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这样,同仁堂倒想一试。”白大夫眼睛一亮,有了皇家这么一个大客户,他们同仁堂就有信心做京城第一的药铺了。

“好!到时说不得你们就得成京师第一的大药房了!”青妤笑着点头,反正不知道现在他们是不是,但在她那时代,同仁堂就剩下一个贵了。他们家的东西,愣是比别家贵得多。不过就算这样,也还是有人买。这就是江湖的地位,没法子。

“谢…”

“您别忙着谢!还是那句话,差一点,本宫就让人去拆了你们家招牌。皇上的圣誉不容亵渎。”青妤说得云淡风轻,但每一个字却也是打在白大夫的心上。不过这个‘怕’字是青妤特意写在他心里的,别糊弄,敢糊弄,你们一家子就完了。

而小李太医就剩下佩服了,之前他们一直在说药品怎么办的问题,在宫内办医务所,在宫外办善医馆,这些都是要有大量的药品做支持的。想想药局司的尿性,他和李老太医就只能呵呵了。

但是看看皇贵妃说的,她按着行会的标准来收药,还说什么不是进货价。跟她给了人家多大的便宜似的。他都不好意思说,宫里进药价是行会价格的千倍。就凭着这一点,他就相信皇贵妃能成事儿。能成大事儿!

“你笑什么?刚刚听本宫说了那么多,听懂了吗?”

“嗯,倒是知道娘娘的想法了,特别是招供奉这招真是太好了。而且一半太医院,一半药商,大家相互制衡,倒是极好的预防之法。”他不好意思说价格这个真是太好了,怕再刺激咸丰。

“嗯,听懂了回去写个条陈出来。善医堂怎么办,医疗章程、药品的选用章程都要。三天够吗?”

“啊?”小李太医愣了半天也没想出来,这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你不做本宫让你爹做?做不好,本宫再骂他?”青妤好脾气的跟他再商量。

“娘娘!宫内的小医务所无所谓,但是善医馆,臣与父亲谈了很久,真的不成。这个微臣父子真的干不了。”小李太医无语了,幽怨的看了她。

因为之前青妤跟他们说的是免费,免费这个在他们看来,真的不可能。就算是现在青妤把药价给降下来,但是这个开起来容易,但是坚持下去却很难。

第93章 不能难就不做

第四更

“同仁堂平日会做些赠医施药的事吗?皇上一片仁心,知道哪怕是京中也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吃不上药。正责令本宫想法子,小李太医是宫里的,您看,他也没什么法子。”

青妤也知道免费看诊是可以的,但是免费拿药是绝对不成的。在现代免费看诊,就跟骗子差不多,说跟你免费看病,但是你得高价在我这儿买药,其实这个是不对的。

就跟修车一样,人家一小时的工时费收走,修车人的心就跟滴血一样,觉得我买了你的零件,你为什么还问我要工时费。我不是让你赚了利润了吗?就跟人家的劳动不值钱一样。但这就是现实,就算她把药价正常化了,但是还是供不起所有人免费来看病,拿药。

“没有特别的,就是有时街里街坊的,真的知根知底出了事,偷偷的能帮就帮一把罢了,可不敢告人。”白大夫苦笑了一下,他们怎么敢明目张胆的赠衣施药,不怕树大招风啊。而且也跟刚刚小李太医说的,这个真的送不起。

“这也是本宫所想的,就算办一个善堂似的地方,就算是为了磨练初始太医的医术,只怕也不容易管。可本宫向不肯因噎废食的,光想着难处,就真的啥也不用做了。你看,咱们怎么能一面让百姓感受到皇上的一片慈心,一面又不会乱?”

“娘娘,这很难。现在地方不是问题,医学生们也不是问题,可是若是全免费,就算是您把内库全部的银子拿出来也是不够的。”小李太医忙出来说话,这些日子他除了给咸丰和青妤看诊之外,全部时间都用来想这个了。困难比他想得大!

