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下午不去上课了?”史瑶问。
大郎:“父亲不知,母亲也不知?父亲请的老师教不了我们,”
“行吧。下午不去了。”史瑶道。
三郎提醒道:“母亲,这个时期祖父已在西设酒泉郡,在西南设益州郡,正南抵达南海,东至东海,在东北设辽东郡,北至漠北。”笑看着史瑶,“母亲可不要画错喽。”
史瑶张了张嘴,试探着说:“漠,漠北是龙城所在地吗?”
“龙城已归汉。”三郎道。
史瑶试想一下,惊得张大嘴,“这,这也太大了吧?”
三郎想说什么,往四周看了看,见没外人,“母亲以前不是调侃过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是父亲的舅舅,是母亲的舅舅,也是天下人的舅舅?母亲没想过自己为何这样说?”
“威震天下,功勋卓著啊。”史瑶道。
大郎突然想到,“母亲好像还说过卫青和霍去病乃帝国双壁,匈奴如果还在龙城,他们二人如何担得起双壁?”
“这倒也是。”史瑶点点头,忍不住吸气,“这么大的疆域,我不太敢画啊。”
二郎听得云里雾里,望着史瑶道:“又不是让母亲去打仗,一张图,母亲为何不敢?”
“想到疆域这么大,激动,手抖啊。”史瑶说的是真的,一看到三郎夹肉吃菜,忽然心中一动,“三郎,辽东是你老家吧?”
三郎点头:“是的。”
“三郎以前是辽东人?”大郎忙问。
三郎转向大郎:“很奇怪吗?”
“你一个关外人,居然能攻占中原?”在大郎之前是没有的,如何不奇怪。
三郎:“关内礼乐崩坏,官逼民反,前朝大势已去,我上辈子的祖先兵强马壮,治军有方,取而代之乃顺应时势啊。有何奇怪?”
“三郎,你祖先是何时入关的啊?”二郎突然开口。
史瑶下意识看二郎,见他脸色很奇怪,无法形容,“二郎怎么了?”
“他是明朝人。”三郎解释道,“你死后近二十年吧。”
二郎忙问:“你没骗我?”
“你知道吴三桂吗?”史瑶问。
二郎:“没听说过。怎么了?母亲。”
“他领三郎的先祖入关的。”史瑶道,“吴三桂十分有名,妇孺皆知,你不知,说明你死后很久吴三桂才得势,三郎没骗你。”
二郎听到这话,不知为何突然松了一口气,“嗯”一声,给史瑶夹点菜,“母亲,我们用饭吧。”
“儿子,别想以前的事了。”自二郎出生,史瑶见二郎笑过哭过闹过委屈过,从未见过他神色黯然,摸摸二郎的头,“明朝后期主弱臣强,你祖父带着他的左膀右臂到明朝末期,想改变颓势也得费好一番功夫。别说你只是个木匠。”
二郎望着史瑶,欲言又止,“母亲……”
“阿兄,母亲说得对,你不是祖父,也没有舅公这样的帅才。”三郎放下箸,“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有舅公这样的人,你住在深宫之中也见不到。
“即便你偶然得知舅公的存在,你身边的小人发现你想重用舅公,也会想法设法诋毁舅公。你如果想收拾他们,他们极有可能先一步把你毒死。”
二郎脸色骤变。史瑶看着心疼,“三郎,别吓唬你二哥,明知道他胆子小。”
“孩儿说得难道不是实话?”三郎看一眼二郎,转向史瑶问道。
史瑶倾身捧着二郎的小脸,柔声道,“别怕,都过去了。”
“我听三郎说明朝皇帝也炼丹。”大郎道,“皇帝身边的小人想毒死皇帝,皇帝日防夜防也难防。不说旁人,就说祖父,如果不是三郎发现的及时,后果只有两个,祖父认为神丹没用,不再吃神丹,改吃别的,身体慢慢痊愈。再有就是继续服用神丹……”
史瑶:“大郎说得对。一个小人想糊弄君主很难,一群小人想糊弄一个人,精明如你祖父也会入套。对了,刚才说到哪儿了?”
