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上一章:第136章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下一章:第138章

  但历史中,倭国曾拥有储备量金银煤矿。只是因为倭国地小,虽然矿山质量很高,但数量稀少,开采完了就没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倭国的矿产资源才变得匮乏。

  比如在现代已经关停开采的佐渡金山、鸿之舞矿山、石见银山等,当年鼎盛时开采量当时能占到世界总开采量的两三成。

  菱刈矿山是现代倭国唯一还在开采的金矿。因为九州岛一直不在统领倭国的上层贵族势力中,历史上还一度另立国家,与倭国对立。所以菱刈矿山自18世纪才开始勘测,现在的倭国并不知道这里还藏着一座大金矿。

  菱刈金矿每吨矿石品位高达四十克。众所周知,金矿品位达到每吨两克就具有开采价值。菱刈金矿这品位高得吓人,黄金储存量高达二百六十吨。

  现代,菱刈金矿不仅是倭国还唯一开采的金矿,也是著名旅游景点。

  有钱人挺喜欢去这种贵重金属宝石矿山游玩,然后花钱从原产地买一大堆原料,请设计师进行定制加工。朱标当然也经常去。

  所以这次没喝孟婆汤就投胎到元末明初后,朱标就已经盯上了九州。

  倭国后世一直宣称自己天皇千古万世,神灵化身,从未臣服过哪个国家。自己挖掘出来的那些证明倭国接受了藩属国册封的文物,比如某某金印,那都是九州岛上的蛮荒小国干的,和倭国没关系。

  这不就证明九州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王朝藩属,和倭国的天皇没关系?

  好耶。

  那么大明重新将九州收归藩属国就可以“自古以来”了。九州的贵族们一定很高兴。

  九州的贵族们确实高兴极了。他们一个个都被吊了旗杆。

  这个时代的九州之于倭国,大概就是西域藩国之于华夏王朝一样,处于独立自治状态。

  特别是室町时代之后,连倭国中部地区都没有统一,九州基本相当于另起一国。直到丰臣秀吉时期,才开始“九州讨伐”,将九州纳入倭国幕府统一管理。

  因为九州离华夏最近,与华夏和高丽的交流都十分频繁。在盛唐时,遣唐使基本就从九州的港口出发。

  但交易不如抢劫,从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开始,九州西部就是倭寇的大本营。

  本州岛东部的贵族和幕府走得比较近,算是幕府派,勉强有正常经营领地;西部的武士贵族基本都是倭寇,比如著名的松浦七党。

  所以原本历史中,倭寇并非是明朝关停倭国朝贡贸易才兴起,反而倭寇是明朝关停倭国朝贡贸易的原因。

  大明要剿灭倭寇,这些世代倭寇的武家贵族遭了殃,一个个被赶下海。

  连元朝都没能打败他们,他们十分膨胀,认为倭岛有神风相助,绝对不会被中原王朝打到本土,所以倭寇才肆意妄为。

  现在大明居然真的来了,神风却不肯听他们的祷告出现,这群倭寇贵族就倒了大霉。

  廖永忠驱逐这些倭寇贵族之后,不仅迁徙了更多明军来建立海军基地、培养大明海军,还迁徙了许多百姓来。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迁徙到九州的百姓都是常葳送来的。

  江浙地广人稀,填充云南也不可能全部填完,何况就算去大明其他地方,他们千丝万缕的宗族关系,仍旧可以在当地建立豪强统治。

  常葳发现江浙的豪强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后,听说九州岛土地肥沃,倭寇被驱逐后,空出了许多土地,就将人塞上船,让他们去九州垦荒。

  江浙怨声载道,有无数的人咒骂常葳。后世常葳的名字出现在许多明朝话本中,基本都是不知廉耻的拥有很多个男人的恶毒淫荡妇人形象。

  与此相对,正史中对常葳极尽夸赞,民间百姓也为其建立寺庙,香火一直延续不断。

  有史学家标新立异,认为正史中大概是后人为了掩盖真相,对其进行了删改,话本和野史虽然没有证据,但一定才是真相。

  这在后世还形成了“常葳学”,养活无数研究和科普人员。虽然遭人谩骂无数,但这些离奇的东西,显然很能赚钱,所以屡禁不止。

  常葳现在已经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待遇。因为现在她就已经看到民间有传播抹黑她的话本故事。

