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接过刘如意的竹简,随意地看了一眼,赞许道:“甚好。”其实他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看着穿着厚厚的袄袍也显得削瘦的刘如意,刘盈皱了皱眉道:“如意,汝应随朕早起练箭。”

看着外面的大雪,刘如意打了个寒战,他这些天顶多是陪着刘盈早起哇,他在猎场旁围观而已。这殿内烧了火炉,温暖如春,若不是生命受到威胁,他又怎么肯大早上的起来练箭?刘如意已经和刘盈混熟,知道他的这个皇帝哥哥心肠很好,便故态复萌。归根到底,他不过是个娇生惯养的小公子。所以他一个劲地摇头拒绝,使出十八般撒娇大法,让刘盈无力扶额。

刘盈有时候觉得这个十五岁的刘如意还不如八岁的刘恒懂事,也许当年他父皇最吃他撒娇的这套吧。

小黄门送礼餐点,刘盈率先举箸将每道菜都尝了一口。这并不是他讲究,而是怕送进来的餐点有问题。就算是旁人试毒他也不相信,宁肯自己来。

刘如意看在眼中,更是心中感激。

刘盈吃过了几口之后,察觉没有什么异样,便点头示意刘如意可以吃了。

刘如意指着一旁道:“皇兄,这床头的漆盂,为什么里面总是有着半碗水啊?”

刘盈的视线顺着刘如意的手指,落在了床头放着的震仰盂上。他怔忪了好久,才淡淡地岔开了话题,并未回答。

刘如意吐了吐舌头,不以为意。

翌日,刘盈起身的时候,看到身旁的刘如意睡得正香,便不忍叫醒他,悄然起身独自去练箭了。回来之时,却见殿门前随侍的小黄门一个都无。

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的寒意,刘盈大呼着刘如意的名字,疾步走入殿中,却首先看到了滚落在地的震仰盂。

盂内空空如也,水早就已经流干,而昨天还在他身旁撒娇的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地躺在床上,了无生息。

“皇儿,汝有没有在听?”吕雉拍着身前的案几,恨铁不成钢地看着盘膝坐在她对面,拿着漆盂一口一口喝着酒的刘盈。

刘如意死后,吕雉快意无比,把这些年所有的愤恨和不甘全部撒到了戚姬身上,命人把她的四肢剁掉挖出她的眼睛,用铜注入她的耳朵,割去她的舌头做成人彘。并且这还感到不解气,命令刘盈前去观看,没想到这一看,却让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大惊之下大病一场,一年多后才逐渐恢复。之后却又成日酗酒,用的就是那个当初放了毒药,诱杀了好奇的刘如意的漆盂。吕雉看得实在是既碍眼又心寒,但她却又不能自掉身份去和儿子抢夺一个漆盂。她虽然是大汉朝最尊贵的女人,穿着最华美的袍服,戴着最精美的金钗,画着最精致的容妆,但本质上,她还是那个沛县的农妇。

所以她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更多时候,她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本性。

也许该让小黄门找个机会把这个漆盂扔掉。

吕雉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对她甚为不满,但她已经顾不得了。多年的经历让她感悟,女人只有拥有权力,才是最安全的。至少权力不会像男人一样,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某天早上醒来,就完全把她弃之如敝履。

她并不后悔对戚氏母子下那么狠的手,但她却后悔让自己这个心软的儿子看到了那时的惨状。

吕雉深呼吸了几下,平静了心绪,坐直了身体,用命令的语气淡淡道:“皇儿,汝将弱冠,当择一女为后。”

刘盈并没有回答,他脸上甚至连一点波动都没有,继续拿着旁边的酒壶往漆盂内倒酒。

吕雉也没指望他有什么反应,继续道:“嫣儿甚好,哀家很满意,下个月择日完婚吧。”

刘盈刚喝完手中的酒,闻言立刻被呛到了酒液,咳嗽了数声,不敢置信地看着吕雉。

嫣儿是谁?那是他姐姐的女儿!是他的亲外甥女!今年才十二岁!他母后终于疯了吗?

吕雉反而很满意自家儿子的脸上出现了不一样的表情,但这不代表她能允许对方反驳她的决定。最后看了一眼刘盈手中那个漆盂,自从弟弟刘如意死后,漆盂里的清水就越发的少了。

朱红色的漆盂内璧艳丽光洁,还挂着几滴酒珠,慢慢地顺着盂壁滑落到盂底,然后逐渐缓慢地出现少量的清水。那种清水涩苦无比,只有勾兑上酒液之后才能下咽。

刘盈微微苦笑,母后刚刚并不是在征求他的意见,而是在通知他而已。

把盂底残留的酒与水的混合液一饮而尽,刘盈一抹唇边的残渍,无奈一笑。

他不敢不娶,他至今夜夜梦魇之中,还会出现戚夫人的惨状。母后的手段实在是太残忍了,为什么当初那么慈善的母亲,会变成现在这样宛若疯魔?

