 " 事实上,支撑天和地的不但有建木,还有一种叫 " 若木 " 的大树,《淮南子·地形篇》云: " 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华照下也。 " 这种叫建木或若木的大树,一方面支撑着天地,一方面作为天上神国和地上人间往来的一条通道。《山海经·海内经》就说: " 建木……太皞爰过。 " 太皞是中国五方天帝之一, " 爰过 " 就是上下于天的意思。《淮南子》也说: " 建木……众帝所自上下。 "
除了大树以外,天和地中间有石柱或高山相连。共工战败后,一头撞倒的不周山就是连接天地之间的大石柱。昆仑山在神话中也常常被用来联系天地,《淮南子·地形篇》说: " 昆仑之岳,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调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 大家知道,太帝就是 " 天帝 ",是中国神话中神格最高的一位天神,他居住的地方自然是神仙府地——天国啦!那么,昆仑山自然也就成了联系人间和天国的桥梁,在本质上讲也是一根擎天大柱。神话中当作天梯的,除不周山、昆仑山外,还有肇山。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在华山青水的东面,有一座大山,名叫肇山。有个人名叫柏高,他勇敢地攀登上肇山到了天国。另外,还有一座叫登葆山的也是天梯,《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 " 巫咸国在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 " 除了以上这些 " 天梯 " 或 " 天柱 " 外,中国神话里还有一条天通道,就是颛顼 " 绝天地通 " 的那一条,只是我们已经不知道这撑天巨柱现在何方,也许就是以上提到的 " 天梯 " 或 " 天柱 "。
为什么在全世界唯独中国有如此丰富的 " 天柱 " 记载呢?按照我们以前的种种推测,这只能说明,当时月球就悬浮在中国的上空。因此,天地分离的事件也正发生在我们的头顶上。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月球人与反叛者之间在地球上发生了一场酷烈的战争,月球宇宙飞船也被迫加入了战争的行列。美洲奥里诺科河上游的沙里瓦·阿卡瓦部落曾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 " 善良的神和邪恶的神为争夺对宇宙的统治权,双方发生了战争,善的神从天空发出强劲的闪电来保护盟友(大地) "。在 " 可怕的战争 " 中,我们曾见到过这种叫做 " 闪电 " 的武器,它是一种能产生高爆、高热的武器。当然,反叛者也会轰击月球大本营,很可能月球宇宙飞船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创伤,已经失去了一部分功能,也许是损坏了先进的反引力装置,使它再也无法留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否则,地球的巨大引力可能会将它彻底摧毁,所以它不得不上升到一个受地球引力影响相对小的安全轨道。从盘古神话中我们看到,月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损坏严重,几次差点坠毁地球,最后,它还是顺利地盘旋而上,天地发生了分离。
地轴会偏移吗?
我们之所以肯定天地分离是事实,而不是杜撰,还因为天地分离的神话里,有许多内容并不是凭人类的想象就可以创造出来的。《淮南子》在描述天地分离时,曾说到一个重要的天文现象,即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除非一次巨大的天象变动,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够凭空想象出这个情节。当时的人肯定在天地分离时看见北极星等其它一些定位星辰相对于地轴的指向,并非像现在这样基本对准北极星,地轴在人类大灾变(包括天地分离)中发生过严重的偏移。
那么地轴以前的方位是怎么样的呢?