  就算大明官府禁止,但这些私底下流传的东西,若不是她碰巧撞见了,她都不知道有流传。

  常葳为此哭过,哭完之后,第二日,她还是那位会把当地豪强送上奔赴九州岛的豪华大船。

  朱标看了常葳的信,很欣慰。

  润倭国啊,这是多少人的心愿,这群上船的人真幸福。

  朱标欣慰之后,让人以常葳为主角拍戏写话本。

  不就是比野史吗?那就看看后世谁的故事流传更广吧。

  朱标知道后世娱乐至死的风气,他们这群人未来都会和常葳一样被抹黑成各种千奇百怪的模样。

  所以,不如自己写自己的野史。

  比如排一出神仙戏,让常葳以被百姓们供奉的神仙的姿态,看到自己被自己曾经救下的人的后代抹黑,然后那些人统统遭到报应的故事就不错。

  朱标管不住后人的“对历史真相的研究”,但他至少可以隔着千年诅咒对方,堵死对方所有想标示自己是“正统历史”的路,让他们这群自诩标新立异的历史研究人员永远定格在“民科”中,离开了他们的小圈子,就被人谩骂嘲笑。

  新戏传到了江浙后,百姓们争相传唱。

  被正统思想压制的认可常葳的文人们也勇敢起来,用诗词文章为常葳正名。

  一直对诗词文章不在意的叶铮得知此事后,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常葳。

  这篇文章之后进入高中课本和高考考纲,全文默写并背诵,被考到的频率极高,学生们十分喜欢。

  这都是后话。

  现在,常葳往九州送人之后,头疼豪强势力在和平时代重燃的闽广官员觉得这个主意非常棒,于是他们也往九州送人。九州很快就繁盛起来。

  大明百姓都很勤劳。

  他们虽然满口咒骂,等来到九州,发现这里土地肥沃降雨充足还在和大明、高丽的航路上,立刻满足地屯田修房子建城池了。

  大明的百姓,哪怕是豪强,也都是见到肥沃的土地就心喜,然后便能“随遇而安”,开始愉快的种田生活。

  和大明朝廷闹过吵过对峙过,来到了九州岛,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他们与明军的关系立刻转暖,军民官民一家亲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在伟大的大明劳动人民的帮助下,廖永忠的秘密采矿行为非常顺利。

  为了尽快把矿搬到大明,朱标给廖永忠下的命令是用火药开矿,然后迅速把矿石运回来。

  也就是说,他现在并未让廖永忠在九州岛冶炼,而是先运回耽罗岛。等矿石挖得差不多之后,朱标会在耽罗岛建设冶炼工厂,以防消息走漏。

  耽罗岛本来可用的耕地很少,矿石堆在盐碱地中,完全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如果耽罗岛将来因为金属冶炼无法住人,大明也可以将耽罗岛民迁徙到对马岛甚至高丽去。

  比起冶炼黄金造成的环境污染,黄金储备更加重要。以目前的情况,朱标只能以污染换发展了。

  希望后世子孙万代原谅。

  不原谅,子孙后代还能撬开我的棺材板对我吐唾沫?那是要牢底坐穿的略略略。

  没有冶炼,只是开山取石,谁也想不到明军在挖金矿。

  就算外界流言纷纷,他们都往大明在九州采土采石修皇宫或者陵墓上去想了,顶多有人想这些石头是不是和大明的火药制作有关。

  传统黑火药制作需要硫磺,倭国火山众多,硫磺矿十分丰富。倭国高层早就知道了火药配方,但对火器不重视。直到明朝中后期,倭国进入战国时代,才开始向葡萄牙人学习火器制作。

  即使他们被大明的火炮吓唬住,但高层的腐朽和保守思想,让他们仍旧不愿意接受火器。

  所以当有明智的倭国大臣进言,大明可能是在九州岛挖火药原材料的时候,他们就完全把这件事抛之脑后。

  他们高层就算有想制作自己火药的人,也不重视此事。

  因为他们脑海里的火药配方还是“硫磺硝石木炭”,大明可能挖的是硫磺,这玩意儿倭国遍地都有,不值钱,只有明人才会千里迢迢过来挖石头,将其当成宝。

  等他们统一“天下”,开始制作火器的时候,就地挖就成,实在是没必要在乎这个。

  “其实大明挖火药原材料的消息是我放出去的。”朱标对亲爹道,“一个对我们来说很珍贵,但倭国并不重视的东西,才会让他们既相信、又轻视,不会阻挠我们。”

  朱元璋:“天啦,金子金子金子……”

  朱元璋完全没听朱标在说什么,满脑子被金子塞满了。

  朱标气得给了爹一个轻飘飘的上勾拳,让他爹从金子中清醒。

  朱元璋双手捧脸大叫:“金子!好多金子!”

