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拿着这个估分成绩很高兴,脸上的笑容完全发自肺腑,“这个成绩稳了,不管哪个大学都能上,过几天就要回校填志愿了,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去年省状元考了七百二十九分,今年相差不会太大,夏清的这个成绩,全省都能排进前十,跟几次模拟考试只有几分的出入,有生之年能教到一个这么优秀的学生,班主任感到非常荣耀,尽管这个成绩绝大部分是因为夏清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我二姐在首都,我想报首都的大学。”
这是夏清给别人的答案,真正的原因是上辈子她就是在首都读的大学,毕业后也就在首都工作,对那里很有感情,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
她看似对什么都不在意,适应力也很强,到她内心是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喜欢什么就会一直喜欢。
她喜欢首都老旧的街道,喜欢首都人与人之间不设防的亲近,喜欢首都新与旧的完美融合,既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又与最时尚最潮流的火光碰撞,包容性极强。
班主任对夏清的回答很满意,这样的分数,不报首都的大学才是暴殄天物呢。
“那是,姐妹俩有个伴好,按照去年的分数线,这几个学校都可以报。”
班主任用红笔圈出来的,正是首都的几个名牌大学,清大、首都大学、人民大学等赫然在列。
校门外,夏志民戴着草帽坐在树下等,今天只有他一个人来,夏禾姐妹三第一天就晒的差点中暑,第二天夏清就不让她们陪了。
夏志民脖子上挂着一块毛巾,脸上有汗了就低头拿毛巾擦擦,夏清在陈老师办公室耽误了一会儿,夏志民并不着急,只是眼睛紧紧盯着大门,看到女儿背着书包出来,忙拍着屁股上的灰尘从地上起身,笑着迎了过去。
“我看其他学生都出来了,想进去找你,又怕跟你走散了。”
夏清解释了一句,“陈老师找我估分的。”
夏志民给夏清放书包的手顿住,回头关心的问道,“估了多少分?你们老师怎么说的?”
学校门口人来人往不是说话的地方,夏清让回去再说,夏志民“哎”了一声,坐上前座发动拖拉机准备出发。
高考结束夏清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第二天睡了一个久违的懒觉,清晨,阳光透过纱窗和印花的窗帘洒进屋,投下了斑驳的光影,夏清醒来揉了揉眼睛,有那么一瞬处于失神状态。
院子里响着一首刘若英的《为爱痴狂》,这是夏琳从学校带回来的磁带。
“想要问你想不想,陪我到地老天荒,如果爱情这样忧伤,为何不让我分享……”
夏琳回来第一次听的时候,姐妹几个盘问了她半天,是不是在学校交男朋友了,她坚决说没有大家也不肯相信。
“就是一首歌而已,听的人多了,难不成每个听这首歌的人都恋爱了?”
夏禾呼吸气她,忍着笑回,“听倒是没什么,我们是透过你的歌声,发觉带有很深的情感,判断你可能失恋了,或者分手了。”
夏琳一脸的生无可恋,“真是六月飞雪,我比窦娥还冤,唱歌好听也能惹出事来。”
夏禾见逗的差不多,再说这丫头可能真要生气,这才拍着夏琳的肩安慰,“好啦,我们逗你呢,不过遇到好男孩谈个恋爱也无妨。”
夏琳哼了一声,“你光说我,自己怎么不谈?”
自从夏禾毕业工作开始,给她介绍对象的媒人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是一茬,但夏禾全部拒绝了,说现在不考虑结婚的事,过两年再说。
家里人大致知道夏禾想什么,无非是几个妹妹还在上学,怕自己嫁人了照应不到家里,虽然这两年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李秀琴身体不好,家里家外的活都在夏志民一个人身上,她心疼父亲,想留在家里多尽尽孝心。
另一个,她是大学毕业生,有教师编制的,模样好、工作好,整个镇上扒拉一圈,跟她匹配的男青年不出两只手的数,她是一个对感情对生活有追求的人,为什么要委屈自己跟不喜欢甚至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呢,难到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吗?