“地图啊。”大郎道。
史瑶:“用过饭我们就画。”
“孩儿给母亲磨墨。”三郎道。
大郎跟着说:“孩儿给母亲浣笔。”
“我,我……”二郎忙说,“孩儿给母亲递纸。”
史瑶笑了,“谢谢儿子们。”
饭后,史瑶领着三个孩子去她和太子的卧室。
史瑶先画一只肥胖的大公鸡,就是把漠北那块圈进去,然后才问三郎,“西边要画到哪儿?”
“母亲真画出来了?”二郎忙问。
三郎使劲眨了眨眼睛,白纸上面的胖鸡没有消失,望着史瑶不敢置信,“母亲,这张地图几乎和孩儿上辈子的一模一样。”
“你上辈子疆域才这么大?”大郎问道,“你不是明君吗?”
三郎瞪一眼大郎。
史瑶笑道,“大郎有所不知,三郎登基时可以说是天下动荡不安。关外有草原铁骑虎视眈眈,关内还有几个藩王心怀叵测,其中一个便是我们吃饭时说的吴三桂。当时三藩占据半壁江山。”在纸上画一道线,“三藩在得知三郎想削藩时,就一起反了。那时三郎才二十出头。”
“母亲,三藩反的那一年,孩儿刚刚二十岁。”三郎道。
史瑶惊讶:“你那时候这么小?”三郎点头。史瑶眼珠一转,调侃道,“我儿以前真厉害。”
“母亲!”三郎瞪一眼史瑶。
史瑶乐了,“好好好,你以前不是我儿子。言归正传,二十岁的三郎也没有怕,和三藩耗了十来年——”
“母亲,又错了,没那不久。”三郎道,“不过七八年。”
二郎惊呼:“不过七八年?”
史瑶笑了,摸摸二郎的脑袋瓜,“别激动。三郎熬死了三个藩王,收了他们的残余势力,才有了这些。”指着云贵地区,“没过多久又收了流求,在流求设府时你多大?”
“三十岁。”三郎道。
大郎眼中闪过惊讶。
史瑶不意外,继续说:“再后来收了北面这一块,真正意义上统治这片疆域时,三郎还没到四十岁,对吧?”三郎点头。史瑶又说,“其中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吴三桂是自己死的,北面的噶尔丹也是自己死的,不是三郎的人杀的。
“话又说回来,三郎如果不坚持跟他们耗到底,也等不到吴三桂和噶尔丹病死,就被打回辽东老家了。”说完看向大郎和二郎,“能把人熬死,也是实力的一种吧?”
大郎一开始想说三郎比他运气好,可是一想到如果换成他……大郎点头,“孩儿不如三郎。”
“不要妄自菲薄。”史瑶道,“你是将军,三郎是皇帝。让三郎带兵打仗,肯定不如你。就像你祖父,很厉害,让他亲自带兵和匈奴打,可能还不如李广。”
三郎不赞同:“母亲错了,一对一,祖父打不过舅公,两军对垒,祖父不见得会输。母亲忘了刘邦和项羽吗?”
“是我错了。”史瑶仔细想想,“主帅会用人就行了。”
三郎:“是呀。主帅要做的事稳定军心,知人善用。像母亲刚才所说,除了噶尔丹,三藩也好,流求也罢,孩儿都没亲自去过战场,都是孩儿手下的将军打下来的。”
“阿弟是个明君。”二郎说着,转向大郎,“现在服了吧?”
大郎点头,“服了。”停顿一下,又说,“母亲,继续画吧。”
“我来吧。”三郎接过史瑶手中的毛笔,又往西画一块,“母亲,祖父现在已经在大月氏旁边设郡了。”
史瑶定睛一看,不敢置信,“这,这岂不是已经到了洋人的地方?”
“是的。”三郎道,“朝廷现在要做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同化这些人,让这些人真心归顺朝廷,别再三天两头起兵。。”
二郎看了看三郎又看看大郎,“同化是不是比开疆拓土还要难?”
