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宫里,乾武帝也领着儿女女人去慈宁宫陪着太皇太后过年。

开始,闽太后还以为会在慈安宫里过年,毕竟原来都是在太后宫里过年的。虽然还有个太皇太后,但由于年岁大了,现在连许多接待女眷的政务活动都交给了她。何况,宫里没有皇后,连贵妃都没有,更应该突显太后的地位才是。所以,她一早就开始让人把慈安宫拾掇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大家子过年的家什都准备好了。哪成想,头天却接到消息说要去慈宁宫陪太皇太后团年。

她又气又臊,本想借病不去。但想了半天,不能因小失大,还是端着一张笑脸去了。

太子妃、黄良娣、霍良媛还在坐月子,朱肃锦就带着三个小婴儿和闽良娣、白承徽去了。

由于今天是孩子第一次出门,又是第一次见皇祖父,所以几个母亲都使出浑身解数把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付明兰昨天就让宫人把小衣裳都拿出来,摆在床上挑了一天,虽然觉得潘月送的用挑花针绣的福字不断线小红刻丝衣裳最好看,也最吉利。但今天要拜见皇祖父,小敏嘉现在又是唯一一个被封了郡主的皇孙女,考虑再三,还是给她挑了件有金凤缠花绣纹的小红锦缎衣裳套在小棉袄外面。又戴了顶绣着岁岁有鱼带荷叶边的明黄色小帽子。

小敏艾穿的是潘月送的绣福字的小红衣裳,黄灵儿觉得女儿穿这件小衣裳最好看。再说,无论仗着太子妃还是太皇太后或是付家的势,小敏艾都比不过小敏嘉,那自己就不比。这小衣裳是太子养母送的,讨了太子的喜欢,闺女照样过得好。

而小敏柔穿的,也是件绣了金凤的小红衣裳。

天太冷,东宫离慈宁宫又远。用棉被把几个孩子的身子和头包了个密不透风,坐的车里又烧着炭盆。

朱肃锦这些天都歇在自己的寝宫,见几个孩子被乳母抱来,他挨个看了看,又捏了捏小脸,才笑着上了车。

虽然他也特别想要儿子,但这几个闺女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他还是极喜欢。更何况,一想到绣儿小时候可怜巴巴的瘦小模样,还经常被钱家祖母骂,他就觉得更应该对她们好才是。

闺女咋了,闺女好了,比小子还有用。钱家不是如此?在乡下的时候,一家人都是靠妹妹才把日子过好了。虽然想到这些他就有些脸红,但也不得不承认。

去了慈宁宫,除了他这一家子,人都到齐了。大殿里温暖如春,人们正热热闹闹地说着话,连皇上的脸上都挂着笑,问候着两宫太后的身体状况。

皇上和太皇太后坐在大殿的罗汉床上,闽太后坐在太皇太后一侧的官椅上,其他的妃子和公主分坐在两边。

朱肃锦领着闽良娣、白承徽及三个抱小婴儿的乳娘给乾武帝和太皇太后、皇太后磕了头,乾武帝“嗯”了一声,说道,“起来吧。”

太皇太后倒是笑着把乳娘招呼过去,“快,快过来让哀家瞧瞧。哎哟,真是漂亮的小宝贝儿…”

三个乳娘抱着孩子跪在太皇太后面前,好让她看得仔细。

太皇太后挨个地看,笑弯了眼地夸赞着,还伸手摸着她们的小脸。

一旁的闽太后也笑着伸过头来看。

乾武帝跟朱肃锦说着话,听到太皇太后逗弄孩子的声音,也想偏过头去看。但又听到闽太后笑道,“哎哟,真是漂亮的小闺女,个个长大了都是美人胚子。”

他又止住好厅心。心里叹息不已,再美有啥用。儿子的女人怎么会生了三女娃,咋没一个像钱家女那么能干。儿子可不要像他,到了二十五岁才生个儿子出来。又想着,不管多大,只要有儿子就好。别像有些绝户,连儿子都生不出来,那他辛辛苦苦谋下的江山又交给谁?想到这里,连跟儿子说话的兴趣都没了,示意朱肃锦坐去一旁。

朱肃锦的座位就在皇上一侧的第一个位置。

太皇太后把三个小娃都逗弄了一遍,眼光又停在朱敏嘉的身上。狐疑道,“哀家咋觉得这孩子有些面善呢?”