她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沟通过,父母一开始有其他的想法,但后来还是表示尊重她的意见,毕竟结婚事关她一生的幸福,得她喜欢才行。
夏清伸了个懒腰后起床,打开房门,音乐声音更大,坐在井边的夏琳听到动静回头。
“小清你起啦,看,顾大婶送了好些枇杷,还有咱爸早上捞的河虾,中午够炒一盆菜了。”
河虾个头挺大,在水盆里不屈的跳动着,或许知道了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不管水煮还是油焖,最后都会成为一道盘中餐。
“这虾挺好,就是有点脏,得把水草什么的捡了。”
还有虾须,拉的太长,吃的时候容易影响口感。
“我就是在洗呢,你先去洗漱吃早饭,粥在锅里,应该还没凉。”
夏清看院里只剩夏琳一个人,疑惑的问道,“大姐他们呢?”
“大姐带小雯去镇上买菜,妈在前面,爸去长庚叔家做工,给他家打两个衣柜。”
夏清点头,拿了自己的毛巾、牙刷,打了井水刷牙洗脸。
关心夏清高考情况的人挺多的,亲戚朋友、村里的邻居,连关系破裂的大伯都送了两条鱼过来,不过李秀琴没收。
“我在镇上遇到表姐了,她问小清考的怎么样,我说成绩还没出来,等出来了再告诉她。”
“那是,考的好也不能说,别人还当咱故意显摆呢。”
一周后,夏清回校填志愿,几个志愿全是首都的,经济系。
江伦的估分没有夏清高,六百九十分左右,志愿填的相对保守,本想看夏清填的哪些学校,分数不够也能报一个离的近的,一看那几个学校,冷汗都冒了出来,纠结之下,他并没有把首都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原本除了学习无忧无虑的少年,知道权衡取舍分析利弊,而不是一腔热情不问成败得失。
七月底,高考成绩出来了,这时候还没有网络查询、电话查询的方式,考生的成绩得回学校才能知道。
夏志民一早就带着夏清往县里赶,到学校时已经九点多钟了,校门口停了好些车,都是过来查成绩的学生和家长。
校门口贴了一张红纸,上面是所有达到本科分数线学生的成绩,夏清的名字赫然在列,七百二十六分,比夏清自己估的分还高了六分。
“夏清是谁啊,分数这么高呢!”
“这个学生成绩很好的,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
“这可是县高中,你看第二名比她低了近三十呢。”
“这说明咱们县高中的教学水平不错,只要努力学习,学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父女俩停下自行车就听到了众人的议论,夏志民够着脖子往里看,人太多没看到红纸上写的什么。
“清啊,他们说的是不是你啊?”
“应该是,我们去里面看吧。”
夏清挤着人群想往里走,有不愿意让道的,正不高兴呢,回头见是个漂亮小姑娘,不知道哪个认识夏清的喊了声夏清的名字,霎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夏清身上,也托了那人的福,夏清总算看清了自己的分数。
“她就是夏清?”
这么好看的小姑娘,跟大家心中的学霸形象差距很大啊,以为会是戴着眼镜,其貌不扬呢。
办公室,班主任拿着档案袋让夏清跟夏志民坐着说话。
“夏清同学,恭喜你啊,你是咱们市的状元,全省第二名,比第一名就低了两分。”
班主任高兴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仅两分的差距错过了省状元的头衔,但夏清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让全校上下喜出望外,没见校长今天走路脚下都生风了吗?
回校这天夏清忙极了,分别接受了校领导、县领导和市领导的表扬及奖励,还有报社的采访,跟夏志民两人天黑才到家。
夏家小院里坐了好些人,都是知道夏清考了市状元后来凑热闹的,夏禾夏琳洗了枇杷、油桃给大家吃。
一见夏清进门,此起彼伏的声音四面八方响起。
“状元回来了!”
“小清可是咱们水柳村的第一个状元!”
“快让小清说说她是怎么学的,考这么好脑子怎么长的啊?”