“是的。”史瑶点头道,“如果能让北方草原上的人安心养马,长江以南和辽东的百姓老老实实种水稻——”
二郎迫不及待问:“会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敌人还不敢来犯?”
“等一下,母亲,辽东也能种水稻?”大郎忙问,“辽东不是苦寒之地?”
三郎笑了:“辽东的大米非常非常美味。”说着,突然一顿,“母亲,宫中大米来自哪儿?”
“我还真不知道。”史瑶道,“待你父亲回来,我问问他。”
二郎:“母亲,父亲回来后,母亲要把地图给父亲吗?”
“现在不行。”史瑶看着地图,叹气道,“我怕吓着你父亲。三郎,画一份详细的,我临摹一份放在箱子里,等你父亲自己发现。”
大郎:“父亲明天就能发现。”
“你父亲闲得无聊时才会翻我的箱子。”史瑶道,“他年前都没空翻箱倒柜。”
三郎听她这样说,让大郎去把书籍拿过来,按照现在的地名标注。史瑶照着画一份,把三郎画的烧掉。正烧地图的时候,母子四人听到蓝棋的声音。
大郎走到门口,就听到杜琴问蓝棋,太子妃忙完了没。
“有事?”大郎问道。
杜琴:“椒房殿来人了,请三皇孙过去一趟。”
“我?”三郎跑出去,“祖母只召我一人,不是我们仨?”
杜琴:“来人是这样说的。”
“不是云圆?”史瑶走出来。
杜琴:“是个脸生的女官叫苏方。”
“此人和宣室黄门郎苏文有何关系?”大郎问道。
史瑶笑道:“你问杜琴,杜琴哪里知道。蓝棋,今日谁随殿下出去的?”
“党帛和闻笔。”蓝棋道,“莘墨和翟砚在长信宫。”
史瑶:“让莘墨随三郎过去,翟砚去查查苏文和苏方。”
“母亲,天快黑了。”三郎道,“父亲快回来了,孩儿等父亲回来和父亲一起去。”
第84章全才三郎
史瑶沉吟片刻,往正殿去,待苏方随小宫女进来就问:“母后找三郎何事?”
“启禀太子妃,皇后偶感风寒,请三皇孙过去给皇后瞧瞧。”苏方低头回禀。
史瑶、蓝棋等人齐刷刷看向三郎。三郎不禁后退一步,食指指向自己,脸上有震惊有无语还想笑,别提多复杂。史瑶直觉不好,就听到,“母亲,孩儿不去!”
苏方猛然看向三郎,仿佛不敢相信刚才的话是他说的。
史瑶不禁扶额,“只是让你去看看,又不是让你抓药。”走到三郎身边,拉起他的手,“别怕,母亲陪你去。大郎,二郎,在宫里等你们父亲,我们去去就回。”说话间使劲握住三郎的手,警告他别不懂事,“蓝棋,备车。”
蓝棋看一眼小主子,应一声“诺”就下去吩咐。
母子俩一路无话。到椒房殿大门口,三郎脚一顿,仰头望着史瑶,可不可以不进去?史瑶二话不说,弯腰抱起三郎。三郎浑身一僵,下意识推史瑶的肩膀,满脸写着,母亲,你干什么?孩儿都七岁了。
史瑶瞪他一眼,朝他屁股上一巴掌,你给我老实点。
三郎整个人僵住。史瑶到皇后卧室内才放下三郎。靠在凭几而坐的皇后见三郎小脸通红,有些不高兴的样子,“三郎这是怎么了?”
