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文明的特点是其扩张性,文明就是不断地开拓,把自己的尺度像吹汽球般不断吹大,并不在乎它何时爆裂。
在历史上,想想那充满欲望和激情的大航海时代,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文艺复兴唤醒的欧洲文明蝗虫般覆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至于未来,如果文明真能延续下去,它必然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尺度,成为巨大的宏观文明。科幻作家们对这样超级尺度的文明进行了许多生动的描述。如尼文的《环形世界》,描写一个文明所建造的环绕恒星的巨大结构;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人类遍布了整个银河系;克拉克的《2001》中的超级文明,更是用一种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超时空结构使整个宇宙成为他们庭院。
但我们不是在写科幻小说,要对文明的未来进行稍稍严肃些的超远期预测,都必须在数学和物理规律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就不是预测而是神话了。
文明向宇宙中扩张的第一步,当然是它所在的行星系,对人类来说就是太阳系。你可能知道,生物群落以几何级数扩充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假想地球是一个培养基,表面覆盖着一层营养胶体,你把一粒肉眼都看不见的菌种放到它表面的某一点,可能你半个暑假还没过完,这种细菌已盖满了地球表面。如果人类获得了充足的技术能力,他们向太阳系中的扩张也是这个样子,冷酷的经济规律会使他们像狂风般横扫整个太阳系。这时,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行星系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水星和小行星带的金属、金星和火星上的地盘、木星上的液态和固态氢、木卫二上的和土星天王星光环中的水、直到冥王星上甲烷,都是远远不够消耗的!像在地球上一样,人类文明在太阳系中也很快会面临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文明的下一步只能是继续向外太空扩张,这时,它将遇到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光速。
没有任何理论和观测证据证明时空蛀洞的存在,空间折叠更是痴人说梦,以目前的理论基础,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前面说过,为了不使我们的预测变为神话,必须接受这个限制。事实上,以目前可以看到的宇航动力,如核聚变、光压驱动等,使一艘大型星际飞船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已是极其艰难了。这样,要到达最近恒星并返回,就需近一个世纪;而要到达真正有可用资源的恒星并返回,可能需上千年甚至更长,这样的周期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文明社会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未来地球文明在恒星际的扩张,其结果很像蒲公英在风中放出种子,最后长出一束束相距遥远的新蒲公英,它们之间无法建立联系,永远成不了一个整体。如果真的存在阿西莫夫描写的银河帝国,那它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瘫痪病人,它的大脑想动一下手指,那根手指要到百万年后才能收到指令,再过百万年,大脑才知道手指是否真的动过。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宇宙间不可能存在尺度跨越恒星的宏观文明,换句话说,用无限扩张空间尺度的方式发展文明是行不通的。
我们现在换一个思考方式,把目光投向相反的方向。这里再回到开始时蚂蚁的话题上:为什么蚂蚁没有像恐龙那样毁灭而生存到今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个体很小,一个由小个体组成的生物群落所需生存空间和资源很少,因而生存能力更强。同样的空间,可能只够一只恐龙躺下睡觉,对一个蚂蚁城帮来说却是一片广阔的疆土;只够一只霸王龙吃半口的一块肉,却能成为一座蚂蚁城市的全体居民一年的口粮。所以,在大自然中,小个体群落的生存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大自然也许已意识到了这点,从自然选择的趋势来看,生物有向小个体进化的趋势。
减小自身尺度就等于扩张了生存空间,我们把这称为文明的“反向扩张”。
从长远来看,反向扩张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它在技术上要比打破光速壁垒更现实一些。这就需要人类用技术干予自身的进化,不断缩小自己的个体尺度。目前可以想像得到的技术是基因工程,按照目前这项技术的发展延伸开去,不难想像,人类有一天可以像编制计算机软件那样操纵基因,那时的生物学将创造出我们难以想像的奇迹。看看现在的地球上,体积最小的、与人类较为相似的哺乳动物是鼠类,借助于基因工程,人类最终有可能把自己的个体缩减速为白鼠大小。如果人类的个体达到这个尺度,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想想现在我们的一套普通的两室一厅住房,在那时人们的眼中将是一座多么宏伟的宫殿啊!地球对于人类,已是一个现在无法想像的广阔世界。也许你觉得这想法有些滑稽,但当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时,女孩儿们就不会在身高上取笑你了。
