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笑着说:“认识你这么久,从来没见你如此激动过。”
回宫后发现菀姬不在。宫女说她是去庆寿宫告诉太皇太后这个喜讯去了。
终于等到她回来。他问她太皇太后的反应,她只说:“她说很好,她很高兴。”便不再说话,沉默间有点忧思恍惚的样子,他再问,她却又惊醒过来笑脸相迎。
那天他毕竟是快乐的,没把她这点异状放在心上。只是夜半猛然从梦中醒转,一摸身畔发现她已不在,立即便有了惊惶之意。
穿衣起身,还未来得及开门就听见外面惊叫与痛哭之声融成一片,嘈杂喧哗。
拉开门,看见宫中太监与宫女黑压压地跪满一地,看见他出来却又顿时噤声。
他问:“你们这是怎么了?”
他察觉到自己声音的颤抖。
起初无人敢答。再问。最后一个太监哭着对他说:“殿下节哀。王妃薨了。”
她是溺死在后苑瑶津池内的。身着一袭白衣,披散着长发,在后苑守夜的宫监说,刚开始看见她飘来落入池中,还以为是花仙精灵,后越想越觉奇怪,才赶紧请人打捞,谁知救起时已经回天乏术。
这么说她是投水自尽的。可是为什么?她不爱他么?她不愿为他生小孩么?但她告诉他这个消息时分明也很高兴,并且憧憬着他们孩子以后的模样,那时候的她从内到外都闻不到任何跟死亡有关的气息。为何短短半日她就以这种方式断送了颢得来不易的幸福?
颢在痛苦中消沉度日。好几天后才想起她的死或许跟她去庆寿宫见太皇太后有关,于是寻找当初随菀姬出门的四个宫女,想问当时详情。但是总管太监却告诉他一个噩耗:四个宫女中有三个已经殉主上吊自尽了,剩下那个被太皇太后收留在庆寿宫中。
他立即赶去庆寿宫,找到那个唯一活着的宫女若桑,却惊讶地发现她已经哑了。太皇太后平静地对他说:“她在菀姬死后日夜放声悲啼,最后把嗓子哭哑了。她以前就是庆寿宫的宫女,现在我让她回来,你不介意吧?”
当然,他怎能介意。心中的疑惑却越来越深,终于忍不住问太皇太后那天在庆寿宫发生的事。她答:“没什么。她告诉我她怀孕了,我很高兴,留她聊了会儿天,要她好好保重身子。”
这不是他想知道的隐情。太皇太后注意到他的沉默,又开口道:“你不要想太多,或许只是她心情太好睡不着,所以去瑶津池边散步,不想失足落水。”
顿了顿,她又加了句:“与他人无关。”
-----------------------------------------------------------------------------
雎鸠
“她落水之前,你有没有与她发生什么争执?”弥英阁内,顼走到颢面前,直视着他的眼睛,如此问道。
“争执?”这个词让颢觉得陌生而可笑:“陛下以为我与菀姬之间存在发生争执的可能性么?在她面前,有什么事是我不会退让的?”
“你…没有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令她不开心?”顼犹豫着,终于问了出来。
颢抬头,坦然迎接顼询问的目光,答:“没有。她告诉我她有了我的孩子。我们都很高兴。后来,她去庆寿宫向太皇太后报喜。”
“有了你的孩子…”顼心若被剜了一下般地疼痛,不禁牵出一丝痉挛似的苦笑。事隔许久,他到底还是无法忘怀。本以为已经愈合的伤口只被颢这句不经意地陈述事实的话一挑,便又汩汩地涌出血来。
片刻无语。待心情略略平复了,顼又问:“她从庆寿宫回去以后呢?”
颢黯然:“她似乎有点不开心,神情有点恍惚。当时是我疏忽了,我本该追问到底的。”
“那么,”顼问:“她有没有告诉你她在庆寿宫的情形呢?”
颢摇摇头:“她没说。她死后我想找随她进庆寿宫的宫女问,但三个死了一个哑了,无人可说出真相。太皇太后也不肯说。”
顼再度沉默。半晌才又一次开口缓缓问道:“颢,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你必须认真诚实地回答我:在她从庆寿宫回去之后和落水之前,你有没有与她发生任何争执或不愉快的对话?”