“我娘家外甥考了五百多分就得意的不行,我跟他们说,我们村的姑娘考了七百多分呢。”
“……”
你一言我一语,夏清根本应付不过来,好在大家只是凑热闹,不是非要她说什么,在众人的围观下吃了一碗面条,间或回应几句,近十点的时候,李秀琴终于把人送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想多更开着,失败,工作忙家里事情也多,但我是随时随地准备多更的宝宝~
感谢支持哦,留评小红包回馈,爱你们,么么哒比心~
第14章
客人走后,夏清才从书包里拿出学校、县里、市里给的奖金,三个牛皮纸的信封,金额夏清已经数过了,加起来四千块,她把信封一齐递给了李秀琴。
李秀琴接过,疑惑的问,“这是什么啊?”
夏志民乐呵呵的说了奖励跟报纸采访的事,还让夏禾注意这几天的报纸,如果上头有夏清的,一定得多买几份回来。
“真的啊!哎呦真是,咱们家小清可太有出息了。”
李秀琴高兴的一把搂过夏清,他们都是朴实的百姓,只盼着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就好,从来没奢望过状元奢望过什么奖励,还能上报纸,今天发生的一切都跟做梦一样。
姐妹们也很高兴,夏琳调侃道,“小清,你真厉害,上学还能挣钱呢。”
“那是,小清可比咱们两出息多了,小雯,你得像三姐学习,千万别学我跟二姐。”
夏雯表示亚历山大,市状元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吗?学成秃头也不一定呢。
回屋睡觉时,李秀琴躺床上跟丈夫商量,小清考的这么好,是不是得请摆几桌酒庆祝一下。
夏志民沉思了片刻,有些拿不定主意,主要是大女儿、二女儿高考家里都没摆过酒席,当然,三女儿考出这样的成绩摆个酒也能说的过去,他也相信即便真的摆了酒,大女儿、二女儿也不会因为这个吃味,但摆酒在农村是大事,得好好考虑才行。
“要不明天问问小清的意思?”
夏清自然说不用,她最怕麻烦,如果因为她考试的事情摆酒席,所有的亲戚、邻居全都围着她一通夸,她的脸肯定得笑僵了。
“没必要,咱家从来不兴办酒,大姐二姐当年不也没办吗?”
“哎,按道理是该办的,还有你姐她们二十周岁的时候,但那时候家里什么条件你们也知道,所有的钱都得用在刀刃上,也是这两年开了小卖部日子才渐渐好起来。”
说起来,开小卖部的点子也是三女儿提的,也幸亏听了三女儿的话,否则一家人还得为钱犯愁。
而现在,经过两年的发展,小卖部已经扩大了营业范围,商品种类丰富了很多,有向杂货铺靠拢的趋势,基本上农家日常用得着的在夏家的小卖部里都能买着。
也因为夏志民、李秀琴为人厚道,不仅不会乱收费,还常给老主顾抹个零,送块糖什么的,回头客挺多,不仅本村的村民,其他村的村民也常来光顾。
“那咱们更加不能在这种事情上浪费钱了,咱们办酒席请客,客人不好意思白吃还得出人情,最后咱们花了钱,别人也花了钱,就吃了顿饭,多不划算。”
本来挺热闹一件事,经夏清这么一分析,都有种不得劲的感觉,想想也是,请人家来吃饭人家出人情怎么办,收还是不收?不收人家硬塞过来怎么办?