“这孩子不愿意过来。”史瑶道,“进门时还想跑,儿媳给了他一巴掌。”
皇后想问为什么,见三郎低着头不可吭声,“你打他作甚。”
“他不懂事。”史瑶怕苏方是皇后的心腹,什么都对皇后说,便先下手为强,“早上太子让三郎给他把脉,三郎说他不是医者,让太子宣太医。”说话间,拉着三郎坐在榻边,“还说什么他只看过几页医术,碰巧知道丹砂有毒,不会开方抓药。这不,听母后找他,怕露怯,怕母后失望,就不愿意来。”
皇后笑了,正想开口,不禁咳嗽两声,随即又轻咳一声,清清嗓子,才说,“我还当什么事呢。”冲三郎招招手,“到祖母身边来。”
三郎抬头看皇后一眼,嘟着嘴,小脸上写满不开心,坐着一动不动。
史瑶朝他背上一巴掌,打的三郎一趔趄。皇后吓一跳,拔高声音,“你又打他作甚?咳咳…咳咳咳……”倾身抱起三郎,“痛不痛?别怕,三郎还小,三郎看错了,祖母也不会怪三郎。”
“可是孙儿会怪自己啊。”三郎抬头看向皇后,委屈又害怕。
皇后瞬间后悔令苏方去找他,忙说,“没事,没事。”安慰三郎,“我是听皇上说三郎会把脉,祖母才想让三郎给我把把脉,看看和太医诊的是不是一样。”
“号脉孙儿会。”三郎道,“可是孙儿号不准。”
皇后看向史瑶,“号不准?”
“母后有所不知,三郎只给父皇看过。”史瑶信口胡诌道,“殿下和儿媳近两年没怎么生病,底下人不舒服也不敢让三郎给他们看,三郎比旁人多看几本医书,也没机会给人看病。”
三郎忙说:“母亲说得对,孙儿只能分辨虚弱还是不虚弱。”
“你祖父的病?”皇后迟疑,对史瑶说,“皇上说三郎会把脉啊。”
史瑶佯装很是不好意思,道:“父皇没说三郎没把出来?三郎是通过父皇说他头晕多梦,还吃了神丹断定父皇中毒。”
“是吗?”听说刘彻身体不适,皇后去探望他,刘彻见到皇后就夸三郎厉害。今日一早皇后感觉喉咙痛,就宣太医给她查看,晌午喝了药也没用,身边人就对皇后说,请三郎来给她看看。皇后仔细回想刘彻说过的话,刘彻好像真没说过,他中毒是把脉查出来的。
史瑶见皇后脸色变来变去,不禁腹诽,你们城里人真是一个比一个怕死,面上继续很抱歉的样子,“是呀。母后。”停顿一下,又说,“既然三郎来都来了,三郎,给你祖母看看。”
“母亲,祖母的病无需把脉啊。”三郎很是无奈地说,“孩儿听祖母说话,便知祖母喝几副药即可痊愈。”
皇后眼中一亮,“听我说话就知道?三郎很厉害啊。”
三郎很想翻白眼,“孙儿知道祖母得了风寒,是苏方说的。孙儿有次着凉,喉咙不舒服,咳嗽,鼻子还不通气,也没什么胃口。孙儿听祖母说话,感觉和孙儿那次一模一样,是这样吗?”
皇后连连点头,道:“对,我现在和三郎说得一样。”
“孙儿那次是喝太医开的药痊愈的。”三郎胡诌道,“孙儿现在还没学开药,祖母还是得宣太医给祖母看看。”
皇后:“太医开的药没用。”
“孙儿那次四天痊愈。”八月十五宫中家宴,三郎见到皇后还好好的,便故意问,“祖母已病了四日?”
皇后顿时意识到她着急了,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还,还没那么久。”
史瑶见状,搁心底嗤笑一声,道:“不如再换个太医看看?”没容皇后说话,又说,“儿媳令人去宣太医?”
“不,不用了。”皇后道,“我再喝一天药,没什么用再宣太医。”
史瑶心底冷笑,面上关心道:“母后,天色已晚,儿媳明日再带三郎来看母后?”
皇后往外看一眼,窗外已暗下来,“不用,不用,只是风寒,又不是大病。三郎明日还得跟老师学文习武,就别过来了。”
史瑶心想,你老既然知道不是大病,还派人去找三郎?
