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长安仍是长安,今虽不能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两千年后中原百姓仍自称汉人。那个强大王朝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一笔,请丞相安息。”有人说:“无论我喜欢过多少历史人物,丞相于我永远是特殊的。最最把他放在心上的那几年,我根本连他的名字都不敢喊,称字又有些轻佻的意味,就只叫他‘丞相’。那时候语文老师让我形容他,我说形容词没办法表达,‘丞相’二字足矣。在我心里,他是如同北辰一样的男人啊。想说的就八个字,‘异世通梦,恨不同生’还有人说:‘心里还是最敬重也最钦佩丞相在蜀汉危颓之际率军北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责任。’当然,也有人跪求木牛流马的工作原理,甚至还有人问丞相为啥你的连弩射程只有1……”

内容太多,无法一一列出来。我会一一烧在丞相墓前,让他知道,千年之后,念兹在兹的人依然还是那么多。

我们走了一段,慢慢走上了一条定军山大道,路面宽阔,而空气质量却越发糟糕起来,漂浮的灰尘让人鼻子已有不适。前后出现了很多运货的大车。两侧也不再是农舍小村,而是工厂,而且规模还不小。我们很快看到两个硕大的烟囱在冒着白烟,飘出去好远才飘散开来,远处只能看到定军山模糊的身影。下车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是陕钢的生产基地。路边的灌木和树木叶子都已经发灰,不是本身的颜色,而是沾染上了一层细细的尘土。远处一位环卫工人戴着厚厚的口罩,在挥动扫把,不时洒水下去压灰。可眼前仍是雾蒙蒙的一层,像是眼镜没擦干净。

我看了一下地图,这里距离诸葛墓大概只有两公里不到。

这一下子,把我之前酝酿的情绪给打没了。烟囱突兀,烟雾刺眼,还可以听到巨大的噪音,把诸葛丞相长眠之地的清幽气氛搅得粉碎。

工业对民生的意义,我知道,不过这个选址离武侯墓实在是太近了。不说对古人的尊重如何,单从经济效益来说,工厂挡在正门口,武侯墓的旅游价值一下子就少了一半。

我发在微博上,引起了一番争论。有人觉得这是侮辱武侯,有人觉得陕钢给当地人民带来实打实的好处,这更重要。最后有一位朋友说了句话,我看了心中一乐,觉得心塞稍释:“我们应该这么想,如果诸葛亮生前有机会给蜀汉造这么一个钢铁工厂的话,别说修在墓前了,就是把他自己炼了都愿意。”

我们抛开对陕钢的遗憾,继续前行,很快就抵达了诸葛墓景区前。景区大门前是一尊诸葛亮的石像,造型中规中矩,就是身后的一片工地略显扎眼。停车场的车子不多,除了我们一个游客都没有,一片静谧,偶然可听到鸟叫,这才是陵园本该有的样子——我跟你们说,旅游一定得挑淡季,一个地方人多人少,感觉真是差太多了——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自主地也压低了声音,不敢高声语,唯恐惊扰了死者的安眠。

一进陵园大门,迎面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山包,上头郁郁葱葱种着汉松古柏,绿植密集,在间隙处还有不少造型奇特的石头。据说这些古柏树都是刘禅给诸葛亮立庙的时候留下来的,就算不是,年头也已经不短了。有意思的是,这些古柏的气质和别处迥异,个个显得中正平和,非常沉静,不知是不是受了诸葛丞相的影响。我们围着山包绕过去,一路上可以闻到阵阵清香,让人精神为之一舒。同行导游说,这里前后左右有四座山,所谓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拱卫着武侯墓。这个山包,即是前案所在。

拐过前案,旁边还有一个修缮过的古戏台,有一个歇山顶,两侧披檐,抬梁结构,雕栏彩画,台柱础是八棱形。上面挂着一块同治年间的匾:“永依终古”。这里每年清明都会有庙会,届时戏台上会演出各种地方戏,不用问,诸葛亮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戏台其实位置已经偏西了,我们重新回到中轴线上,沿一条小溪而行,很快看到一堵照。照壁对面,即是武侯墓前的祠堂山门。

山门前有一联:“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这是清代汉中知府赵洵所题,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的“天汉”典故来自刘邦。刘邦刚被封汉中王,心中不乐意。有人开解说,汉中吉利啊,汉水上应天汉,也就是银河,是要成王霸之相。刘邦这才转怒为喜。下联用的是钟会典故。钟会占领汉中以后,拜祭诸葛亮墓,下令墓周围十里不许士兵刍牧樵采——看看人家怎么保护的。山门外头还挂着一块匾,写的是“武侯墓”三字。我不懂书法不敢瞎说,但觉得这三个字写得圆滚滚滚的,分外有萌感。