顼的表情非常严肃。
“陛下!”颢直视顼,语气微微有些激动,双目霎时隐有红意:“您是否认为,是我与菀姬吵架,以致于逼死了她?”
顼蹙眉。眼底寒意油然而生。
他们彼此逼视,目光相击,空气在那一刹那冷却凝结。
良久。顼终于先撤回了充满攻击性的眼神,忽地笑了笑,说:“没有就好。现在晚了,你先回去罢。我会好好封赏你的。”
颢暗自低叹。俯身向顼行了大礼,便起身离去。
他不想争了。他知道菀姬是他们兄弟间一个最难解开的心结,稍微一碰,两人都会感到疼痛。而他的一生是注定要在这个心结的阴影下无止尽地消磨下去了。现在的他,已无能力争取自己喜欢的生涯。
顼后来给颢厚加封户,又进了两个俸禄很高却无什么实权的官职给他,同时把他的兵权撤得干干净净,甚至私下还授意负责记录史实的官员在写到西蕃之战这一节时把功绩全归于王韶,对颢只字不提。
颢倒并不介意这点。他所惋惜的只是已经失去的相对自由的戎马生涯。现在他重又回到了以前那种无目标无追求地黯然度日的状态,他憎恨这样的生活,却无可奈何。
他的姐姐舒国长公主和姐夫王诜非常同情他,这时给予了他许多亲情友情上的帮助。公主时常来探望他,亲自照顾他的生活,调度有方,把他那缺乏女主人的宫院整理得井然有序,以长姐若母的姿态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而驸马王诜则充分发挥他才艺百通,交游甚广的优点,拉着他蹴鞠、游乐、吟诗作画,往来于京城各大名士和士大夫之家,想让他学会从这些事里寻找乐趣。
但是他还是不快乐。有一天,他告诉姐姐姐夫,他想出门远行,看看山水,呼吸一下汴京以外的空气。王诜一听极力赞同,问他想去何处,颢却甚是茫然,他只想要离开京城,并无明确的目的地。
王诜笑道:“既然如此,姐夫建议你去杭州。江南风景最是秀丽,赏之足可令人忘忧。而且,姐夫也可借机请你帮点小忙,把我新近完成的一幅画送至杭州,请一位故人于其上题字。”
他自然立即答允。
离京南下,也没带随从,一路悠然而行,却不想在杭州近郊遇上了遭劫的庞荻与王雯。
问明情况后,赵颢见二女身旁已无一名奴婢,便征求庞荻的意见说他可以护送她们先回庞荻娘家,再让庞府另遣人送她们回京。雯儿立即反对:“这帮家奴全不中用,刚才殿下也看见了,贼人一来他们就全趴下了,根本无法保护我们。不知殿下何时回京?如果时间合适,我们就随殿下同行,那就绝对安全。”
庞荻心想这丫头太不懂事,我们与他毕竟只是萍水相逢,虽然岐王素有贤名,人皆称君子,但男女始终有别,怎好结伴同行。便对雯儿说:“不可如此麻烦岐王殿下,我们还是先折回去,再另选好的家丁护送回京。”
雯儿不满道:“分明有爹爹的仇家想暗算我们,声势还这么大,若非岐王殿下谁镇得住他们?这样的事再来一次我们就没命见爹爹和哥哥了!”
庞荻一听倒也觉她的话不无道理,但要跟他同行实在很为难,不免面露犹豫之色。
此刻却听赵颢说道:“王小姐言之有理。既然有幸相逢,颢自当竭力护送二位回京。不过我受人所托,须先去杭州寻一位朋友。二位不妨随我前往,见过那朋友后我们便可立即返京。”原来雯儿的话也提醒了他,若他离开后曹明率人卷土重来对庞荻与雯儿不利,他岂不追悔莫及,再无颜面去见王雱了。
雯儿笑说:“那没问题,我们先随你去杭州便是。”拉拉庞荻,劝道:“嫂嫂也同意了吧!”