到时候真心给的不收人家不乐意,要是收一部分不收一部分也不合适。
一家人的脸上都出现了纠结了神色,夏清笑道,“所以这件事完全不用考虑,请舅舅一家吃顿便饭就行。”
除了住在隔壁的大伯一家,夏家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就剩大舅他们了。
“行,不办就不办,咱们听你的,至于你舅一家,一直关心你的成绩呢,昨天下午你广海哥就来家问了你的成绩,知道你考得好,乐的不行,我看他自己高考那会儿也没笑成那样。”
夏雯补了一刀,“那是他考的不好,压根没考上大学。”
李秀琴瞪了她一眼,“别说话,你就能。今年是你三姐,过两年就到你了,到时候所有人就像昨天一样等着你的成绩出来,不想丢人就好好学。”
夏雯叹了口气,决定以后不说话了,不管自己说什么都能扯到考试上,再这样下去自己非抑郁了不可。
市里,编辑刘豫把自己的采访稿交给主任审核,主任十目一行看过后点头道,“可以,就这么发吧,突出农村学生的刻苦精神,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啊。”
刘豫接过自己的稿子应下,没有急着离开,反而说起了另一件事。
“主任,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我在查找夏清同学资料的时候发现,她的两个同胞姐姐也是大学生,正在就读高中的胞妹学习成绩同样优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出了这么多大学生,也是一件值得探究的新闻。”
刘豫的话引起了主任的兴趣,甚至放下了手中正在写字的钢笔。
“哦?你这么一说确实值得探究,如果这个家庭真的只是普通的农村家庭的话,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几个孩子都这么优秀的原因是什么,她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都是探究的方向。”
刘豫点头,“是,我也是这么想的。”
主任对刘豫的表现非常满意,做新闻,就是要有一种善于发现的特质,刘豫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报社的两年时间里,表现一贯出色。
“好,刚刚高考结束,关于学习的话题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这个课题交给你,你去这家采访一下,回来交两篇稿子给我。”
主任拍了拍刘豫的肩,对他下达了工作任务,刘豫自然没有意见的同意了。
他先去县高中,从夏清的学籍档案里找到了夏家的地址,也向学校的老师询问了不少关于夏家姐妹的信息。
“我教了快二十年的学,优秀的学生见过不少,但夏家这样,姐妹几个都这么优秀的少,她们吧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努力、勤奋,从来不会把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呢,谁能保证所有孩子都优秀的,当然,这仅针对一家有兄弟姊妹几个的,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农村查的也严,一家几个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了。
刘豫从县城搭了个顺风车去了水柳村,做记者的,首先情商得高,要善于与人交流,否则怎么采风?怎么从采访者的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夏家就在水柳村村口,十几米开外就看到挂在墙上的木板,木板上的字有种涂鸦的味道,写着朱红色的“夏家小卖部”五个字。
夏家这时候正热闹着,小店里有聊天的妇女,有买零食的孩子,院子里也坐了不少人,都是过来补习的。
夏禾是老师,夏琳是大学生,夏清更是市状元,不管家里的孩子想不想补习,家长都要把他们送来沾沾夏家学习的“好运”。
刘豫背着包出现在小店门口的时候,十来双眼睛注视着他,一般人被这么多人打量脸都要红了,但他在报社磨砺了两年,算得上“见多识广”,并在短时间内判断坐在柜台里的中年妇女是他要找的夏家人。
他年轻帅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书卷味,笑容也很有亲和力,因此纵然他出现的突然,还是陌生面孔,大家对他的印象还是挺好的。
“请问这是夏清同学家吗?也是快讯时报的记者,三天前在学校给夏清同学做过采访。”
一听对方是记者,李秀琴赶忙起身从柜台后出来,非常热情的走了过去。
“记者同志,欢迎欢迎,夏清在家呢。”
刘豫做了个自我介绍,跟小店里的其他人也点头致意,而后就跟着李秀琴穿过小店,进了院门。
“小清啊,有位记者同志上家找你来了。”
一进院门,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刘豫循香而望,原来是院角栽的一颗栀子树,一位穿着嫩黄色连衣裙的年轻姑娘在树旁给孩子辅导功课。
夏清听到李秀琴的声音转头一看,还真是见过面的刘记者,刘豫的视线也从栀子树下拉回,看向屋檐下的夏清。
“刘记者?”
“夏清同学你好,今天冒昧登门,实在不好意思。”
“不会,刘记者你言重了,不过你今天来是有什么事吗?”
其他几个姐妹也是一脸好奇,不过这时候,她们肯定猜不到刘豫来的目的不仅仅是采访夏清,而是夏家所有人。
“是这样,我们报社想探究关于“学习方法”的课题,帮助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上次在学校听了不少关于你,还有你的姐妹们学习的事迹,今天过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够接受我的采访。”
夏禾她们这才知道,敢情这位记者同志不光采访小清,还想采访她们呢。
夏清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看向姐妹们,她不能越俎代庖。
夏琳首先应了,她性格本就活泼,记者同志都找上门了,不答应不合适。
跟着夏琳转头问起了夏禾,“姐,你愿意吗?”