《山海经》是中国重要的一部上古文献,它涉及地理、天文、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本上古文献,我们了解得很少,甚至有许多内容至今读不懂。后人在研究山海经时发现,这本书的定位与我们目前的定位大不相同。《山海经》第一卷是南山经,依序各卷为西、北、东经,其海内、海外经均按南、西、北、东的方向记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奇怪的定位法呢?各家意见很不相同。最近,有一位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旅行,最后定居丸州(中国),因为在地球北部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在地球南部则刚好相反。
这个观点有合理的成份,但却没有证据。《山海经》定位的原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解释。我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后人追记前人事迹的作品,因此,它很可能是按前人生活时的方位来记述的,即现在的南方在远古的时候很可能偏向东,这是因为地轴向现在的西北偏移造成的。有这种可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些其它证据。
大家知道,现在的地轴是南北向,与赤道平面几乎成 90 度角垂直。在地轴的南北两极,终年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造成的。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随着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太阳光直射范围逐渐向北、向南移动,但最北不超过北回归线,最南不超过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极地区就长期见不着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极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因此,南北两极的年平均所气温都在-10 ℃左右,既使在最温暖的季节也不会高于 8 ℃,而且为时甚短。
然而,在历史上南北两极并非像现在这样寒冷。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北冰洋并没有处于封冻状态,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洋,《列子·汤问》里,黄帝就曾担心海上 5 座仙山会漂流到北极去沉没,所以派了 15 只大龟轮流驮负。《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北极地区有幽都城,上面住着鬼魂,实际也在变相地说明北极可以居住。
不久前,荷兰的一位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城。发现时,古城的 90 %已被冰雪覆盖,只有一些建筑物的顶部露出冰面。现在已在这座古城中发现宫殿、寺院、讲坛等遗址,但建造这座古城的人已经消失。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记载说明是什么人建造的古城。据推测,这座古城已有 1 万多年的历史。
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曾在北极圈内发现煤层,经鉴定,这些煤是由一些东方红松和沼泽柏树形成的,目前这些树种仅仅生长在中国。 1985 年 8 月,加拿大地质学家玻尔驾驶直升飞机,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意外地发现,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竖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很像是化石森林,他将这一发现报告了加拿大政府。 1986 年 6 月 25 日,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地质系古植物学家巴森哥教授率 6 人考察队来到阿克塞尔岛,发现这的确是一片化石森林,只是有许多树木并没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刚砍倒不久,有的甚至还带有软木质部分,呈现出红色。这些树木种类很杂,有白烨、落叶松、冷杉等。这些情况说明,在人类已经懂得建造城市的时期,北极还是一片鸟语花香、适合人类居住的乐土。
北极的情况如此,那么南极呢?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来到南极考察,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许多矿物,除各种有色金属外,还有丰富的铁矿,煤的蕴藏量估计有 5000 亿吨,石油的蕴藏为 400 亿桶。当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化石,也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此时,读者一定想起了 1929 年在土耳其发现的皮里·赖斯的奇怪地图,这幅地图中南极洲大陆并没有被冰雪覆盖。事实上,南北两极的气候条件应该是对等的,北极温暖的时候,南极必定温暖。图五 现在的和远古的地轴
南北两极被冰层覆盖已有 15000 年的时间,上面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如果想使南北两极温暖,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地轴的指向,二是改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后一种可能显然行不通,因为地球在太阳系一经形成就以这条固定的轨道绕太阳旋转,看来只能是地轴的指向发生变化,或者向现在的东北偏移,或者向西北偏移,这样才能使两极脱离极地,变得温暖起来。根据古史里的其它证据,我们判断: 15000 年前地轴是向现在西北一东南方向偏移的(见图五)。
《山海经·海内经》: " 有木名曰建木,百仞无技,(上)有九楼,下有九枸。(建木)引之有皮,若缨黄蛇。 " 《淮南子·地形篇》称: " 建木在都广,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 据考证,成谓的 " 都广 " 就是现在的成都。这则记载中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建木高百丈,但却在太阳下没有影子(没有影子是夸大,但影子极小是事实),并说它生长在天地中间。我们不妨想一想,一颗大树在太阳下影子极小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能够发生呢?只有在赤道附近,至少在回归线以内,这些地方太阳光直射,所以树林的影子极小,而且越接近赤道影子越小。而现在的成都在北纬 30 度线上,不可能发生树木在日照下无影的情况。但是,如果地轴向西北一东南偏移一个很大的角度,成都就有可能进入北回归线之内。