“原本本宫也觉得难,不过刚刚白大夫却是帮着本宫想到了法子。”青妤笑了,侧头看向咸丰。

咸丰一怔,刚刚白大夫的话他也听着呢?他并不觉得这位白大夫给青妤出了什么好主意,不过他顺着她的目光看到了那两本医案。突然灵光一闪。

“医案?”

“对,咱们可以准备一些特制的小册子,每一个来看病的人都可以拿到一本,若是小病,马上能好的,写了方子让他们去外头抓药,到时跟各大药房说说,拿着这种医案的病人抓药就便宜点。我们照顾不了所有人,所以只能照顾一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有重病的人来了,可以就凭着那个册子来看病,减免药费。”

“若是有钱人呢?”小李太医忙问道。

“你要在门口写上济贫馆,门口一个大碑,写上皇上的善意。从一开始就要表明,这是给穷人看病的地方,所有人进门洗手。而且每个人都得自己去看病。再说了,都是医学士去看诊,一天只有一两位坐堂师看着,有钱人哪敢受这个气,冒这个险?”她可不会派名医出来看诊,那里就是给医学士们一个学习的地方,是培养医学士的场所。有钱人、当官的,还是迷信名医的。

“万一呢?”小李太医可不敢担保,有时有那免费的,他还想去试试呢。对有钱人来说,不是大医,又能抓到便宜的药,为什么不去。

“京里乞丐身上都有户籍,都是被朝廷记录在案的。去领小册子,也得把户籍抄上。所以本宫一再说,这小册子要特制,外头一定做不了的。至于说你说的万一,真的有万一又如何?因为有了这些万一,于是我们就不做了?”

青妤笑着看着下面的人。其实她很清楚,这些问题都没法避免。而且弄不好,那些真的穷苦的人,可能会干脆去拿药,拿出去卖掉,赚差价。反正他是真的有病。

这种问题想解决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要费无数的人力、物力。不然后来有个大学校长后来干脆不在图书馆设管理员了。为什么,请个管理员一年至少得五六万人民币。但是他一年能丢五、六万块钱的书吗?

“娘娘,那按什么标准来确定何为重、何为轻?”白大夫此时倒没那么怕了,他也认真的思索起来。不能因噎废食,既然一定在做了,那就想细点。

“那您看本宫是重,还是轻?”青妤看着白大夫。

白大夫怔了一下,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我这样的,就算轻,不要治。你们要治的是有明显病症的。会痛苦的!你们能帮着他们减轻些痛苦,让他们能感受到皇上的慈心与善意就成。”

青妤根本就不会让他们回答,而且她也相信,自己这算是富贵病,一般老百姓,不是痛得受不了,根本就不会去看病的。除了怕费钱,更重要的是,怕耽误工夫。

青妤自己在现代除了单位组织的体检,她只要不是病得受不了,根本就不会去医院。当然,她也少有什么病得受不了一说。成药的发达,人人都是大夫,头疼脑热的大家都会拿个医保卡去药店。去医院的,除了给孩子看病,就都是外伤,还有急症了。

“对了,若是小孩子得了急病,你们别按大小病了,就得按着轻重缓急了。先给治,再说其它。”青妤想到孩子,忙又说道。

咸丰的脸色一暗,他再一次被青妤感动了,自己没孩子,却还想着别人的孩子。

“皇上,天下百姓可都是您的子民,他们的孩子,就是咱们大清国的未来。”青妤看到了咸丰的无奈,轻轻的拉着他的手。

“这事先在京里试行,好好积累经验,慢慢的向各大城市推广。所以你们不用急,朕要的不是政绩,是经验。”咸丰是政治家,忙嘱咐着。

“还是皇上圣明,这些事儿,臣妾就想不到。”青妤忙夸了他一下,看看自己的医案,想了下,“小李太医,以后让那些医学士学白大夫这么开药,看这些药方,都没什么贵药,还不是把本宫治回来了。以后,你教徒弟也是,别总以为贵的就是好的。以后本宫跟皇上的药,也要慢慢的改过来。”