庞荻再三思量,最后才勉强答应。
于是赵颢亲驾马车,带二女进入城中。此前他已修书与人约好在西湖边上见面,便直接朝约定地点赶去。
这日原本天气晴好
-----------------------------------------------------------------------------
游舸
苏轼见庞荻雯儿谈吐不俗,心知她们必定出身官宦之家,再听雯儿提到父亲,便顺势问道:“不知令尊是…”
雯儿正欲回答,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不告诉他为好,先套套他对父亲和时政的看法,如果他仍口出妄言再回去请父亲好好整治他。于是白白眼,说:“不过是个小官,说出来苏大人也未必知道,我就不提了。”
苏轼见她不想说也不再问。此时湖上堤边已泊着一艘画舫游舸,造型别致,门边窗畔纱幕随风而舞,内有琵琶清调逸出,婉约悦耳。苏轼遂邀三人上船一叙。
进到舫中,只见桌上杯盏细点均已铺设停当,显是早有准备。
入座品茗,游舸启航,临窗可赏西湖碧水丽景。庞荻却还记挂着苏轼刚才提起的科举改革之事,听他言下之意似乎颇有意见,便开口问道:“王相公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针对以往弊病,改掉考试形式太死,范围太广,令人学而难精、学非所用的问题,去除以声病对偶定优劣的诗赋考试,专以对治国施政有用的经义、论、策取士。苏大人为何觉得不好呢?”
苏轼道:“诗赋正是衡量一个人才华的重要尺度之一。它有声病对偶等严格限制,要在这样的格律束缚下作出一篇辞义优美又有深度的诗赋不是件易事,一般庸才是作不好的。简而言之,能作好诗赋的定是有才之士,而绝少有不会诗赋的人还可称为人才。若除去诗赋,考试便容易许多,真正的人才也可能会无法凸显了。”
庞荻再问:“但做官治国并不需要诗赋辅助,让考生为应付科举而日夜钻研这些实际并不是必要的学问,一则浪费他们学习经义、论、策的时间,二则容易将他们引入玩物丧志的误区。大人没想到这点么?”其实她自己欣赏名士风骚,私下也觉得科举还是应该考诗赋,但不知为何,见苏轼公开反对便忍不住站到夫家这边与之辩论。
苏轼答道:“认为只考日后能用上的东西能让考生将精力多用以研究经义论策实为一大谬。即便是他们熟读经义也难免沦入学问单一、思想过于局限的困境中。真正的治国良才必然学识渊博,一个只学经义而不识诗赋之美的人与一个娴熟的治水工一样,是当不成宰相的。”
庞荻笑诘:“苏大人诗词文章天下人竞相传诵,有口皆碑。欧阳修先生已与今年八月甲申过世了,苏大人更理所当然成为新任文坛领袖,故此极力强调诗赋之重要性,倒可以理解。”
苏轼哈哈大笑,道:“夫人将我想得狭隘至此?其实夫人只要想想从欧阳修、司马光到介甫公这些本朝重臣的诗词文章就知道我的观点是否有理了。尤其是王介甫,当初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就是因诗赋作得好,差点被仁宗皇帝钦点为状元,如今果然大展治国才华,功过虽要待后人评说,但无论他的变法最后成功与否,以后都会青史留名。”
雯儿听到这里眼睛一亮,问:“我…呃,王相公当初本来会是状元吗?怎么后来只得了第四名?”
这是一段王安石很少向人提及的往事。此刻苏轼听雯儿问起便告诉了她们:“那是庆历二年的事。当时王介甫从江宁前往汴梁应试。介甫诗赋一鸣惊人。本来考官们评定的前十名进士顺序是介甫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但送给仁宗皇帝御览之时,皇上对其诗赋也颇为欣赏,独不喜赋中‘孺子其朋’一语,遂将他排名与杨寘互换,令介甫与状元之誉失之交臂。”
雯儿笑道:“如此说来,苏大人也很欣赏王相公的文采喽?”