还有一个证据,人们在整理上古埃及留下的各种文献时,发现在一种文献中讲到了钟表的制造,它是按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与最短的白天之比来制造钟表的,大约是 14:12,而这个时区是在赤道及南北纬线 15 度范围内。可是,上古埃及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是尼罗河三角洲,大致也在北纬 30 度线上。他们为什么要制造与他们时区不相符的钟表呢?很可能当时埃及正位于这个时区内,这也说明地轴不在现在的位置上。
雅利安人曾生活在现在的印度一带,但他们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迁徙过来的。据雅利安人的古籍《赞德·阿维斯塔》说,他们迁徙的原因是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这是古代部落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这本书说,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太阳、月亮、星辰一年只在他们头上出现一次, 1 年好像是只有 1 个白天和 1 个晚上。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极地。由此我们这样认为,雅利安人最早的居住地是个温暖的地方,很适合人类居住(否则他们早就迁徙了),但渐渐的这个地区变成了极地,无法再生存下去只好迁移。这也反过来说明,现在的北极在很早之前是温暖的,也就是说地轴并不是现在的指向。
根据以上这些证据,地轴在很久之前不在现在的位置上,而是向西北——东南偏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大约在 1 万年前一场巨大的事变,使地轴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上。这个事变,我们认为就是天地分离。被击坏了反引力装置的月球产生的巨大引力使地轴迅速向现在的位置上移动,整个过程大约只有几个月。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巨变,产生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
在解释这场人类大劫难之前,必须搞清楚这场洪水的几个特点。
据现有资料,这场洪水主要发生在地球北半部大陆,越往南水位越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海洋退潮现象。
这场巨大的洪水持续的时间很短。据《圣经》记载说,洪水持续高涨了四十天, " 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 "40 天后,洪水开始退去,到第一百五十天完全退尽。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上记载大洪水最完整的资料。据说,这部史诗是根据在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西纳比斯亲口述说的传说写成的。诗中记载,大洪水一共持续不断高涨了 12 天,然后开始退去,到第一百二十九天彻底退完。中国西南部伏羲的传说也说洪水退得极快,使伏羲父亲坐的船一下子从空中摔了下来。
据中国《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这场大洪水是从东南方向退去的, "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以往研究大洪水,都是把它作为一个孤立事件来研究,这样虽然能使具体问题得到深入研究,但却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事件的发生,有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统不到一起。我们把大洪水放到一个连续不断的事件中去研究,这样就可以解决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大洪水是海侵事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淹没大陆高山的水,绝不是来自降雨,虽然在许多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中都提到了天降大雨的情节,但这决不是导致洪水发生的原因,只能看作是洪水发生时天气异常的表现。
那么,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呢?
索菲亚天文台长埃斯·鲍奈夫认为,如果一颗小地星(其直径 770 公里,约是月亮的 l/5 ),从地球半径 6 倍的距离( 37800 公里)的地方通过,地球将因此发生比普通涨潮大 10 倍力量的汹涌波涛,海水会向小行星通过的方向集中。
当被击损了反引力装置的月球宇宙飞船从现在的西北方(以前的正北)缓慢离去的时候,本身强大的引力,加上分离时产生的巨大的拉力,使南半球的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地球北半部,几百米高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呼啸着扑向北方大陆,吞没了平原,吞没了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所有的生灵。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北方的海水上涨了 1000 多米,大陆上一片汪洋,在汪洋中一些高山的顶端孤露出水面,看上去好像一个一个小岛。高山在海浸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
地月分离时产生的巨大拉力,使地轴向现在所在的方向移动,住在一些高原和山区地带的人们发现,北半球夜晚的许多星辰向西北方向落去,好像西北方的地势越来越高,天空从西北方坠落下去一样(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相反,东南方向的夜晚却出现了许多新的星辰,就好像东南方的大地在天空中越陷越深(地不满东南)。
随着月球的引力影响越来越小(月球距地球越来越远),也随着地轴向现在的位置摆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北侵的海水随惯力的方向,渐渐向东南退去(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地轴又经过一系列小的波动后,停留在现在的位置上。这就是大洪水来得快、退去也快的原因。
在中国有句著名的成语——沧海桑田,据考证,这句成语出自《神仙传》,仙女麻姑见到仙人王平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 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 这就是 " 沧海桑田 " 成语的由来,它的本意指大海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大海的过程。现在多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这句成语是怎么来的?仅仅出于人们的想象吗?沧海桑田在地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的确出现过多次,但地球的自然演变过程极其缓慢,几千万年未必有多大变化,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根本不会看到地球的这种自然演变。所以,我们认为 " 沧海桑田 " 的源头,肯定与大海浸事件有关。住在高原和山区地带幸存下来的人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看到巨大的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吞没了平原和高山的情况,也看到了海水向东南退去露出陆地和山脉的情形,所以才能把看到的这个全过程用一句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 " 沧海桑田 "。这是大洪水发生过的又一有力证据,而且说明大洪水是按我们猜想的方式发生的。