刘豫跟着夏琳的目光看向夏禾,原来在栀子树旁坐着的正是夏家的大女儿夏禾,去年师范毕业,在镇上的初中当老师。
夏禾脸颊微红,拨着耳边散落的头发轻声道,“可以啊,就怕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内容来。”
刘豫扬起柔和的笑容道,“不会,你只要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说出来就好。”
夏琳点头,“是啊,反正咱们说,记者同志写,不用有负担。”
夏琳在大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向校报投过几次稿,人又聪明,很多事都是一点就透。
作者有话要说:哈哈,给大家准备的大姐夫,满意吗?
感谢大家的支持哦,留评的宝宝们回馈小红包,爱你们,么么哒~
第15章
为了保证采访质量,刘豫选择了面对面的访问形式,首先采访的是夏家大姐夏禾。
“能谈一谈你的学习感悟吗?在这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最有利于你学习的因素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此之前夏禾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明亮的眼睛有一瞬的失神,但她很快就理清了自己的思绪,在刘豫鼓励的目光中将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对我帮助大的人挺多的,父母、老师,同学,但我最感激的还是父母,如果不是他们咬着牙供我们姐妹几个读书,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读书才有其他的出路,可能我也像村里大多数姑娘一样早早辍学了吧。”
要说一开始的动力,只是想回报父母的这份好,不想让父母失望而已。
打开话题后,整个采访过程非常顺畅,不知不觉聊了近一个小时,夏清已经开始准备午饭了,夏琳跟她一块择菜。
“你看他们聊的多好,都这个时间了,咱们是不是得留刘记者在家吃饭啊?”
村子里可没什么饭馆,不留客人家刘记者就要饿肚子了。
夏清也抬头往那个方向看了一眼,点头道,“那就留吧,幸好家里有鱼有肉,还能添两道像样的。”
鱼是咸鱼,肉也是腌过的咸肉,但只要用合适的烹饪方式料理它们,就会变成不输新鲜鱼肉的美味菜肴。
夏志民从地里拔了草回来才知道家里来了客人,仔细一看还有些眼熟。
“记者同志,你咋上家来了呢?”
语气里透着满满的激动与欣喜。
刘豫刚好完成了对夏禾的采访,收起记事本笑着起身跟夏志民问好。
“夏叔叔您好,上次夏清同志的那篇稿子咱们报社领导很满意,知道您家里出已经出了三个大学生非常敬佩,让我过来采访采访,再发两篇关于学习的文章,让咱们全市的学生跟家长们学习学习。”
刘豫太会说话,含蓄的捧了夏家所有人,把夏志民高兴的直乐呵。
“刘记者,辛苦你特意来一趟,你写小清的报纸我们都看过了,写的真好。今天中午一定要留下来吃顿便饭,不过咱们农家人,粗茶淡饭你别嫌弃。”
“您客气了,应该是我说谢谢才对,其实您不邀请我也要舔着脸留下,已经闻到饭香了。”
夏家人闻言都笑了,这一笑也拉近了刘豫跟大家的距离,感觉亲近了许多。
午饭挺丰盛的,虽然事先没有准备,但夏清还是开动脑筋,想办法多做了几道菜。
一个改良版腌笃鲜惊艳了刘豫,原本食材由咸肉、咸肉和竹笋组成,因为今天家里没买肉,夏清用蘑菇和豆腐代替了鲜肉,另加了一勺猪油提味,味道不输正宗腌笃鲜,非常鲜美。
“这个汤真的太好喝了,听说是夏清同学做的?”
李秀琴听刘豫夸腌笃鲜好喝,拿着碗又给刘豫盛了两勺,还特意挑了几块肉。
“好吃你就多吃点,我们家做饭手艺最好的就是小清。”
这点李秀琴是非常自豪的,几个女儿不仅学习好,从小到大都特别懂事,不管什么家务活都会做,如果按照老一辈的思想,女孩一定要吃苦能干的话,夏家几个姑娘都是合格的。
“刘记者,你也别‘同学’‘同学’的叫了,直接喊名字吧,听起来有些生分。”
夏琳的提议得到了夏家人的一致赞同,夏禾也笑着看向刘豫,他勾着唇角垂下眼眸说,“好啊,那你们也别叫我‘刘记者’,直接喊我‘刘豫’就行。”
“‘豫’是哪个豫?”