  朱标转身对乐呵呵地李善长等人道:“我爹失心疯了,快叫大夫来,给我爹扎几针……啊!”

  朱元璋拉着朱标手舞足蹈:“标儿!金子!”

  朱标无奈:“对对对,金子金子。倭岛还有一处目前他们还未发现的金银矿,等我们把这里开采得差不多,就去那里开采。有了这些金银储备,我们就可以改革货币了。”

  朱元璋松开拉着朱标猴跳舞跳的手,疑惑道:“改革货币?改革什么货币?”

  朱标咆哮:“爹!我刚说了那么多,你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吗!”

  朱元璋认真道:“我听到了我们有几十万斤的金子!”

  朱标:“……”

  李善长和刘基等人赶紧把气得要离开此地的朱标按住。

  “标儿,算了算了,你知道的,你爹就这样。”

  “主公……主公也说过,你爹每次脑子里被一件事占据,就没办法思考其他事,你应该已经习惯了。”

  “再说一次,再说一次。别灰心啊。”

  “标儿,那是你爹,你要耐心,你要孝顺。”

  朱元璋理直气壮:“对!我是你爹!你再说一遍怎么了?你要孝顺!”

  众人:“……”

  他们松开手。

  “标儿,你尽管揍你爹,我们就当没看见。”

  朱标气急败坏:“我揍得过他吗!”

  朱元璋哈哈大笑,把朱标气得直跳脚,恨不得手中发射biubiu光线,把他爹变成小孩子,然后将小孩子爹按在膝盖上打屁股。

  气死我了!

  朱元璋把着朱标的肩膀,挤眉弄眼:“好了好了,你爹我已经清醒了。快说说那个货币改革是怎么回事。”

  朱标翻白眼,灌下一杯水润了润喉咙,重新说了一次。

  货币改革,当然是从金属货币向纸币改革。

  其实朱标原本没打算改革货币。

  谁都知道,当商品经济发展之后,金属货币的数量绝对赶不上商品流通的数量,会造成通货紧缩。

  所以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推行新的货币。

  最初的纸币,是以金银为锚点。

  元朝忽必烈的纸币,原本也是以金银为锚点,可以兑换金银。

  但这样的纸币,只是过渡形态。

  因为纸币出现的原因是金属货币的铸造量跟不上商品流通的速度,那么以贵金属为锚定的纸币,除了携带更方便,但实际上也拥有金属货币同样的弊端,无法解决贵金属货币带来的问题。

  之后,纸币必定会与贵金属解绑。

  但解绑之后呢?锚定能源其实也是过渡形态。最终货币是与“国家信用”锚定,根据严格的经济数据计算,进行发行。

  这需要国家强大的控制力、计算力,以及一个足够精明的统治阶层。

  不仅国际货币历史已经踩遍了能踩的坑,其实元朝发行纸币这短短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已经把国际货币发展将会踩的坑都踩得差不多。

  也就是说,国际货币历史其实就是元朝货币历史,只是少了一段石油锚定和军事锚定。

  大明的开国君臣早就将元朝货币历史研究透了,朱标系统性地给他们讲解之后,他们一点就通。

  朱标道:“要过渡到最终信用货币形态还早,不过我们有了足够的金银储备,就可以先用忽必烈最初的纸币形态,即用金银锚定纸币。”

  朱元璋疑惑道:“标儿,我记得你小时候说过,就算有足够的金银,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发行纸币还太早了。为什么你现在改变主意了?”

  朱标露出神秘的微笑:“以前我是不信任洪武皇帝,现在我信任陛下一定是一个可以控制住纸币发行弊端的贤明君王。”

  朱元璋乐了:“那当然!”