消失的大陆
地月分离时的强大引力以及地球旋转轴在向现在位置摆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地壳在这一巨变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特异变动,地震、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更加剧了地壳的大变动。大陆架上的许多陆地及海洋中的不少岛屿滑向大海沉没了。另一方面,由于地壳的变形,在不少地方又出现了 " 造山运动 "。
上引《列子·汤问》中 5 座仙山中的岱舆、员峤二神山漂流到北极沉没于大海,是中国最早关于大陆沉没的记载。巧的是,在西方也有关于大陆沉没的记载,那就是大西洲之谜。
大西洲最早见于古希腊圣贤柏拉图的记载(大约是在公元前 350 年)。据柏拉图的记述,埃及大祭司曾于公元前 590 年,对到埃及访问的雅典立法者梭伦说,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名叫 " 大西洲 " 的岛国,其面积有 2000 万平方公里( 20 万平方公里?),大致位于赫尔克里士柱石以外的区域,其上居住着有史以来最聪明、最高贵的种族——阿特兰蒂斯王国。后来大约在梭伦访问埃及前 9000 年,由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天一夜的大暴雨把这一优秀的民族统统埋入了地底。大西洲也沉没于海底消失了。希腊人只不过是这个聪明而高贵的种族的后裔。柏拉图根据这个传说,认为它应该在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大西洋中(大西洲即因此而得名),正好直布罗陀海峡古又称为赫尔克里士柱石。
几千年来寻找大西洲的人们蜂涌大西洋,企图在哪一个地方找到远古时代沉没的大西洲的断壁残墙。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类除了发现一望无际的浩浩波涛外,连大西洲的影子都没有找到。
1772 年的复活节,荷兰远征军雅可布·罗格温的舰队驶进了太平洋的一个小岛,这个岛后来被命名为 " 复活节岛 "。岛上的古老传说又激起了人们的极大好奇心:首领发现他的土地正在慢慢地沉入海中,于是便将所有的臣民集中起来,乘上能够远涉大洋的大船,当他们航行到天涯时,只找到一块叫做毛利的小岛,而整个大地都沉到了海底。人们相信这是又一块大陆沉没的记载,人们想象在浩瀚的太平洋可能存在着已经消失的大陆,并称之为太平洲。欧洲人虽然没有在太平洋里找到沉没的太平洲,不过,他们发现,太平洋上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虽然相距都十分遥远,但岛上的居民却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习俗等。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也发现,这些众多岛屿上的动物和植物分布基本上差不多,它们在远古以前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有的人因此推断说,在很久之前,这里是一片大陆,后来海洋淹没了大陆,太平洋中的岛屿,只是那片大陆山脉的顶端。从目前来说,我们还看不到能够支持这一推测的证据,但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一定能在太平洋底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不论以上陆地沉没的记载是否属实,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海底大陆架上确实发现不少水下古城或海底建筑物。发现的地点有:大洋洲、美国、古巴、墨西哥、秘鲁、直布罗陀海峡等。在中国东海、黄海、渤海中,人们也发现海底有不少古河道的遗迹。这些事实都无可辩驳地指出,在很久以前,的确有些陆地在巨变中沉没到了海底。
地月分离的时候还诱发了大地震、火山等巨变,造成地壳发生严重的扭曲,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地貌。居住在夏尔罗得·阿马利群岛(丹麦领属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中间流传的古老的神话说,大灾变以前,这里的地形不是这样的,当时一座山也没有,后来出现了山地。另一份古文献《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中,也记载着由于喷发了炽热的熔岩而形成了红色的山。在中国也有许多造山的传说,比如像南方地区 " 飞来峰 " 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被《西游记》的作者吸收到故事中变成了 " 五行山 " 的来历。《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写道:孙悟空在天庭官封弼马温,但他嫌官小职微,大嚷着 " 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结果发生第二次大闹天宫的事件,打得众天兵天将无法招架,打得玉皇大帝不敢出来。正当他得意洋洋一路打下去的时候,刚好碰上玉皇大帝从西方请来的如来佛祖。两个人打了一赌:如果孙悟空一个筋斗云跳出如来的手掌,那么玉皇的宝座就归他。结果孙悟空输了,正耍赖逃跑的时候, " 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个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 ' 五行山 ',轻轻地把他压住。 " 这个故事的情节与 " 飞来峰 " 的传说相差不远,看来他们是来自同一神话原型,大约就是 " 愚公移山 " 的神话。
《列子·汤问》记载说: "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徽出人之过也,聚室而谋曰: ' 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 杂然相许。遂率子孙即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齿,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北方愚公曰: ' 汝心之固,固不可,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这就是著名的 " 愚公移山 " 神话。千百年来人们只从中看到 "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 的气势和精神,而没有人去想一想这个神话形成的背景。我们认为, " 愚公移山 " 和 " 沧海桑田 " 形成的背景是相同的,它反映过去的时代里地壳曾发生巨大的变动给我们先民留下的记忆。 4 、幸存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