“弟…弟弟…你怎么了?”温柔的声音从耳畔响起,语调中有着令刘盈几乎想要落泪的熟悉。

“姐…姐姐!”刘盈从案几上爬了起来,看着许久未见的姐姐。刘乐嫁为人妇之后,深居简出,刘盈并没有见过她几次面。但已经有些憔悴的容颜中,依稀可以看得出幼时那经常关切着他的神情。拉着刘乐的衣袖,刘盈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央求道:“姐姐,你去和母后说说,不能让嫣儿嫁给我啊!”

刘乐双目含泪,如果她可以选择,自然也不会肯让自己的女儿走进这囚牢一般的深宫,但她也毫无办法啊!他们的那个母后,又岂是听得人劝的?“弟弟,你听姐姐说。你可千万不要拒绝,外面的风声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如果你不娶嫣儿,嫣儿以后也别想嫁给其他人了。嫁进宫中来,至少也比嫁不进来的好…”

听着刘乐絮絮叨叨的话语,全部都是担心自家女儿,刘盈慢慢地松开了手,让姐姐的衣角从自己手掌心滑落。

是啊,姐姐早就已经嫁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只为他着想了…

“弟弟,姐姐从未求过你什么事,当年姐姐带你在林间逃难…”

刘盈的脸上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艰难地点了点头应道:“朕懂了,朕依汝便是。”

从“我”到“朕”的自称转变,让刘乐意识到了什么。但她只听到刘盈应允之后,便是满足地松了口气,期期艾艾地离去。

刘盈凄苦地举起手中的漆盂,丝毫没发现这漆盂之中再也不会渗出清水。

他继续大口大口地喝着闷酒。

是的,他可以保护嫣儿,虽然他不能当图真正的夫君,但有了皇后的头衔,也可以保她一世平安。

可为什么没有人来为他考虑考虑…

心情悲戚之下,刘盈越喝越多,昏昏沉沉之间,多年前的一番话反复地在他脑海中响起。

当皇帝有什么好?

其父已经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其妻已经不把他当夫君看待,其子也不把他当父亲看待,他会怀疑他身边的所有人,谁都不信任,最后会孤独而亡。

这是一种惩罚…

刘盈痛苦地蜷缩成一团,他什么都没有做过,为什么还要承受这样的惩罚?

空旷而寂寥的大殿之内,大汉年轻的帝王如同平日一样醉酒而眠。一个小黄门探头探脑了很久,终于蹑手蹑脚地走了过来,捡起地上空空如也的漆盂,揣入怀中,悄悄离去。

公元前188年,长安,茶肆。

两个年轻的公子默默地饮着茶,听着一旁的客人们低声私语着自从汉惠帝意外驾崩后,吕后专权的种种。

身穿白衣的年轻公子微微叹息,压低了声音道:“先生,多谢您出手相救。”

穿黑衣的年轻公子勾唇一笑,指着桌面上的漆盂道:“若不是看到此物出售,吾也想不起来去见汝一面。”原来当年那个小黄门奉吕雉之命,从刘盈身边拿走这个漆盂,却并未砸碎,而是见之话梅,偷偷到宫外变卖,辗转流落民间。

黑衣公子喝了一口茶,微眯双目道:“汝肯弃天下至尊之位,吾帮汝一次又何妨?”

刘盈无声地叹了口气,他知道面前的这位公子神通广大,他今年已经二十三岁,可此人仍然像二十年前他们相遇时那般年轻。两人此时坐在一起,他甚至看上去比他年纪大上一些。刘盈也不再提往事,能从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深渊爬出,他已别无所求。至于皇位,他觉得幼第刘恒可继之,只是刘恒究竟最后能不能登基,他便没有能力去干涉,也不想去干涉了。

刘盈拿起桌上的漆盂,好奇地问道:“这震仰盂究竟是何来历?为何之前吾捧之有水,之后却渐渐干涸?”

黑衣公子放下茶杯,淡淡道:“可知周文王姬昌否?”

刘盈点了点头,他隐约记得当年的事,这震仰盂与周文王姬昌写下的《周易》有关。

“可知伯邑考乎?”