  其他人看着朱标的神秘微笑,若有所思。

第200章 大明主导丝绸之路

  以前朱标当然不支持发行纸币。

  没有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管不住手和贪念,纸币就只是从百姓手中掠夺钱财的工具。

  诚然,他自己或许能避开这些陷阱。但洪武皇帝能听他一次,还能次次听他的?

  现在朱标发现他爹是朱元璋,哦,那没事了,我爹肯定次次听我的。等我当了皇帝,我自己也听我自己的。

  朱标他爹在历史中出了名的超长待机,朱标自己从小到大几乎没怎么生过病,他确信自己有健康外挂的人。两人加起来,维持六七十年的统治,问题应该不大。

  六七十年,已经足以让大明的生产力水平飞跃到近现代。就算从他儿子开始大明皇室就成了废物,他们父子二人给华夏积攒的老底,也足以支撑华夏社会顺利转型,不被外国列强侵犯。

  如果儿子再稍稍努力一点,大明开国三代人就能保百年盛世,这么厚的家底,足以让后世人摸索一条正确的道路了吧?

  朱标恭维洪武皇帝,朱元璋得意地大笑。朱标看着自家爹的笑容,自己也忍不住跟着笑。

  朱元璋的心腹们不断用眼神交流。

  事后,他们挤进了一辆马车,假称要一起去哪座酒楼约个饭。

  路上,李善长最先道:“标儿是不是已经知道了?”

  刘基大冬天的摇着扇子道:“很明显。”

  未濂叹气:“标儿的身体....…."

  叶琛道:“只要不公布标儿是太子,标儿肯定无事。“

  几人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聊。

  “标儿真是一点都不掩饰啊。”

  “标儿不掩饰,主公却丝毫未察觉。”

  “之前主公掩饰的水平很差,标儿不也丝毫没察觉吗?”

  “哈哈哈哈,那是因为标儿信任主公。”

  “主公也是,—报还一报了。”

  众人都笑出了声。

  朱标那么聪慧的人,朱元璋那样错漏百出的隐瞒,居然能隐瞒到朱标十七岁。

  朱元璋心思缜密到多疑,朱标的隐瞒几乎等于没隐瞒,他却丝毫没有发现。

  朱元璋和朱标恐怕是这世界上最聪明的父子,他们在面对彼此的时候,却都有些傻乎乎的,好像脑子被什么糊住了似的。

  或许他们的脑子确实被糊住了,被他们父子间深刻的感情和信任糊住了。

  ……

  知道自己是太子后,朱标做事就特别放得开了。

  冬日,他带着全家和叔叔伯伯们都搬到了纺织厂附近的庄园住。

  处理棉纱和丝绸都需要开水,水蒸气和废水通过管道会流过这个庄园,成为低配版暖气。

  再加上烧火炕,这个庄园在冬日甚至可以种大棚蔬菜。

  朱元璋十分得意。

  “我就说就该来标儿这里过冬!”朱元璋吃着大棚种出来的西瓜,满嘴流着西瓜汁炫耀道。

  徐达、汤和和周德兴三人呼哧呼哧啃瓜,都懒得和朱元璋说话。

  这句炫耀,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听一次,听腻了。

  在庭院里,朱标把刚收获了瓜果的土地平了,立了张大网,做成了羽毛球场。

  没有橡胶底,可以用动物骨和鱼骨熬胶;没有特殊钢丝,马尾毛和蚕丝能用来做琴弦,自然也能用来做球拍;再加上一个木框,球和拍都准备好了。

  虽然没法量产,但做成奢侈品的羽毛球,已经变成皇商的“陈记店铺”靠着这个大赚了一笔。现在羽毛球已经成了贵族常见的娱乐。

  平时老杵着拐杖的李善长正撸起了袖子,露出鼓鼓的光膀子,和刘基打羽毛球。

  两个老人你扣我,我削你,满场子乱跑,打得杀气四溢。

  叶琛和宋濂在一旁窃窃私语,等着场上谁输了,自己就上场替换。

  廖永安披着大氅,捧着暖手炉,看着场上两个光膀子文人,转头问季仁寿道:“他们不怕冷吗?”