“是!”小李太医明白青妤的意思,他们这些太医习惯了开好药,反正用的是宫里的,用不着省钱。但以后,他们面对的可不仅是宫廷了。现在青妤这么说了,也是表明他们以身做责,以节省为要。

第94章 历史提前

第一更

八月时,青妤终于被宣布她的病有了阶段性的改善。而更好的是从江南传来消息,英国人原本想去南京见洪秀全的,人家才不介意谁当家呢!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利益就好。

不过杨秀清突然暴毙,让他们迟疑了起来。人家也不是傻的,突然的变数,就能把现在的局面改变。

要知道杨秀清自咸丰元年起起任太平天国正军师,总理“国事”。在他的管理下,太平天国高度中央集权,全国大小政务全部集权到中央政府,洪仁玕立法制宣谕中说:“即末秩微员,升降必由天廷转奏,片文双字,刊刻必自京内颁行”。

杨秀清严格维持秩序和执行纪律,据《太平天国的政治与宗教》记载:“一切人等,无有例外,各有派定的岗位与职责,而全体动作各按轨道,循规蹈距,如同钟表的机件”。

杨秀清择才用人,赏罚有度,《贼情汇纂》中记载:“其法至严,凡有失利取败,违令私财,重则立斩,轻者责降,不敢徇情,略无姑息。有功亦破格升迁,赏不逾时,而桀骜不驯之徒,遂群焉俯首,甘心服役,至身临矢石而不惴,膏涂草野而无悔矣”。

不得不说,他们五十万人,一万多条船真的是挺进南京城的。但进了南京城好些事儿也就不同了。

那会儿杨秀清代“天父”发旨,发的可都是针对内部斗争的。原本太平天国初期,遭遇无数困境时,杨秀清就是靠着他能与“天父”沟通稳定军心,让他们不断的壮大。

洪秀全从依靠,到此时的受制,但也知道,此时这种局面是他自己造成的,想限制,想夺权,他都不好做了。突然杨秀清被天雷劈死了。洪秀全立即“传旨”,说杨秀清假传“天父”圣意,这就是天父的惩罚。

说完了,就让自己心腹北王韦昌辉去收编杨秀清的势力。而杨秀清下头的人也不干了。原本,几次洪秀全快完了,都是杨秀清以‘天父’之名,做法保全。可以说没有杨秀清就没有所谓的“天王”。两方人马,一触及发。

洪秀全只能召回带兵西进的冀王石达开。他手上那只部队是最强悍的。

其实这一切与真正的历史高度重合,只不过大大的提前了。历史发生在一八五六年八月,咸丰六年的事。杨秀清那时自我膨胀,假传‘天父’旨意,让洪秀全改封他‘九千岁’为‘万岁’。

这个洪秀全怎么忍,但是之前对他有利的‘天父’传旨,他都听从了,现在这个,他若不听,不是自打嘴巴吗?不能听,也不能不听,于是便让韦昌辉半夜带兵冲进了东王府,把里面的人杀光。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从这一次内讧由胜转衰的。

开头不同后续其实转了一个弯又回到原点,杨秀清是请神时暴毙的,但其家人队伍都还在。韦昌辉这个北王势力并不强大,若是按着历史半夜行事,还行。但真的对上只是没有杨秀清的队伍,他就不怎么能占便宜了。

洪秀全也看出形式不对,面上斥责了韦昌辉,但对杨秀清的势力更加忌讳了。于是重回历史的轨道,某天半夜里,杨秀清府,还有其实追随者的府邸被血洗。一时间南京城内血流成河。洪秀全不得不说是个人才了,他也跟历史里一样,立即派人拘捕韦昌辉,杀他以平众愤。