刘盈又点了点头。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在姬昌还是西伯侯的时候,传说纣王烹杀了伯邑考,将他做成了肉羹赐给姬昌。姬昌即便知道这是儿子的肉羹,也迫于纣王的威逼,吃了下去。这是一段极为凄惨残酷的传说。

“周文王姬昌用木盂吃掉了那碗肉羹,痛苦难当。为了提醒自己这滔天血仇,他把木盂随身携带,恐其腐朽,后又在其上髹漆…”

刘盈像是被烫了手一般,立刻把手中的震仰盂放回桌面,震惊无语。

“便是这震仰盂。传说只有真命天子捧之,才会显出盂中的清水。而这清水,乃汝心中之亲情…”

后面的话不用说了,刘盈也能猜到。盂中的清水摔落多次,覆水难收之…也造成了他现在头也不回地离去。

亲情亦如清水一般,看似可有可无,并不被人珍惜,平日喝起来的时候也仿若不觉,令人无暇在意。但若是久旱之后,却如同甘霖。可一旦干涸…

黑衣公子也收住了言语,沉默地看着桌上的那个漆盂。他曾经亲眼目睹过一次这震仰盂的清水从盈满到干涸。可讽刺的是,上一个有资格捧着震仰盂的人,却并没有登基为皇过。

许久之后,刘盈收回了目光,开口询问道:“先生,吾此生已无他愿,愿追随先生左右。”

黑衣公子的眼神柔和了起来,再无当年曾为将军时的那股冰冷的杀气,点了点头道:“也好,汝随吾,找一个人吧,可能要找很久…”

“诺。”

公元2012年。

“这么说,其实那个汉惠帝根本就没有死嘛!”医生听完之后,动了动那双兔子耳朵。他实在是太久没有吃过东西了,所以央求老板买来一袋巧克力,正在柜台上努力地把巧克力豆向外倒着。不能吃,看着也好啊!

“不,他死了。”老板平静地擦了擦手中的震仰盂,静静地低头看着。那时的漆器一般都只取黑红两色,也是因为古时这两色最为尊贵。红色的艳丽而不漂浮,黑色的深沉而不暗淡,两者相配,相得益彰。尽管整个漆盂除了外面的云纹没有多余的纹饰,但依旧大气沉静,是不可多得的名器。

医生闻言,手中的巧克力豆哗啦啦地散落开来,在柜台上噼里啪啦蹦落了一大片,还有好几颗掉在了地上,滴溜溜地转了好几圈。

老板放下手中的震仰盂,弯腰耐心地一颗一颗把巧克力豆捡了起来又把柜台上的聚拢到一起,堆在了医生身旁。

“对不起。”医生小小声地道歉。他无法想象老板是怎样在这千年的时光中,送走一个又一个朋友的。看着他们被岁月日渐侵袭衰老,看着他们从少年变为白骨…医生忽然又有些伤感,也许有一天,他和老板也会是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道歉呢?是人都要死的。”老板不以为意地勾唇一笑,拈起一颗巧克力豆,用绢丝帕擦了一下,顺手放入口中。

“我是在为撒了巧克力豆而道歉!”医生恶狠狠地狡辩着。

老板微微一笑:“巧克力很好吃哦!”

“…可恶!”

第九章 哑舍·五明扇

公元1371年皇觉寺外

朱元璋脾气暴躁地看着黑漆的山林,身旁的御前侍卫们已经被他狠狠呵斥一遍了,这么多人居然都看不住一个和尚。

“快找!他逃不远的!"朱元璋怒不可遏 ,那个和尚身上有伤,更何况在黑暗的夜里,烛光是那么的明显。

侍卫们纷纷熄灭火把,凝神在幽深的山林中寻找那点烛光。

朱元璋望着这片寂静的山林,听着耳畔夜风吹过树枝而产生的窸窣声,慢慢地拧起眉。

他永远还记得他年少时,在珈蓝神殿偷看到的那一幕。

一根香烛蜿蜒而上的烛烟,在空中氤氲聚成了一个体态轻盈姿容绝美的女子,而偷听了她口中所说出来的话语,才是他能有了今天的荣光,成为了天下之主 。

他已经是这天下最尊贵的男人了,为何那女子还不肯出来见他?

全怪那个小和尚!