  季仁寿咳了几声,笑道:“我看他们不怕。”

  朱升皱眉:“你身体不好,回房坐着,在这里吹什么风?”

  季仁寿摇头:“屋外也暖和,我这咳嗽又不是吹了风。让我多看看。”

  朱标领着抱着木箱子的弟弟们从院门口鱼贯而入,道:“打羽毛球太累,要不要试试这个?”

  弟弟们把木箱子放到地上,朱标把箱子打开。

  箱子里放着陀螺、弹跳球等后世公园老人们常用的健身玩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金属器件。

  朱标领着弟弟们亲自充当工匠,在地上呯呯砰砰敲打,将后世社区那些什么“太空漫步”“方向盘”等健身器械安装到院子中,又在健身器械上搭了个棚子,遮风挡雨。

  朱标和弟弟们忙碌的时候,周德兴嘴里叼着瓜肉,道:“老大,你不去帮忙?”

  朱元璋捧着瓜走过去:“标儿,这个怎么弄,爹来!”

  朱标挥手:“爹,你休息去,我和弟弟干活就成。”

  “哦。”朱元璋捧着瓜又走回来,对周德兴道,“标儿说不用。”

  周德兴:“……”好敷衍。

  徐达把瓜皮丢进篓里,用手背抹了一把嘴,笑道:“来标儿这就是享福的。标儿想让咱们做事会直说,标儿没说,就不用管。”

  汤和把脑袋埋在瓜里呼哧呼哧,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道:“他不知道。他不常来。”

  周德兴:“……”你们常抛开我来,你们牛叉,你们了不起!

  徐达和汤和表示,我们演技好,我们就是了不起。不像某个人,标儿都长大了,你的演技才能让你来蹭饭。

  徐达道:“我打仗也比你厉害。”

  汤和道:“我治民也比你厉害。”

  徐达和汤和异口同声道:“我的官职和爵位都比你高。”

  历史中,汤和因为好酒,导致和陈友谅作战的时候贻误军机,差点大败。这件事放在其他将领身上都得砍了,汤和只是开国的时候没能第一批封国公,并且每年都会被朱元璋唠叨。

  朱元璋这个家伙,在终于封汤和国公的时候,把这件事刻在了汤和的免死金牌上。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是忌惮、敲打和排挤汤和。

  正史中不知道朱元璋是个什么动机,但如果换做是现在的汤和,大概会当面嘀咕,“老大真啰嗦”吧。

  汤和这次没有喝酒误事,自然第一批封国公。周德兴的天赋和勤奋都比两人差很多,功劳小许多,所以只是封侯。

  徐达和汤和三天两头就嘲笑周德兴,就像是十几年前嘲笑周德兴不能来标儿这里蹭饭一样。

  兄弟,咱们是老大最亲近的小弟,你居然连个国公都没混上,你得多废啊。

  我们俩都是国公爷,就你一个人是侯爵,国公牛叉,排挤你,嘲笑你!

  今天,周德兴再次遭遇了嘲笑。

  周德兴抹了抹嘴,冷笑:“我确实比不过你们,但我儿子强啊。你们呢?汤和你的儿子汤鼎呢?徐达你的儿子徐辉祖呢?”

  汤和:“……我儿子也名列前十!”

  徐达:“……我儿子年纪小!”

  周德兴冷哼:“前十?你儿子是我儿子的手下败将。年纪小?你儿子是我们三人中唯一没有火焰袍的人,孤立他!”

  汤和看了徐达一眼,然后不顾手上还有西瓜汁,拍着大腿哈哈大笑:“对,只有你儿子不是标儿手把手教导的第一批弟子!”

  徐达脸一下子都黑了。

  他立刻道:“老大!”

  朱元璋用屁股挪动椅子,后退一步:“你叫老大也没用,规矩就是规矩。”

  徐达道:“常葳、陈理、明升三人怎么就可以算作第一届!”

  朱元璋道:“常葳成绩一直保持前五,标儿的学生们一起向标儿请愿为常葳发袍子。陈理和明升身份特殊。张士诚的儿子们将来也有袍子。你要不先去叛个国,然后投个降?”

  徐达:“……”你信不信我他妈真的反了你!

  朱元璋不信,徐达也不信。所以朱元璋继续吃瓜,徐达气得想揍人。

  虽然后几届的学生也有袍子,但标儿手下第一批学生穿的袍子和后面人的袍子能一样吗!能一样吗!