苏轼点头道:“岂止是文采。介甫为人清正廉洁,节义过人,举止洒脱,宠辱不惊,大有魏晋名士之风。对他的品格为人,我也是十分敬重的。”
这回答令雯儿比较满意:“看来苏大人与令尊大人的看法大相径庭。我还担心大人日后会惟令尊马首是瞻,写一篇《后辨奸论》呢。”
在王安石变法伊始,京中流传着一篇名为《辨奸论》的文章,传说是苏轼与苏辙已故的父亲苏洵在仁宗嘉祐三年看过王安石上的《万言书》后所作,文中句句暗指王安石,称其是奸恶小人,“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当时被富弼和司马光等反对变法的旧党官员当作一大武器呈给赵顼看,劝皇帝说德高望重的苏洵早在多年前就看透了王安石的险恶用心,知其必将祸国殃民,请皇帝接受建议停止实施新法。但赵顼思量再三,终觉这篇文章来历可疑,未必是苏洵所作,故并未答理。
赵颢闻言向雯儿解释道:“小姐误会了,《辨奸论》并非苏老先生所作,当初苏大人已跟皇上解释过。嘉祐三年王相公上《万言书》后仁宗皇帝看过只批‘存参’,便令人将之归档。那时苏老先生只是秘书省校书郎,哪有资格去看归档的资料?而且那年王相公也只是度支判官,就算苏老先生觉得他所言有可商榷之处也不会立即怒发冲冠地把他当执政之臣看待写下这篇《辨奸论》。”
苏轼听见重提此文不禁失笑,补充道:“何况文中有几句‘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从这些小事斤斤计较争辩,绝非家父之风。呵呵,‘面垢不洗,衣垢不浣’其实也是魏晋名士风度之一,嵇康还‘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性复多虱’呢,文人学士不修边幅者不少,家父不会以此来攻击介甫。此文应是别人为反对变法特意写下,假托家父名义发布的。”
听他这么说,庞荻顿时想起公公平时确实不注意这些衣食之事。据说有一天上朝时,有只虱子竟然爬至他胡须里左窜右爬,皇帝赵顼与诸大臣均已看见,赵顼甚觉碍眼,但又不好说什么。退出紫宸殿后,王安石十分迷惘地问同僚:“今天皇上怎么总盯着我看呢?” 同僚才告之此情,王安石大窘之下忙捉住虱子,欲将其就地正法。不想却被同僚拉住,说:“不要杀死它,而且最好说些好话嘉奖它。” 王安石问:“这是为何?” 同僚说:“此虱屡次游览于宰相胡须中,还被皇上频频垂视。一般人都难有如此奇特经历,怎么可以杀死呢?若问处置之法,还是把它放了最好。”王安石听了大笑,遂将之放生。
还有一个典故是关于食物的。有次王安石到一朋友家中作客,朋友见他只吃面前的蚕豆,还以为他酷爱食此物,所以以后每次请客都不忘将蚕豆放到他面前。王安石也照吃不误。直到朋友有次跟王夫人伍氏提及,王夫人才笑说:“他只吃蚕豆是因为那菜就摆在他面前,取之方便。不信下次你换个别的菜搁他面前,他也定会盯着一吃到底。”
或许专注于国家大事非凡事业的人都常这般不拘小节罢。将所有的精力心思都放到了国计民生之上,所以毫不讲究衣食问题,但求温饱而已。庞荻心想。但随即王雱白衣翩翩、整洁逸香的身影浮上心来,又令她深觉庆幸:“若他也像他爹爹那样有如此‘魏晋风度’,那跟他共处一室该是多么痛苦的事…不,哪能容许他如此邋遢?必定是要每天把他扔进水里洗刷干净才放他进来了。”
想到有趣之处不禁笑意随之而生。却忽见苏轼起身朝她与雯儿拱手施礼,郑重道:“请王少夫人与王小姐放心,苏轼就算对介甫公新法行事有所异议,也是对事不对人,适才堤上是我失言了,现特向你们赔罪,以后绝对不会对他个人本身口出微言胡乱议论。”他见二女非常关心他对王安石的看法,并处处维护,便知多半是他家眷,再观她们年纪形容,回想赵颢刚才介绍之辞,就猜到十之八九了。
庞荻与雯儿都是一惊,没想到他竟然已经窥破她们的身份。立感尴尬。庞荻立即起身还礼道:“苏大人言重了。是我们问得卤莽。”