所有人不再说话了,而这时,冀王石达开终于赶回来了,这回大家一块在城门口欢迎着他的归来,等着他来稳定大局。

而这一举动,再一次让洪秀全警觉。他已经好不容易把东王、北王除了,现在又来一个冀王。但他也知道,他不能再杀了,又下了一道旨意,感念“东王”,于是把自己第五子过继给东王,承袭爵位。

其实此时无论洪秀全做什么,大家其实都看着呢!就算这回恭亲王什么也不做,他们就得把自己玩完。更何况,里头还有一个成事可能不太足,但败事一定有余的恭亲王。

恭亲王是谁,那是从斗争里玩阴招里滚大的,他派出的人也都是心腹,这手更是玩得出神入化。

人家也看清形势了,上层不用他们来针对,他们也得把自己玩完,于是把功夫都放在下头人身上了。

其实这也是咸丰听青妤说的。老百姓其实最是善良,洪秀全能忽悠他们,只是因为一个均田地,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您想,他们连让京城百姓免费看病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他们所说的那些纲领了。洪秀全做不到,也就注定了他必然会失败。只要让老百姓知道,洪就是个骗子就成了。

咸丰也就这么跟恭亲王说了,恭亲王不会告诉心腹这是皇上说的,只是让他们这么办。原本南京城就富庶,对这些城市的居民来说,均田地,免赋税也还是有吸引力的。原本都是个农耕社会,就算居住城市谁不想要点地。

所以洪秀全用三个月就打到南京,从几万人一路增加到五十万人,一万都艘船。他也称了帝,有建了都。可是其它的,就没了。之前的纲领都没再提,其实不是不提,而是他们也在他们的朝廷里商议过,怎么商议都没有用。没法实现!等着杨秀清一死,人家就忙着内斗去了。也就更没有人去管这些事了。

老百姓不管你们怎么想,他们的想法很朴素,你们这么说了,我们才支持你们的。现在你们成功了,就不管我们了。让我们怎么办?

这其实比不给他们希望,更让他们觉得绝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得罪了朝廷,已经回不了头了。

而那会儿,所谓的天王还在跟各王混斗呢。今天你带兵杀过来,明天我带兵杀回去。

弄得原本居民们都没法好好做生意,好好的干活。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之中。这会儿,恭亲王的人就忙起来了。安抚了民心,“对于百姓,朝廷绝不怪罪。”

顺便告诉老百姓们,各地的官兵们也就都慢慢的向南京围拢。这些长毛鬼日子长不了了。大家立刻看清了形式,各种的逃离出城。

第95章 没有信仰

第二更

等洪秀全回过神,南京城里就只剩下他们了。包括那些半路跟随他们的兵丁都跑得差不多了。留下的,都是跟他们从广西跑出来的那些。曾经号称的五十万人,此时城中也最多十万人了。没有百姓,没有人管理,南京城此时又空又乱。

不能说他们是后知后觉,而是他们走得非常隐密。这不得不夸一下李鸿章和曾国藩了。他们跟着僧格林沁的队伍来了,看到南京城的情况,一下子灵光一闪,我们不能打,还不能慢慢的‘化’了他们吗?

化就是感化,还是用六王的人,加上李鸿章和曾国藩带的各自的民团。大家都是汉人,又还是民团,大家想法一致,慢慢的把百姓都劝了出去。然后都是各有七大姑八姨,这一路上总有些看热闹的小屁孩子跟着跑出来,以为真的能怎么着,结果跑了一路,现在也看明白了,觉得不是他们所想的,于是看着百姓们都跑了,想想也偷偷的跟着百姓跑了出来,自己跑回家去了。

僧格林沁其实对这个还真的不怎么感冒,他是真正的军人,让他不打仗,却去让百姓跑,这个完全就不是他的风格。不过李鸿章好歹也是监军,又是自己让他掌握着军需,他和曾国藩都是那有三寸不烂之舌的主,僧格林沁真是被他们俩烦死,最后只能安慰自己,皇上说了,只围不打,他也算是遵从了圣旨。