朱元璋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口中的小和尚,虽然年纪比他小很多,但在辈分上,算是他的师兄。

或者他意识到了,却并不在乎。

因为他现在已经是皇帝 ,是天下至尊,不再是和尚了。就连他以前的师傅,也决然不敢跟他讨论什么辈分。正心绪激荡间,朱元璋瞥见一抹烛光在不远处掠过,连忙想指挥侍卫追上去。但他话刚说出口,就发觉他身旁的侍卫可能是因为想将功补过,居然全都进了山林搜捕,一个人都没有留下。

正想勃然大怒的朱元璋忽然收下了怒气,烛的事情,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那样一个遍体鳞伤的小和尚,久经沙场的他难道对付不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握紧了手中的柳叶刀,朝着那抹烛光追去。

在崎岖的山林间,那抹烛光在密集的树木后忽隐忽现,就像一团跳跃着的精怪。朱元璋越追越心惊,烛光一直都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的速度并不慢,而一个受了伤濒临死亡的和尚,能有这等速度?

在朱元璋几乎以为这是一团鬼火,打算停下脚步召唤侍卫前来的时候,那抹烛光竟然毫无预警地停下了。

温暖昏黄的烛光在一片黑暗的山林中默默地燃烧着,想起那名记忆中的美艳女子,朱元璋心脏狂跳,就像是被蛊惑了一般,拨开树枝,慢慢地靠近。

而越走近了,朱元璋就越心惊,因为他此时终于看清楚了,在香烛的旁边,居然腾空悬浮着一条赤龙。

黑夜中这根香烛,被那条赤龙叼在嘴里 ,龙身在夜色中不断摆动。

一刹那间,朱元璋想到了无数神迹传说,难道说他真的是真龙天子不成?

按捺下心中的恐惧与兴奋,朱元璋又走近了几步,这才发现那条赤龙并不是真的,而是绣在黑色的袖口上。黑底红线。由于绣工卓绝,乍看上去 ,就像真的一样。

那条栩栩如生的赤龙,龙身蜿蜒盘旋在来人的右臂之上,龙尾正好绣在右肩 ,而龙首绣在右手的袖口。就像是随时都能腾云驾雾而出一般。当夜风不断吹拂着那人的长长的袖筒,远远看上去就像是龙身不断摆动的样子。

朱元璋霎时间既失望又松了口气 。复杂的心情顿时化为怒火,毫不客气的对那人怒斥道:“你是何人?怎能私穿龙袍?你可知这是要杀头的大罪?”朱元璋很暴躁,和这人黑袍上的赤龙相比,他身上龙袍上的龙简直就是地上的猪狗,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对于天子的滔天怒火,黑暗中的那人却轻笑了一声,反问道:"你又是何人?又是谁赋予你的权力,可以穿上那身龙袍?“

这句话如同一声闷雷一般,砸在了朱元璋的头顶,让他猛然一怔。

自从当上皇帝以来,隐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就是无法泯灭的自卑感。

他曾经是一个乞丐 ,又曾经是一个和尚,但他现在却成了大明朝的皇帝。

在他面前那些臣子们唯唯诺诺,但谁知道他们心底里是不是 在死命的嘲笑他?又或者在处心积虑的想要将他取而代之?

所以他才需要那根香烛,需要借助非凡的力量,才能安心。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这时才发现,这个不应该出现在此地的人,整张脸都隐藏在黑暗里。按道理说香烛在他手上,却违背了自然常理,完全照不到他的脸容。看着在猎猎的夜风中也能燃烧的极为平静的烛光,朱元璋推测着,也许此人才是香烛真正的主人,而不是那个又呆有傻的小和尚。

也许因为这样他才把着身赤龙服穿得如此坦荡 。

想起之前无数次他尝试着把香烛来在手里,却无端端的被烛火烧伤手,朱元璋把手从腰间的柳叶刀柄上松了下来,抱拳诚恳道:”重八无状,冲撞了先生。但这根香烛重八向往已久,请先生割爱。“

烛火跳动了一下,但绝对不是夜风的缘故。

”这根香烛与你无缘。莫强求了。“

黑暗中那人淡淡的说道。朱元璋这才发现,那声音听起来很年轻,大概也不过弱冠之年。

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放过真好的机会,他都不敢自称为朕,从牙缝间逼出声音道 :”先生若要带这香烛走,重八自是无法强求,但那小和尚。。。。“他刻意拉长了声音,满意的看着燃烧的烛光剧烈的颤抖起来。