“犹豫的豫。”
这句是刘豫跟夏禾一块说的,夏禾说完,刘豫就吃惊的看了过去,夏禾挽着耳边的头发解释道,“我看报纸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下面写着呢,记者刘豫。”
大家恍然大悟,其实夏禾不解释也没关系,夏家人会认为她刚刚采访时知道的,只有刘豫本人知道他并没有提过,所以当他听了夏禾的解释后,原本就有好感的心更加愉悦的跳动起来。
下午三点多钟刘豫完成采访告辞离开,在采访过程中,他的脑海里就已经产生了几个不错的初稿。
“今天非常感谢大家,如果报社通过了我的文章的话,我会把酬劳寄给大家。”
按理说被采访者是没有酬劳的,能上报纸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了,谁还会在乎钱不钱的事?只是刘豫觉得对多有烦扰,心里过意不去,才决定将自己的稿费算在夏家身上。
“不用,刘豫哥你千万别客气,我们哪能要你的钱呢。”
夏琳最先拒绝,之后李秀琴跟夏志民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小刘,你来家里咱们都高兴,钱的事不用提,以后有时间欢迎常来家做客。”
夏志民也说,“是啊,咱们这是有缘分,你等着,我去借个车送你去镇上,要不然你没法走,晚了就回不去了。”
村里去镇上没有公交,光靠两条腿起码得走半小时,刘豫还得回市里呢,镇上没有直接去市里的车,得先去县里转车才成。
夏志民转身去村长家借了拖拉机回来,拉着刘豫往镇上去,路上碰到村里人,大家看刘豫的目光里都带着好奇。
“这就是市里来的记者?”
“文化人啊,写的字能上报纸呢。”
“这小伙子,一看就是读过不少书的,跟咱们村里的毛小子就是不一样。”
村里人的赞赏特别直白,一句句窜到刘豫耳朵里难免让他感到羞赫,同时又很喜欢村里的氛围,不管是夏家人也好,还是仅有一面之缘的其他村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善良和温暖。
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正是那个穿着黄色衣裙,坐在栀子花下的姑娘,即便回城后也时不时想起那份初见的心动。
“这刘记者真不错,你们以后找对象就得找刘记者这样的,有文化,性格也好。”
刘豫刚走,李秀琴已经开始说刘豫的好话了,姐妹几个听了略有些无奈的对视一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母亲看到中意的后生就得感慨几句,她们真是见怪不怪。
“妈,咱们家就四个闺女,按您这样看到合适的都想找回来当女婿,光咱们四个不够啊,当时您就该多生几个。”
这么调皮的话自然是夏琳说的,她说完李秀琴就想撕她的嘴了。
“你们听听,这是姑娘家说的话吗?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好,不嫁个有出息的,脾气秉性好的,你们后半生就得过苦日子。”
她们毕竟是农村姑娘,虽然考了大学,但资源有限,如果靠别人介绍的话,也认识不了城里的男孩,村子里跟她们合衬的又太少,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夏禾看妈真有些不高兴,赶忙安慰道,“妈,小琳说着玩的,你的意思我们明白。”
她一边说着一边暗自给夏琳打手势,让夏琳赶紧说几句好话哄一哄。
当天晚上,刘豫回到家就着手写稿子,连饭都顾不上吃,还是他妈端了送到书房里的。
“小豫,工作重要也不能不吃饭,你回来的晚,家里也没什么菜了,给你煮了碗面条,趁热吃。”
写作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中断,刘豫现在正处于灵感迸发的时候,要一鼓作气的写完,他妈说的那些话不过左耳进了右耳立刻就出了。
但他一向尊重父母,并没有爱理不理,只让他妈先放下,等会儿就吃。
当妈的哪有不了解孩子的,知道他是敷衍自己呢,可他从小到大都是这股子认真劲儿,他妈也拿他没办法。
“那好,我先放着,你写好了赶紧吃,这面不能放久了,容易起坨。”
刘豫点头,“好,我知道,妈,天太晚了,你赶紧回屋睡吧。”
他妈没办法,叹了口气出了书房,还帮带上了房门。
刘豫连夜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一家考出三个大学生》另一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二天送给主任后顺利通过。
“不错,文笔流畅,质朴大方,标题也很合适。”
“谢谢主任。”
“辛苦了,这个季度的考核给你打优。”
报社新搞了个考核制度,采访的新闻多,质量好的才会得到优秀的评价,更多的则是“良好”和“不合格”,评分不同奖金自然也不一样。
一周后,夏家收到一封邮局挂号信,收件人是夏志民,当他带着困惑去邮局取信时,才知道寄信人是刘豫,除了一封信外,还有一百块钱的稿费。
这时候的一百块钱不算少,夏志民没想到刘豫真的邮钱来,以为当时他离开前说的话只是说着玩的。
他拿着钱回家后,跟家人一起看了那封信,首先刘豫的字写的非常好,内容也很诚恳,看的人心里妥帖的不行。
李秀琴再一次感慨,以后找女婿得找小刘这样呢。
“妈,你这么满意干脆直接找他当女婿行了,他不是还没对象吗?”