进了山门,就是正殿所在。院内有古柏合抱,凌霄花缠绕而上。在殿内正中神台上,是一尊诸葛亮像,手持《六韬》,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面容沉静,没那么神神叨叨的怪力乱神之感,算是武侯祠诸葛亮像里最不浮夸的一尊。左右琴书二童,下面是关兴、张苞两人护在左右——这个组合挺值得琢磨,因为关兴、张苞在《三国演义》里算是后期蜀军主力大将,而在正史里,两个人都去世很早,什么事迹都没留下来,更别说北伐立功了。他们两个摆在这里,显然是有一番考量,诸葛亮地位太高,侍奉左右的人得够分量,关羽、张飞够格,可两人地位太高,跟刘备可以,配诸葛亮就太不像话了,所以就派来一对小关张。

正殿与左右偏殿都有大量名人题匾留联,数量太大,姑且举几个我觉得有特色的吧:

大名永垂

武侯墓有一大堆献匾,词字无不考究,不是“季汉伊姜”“永沐神庥”,就是“三代遗才”“醇儒望重”啥的。里面夹杂着这么一副近乎大白话的“大名永垂”匾,显得特别突兀。不过题词的人名气可不小,乃是清代名将勒保。看了下献匾时间,他当时担任四川总督,来这里参观也不奇怪。其实这里还有一块“名将名相”匾,直白程度跟这个旗鼓相当,可惜没挂出来。作者也是一位清代名将,额勒登保。俩人打仗是没得说,这文化水平可就有点……哦,对了,额勒登保还有个八卦,他本来是海兰察的部下,海兰察说“小伙子你很有带兵天分嘛,我来教你点打仗的秘诀吧”,然后传授给他一套满语版的……《三国演义》。

懦夫将厉

这是挂在西厢房的一块匾,特别刺眼。冷不丁一看还以为在骂诸葛亮既是懦夫又是厉将。听了解说才知道,这是晋人李兴《祭诸葛丞相文》里的话,原文是:“歌咏余典,懦夫将厉”,意思是即便是懦夫也会受到激励,跟我理解的偏差好大,冤枉人家了。

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这副对联把曹操扯过来作对比,你设了七十二疑冢,现在哪里呢?你看丞相就一座坟,到现在还有香火哦。我看各地名人祠堂楹联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这些无辜躺着也中枪的可怜孩子们。当然,曹操也不会寂寞,因为有一副对联把司马懿也拽过来说事儿了:

陨将星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还有一副联,大概是武侯墓知名度最大的一副了,嘉庆七年陕西提刑按察使司文濡题的: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这个“争瞻汉相坟”的画面感太强了,尤其我们也是一路跋涉过来拜谒,更有共鸣感。

不过所有的楹联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副大殿门联: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这是民国十五年一个叫王恒鉴的人题的,他没有一上来就挽着袖子使劲称赞,而是从地望入手,如叙家常,从容优游。上联讲未出茅庐时的做派志向,下联直接跳到死后的墓葬遗命,一字不著武侯功绩,但其一生何等伟大,已不言而喻。

大殿两侧还有诸葛亮的几个展馆,用模型和挂图的形式讲了诸葛亮生平和北伐概要,都是走马观花泛泛一看。对了,有一个小房间特别值得一提,房间在偏殿旁边,不大,敞开着门。我信步走进去,看到一个似乎是小马摇摇椅的东西,很好奇,再仔细一看,屋子里摆满了类似的东西,每一件东西的样式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马和牛两种动物的模型。问过解说才知道,这是全国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制造出来的“木牛”“流马”们,复原之后没地方可放,都纷纷捐给了武侯墓,大概是想请丞相亲自鉴定一下吧。

看完之后,我转身回到正殿前,准备好网友们带给丞相的话,准备烧掉。这里香火还不错,有专门插香的铁架子和烛台,旁边还有一个香炉。我四下寻找,才在殿角看到一位卖香的大姐。别的旅游景点,卖香的人恨不得扑过去把香插到你身上,热情得过分。而武侯墓这里,所有人都特别沉静,卖香大姐早看见我了,却一言不发,安静地等在边上。直到我走过去,她才起身给我拿了三支大香、两根蜡烛,还细心地告诉我蜡烛如何插得牢固,香要如何转动才点得着。讲解完她就转身退开,别无他言,真是个好同志!