”那你想要如何?“那人的语气中带着淡淡的无奈。

”全凭先生定夺 。“朱元璋回答得极为爽快。话语之中未尽的意思颇有些无赖,就是说咱也是明事理的人,但万事也要讲公平嘛!带走烛也可以,但也要拿差不多的东西来换。

朱元璋说的是理直气壮底气十足,但实际上心里却直打鼓。黑暗中看不到那人的脸色,更是让他好一番揣测,那跳动抖颤的烛光,就如同他的心绪一般忐忑不定,好在让他煎熬的时间也不长 ,少顷那人便长叹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的物事向他递了过来。

借着烛光,朱元璋看到了这是一柄折扇,而扇骨是不同寻常的牙白色 。下意识的接过折扇,入手的重量要比想象中的重了许多,扇骨细腻冰凉,令人爱不释手。

“这是。。。。”

“扇之始,并不是引风纳凉之物,而是用苇做成的的权力象征,是上位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特权的仪仗扇。”那人徐徐说道,清朗的声音在夜风里听起来是那么的飘忽不定,“五明扇,舜所作也、即受舜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咳,先生,重八虽然学识不高,但也知道那五明扇应该是一种很大的掌扇,这只是把折扇啊!”朱元璋忍住心中的不满,随意地将手中的折扇慢慢展开 ,扇骨厚重,扇面是洒金绢,富贵非常。而随着扇面的展开一个端正四方的“明”字出现在朱元璋面前。

一个偌大的扇面只有这一个字。背面空白。但朱元璋却异常得喜欢 ,因为他建立的王朝国号为明。

“五明,五方为明。这把五明扇自然不是以前那把,只是扇骨是由那柄五明扇的残留扇骨所制。执此五明扇者可明他人说话之真伪,我想,这把五明扇会比人鱼烛更合你的心意。“那人平静的说道。

”这么神奇?"朱元璋怦然心动。都说人心难测,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想知道周围的人都对他是不是言行如一。眼睛一转,朱元璋立刻便对那人发问道:“到底是真是假?那我可要试验一下。先生,请问你是何人?“

黑暗中,那人无奈的笑了笑,道:”在下只是一个古董商。“

朱元璋一愣,这答案可不在他的想象范围内。而且手中的五明扇毫无异状,根本没有任何变化。皱了皱眉,朱元璋继续追问道:”那你来这里做什么?“

那人又幽幽一叹道:”拿回人鱼烛而已。。。。“

朱元璋一直注意着手中的五明扇,此时愕然发现扇面上的明字竟慢慢地在洒金绢上隐去!

那么就是说真话扇子没有反应,而说假话”明“字就会消失吗?

朱元璋急忙抬头,却见那人早已离去,远远看见,那抹烛光就像是被一条赤龙慢慢的叼入了黑暗之中。

”陛下!陛下!那个小和尚已经抓住了!“御前侍卫们满头大汗的追上来禀报,他们一不小心发现居然把皇帝给丢了,这可吓得魂飞魄散。幸亏陛下还没走远。

朱元璋再定睛看去,却见那抹烛光已经完全隐入了幽暗的山林中,再也看不见了。

意气风发地摇了摇手中的折扇,朱元璋心情颇佳的一挥手道:”算了,把他放回皇觉寺,好生对待吧!“

公元1390年应天府皇宫

朱允炆从大本堂徐步而出,而踏入左右门后,穿过华盖殿,在这个像一座亭子一般,四面出檐,渗金圆顶的大殿侧等待了一会儿,终于看见奉天殿的大门敞开,刚刚下朝的王公大臣们鱼贯而出。

看见他们或诚惶诚恐或劫后余生或精神恍惚的表情,朱允炆在心中暗叹一声。

皇祖父最近处置了李善长,以谋反的罪名。朱允炆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他却也知道那位已经七十七岁的老人在退隐交还相位之后,就一直韬光养晦,安心休养晚年,绝不会有那种谋反的念头,可就在不久前,李善长被家奴告发而被杀,受牵连的有数名位高权重的侯爵,经过锦衣卫的调查,这件案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到现在受到株连的官员高达三万余人。

据说刽子手的刀都卷了好几把,刑场上流下的鲜血都浸染了地上的石砖,怎么清洗都清洗不掉,就连天上下的皑皑白雪,也覆盖不了那种惨样,落地之后的被染成了暗红色

整个大明帝国的朝廷上下都噤若寒蝉,这不是没有先例,十年前影响颇大的胡惟庸案,就有一万五千人被杀,而现在的李善长案牵连更多,谁也不知道天子的雷霆之怒会持续多久,听说每天来上朝的大臣都会和家人们说好遗言,也许出了门,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