这只是反向扩张的第一步,还不是真正的微观文明。考虑到文明的终极发展,这样的尺度缩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给未来的超级文明创造一个充分广阔的空间,人类可能要把自己的个体缩减到细菌尺度!这个想法听起来疯狂,实现它仅靠基因工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诸如纳米机械和其它许多我们现在还无法想像的技术,但与超越光速和空间折叠相比,它至少没有违反已知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从原子级别考虑,细菌大小的物质所拥有的原子数量和每个原子拥有的量子状态,足以存贮和处理目前人的大脑中存贮和处理的全部信息。你可能还是觉得疯狂,但想想要是回到一百多年前,你把现在的一块P4芯片给人看,并告诉它这小玩艺儿内包含的东西,你也同样会被关进疯人院的。
一个由细菌尺度的个体构成的文明是什么样子?世界在他们眼中是什么样子?你可以自由地想像,很快会发现这种想像是最让人心旷神的事。下面,只摘录拙作《微纪元》(一篇描写微文明的科幻小说)中的一段:
……他想象着当微人们第一次看到那棵顶天立地的绿色小草时的狂喜。那么一小片草地呢?一小片草地对微人意味着什么?一个草原!一个草原又意味着什么?那是微人的一个绿色的宇宙了!草原中的小溪呢?当微人们站在草根下看着清彻的小溪时,那在他们眼中是何等壮丽的奇观啊!地球领袖说过会下雨,会下雨就会有草原,就会有小溪的!还一定会有树,天啊,树!先行者想象一支微人探险队,从一棵树的根部出发开始他们漫长而奇妙的旅程,每一片树叶,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还会有蝴蝶,它的双翅是微人眼中横贯天空的彩云;还会有鸟,每一声啼鸣在微人耳中都是一声来自宇宙的洪钟……
科学家们总倾向于从宏观文明的角度来推测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行为和迹象,如一个著名的假设:星际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在恒星的能量,其结果是,它们的世界可能是围绕着恒星的环带状,甚至把恒星整个包裹起来!通过寻找显现这类迹象的恒星,我们就可能发现外星文明。现在,让我们从微观文明的角度思考一下外星文明的存在:如果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们必然会使自己微观化。这无助于我们对外星文明的寻找,却能说明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它们。一个微观文明向外界的能量发散(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必然很小,这便增加了我们探测它们的困难。想一想一个由细菌大小的个体组成的外星种族,就是聚集在你眼皮底下开奥运会,你也不可能觉察到它们的存在。
但微观化并非文明发展的终极,超级文明最终有可能如克拉克在《2001》中描述的那样:“把自己的存在凝固于光的点阵中”,这样的文明已彻底摆脱了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如果愿意,他们可缩为一个原子那样小,或扩展为一个星系那么大。对文明的这种终极推测越来越多地出现于科幻小说中,获本届星云奖的美国科幻小说《引力深井》就是描写遥远未来的一个呈力场和辐射状态的人类文明;甚至这种推测也出现在科学家严肃的思考中,如保尔·戴维斯的科普著作《宇宙最后三分钟》就是这方面的杰作。但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文明已经更多地具有哲学的甚至玄学的色彩了,相比之下,刚才你还觉得无比玄虚的微观文明倒变得实在了许多,更有一些可触摸的质感。
我们可以设想另一种终极文明,比起那与神和幽灵无异的力场文明来,它具有的是无可比拟的宏伟壮丽,这就是最后宏观化的微观文明。微观文明向宇宙扩张的结果必然使自己的空间尺度再次宏观化,但这与大个体构成的原始宏观文明有质的不同,它是文明的又一次升华,是生命在宇宙间谱写的最宏壮丽的乐章!对这种文明,我只描述一幅图景,余下的你自己来想像:
一只宏伟的星际船队驶入太阳系,它们的每艘飞船都有月球大小,但这些飞船却是由几千个细菌大小的宇航员驾驶的,他们聚在一起我们也只能用显微镜看到。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像都是软弱无力的。
刘慈欣 2001.09.14 于娘子关


第3章 海水高山
刘慈欣
“我不赞成你的生活方式,帆船赛不是你这种玩法。”冯凡在无线电耳机中听到石村一郎说,他们驾驶的两艘单桅帆船,梦想号和剑鱼号,正相距几百米并排行驶在大西洋上。与冯凡一样,这名日本人也是这届帆船赛中最不起眼的选手,但他至少有大公司赞助。刚从蒙塔哥出发五个小时,他们已经落后了,其它的帆船已变成了前方天水连线处的点点帆影。
“实现儿时的梦想而已。”冯凡简单地回答。他是个幸运儿,两年前买彩票中了六百万元的大奖。这之前,他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很远的中国大西北循规蹈矩地生活着。中奖后,却突然用这笔钱买了一艘运动帆船,到海上开始了训练,要参加百慕大帆船大赛。对于这项昂贵的运动,这笔钱还是不够,他就又卖掉了房子和所有家产,这使妻子也离开了他。
“冯,就凭你的训练和实力,最大的成功就是避免当最后一名。为了一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比赛,丢弃了后半生的美妙生活,真是……其实对你来说,最佳的选择是在海滨别墅的电视中欣赏帆船赛。”
“实现梦想而已。”冯凡重复道,全神贯注地掌着舵。这时夕阳正从天边落下,海面如缎子般平滑。
“冯,我不是来和你谈梦想的,是想让你看看现在天空中出现的第一颗星星。”
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这时不应该有星星,冯凡抬头看了一眼,却在正上方的天空中真看到了一颗,他随口说:“是金星吧?”