我是个无神论者,一直坚持过庙不拜。我既然不信,勉强拜了有违本心,佛祖、菩萨、道尊等神仙也未必高兴,不拜对双方都是个尊重。但今天不一样,我一定要给丞相敬三支香,这纯粹出于对一个伟大人物的敬意。一路“北伐”走过来,我看的古迹越多,这种崇敬之情就越强烈。

我原本对这样的敬祝行为嗤之以鼻,认为纯属封建迷信。可自从我奶奶去世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事并不能简单视为迷信,更多是一种安慰。我们通过这样简单、平凡又略带神秘的仪式,营建起一种温暖的错觉,仿佛死者只是去了一个无比遥远的地方旅行,我们无法看到他们,但仍有机会让他们听到。思念之情,可以聊作慰藉。

我恭恭敬敬拜了三拜,看到青烟袅袅,在殿前柏树前略作缭绕,才散在半空之中。我拿起打印好的网友留言,在蜡烛前引燃,然后迅速塞进香炉里,差点烧到手。打印纸在火焰的舔舐下慢慢卷曲,慢慢变黑,火苗在文字上快乐地跳动,好似丞相的目光在逐行审视。都是简体横排,丞相你辛苦了……

做完这一切事情,导游对我说,可以去殿后的武侯墓了吗?我听到这句话,心脏没来由地狂跳起来。

马上,我就要见到诸葛亮了。

哎……等等,这句不吉利,应该是,我马上就要去拜谒诸葛丞相真正的埋骨之地了。

走过正殿,后头有一扇门。穿过门去,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四角揽顶的亭子,亭子里有两通石碑。一块是万历年间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碑,另外一块是雍正年间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题碑人近年来出镜率不低,乃是果亲王允礼。

话说这位老十七的墨宝,我本次出行都看见过好几次了,成都武侯祠、德阳庞统祠全都有,似乎他也是一路玩过来的。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雍正派果亲王护送七世达赖回西藏,顺便视察沿途各省旗兵绿营。老十七顺便游山玩水,在一路留下了大量题词。除了武侯墓,他还主持修缮了勉县武侯祠,留下一首诗:“遭逢鱼水自南阳,将相才兼管乐长。羽扇风流看节制,草庐云卧裕筹量。丹心一片安炎鼎,浩气千秋壮蜀疆。庙貌嵯峨沔水侧,入门瞻拜肃冠裳。”果亲王字写得好,诗也不错,比他那位大侄子强,所以留了这么多遗迹也不烦人。

转过碑亭,我没敢迈步,先屏息凝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因为碑亭之后,是一个很大的覆斗大冢,四周被汉白玉围栏圈起,就那么安详地立在那里。

我本来有很多感慨,可到了这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此时我的脑子里没有什么史实考证,也没有什么形胜探究,更顾不得褒贬评判。这坟里,躺着的可是诸葛丞相啊。虽然我看不到他,但他的真身现在距离我,只有数米而已!数米而已!我就像一个脑残粉,终于冲到偶像跟前,却羞怯到不敢说话,不敢挪步,只能肃立原地,默默注视着。

我看到坟上的忍冬草茵茵繁茂,厚覆于坟冢之上,如披绿裘。坟上还挺立起一棵黄果树。导游说这是黄月英在诸葛亮死后过于思念丈夫,化身为树,相伴守墓,一如生前。导游讲完以后,又诚实地补充了一句:“有专家研究过,这棵树其实比诸葛墓晚了八百年,所以不可能跟黄月英有关。不过老百姓不管这套,依然认为这是。”我低头一看,黄果树下的围栏上系了好多红绸布,显然是有很多人跑过来求姻缘了。

这事其实挺奇异的。古人讲究不封不树,断然不会弄棵大树移植到坟头。想来是不知哪里飘过来一枚树种,机缘巧合竟然就扎根武侯墓上。有了诸葛亮的威名,大家只会膜拜供奉,不会砍伐,于是它得以繁茂至今。自然界的巧合,居然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值得大大做一篇文章。

除了黄果树之外,坟冢两侧还有两棵桂树。这两棵桂树的年头,可就和武侯墓差不多一样长了,号称护墓双桂。大殿上有一块题匾叫作“双桂流芬”,说的就是这个。桂树如今还健朗得很,依旧年年开花,一开则满庭馨香。这样很好,丞相想必就喜欢这样的清新淡泊。每年这些桂花会被人收集起来,酿成独一无二的武侯墓桂花酒。我听了怦然心动,想买两瓶回去,结果主人很遗憾地说,今年天气有点异常,桂花往年会开四次,今年只开了一次,而且几天就全部凋零了,所以没有酒了。憾甚!