夏琳不过随口一说,没想到最后真的一语成谶。
作者有话要说:补的昨天的,有事情耽误,一直没写好,等着更的宝宝们非常抱歉~
留评的宝贝们红包回馈哦,爱你们,么么哒~
第16章
八月初,夏清收到了清大的录取通知书,红色的硬质封皮,翻开后是印着清大校徽充满墨香味的纸张,纸上写着,“夏清同学,录取你入我校经济系金融专业学习,请凭本通知书来校报到,具体时间、地点详见《新生训练手册》”。
《新生训练手册》做成了十多页的册子,内有清大简介、清大校训、新生注意事项等,一家人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新生训练手册》看了又看。
“真好,我这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李秀琴一脸欣慰,大家都笑她瞎担心,凭夏清的成绩,怎么可能收不到录取通知书呢。
李秀琴只笑笑没说话,他们哪能知道当妈的心,什么事都得为孩子操心,她不担心女儿收不到录取通知书,只担心女儿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录取,庆幸的是,夏清录取的正是她的第一志愿。
尘埃终落定,既然通知书收到了,就准备请大舅一家来吃饭,权当一家人高兴高兴。
转天,李广海开拖拉机带着一家老小过来了,他去年年初结的婚,媳妇是个温和懂事的女人,婚后很快怀了孕,现在孩子已经八个月大了,脸蛋肥嘟嘟的特别可爱。
“姑,姑爹,妹妹们好。”
李广海的媳妇祝小美抱着孩子从拖拉机上下来,笑着跟夏家人打招呼。
“哎,浩浩睡着呢?路上热吧?赶紧进屋吹吹风扇,别把孩子热坏了。”
浩浩小脸红扑扑的,一抹后背的衣裳,已经湿透了。
李国富的身体情况比前两年好了不少,但还是得拄着拐杖,只不过一开始要拄两根,现在拄一根就行。
夏清她们端椅子、洗水果、倒茶,还打了盆井水让大家洗把脸。
“小清出息了,咱们村历史上没几个考上过清大的吧?”
“还能有几个,有两三个就顶天了,这几天我给人拉货,人家总问表妹考的怎么样,一说市状元大家都夸呢。”
李广海买了辆拖拉机专门用来拉货,农闲的时候靠这个也能挣不少钱,以前还想着去城里打工,自从他爸出事,去城里打工的心思就淡了,结了婚有了孩子后自然更不想离家,一家人忙着十来亩地,开开拖拉机,小美还在家做些手工拿到镇上卖,日子过的还是挺不错的。
家里的饭平时由夏清负责,今天大家说什么也不让她下灶,就让她陪着小美说说话,帮着带昊昊。
进屋后,可能是大家说话太热闹,昊昊睁开眼睛醒来,不哭不闹,眼睛一开始懵懵的,后来发现这不是熟悉的环境,就开始四处看,小美笑着给孩子擦汗,让夏清帮她从帆布袋里拿一件干净的上衣,天气热,穿一件手工缝的小红兜就行了。
夏清看着昊昊藕节似的手臂,还有圆鼓鼓的肚皮,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戳一戳。
李秀兰、大舅妈,还有夏家三姐妹在厨房忙活,夏志民带着广海、李国富到前头小店看点,还从柜台里拿了包红牡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