“你不是一名合格的航海者,即使在使用GPS导航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熟悉星座的位置,也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古老的六分仪。不,那不是金星,那个位置现在不应该有任何星星。”
冯凡又抬头看,这次他被那颗星吸引住了:“它好像在变亮!”
“这我早就注意到了,还有更奇怪的事儿呢:它好像在显出形状来!”
冯凡仔细看那颗星,证实了石村一郎的说法,那颗星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小小的圆形,那圆形在很快扩大,转眼间成了天空中一个醒目的发着蓝光的小球。
“冯,我预感到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石村一郎说。
不,不要在这时……冯凡在心里说。
与他的愿望相反,天空中的小球仍在急剧膨胀,像吹了气似的,很快胀到满月大小。
冯凡又听到石村一郎说:“我在听耳塞式收音机,里面正在说这件事呢……天啊,你知道那是什么?一艘外星飞船!!”
“你疯了吗?!”
“等等……我也觉得他们疯了,可他们说的真像是那么回事!那个东西早被观测到了,现在才证实它是什么,可已经晚了,它正在高速向地球扑过来!!”
冯凡把通话频率切换到竞赛裁判组的频道,想问问是怎么回事,通讯正常,但那边没人回答他的问话,耳机里只听到一阵惊慌的嘈杂声,他只好又把对讲频率切换到石村一郎的波段上,正听到他说:
“……他们说这艘外星飞船有月球那么大呢!天啊,太可怕了!”
冯凡再抬头看,那个太空中的球体看上去已远不止月亮大小了,它的内部现在可以装下十个月亮,占据了天空相当大的一部分,这说明它距地球比月球要近的多。“……他们说它停下了,正好停在三万六千公里高的同步轨道上,成了地球的一颗同步卫星!”
冯凡这才发现球体已不再继续变大,“同步轨道?那就是说它的运行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一样,它悬在那里不动了?!”
“是的,它悬在那里了!”
冯凡凝视着太空中的球体,它似乎是透明的,内部充盈着蓝幽幽的光,看上去深不可测。这样一个巨球悬在空中,海洋笼罩在它的蓝光里,世界一时变得十分怪异。
“那……我们怎么办?”他茫然地问。
“怎么办?当然是返航了!”
“返航?”冯凡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不……我怎么能返航?你知道,这比赛对我意味着什么!”
“嗨,都这种时候了,你童年的梦想还有什么意义?这比赛又有什么意义?!你知道外星飞船是来干什么的?它对地球的询问一概不回答,它是来毁灭地球的!!”
“你怎么知道?为什么要毁灭我们?”
“……不管怎样,这个世界要发生大变化了!”
冯凡沉默了几秒钟,坚定地说:“我的梦想没有变!”
“可裁判组和竞赛委员会都联系不上,比赛已经取消了啊!”
“那我也要航行下去!”冯凡这话像是对着太空中的巨球说的。
“随你的便吧,不可救药的梦想家。”石村一郎说完,中断了与冯凡的无线电联系,冯凡远远看到剑鱼号在转向返航。
冯凡驾着梦想号继续向前行驶,不断遇到返航的其它参赛帆船,最后遇到的是新西兰人威斯特驾驶的火焰号,两船在很近的距离上交错而过,这位上届百慕大帆船赛冠军站在舵位上默默地看着梦想号驶过。
现在,只有梦想号这一支孤帆在继续着驶向百慕大的航程。
冯凡知道石村一郎说的没错,这世界真的要发生大变化了,他努力做好应对这种变化的准备,但正在发生的事还是远远超出他的想像。
他看到,前方的海天连线开始弯曲,变成了一条向上拱起的正弦曲线。原来,前方的海面隆起了一个水包,这水包急剧升高,像是被来自太空的一支无形的巨手提起来,最后它升到了顶天立地的高度,变成了大西洋上的一座海水高山!水山呈巨大的秃锥形,它的表面反射着空中巨球的蓝光,而落日暗红的光芒又从它的另一侧隐隐透过来,使水山显得妖艳而神秘。
冯凡有在恶梦中的感觉,恐惧渗透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但有一个现象提示了他:水山圆滑的山顶直指着太空中的巨球,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联系。这现象多少唤回了他的一些理智,做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他很快明白了水山的成因:外星飞船拥有巨大的质量,它在同步轨道上运行时,悬在大西洋上方,它的引力拉起了海水,形成了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