“儿媳过来就不带他了。”说着话,史瑶站起来拉一下三郎,“母后,儿媳告退?”
深秋夜凉,皇后也怕三郎着凉,便说:“快回去吧。我没事。”
史瑶拉着三郎慢慢退出去。到长秋殿,史瑶就看到太子在廊檐下站着,“殿下等妾身和三郎?”
太子不答反问:“母后病得很重?”
“只是风寒。”史瑶拉着三郎步入正殿,把她和皇后说的话大致说一遍,随即就问,“背上还痛不痛?三郎。”
三郎:“早就不痛了。”
“三郎怎么了?”太子忙问。
三郎瞥一眼史瑶,就对太子说史瑶打他,“祖母只是得了风寒,太医都给祖母看过了,还让孩儿去看,简直多此一举,孩儿不想理祖母,母亲就打孩儿。”
“这就是你不对了。”太子道,“你祖母为何让你过去?是因为相信你的医术。即便今日找你的人不是你祖母,是个农夫,你也不应当不理他。”
三郎眉头紧锁,道:“父亲,孩儿都说了,孩儿不想当太医。”
“这和当不当太医是两回事。”太子道,“你祖母把你当成医者,孤知道你心中不痛快,你完全可以好好同你祖母解释。”停顿一下,又说,“你母亲和你祖母解释,你医术不精,你祖母有怪你吗?”
三郎瘪瘪嘴,道:“没有。”
“下次再这么不懂事,你回来向我哭诉,我也得揍你。”太子面无表情道。
二郎忍不住说:“还有下次?”
“没有下次!”三郎说着话看一眼太子,“从今往后,孩儿不要再看医书。”
太子虽然不知三郎来历不凡,但他知道三郎很孝顺,“不看就不看吧。下次孤生病就宣太医。”指着大郎和二郎,“你俩也一样。”
“太医医术不行啊。”二郎道。
三郎瞪一眼二郎,“你闭嘴!”
“我,我说错了?”二郎下意识找身边的大郎。
大郎无奈地叹气:“你还是别说话了。母亲,用饭吧。”
“那我们去洗手。”二郎拽着大郎就往外去,到了廊檐下就小声问,“我到底说错什么了?三郎从未冲我发过火。”
大郎对着星空翻个白眼,“父亲故意激三郎,你还跟着说太医不行。三郎不吼你吼谁?”
“所以三郎刚才说的是气话?”二郎问。
大郎瞥他一眼,就命宫人打水。
史瑶再次抱起气鼓鼓的小儿子,“下次休沐日,去宣室看望你祖父时,提醒一下你祖父,别见谁都说你医术高明。”
“祖父会听孩儿的吗?”三郎偷偷看一眼太子。
太子看到他的小动作,摇头笑了笑。拍拍史瑶的胳膊。史瑶道:“不听你的,你可以撒泼打滚,胡搅蛮缠啊。反正你现在七岁,又救过你祖父,你祖父不会跟你计较的。”
“撒泼打滚?!”三郎不敢置信地问道。
史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听过这句话吗?”
三郎想象一下,自己在宣室哭着喊着打滚,不禁打个寒颤,“不要!”
“那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你看病。”史瑶道,“你现在七岁,还可以说自己尚且年幼,再过几年就不能拿年龄小当借口了。先别急着解释,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以后真就不看医书了?”
三郎很不放心宫中太医,不看医书不给家人看病是不可能的。
“那就是还会看。”史瑶笑道,“你祖父病了,你还得去给你祖父诊脉吧?你祖父那个人,知道自己的孙儿很厉害,能忍住不显摆吗?”