苏轼一笑,神情坦荡磊落。庞荻心想他身遭公公贬放出京,还能对其不怨不怒,言谈间还如此尊重,实在难得。不免暗暗佩服其君子风度。又想到王安石变法每每遭人非议,除了旧党偏见外,也必然跟他行事作风有一定关系,于是诚恳问道:“若是确有道理,但说无妨。在苏大人看来,我公公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
苏轼笑道:“都决定不说了少夫人为何还要问呢?好,我再说这最后一句。其实在当初他将我弟弟苏辙外放出京第二天,我已在朝堂上跟他说过:‘介甫大哀是轻信。’就是这句了。”
介甫大哀是轻信。庞荻反复琢磨,虽不是十分明了,也隐隐觉得此话并非无道理。
“岐王离京是为散心,我们何必再议论这些事呢。不如听曲。”苏轼转头命一直坐在角落清弹琵琶的歌姬弹唱一曲。
那歌姬抬头应承。众人一看才发现她年纪很小,大约只有十一二岁,模样清秀可爱,看到众人都在注视她便十分羞怯,更生一脉楚楚动人的韵致。
轻拨琵琶,慢启樱桃小口,她嘤嘤唱道:“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更那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声音清亮悦耳,略带稚气,如出谷黄莺。只是这歌词未免太过香艳,被这样一个清纯的小姑娘唱出显得太怪异。
苏轼遂轻声问她:“你叫什么?多大了?”
那小女孩低头细声作答:“奴家姓王,名叫朝云。将满十二岁了。”
苏轼一皱眉,朝舱外喊道:“李妈妈,你进来一下。”
外面立即有人应声,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女人碎步走进,见状忙问:“是这小妮子唱得不好么?”
苏轼道:“唱得很好,但她年纪尚小,你怎么让她唱如此柔靡的词?”
李妈妈急忙解释:“今日她几个姐姐不是病了就是早已应邀外出赴宴,还剩下几个大的都不中用,见不得大场面。朝云年纪虽小琵琶却已弹得很妙,曲也唱得不错,所以我斗胆让她来。至于唱的那曲,我是听说今天来的是驸马都尉王晋卿遣的贵客,所以特意让她唱王都尉的这阕新曲…”
苏轼一愣:“是晋卿写的?”随即一笑,说:“这般温柔妩媚柔情百转,也只有他写得出了。”
赵颢听了很感诧异,道:“我姐姐这般端庄稳重,怎么姐夫为她写的词却如此轻巧婉约?”
庞荻与雯儿相视一眼,均明白此词听其意便知不是驸马为公主所作,分明是写给妾室情人歌妓之流的。雯儿嘴角微拉,流露不屑之色。庞荻则忆起了当初在宫中公主扶亭柱望着驸马远去的怅然神情。
苏轼自然知道其中隐情,忙掩饰道:“想是晋卿回忆当初初见舒国长公主时的情景,所以写得如此深情。公主驸马的恩爱京中无人不知,已成佳话,我一直很羡慕。”
赵颢微微颔首,不再说话。
苏轼再对李妈妈嘱咐道:“朝云还太小,以后少让她出来陪客,多教她唱点清爽的曲子。”
李妈妈笑着答应,道:“以后只让她唱大人填的词便是了。大人这般顾念她,只怕她长大后又是个对大人死心塌地的顾凌波。”
墨猪
游湖之后,苏轼再请三人前往苏轼杭州府邸作客。
那不过是个小小院落,毫无一般官员府邸的气派,但胜在整洁干净,仅用院中所植的几株翠竹、几丛幽兰便把名士淡泊雅致的生活格调勾勒而出。
苏夫人王闰之闻声而出。她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堂妹,出身书香世家,清丽秀雅。她与众人一一见礼,言谈举止十分温和娴静。但此刻面上颇有憔悴病弱之色,苏轼立即上前相扶,关切地问:“现在好些了么?还是进房去歇着吧。”边说边接过旁边丫鬟捧着的披风,亲手给夫人披上。再一手握着夫人的手,一手伸出摸摸夫人的额,后又按自己额头以试温度,眉间甚有忧色。
随后才向三位客人解释道:“拙荆偶感风寒,尚未痊愈。”