但也不能什么也不干,于是他干脆把自己带来的兵和各地汇集的兵都拉出来狠训起来。这个李鸿章和曾国藩非常支持,李鸿章特意让徽商银号拿了二十万白银就堆在校场的中央,在南方大太阳下,闪着耀眼的银光。他可是记得自己那天看到满场银箱时,那份震惊。他也学学咸丰,拿现银出来激励士气。

这样双轨的运行之下,洪秀全是先发现自己被围了,但他不是很担心,因为他已经招回了出征的石达开,他带着准备西进的大军,他根本不信一打就散的朝廷兵丁能把他们怎么着。他一路太顺利,根本没当一回事儿。

但石达开早就发现问题,他带兵一回南京,就知道问题严重,他有劝过洪秀全,可是看看洪秀全那不以为然的态度,也就明白,这一切就是洪秀全所主导的。

他的心一下子就灰了。想到前明的李自诚,为何败落那么快?人家好歹打进北京城才开始杀功臣的,而这位就这么迫不及待?他此时已经认定,杨秀清的暴毙就是洪秀全所为了。

灰心之下,他也就称病回家读书。这会儿,南京城已经被团团围住。看到城外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的校场,还有震天的练兵之声,他知道大势已去。他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带着他的一万兵丁脱离太平军。他是真正有信仰的人,他加入太平军,是真的想推翻满清,恢复汉人河山。

他不会投降鞑子,可是他也不想跟着自己的那些人,白白的跟着送命。他能做的就是闭门读书,看看什么时候洪秀全能自己明白过来。

一直到洪秀全招他入宫,石达开对着来招的太监笑了起来,这位也用太监了!他低头看看自己桌面上划的日期牌,每过一天,他都划一个大大的红叉,看着那满桌的红叉,他只能仰天长叹。让太监在外头等着,石达开拿剑自吻,一了百了。

石达开的自吻成了压断了太平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洪秀全才发现石达开的家人早就跟着逃难的百姓一块出城去了。而曾经他自己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早就花整为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城中残留的兵丁,只要投降,他们就能换上民团的衣服,不被追究。这样又消失了几万人!

一个空空的南京城,满地都是垃圾。洪秀全此时他已经无人可用,无兵可守了。逃?被城外各处都被封得死死的。连一个苍蝇都别指着飞出去。

僧格林沁也不打,就在外头练兵,由着洪秀全和他的几王还有跟着他的那些乡亲们在那惶惶不可终日。

“就这么完了?”青妤在宫里听着咸丰给他讲故事,听得大笑不止。这段历史她不是知道的很清楚,但是她跟咸丰一直在说,老百姓很善良,只要日子过得下去,他们一定不会造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此时对百姓一定要怀柔。

李鸿章和曾国藩不用青妤教,他们比青妤知道,所以这回都是他们主导的。他们的民团这回大大的壮大了。而李鸿章也在这一战中,得到了启示。宋时的冗兵之祸,其实就是哪里有了灾慌,就让那些灾民组成民团之类的组织,让他们有口饭时,等年好了,再让他们回去种地。但是李鸿章他们认为,现在这种情况,江南大灾之后虽说朝廷求援及时,但还是灾民满地,一个不小心就会激起民变,所以他们上折子,请求让这些人成为民团。

“皇上怎么看?”青妤想了一下,觉得有点问题。明明就已经说了,这是宋时冗兵之祸的根本,为什么还要提出?

“朕想跟你商量一下,这样好吗?这样,民团可就比绿军营,八旗军人还多了。”咸丰咬着唇。他想的可是跟青好想的完全不同。

“现在江南多少兵?”