坟墓周围还有柏树拱卫,本来一共五十四棵,象征诸葛亮一共活了五十四岁。不过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柏树只剩下二十多棵了。

坟冢肃穆淡然,并不因为有什么人来探视而有任何改变。我站在双桂之间,闭上眼睛,脑子里都是诸葛亮的临终两段遗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岁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导游说诸葛墓从未被盗过,因为丞相有大智慧,早早嘱咐薄葬,以熄盗墓贼的贪心。

我在坟前还听到了一个民间传说。话说诸葛亮死前,遗命让四个士兵抬着棺材往前走,绳杠断在哪里就在哪里下葬。四个士兵抬着走了一天一夜,绳杠也没断,他们一合计,干脆就地掩埋,回报刘禅。刘禅不信绳杠这么快就断了,将四个士兵严刑拷打,活活给打死了。他们死后,再没人知道诸葛亮真墓葬于何处。等到蜀汉灭亡后,司马氏来挖诸葛坟,却死活找不到,全赖诸葛神机妙算也。

这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诸葛亮死前叮嘱姜维,让他找三个最坏的罪犯来。两个负责抬棺材,一个负责烧饭,允诺给他们重赏。结果两个抬棺材的说:“咱们俩出力,那小子做点饭就分走三分之一,不合理。”就合伙把煮饭的打死了,然后开锅吃饭。岂料煮饭的也想独吞,就在饭菜里下了毒,两个抬棺的也死了。结果三个知情人全死光光,诸葛下葬处遂成千古之谜。

这些故事很好玩,就是把诸葛亮想象得太LOW了,玩的都是小聪明。

我觉得诸葛亮并没想那么多,他对自己死后如何,甚至并不特别关心。他如此嘱咐,只是因为平时简朴惯了,虽死不改其志。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这是丞相的人生信条,即使在死后入葬,他也依然坚持着。如此而已。

我想象,在这坟冢之下,只有一具薄薄的棺椁,棺椁里只有几件平时穿的衣服,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一具伟大的遗骸,素净而淡泊地躺在其中。如此简单,如此纯粹。

据说诸葛亮下葬之时,棺椁不是南北朝向,而是东西而放,头西脚东,取意“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西蜀”一词,想必是后人附会,诸葛亮可绝不会这么说。真要怀念蜀汉,他应该是头冲南才对。头西脚东,显然是丞相念念不忘西出祁山的北伐目标啊。

诸葛坟冢后有寝殿,又叫崇圣祠,供的是历朝历代给诸葛亮加封的各种头衔。诸葛亮死时是武乡侯,一百多年后,东晋给他追封了一个王爵——武兴王。要知道,就连关羽也得等到宋代才有王爵。

在崇圣祠附近还有一个去处,乃是一座三间坟亭,亭内有石碑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之真墓”。这块碑的来历叫人哭笑不得。嘉庆年间有个陕甘总督叫松筠,来拜谒武侯墓的时候,随行的幕僚谭南宫随口胡说,说大冢内是假坟,真坟在西南墙外。结果松筠信以为真,立刻下令沔县的知县马允刚重修。马允刚无可奈何,只好新堆了一个,号称真墓。松筠还亲自书写了碑文,自认拨乱反正,得意扬扬。不过从嘉庆到现在年头不短,这假碑也成了文物了,真够黑色幽默了。

拜谒完之后,回到正殿旁。景区馆长赠送我们每人一把诸葛鹅毛扇,以及武侯墓碑拓片一套,如获至宝。馆长邀请我们少坐片刻,沏了一壶当地的汉山红,且品且聊。我们就这么坐在院内,望着古柏森森,啜着清茶,想着丞相旧事,心中清安无比,灵台澄净。其实真不必去什么深山古刹,心远地自偏。