  徐达快被自己晚婚晚育气死了。我以前为什么就不想结婚呢!

  周德兴扳回一城,肆意嘲笑徐达。

  汤和原本和徐达一起嘲笑周德兴,现在也和周德兴一起嘲笑徐达。

  反正都是兄弟,嘲笑谁汤和都开心。

  朱元璋时不时煽风点火,就差没喊“打起来打起来,我要看血流成河”。

  羽毛球场上,刘基和李善长因为一个球算不算分数也吵了起来。宋濂和叶琛正在劝架。

  廖永安放下暖手炉,试着抽打陀螺,怎么抽都失败。

  季仁寿和朱升站在正在敲东西的朱标身旁,好奇地询问这些器材的作用。

  直到马秀英和李贞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扛着羊的李文忠和朱文正进来,他们才停止了吵闹,准备吃晚餐。

  傍晚的时候,烤羊的篝火燃了起来。

  天空中飘来了阴云,小雪纷纷扬扬落下,还未到地面,就被院子中的热气蒸腾。

  朱标站起来,手放在眉前仰望天空:“今年北京的雪居然也来得这么早,好兆头啊。”

  冬雪兆丰年。冬季有了这一场雪,就能冻死害虫,缓解春旱。

  朱元璋双手拢在袖子中,肩膀还缩着,就像是畏寒的老农:“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嗯。”

  父子二人抬头看了一会儿飘不下来的雪,然后相视一笑。

  “看什么呢,过来吃饭了!”马秀英高声道。

  “来了!”

  洪武五年结束了。

  ……

  洪武六年来了,按照虚岁,朱标已经十八岁。

  至于周岁,他才十六,洪武六年十二月的时候才满十七。

  “弱冠”的预言是看虚岁。朱元璋满意地看着自家的儿子,离儿子归位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爹,你怎么还在北京,还不回去?”朱标嫌弃道。

  朱标看爹,就像是看寒暑假回家的儿子一样。前几天他还稀罕得紧,现在就烦了。

  朱元璋皱眉:“回去又有太多事。唉,干脆上奏陛下,让陛下把都城搬到北京来。”

  朱标道:“你随意。不过现在最好别搬,因为南方还不安稳。”

  北方还没怎么开发,南京的位置算是在中线上,适合南北调度。

  北方有自己坐镇,南方有自家爹看着,才能镇住这剧烈变化下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只是抱怨而已。

  “以文英的消息,今年他可能要和大越打起来。你两个哥哥都要去南边,北方你选什么人一起守?”朱元璋虽然心里已经定了名单,还是要先问过朱标。

  北直隶是标儿的地盘,得选能配合标儿的人。

  朱标道:“不是已经定了让徐叔叔来帮衬我吗?大明开国功臣第二第四都在北京坐镇,我还有什么不满意?”

  可怜的徐叔叔,自家爹弄个“朱国瑞开国功臣第一”,真的不是因为自家爹想欺负徐叔叔吗?他可是记得,自家爹曾信誓旦旦,绝对不让徐叔叔进功臣前三。

  大明开国皇帝居然如此和开国功臣开这种大玩笑,这个玩笑还通过了开国一众大臣的审核,没有人撞柱子死谏,这个大明绝对有问题。

  朱元璋道:“他们俩虽然厉害,但年纪大了,不一定好使唤。”

  朱标哭笑不得:“李叔叔就罢了,徐叔叔年纪还不大吧?好啦,有徐叔叔就够了。小将我这里又不缺。”

  他带出的第一批学生虽然大部分毕业,但毕业后很多人都选择留在北方受他调遣。

  北方正好缺人,朱标便继续带着这群学生搞建设,只让几个特别出色的人去别人手下。

  比如已经南下回到南方建造海军基地的汤和,手下就被塞了不少人。

  未来大明的战场基本都在海上,这群学生将是大明第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海军将领。

  朱元璋仍旧有些担心:“他们和你配合少,不如文正和文忠贴心。要不让文正或者文忠留下来一个?”

  朱标摇头:“他们都想立功,我怎么能约束他们?趁着他们还能打,就多潇洒一下。将来他们打不动了,还是要来帮我干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