“加上后来的民团,有二十万人了。”咸丰也头痛,洪秀全之死,他没什么感觉,但是石达开的部队可是化整为零离开了南京城,那时为了大局,李鸿章咬牙让他们走了。但是他们很明白,这些人很快就能再一次集结,成为一股势力。这也是他要更多兵的原由。这些人可比洪秀全那屡试不地的洪秀全强多了。

“跟李鸿章说,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去帮百姓灾后重建?才八月,江南天好,抢着再种季粮食不比别的强?把那些灾民招来当兵,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快点把二十万人撒下去,帮着百姓去干活。还有,要再拨一百万两银子下去。表达您对江南百姓的关切。”

“让兵帮民?”咸丰怔了一下,他还真的没想过这个。

“之前屯兵不是也让兵丁们闲时为兵,忙时为农?自给自足!”青妤这些书可不是白读的。

咸丰想想也对,忙跑了出去,召人商议,这个得快,不到一个时辰,八百里加急,从宫里飞奔出京。青妤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她真没好意思说,这些兵丁不是人民子弟兵!想想自己看到灾难发生时,都是那些当兵的冲在第一线。怎么到了大清,当兵成了救济?难怪一打就散。可见一个没有信仰的军队,其实也是没有灵魂的。

第96章 不能被洋人推翻

第一更

洪秀全的结局是被一个太监杀了,然后太监被洪秀全的妹妹杀了。里面的人都疯了。全自相残杀,一个也没留。闹剧般的太平天国在这个时代,以闹剧般的形态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灰飞烟灭。

青妤让人整理了所有的资料,自己做序,让人刊行全国。咸丰看完了,其实也有不同的意见,他看来,这是自暴其短。但青妤的文章,他却是喜欢的。青妤当然不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一个“笔者”为名。

青妤也举了前明李自诚之例,然后把太平天国最后的结果一谈,着重写的是,李自诚当时的纲领为‘迎闯王,迎闯王,迎来闯王不纳粮。’而洪秀全的口号是什么,‘薄赋税、均贫富’。然后青妤就开始算账,用数字告诉能识字的人,他们这些口号都是一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通篇没有一句不让人造反的话,但她却在暗示如果有人忽悠你们造反,请先想想,他们说的可不可能实现。你要不要帮这些人去实现他们先富起来的愿景。

“你真的不反对他们造反?”书找了一个民间的印书坊去印,去发,咸丰拿着还散发着书香的书看着青妤微笑。

“真的,只要他们提出的纲领我觉得能接受。”青妤点头,她是二十一世纪走来的,她有自己的好恶,但是她好歹也是一个现代人,看看世上仅存的那些王室,说实话,她就算是满人,也不觉得这种制度有什么好的。

不过,两害相较取其轻,他们现在主要敌人是那些野心勃勃的洋人。所以她现在支持咸丰自强。但是真的有个更先进的人站出来说,他们能抵御外敌,请他们君主立宪,或者干脆让他们退位,她也不无不可。但现在明显的,这些人并不可能成为比咸丰更强一点的人,她也就只能自己努力了。

“什么样的纲领你能接受?”咸丰笑了,原本就是夫妻之间的闲聊,用不着太认真。

“不知道,等他们出现时,我就知道了。”青妤笑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对这个国家最好,不是她来说,而是老百姓自己说。青妤看着咸丰,“皇上,你愿被人推翻,还是愿意被洋人当傀儡,做儿皇帝?”

“我不愿被老六推翻!”咸丰下意识的说道。

“若是汉人呢?”青妤迟疑了一下。

“当年老祖就说了,若是他们不愿我们留下,我们就回去。”咸丰这倒是很淡定了,这些日子,他看奇瑞的信,他也向往起关外的自由自在了,连看老七的信,都觉得他的心胸开阔了许多。不如归去,是他脑子里常常转的话。

“不用回去,我们其实早就与汉人融为一体了,休戚相关。”青妤长长的叹息了一声,回去?回哪!真的裂土分疆,那才是民族的罪人。不过,咸丰根本就不是末代皇帝,离清朝完结还有五十年呢。自己跟他说这些其实也没用。