馆长问我接下来去哪里,我说去定军山看看。馆长说现在那里还在开发,我们从武侯墓离开以后,到第一个岔路右转,前行大约两公里左右,有一条向南的山路,可入定军山。说完她又叹了口气,说她就是本地人,从前勉县空气好,站在武侯墓这里,可以轻松望见定军山上的一草一木。如今污染比较大,雾霾多,再也看不清了。我们也是一阵叹息,旅游和工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可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我们离开武侯墓,按照馆长的指点前往定军山。定军山和秦岭只隔一条汉水,可样子却截然不同。秦岭绵绵不断,而定军山却拔地而起,在平原上突兀地挺起十二座军刀似的山峰,分别是石山、大山、定军山、中山、小陡山、八阵山、一字山、卧牛山、鸡心山、黄猫山、元山、当口寺山,绵延二十多里,有如一条生了十二根尖刺的地龙,当地号称“十二连珠”。在山南侧有仰天洼,可以屯兵万人,山北就是一片平阔之地,诸葛亮当年就是在这里教训八阵图,损益连弩,屯田生息。

展开地图一看,我不由得啧啧称赞。定军山是勉县的屏障,面朝汉水,背靠漾水。诸葛亮把主力设在这里,大有深意。倘若有敌人突然偷袭,蜀军尚可以从容退过汉水,在定军山据险抵抗。一山一水足以迟滞攻势。若是敌人势大,占据南郑等地,汉中为之不保,蜀军也能从定军山南麓的漾水后退,与蜀中金牛、米仓两道相接,川中联络不断,依然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考虑到了最坏情况的设置,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他选择定军山的手笔,便可窥见一斑。

定军山的景色,请参阅各种景物描写词典即可。我们的车盘山而上,开到半山腰就开不上去了。这里没路了,附近有几户人家和一个小池塘,池塘旁边还有一群大白鹅……这玩意可不能惹。有古训,“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就是千万不能跟这些大白鹅对打,会死得很惨很惨。回想起来,诸葛亮喜欢摇鹅毛扇,其实是在炫耀自己曾经鹅口拔毛的超强战力吧?

池塘旁边有段还未修完的小台阶。我们战战兢兢走过鹅群,顺梯而上。上头有个水泥平台,旁边建了个供山神的小庙。庙门没开,我隔着玻璃看了一眼,还好,是普通山神,总算没把夏侯渊供在上头。定军山最出名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黄忠斩夏侯渊。不知道刚才烧给丞相的那些留言,会不会有几条误烧到夏侯渊这里。据说黄忠斩夏侯渊处叫作战地沟,是现在的元坪村,恰好就是我们上山的那条路,可惜不会有什么古迹留存了。

从这里的平台远眺,可以把整个勉县尽收眼底。可惜的是,因为陕钢烟雾缭绕,县城勉强可以看清,更远处的天荡山就完全看不到了。

天荡山位于勉县的北边,和定军山、阳平关形成三道屏风,牢牢护住汉中西口。在天荡山下,还发生过一件三国著名事件的原型。当初定军山一战黄忠杀了夏侯渊,惊得曹操尽起大军,驻屯天荡山对峙。黄忠想去断粮反被埋伏,赵云急忙过去接应,正赶上曹操大军杀来,赵云一路退到右所村一带的蜀军营地,索性“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操以为有伏兵,急忙后退,结果是“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这就是正史里唯一的一次空城计,使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赵子龙。第二天刘备过来视察,拍着赵云肩膀称赞道:“子龙你一身都是宝啊。”

从定军山上下来,日头已经开始偏西。勉县县城内我们还有两处要去,一处是武侯祠,一处是马超墓,于是我们匆匆下山,朝县城开去。

我们那个时候可不知道,整个旅途中最灵异的一段经历,正在前头等着我们触发。

第八站 马超的愤怒

我们从定军山上下来,日头已经开始往西边坠下去。好在勉县里要去的两个景点并不算远,一个是马超墓祠,一个是武侯祠。我们简单地讨论了一下,决定先去看马超墓祠。听说那里门可罗雀,十分荒凉,是一个早被人遗忘的角落,转一圈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反正武侯祠就在附近一公里,抬腿就到,时间尚算充裕。

马超墓位于勉县县城的西边马公祠村里,就在G108旁边,特别醒目。我想就一条直路,应该不用GPS了吧?于是车子一路往前开去,出了县城后是城乡接合部,两侧都是一排排高矮不一的房子,什么农机租赁、路边饭店、风炮补胎、粮食收购什么的,偶尔还能看到农家乐。那是一片片瓦房小院,院内摆着几张木桌和塑料椅,围墙上还蹲着猫和公鸡,远远望去还以为是不莱梅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