赵颢庞荻忙请苏夫人入内继续休息将养,夫人颇感抱歉,虽终被苏轼劝入卧室休息,仍不时嘱咐丫鬟出来端茶送水,准备果品,礼数十分周到。
坐下略聊几句后,赵颢便取出姐夫王诜请他带来的《烟江叠嶂图》让苏轼观赏。王诜的山水画借鉴了李成、郭熙之画风,在著色山水上又师唐李思训,后演绎出自己一套画法,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喜画烟江远壑、晴岚绝涧、寒林幽谷等景致。此幅《烟江叠嶂图》著色青绿,气势磅礴,画的是长江武昌樊口一段的景色。甫一展卷便见江水漭漭无际,直奔天外,中有一叶渔舟泛于波心,两岸青山重峦叠嶂,山顶积翠浮空有若烟云。林木苍苍,又见飞瀑流泉自幽谷绝壑中飞流而下,云霞明灭,触水生烟,景色空濛悠远,似非人间,令观者有空气氤氲,湿气盈面之感。
苏轼击节赞叹:“一别年余,不想晋卿画技竟精进至此!看了此画我只觉再无所求,惟盼能在所画之处买块地筑屋耕种悠然隐居了。”立即令人准备好文房四宝,沉吟片刻,于画上题诗道:“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庞荻以前见过苏轼的字,只觉丰润气派,但不足以称绝,但如今看他亲笔写来感觉又是不同,立感其字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而神气横溢。心想此人不愧为当今第一才子,不仅诗词文章绝妙,连字也胜人一筹。怪不得王都尉要请岐王千里迢迢地送画给他题诗,那样的大作也必须要配苏轼这般的文笔书法才可相衬。
赵颢见字也赞不绝口,频频道谢。雯儿不想夸苏轼,便闭口不言。照她的个性,苏轼要是稍露半点缺憾她必会抓住启唇相讥,现在看他诗与字都无半点可指摘之处,所以只好保持沉默。
众人还在细细品赏,却有一年轻少女自外面快步走近,人还未进门就开口盈盈笑道:“我家老爷让我来问苏大人要几首新诗一阅。”
走到跟前向苏轼一福为礼,便侧头笑着等他回答。她身段苗条,美目灵动,伶俐可人之姿绝非一般侍女可比。
苏轼朝她笑道:“原来是筝姑娘。鲁直兄最近可好?这几月事多,写的诗大多平庸无奇,若是鲁直见了定要取笑,只今天勉强吟出一首还可给人看看,要是姑娘不嫌弃一会儿写给你便是。”言罢转头向赵颢介绍:“这是黄鲁直的侍女黄筝。”
鲁直是苏轼好友黄庭坚的字。他们交情颇深,时常吟诗唱和饮酒为乐。苏轼被贬至杭州后也不曾断绝往来,经常互遣信使通报消息并交流诗词文字。黄筝是黄庭坚最宠爱的侍女,十分聪慧灵巧,对书画也颇有见地,所以黄庭坚常让她来向苏轼要书画诗词。
黄筝闻言即催苏轼快写。苏轼遂另取纸张,就着刚才的余墨一挥而就,写的正是下午在西湖吟的那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写罢黄筝俯首细看,半晌才开口赞道:“好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果然好诗。”
苏轼手掠美髯悠然而笑,显是十分得意。原来他与黄庭坚太过相熟,彼此都不会客套,在一起谈论书画诗词往往互相贬低对方作品,就算心下暗自赞叹也绝不说出口,定要出言打压打压才甘心。那黄筝自幼受黄庭坚调教,自然也染上这个脾气,很少当面夸苏轼文采文字,因此她刚才的夸奖在苏轼听来自是比别人的要受用得多。
不想苏轼笑意还未隐去就听见黄筝深深叹息:“可是这个石压蛤蟆的字啊,把整首诗的意境都破坏了…”
石压蛤蟆?赵颢庞荻雯儿乍闻此词都觉异常新鲜而可笑。苏轼之字誉满天下,推崇者众,不想如今却被这小姑娘形容成“石压蛤蟆”。雯儿忽然想起苏轼的字通常是比较丰腴而稍扁,走势横行,与“石压蛤蟆”之态是有几分相若,马上禁不住轻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