“好了,说这些做什么,你明天要见英国留京的一些夫人?”咸丰决定换一个轻松的话题。

“是,真的说了好久了,老七是给臣妾请了几个通译,不过通译里没有女的,臣妾也就没学,只让通译在宴会那天在场就好。”青妤这些日子可没闲着,除了处理内务府的事之外,就一直让理藩院去找层级较高英国人。好在上海有开放口岸,在开放口岸设立了公使馆。

而南边的局势不稳时,上海公使也电报回国,问支持清廷还是太平军。当然回复是让他们保护侨民与租界安全,其它的不要管。

在青妤准备接见这些夫人时,也三个月了,正好南方太平军兵败如山倒,英国方面立刻反应,而广州那边公使二月求见叶明琛,想要递交国书,结果被拒绝,接到了信,五大口岸的公使夫人也就全坐船都到了天津岗,等着青妤的接见。反映算是很迅速了。

“听老六说,这回五大公使夫人全来了,就住在理藩院准备的宅子里。”

“嗯,之前理藩院让他们学礼仪,我让他们算了,各有各法,用不着弄这些虚的。不过老六这回做得很好,五大公使夫人都来了,真是太好了。”青妤笑了起来。

“为什么?”

“因为他们全来了,法国政府也向老六交了申请,求见我。”青妤对着咸丰又笑了起来。

“鹬蚌相争?”咸丰看青好的坏笑,差不多明白青妤的意思。

“差不多,我们先见英国人,臣妾已经听说了,法国的公使夫人们也到京了,而且还带来了法国精美的艺术品。”

等了三个月,让自己这位宠妃接见,这是一种重要讯号,没看到法国这回是直接由他们的政府支会了理藩院。这对他们来说,是与清廷的一种直接沟通的渠道。不然怎么这么上赶子。

“艺术品,你很想要?”

“不!我觉得咱们的做得更好。”青妤插头,想到自己在英国博物馆里看到中国的艺术品的那种心境,真的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当时学习时,去法国看中国宫,那里有一间是中国工匠做起的,没用一颗钉子,引得世界的惊叹。那导游说什么,了不起的是曾经这些工匠,不是中国人。听着让她这个小留学生无比郁闷。所以她一直没改过国籍,她就是中国人。

“你这样是不是说叶公好龙?你自己说曾国藩瞧不起洋人,这不对,你呢?你也瞧不起他们吧?”

“不,臣妾从来不敢瞧不起任何一个人。您看,这回内务府的事。原本臣妾以为会很难,结果其实做起来并不难。和户部一块清理了欠款,把该还给那些贵族,官员的产业还了,现在是不是没人说您不该清理内务府?连臣妾那嫡母都送了一个玉观音进宫。我给了她女儿一个名副其实的亲王府。”青妤笑了起来,深深吸了一口气,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联络一方,打击另一方。古往今来,这种平衡永远存在。

她坚持归还产业,就是笼络贵族与朝臣,就像这回咸丰为何让端华肃顺入阁,这也是笼络的方式之一。

第97章 招见

第二更

这些人其实总在说什么祖宗家法,祖宗有什么家法?他们真正的祖宗家法是草原法则,把这些家伙扔进草原,只怕三天都活不了。这些贵族们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他们早就被养废了,手无兵,而他们的权利是皇家给他们的。

这回青妤不阻止咸丰刀向内务府,其实也是想看看那些人的底限在哪。说是刀向内务府,但是剑还是指向了相关的贵族。

咸丰还少了前内务府总管的家,那位也是姓爱新觉罗的,那时反弹也是最大的。因为咸丰动了大家的蛋糕。不过,在青妤开始归还产业时,这种声音就没有了,当然,咸丰那回的处置之法,还是让青妤气闷了。他竟然只是抄了家,去除那位的宗籍。