太子洗洗手,走过来,“父皇恨不得昭告天下。”
“那,孩儿听母亲的吧。”三郎深吸一口气,为了日后的清静,豁出去了。
史瑶笑道:“别一副天塌下来的样子。”放下他,拍拍他的脑袋,“快去洗手。”
饭后,三个小孩回到永寿殿,史瑶和太子出去遛弯消食。宫中安全,禁卫随处可见,太子就没让人跟着他们,小声说:“你这几日没事多去母后那里看看,直到母后痊愈。”
“妾身也是这样想的。”史瑶道,“三郎会医术这事,别人问起殿下,殿下也要说三郎只懂皮毛。”
三郎一向懂事,今天都说出不想理皇后的话,太子便知道三郎很不喜欢被人当成医者使唤来使唤去,笑道:“这一点你大可放心,三郎才七岁,孤也舍不得他到处去给旁人看病。”
史瑶“嗯”一声,便问:“曲辕犁送到军中了?”
“送过去了。”太子说着,一阵凉风吹来,“我们回去吧。”
史瑶抬头看一眼,“明天要变天啊。”
“这几日都不会有雨。”太子看一眼满天繁星,就拉着史瑶回长秋殿。
翌日,果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早饭后,太子去忙他的,史瑶把三个儿子送走,就把蓝棋叫到殿内,“查到苏文和苏方了吗?”
“查到了。太子妃昨日走后,翟砚就去查了。”蓝棋道,“去年永巷放出去一些人,后来又补一些年龄小的,苏方就是那时进来的。按理说苏方入宫堪堪一年是不可能在椒房殿当差。
“苏方和苏文同姓苏,太子妃觉得很巧,翟砚昨日查的时候便直接找和苏文较熟的人打听,立刻打听到苏方是苏文的堂妹。最初苏文是想把苏方弄去宣室,宣室那边暂不缺人,就托人把苏方送到了椒房殿。”
史瑶乐了,“宫中个个是人才啊。”话音一落,蓝棋脸色变了。史瑶顿时笑出声,“难不成说你笨,你才高兴?”
“太子妃……”蓝棋苦笑道。
史瑶:“不调侃你了。母后知道吗?”
“皇后知道。”蓝棋道,“皇后向来谨慎,不查清楚,皇后不会用的。”
史瑶叹气道:“你的三个小主子不喜欢苏文,你知道吗?”
“奴婢听过二皇孙说过,苏文和常融,还有一个谁婢子忘了,都是擅搬弄是非的小人。”蓝棋抬眼看一下史瑶,“太子妃是想先从苏方入手?”
史瑶摇头叹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
“那太子妃是怎么想的?”在蓝棋看来,她主子不可能无缘无故提到三个小主子不喜欢苏文。
史瑶:“借刀杀人听说过吗?”
蓝棋愣了愣神,随即笑了,“婢子懂了。”
“那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刀吗?”史瑶问。
蓝棋思索一会儿,摇了摇头,“婢子愚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史瑶道,“反过来……”
蓝棋恍然大悟,不禁心生佩服,“婢子现在懂了。”
“去吧。”史瑶笑道,“这件事办成了,看上哪个禁卫,直接来同我说,我给你保媒。”
蓝棋的脸刷一下红了,也没行礼,直接转身出去。
史瑶摇头笑了笑。
太子说,最近几日都没有雨。三天后,上午,太子去宣室时,天气极好,走时也就没带蓑衣。然而,和刘彻一起出了皇城,变天了,晴转阴天。
傍晚,太子从郊外回来的时候也没有要下雨的迹象,太子和刘彻就没拐去博望苑去拿雨伞和蓑衣,以致于半道上天空飘起小雨,太子和刘彻只能淋着回来。到长秋殿,太子的头发都湿了。
史瑶命人去烧热水,太子沐浴时,便听到房顶啪嗒啪嗒响,便高声问:“阿瑶,外面是不是下大了?”
“是呀。”秋雨阴冷,淋着雨很容易生病,史瑶正在外间吩咐闵画准备姜汤。听到太子的声音,史瑶走进来道,“下了也好。庄稼都收家里了,这场雨过后,正好犁地种小麦。”
太子:“孤回来的路上父皇也是这么说的,看到突然下雨,父皇没生气还挺高兴。对了,父皇说,他明日就命人把水车图送到东南一带。你把图找出来,孤明日给父皇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