其实这个结果最不好。对那些包衣们看,觉得咸丰食言了,对宗室网开一面;而对那些宗亲们来说,却无关痛痒,两头都没落到好。只是,这个咸丰在前头处理完了,才跟她说的,她也就没再说啥了,没有意义了。

不过这件事倒是让她更加鄙视那些皇族了。因为他们并不算是真的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只支持他们自己罢了。

这块蛋糕动起来,倒是一点也不难了。有了这份认知,她动起来就容易了很多,目前内务府从低下办事的人中,挑出能干的带上宫里受过训的太监,把那摊子都支起来。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她可以把六院十二司的章程全改了。

反正人都杀光了,新来的人也没章程,她的章程就是章程。她原本就是管这个的,建立制度,然后只是让他们好好执行就完了。最重要的是,户部的查账高手们被她独立出来了,以后他们就是只属皇帝的监查部。他们只负责查账,什么也不用管了,有了这么一个部门,六司十二院的新人们也就彻底歇了。

青妤需要的是一个平稳的过度,目前为止,过度得还不错,从上月的账目上看,今年她们就可以把宫中的消耗,控制在清初时的水平以下。而她相信,再给她几个月,她可以实现零消耗。而明年,她是可以实现盈利的。

当然,这个是她的专业,用一年时间才实现转亏为盈,已经是在给这些人面子了,让她稳扎稳打罢了。她给自己一年时间,用一年时间让这些贵族们只能跟着她的指挥棍走。

咸丰知道她的每一步,她每一步都会跟他反复的商议,让他以为,这些是跟她一块想到的,这是自己的政绩之一。就像现在,他们谈对洋人的处置之法,这些都代表了一种态度,咸丰惯性的开始盲目的信任青妤。

接见的地点就是御花园,青妤还特意叫来了杏贞,这些日子,杏贞也跟着她读了不少书,外头的政事青妤不会跟她说,但是给她挑的书都是有目的的。

青妤此时不想弄死这位了,因为他的书里也有过前朝的那些穿越人士为了不让满清的建立,真的做了不少事。但历史在那位那儿转了一个弯,又回到了原处。

现在青妤和之前没动杏贞的想法又有了不同,之前是觉得不好不教而诛,但现在,她觉得,我既然改不了历史,那我改人总可以吧,万一自己跟慈安一样早死,那么这位慈禧别那么败家就好。

杏贞也知道这些日子,青妤病着,可还是会每天见见自己,跟自己聊一下,她也会感受到青妤是想告诉自己一些东西,但是什么,她没说,自己又不懂,弄得她都要急死了。

结果让她跟她一块出来见这些洋女人,杏贞看到她们露出半边前胸的花边裙子,脸都红了,眼睛都没地放。一时间自己都窘迫起来了。

青妤笑着拍了她了一下,对着那些对她行了屈膝礼的妇人们点了一下头。请他们坐下,这些妇人们也不是什么贵族,他们对皇室还是充满了崇敬的。青妤看过一位夫人写的游记里,就对慈禧充满了敬意,说她十分美丽而且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也是她为什么非要在宫中见这些人的原因。

她要建立一种沟通的渠道,有事别经过那些官员了,直接报到她这儿来,也许能让她们有更多时间来准备。

慈禧只能坐直了身子,力持镇定的听着他们说话。

第一次的见面用不着太多时间,皇室有皇室的尊严,这就是一场非正式的见面,让人知道,大清的皇贵妃殿下有意与她们交好即可。

当然,让青妤十分高兴的是,有一位公使太太是会中文的,因为她的丈夫之前随着东印度东西一直在亚洲,转到大清之后,她觉得这里的人比印度人顽固多了,除了少数通译,其它人别想让他们学说英文了。她只能自己学说中国话。

青妤笑了,她虽说中学就在英国读书,但她还是中国人。她此时特别为中国人骄傲。真的,他们跟印度那些人当然不一样,他们绝不会像印度那样沦落到成为他们的殖民地的。不管自己在不在,中国也从来就没有沦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