闽太后笑道,“她长得像太子,可不是面善嘛。”

太皇太后摇头道,“这孩子还真不像太子。”

朱肃锦便笑道,“月姑姑和钱表妹都说敏嘉像我母后。我仔细看了看,还真像。”

“哦?”乾武帝吃一惊,赶紧斜过身子去看孩子,抱朱敏嘉的乳娘又赶紧往他身边挪了挪。

乾武帝看了看孩子,又伸手去抱。由于孩子用包被包着捆得像个小辣椒,纵使皇上不会抱软绵绵的奶娃也倒也好抱,一旁的太皇太后还嘱咐道,“把孩子的脖子托着,小奶娃娃软。”

乾武帝又听劝地用一只大手托起了小奶娃的后脖子。

杨德妃几个皇上的老人都吃惊不已,因为在她们的印像中,皇上就没抱过孩子,甚至看都难得多看几眼。

乾武帝把孩子抱在怀里看了看,笑道,“嗯,这孩子的确长的像小容。”

朱肃锦忙笑道,“钱表妹说嘉儿的眼睛最像母后,月姑姑说鼻子最像,可儿臣觉得嘴最像。”

乾武帝笑着摇摇头,说道,“眼睛和鼻子、小嘴都像,但最像的,却是眉毛。”乾武帝的眼里似没有了聚焦,喃喃说道,“朕觉得那眉毛极美,细细的,弯弯的…小容却觉得美中不足有些淡,经常喜欢对境描眉…”或许觉得当众说这些不好,赶紧住了嘴,目光又盯在小敏嘉的脸上,伸出一只手摸摸孩子的眉毛、鼻子、小嘴。

赵淑妃等几个新进宫的女人更是吃惊不已,却原来圣上还有如此温柔的时候,眼里的柔情似能化成水。在她们的眼里,皇上就是气壮山河的铮铮铁汉,严肃,硬朗,连笑都难得。

小敏嘉也真给自己和父母争气,没有哭,还睁开了眼睛,恬静而温柔地望着乾武帝。偶尔噜噜嘴,还吐出几个泡泡来。

乾帝大乐,哈哈笑道,“好孙女儿,皇祖父看到你,可开心了。现在,就是拿个孙子来换,皇祖父也舍不得罗。”

宠溺的眼神和声调,让大殿里的人心思各一。

由于哈哈声打得太响,把小敏嘉吓着了,张嘴哭了起来。她一哭,另外两个孩子也跟着哭起来。顿时,大殿里一片孩子的哭嚎声。

乾武帝一愣,看着小敏嘉有些无所适从。

太皇太后拍了他一下,笑道,“是皇上的声音把孩子吓到了。小奶娃娃娇滴滴的,哪里经得住你跟朝臣们说话练出来的大嗓门。”

乾武帝又是一阵笑,把孩子还给乳娘。想想,又招呼另两个孩子来面前看了看,见她们两个张着小嘴闭着眼睛大哭的小模样,还是觉得长孙女长得最好看。

三个乳娘抱着孩子去偏殿吃奶,乾武帝又传口谕,赏了三个小女娃每人一套小首饰,一匹宫缎,长孙女多了一个玉如意,二孙女和三孙女封了郡主。

朱肃锦又起身躬身谢过。

乾武帝心里高兴,环视一周,却看到四公主眼巴巴地看着他,又赏了她一套首饰和一匹宫缎。

四公主别看才三岁,却人小鬼大,赶紧跑到他前面磕头谢恩,说了一堆废话,在父皇面前猛刷存在感。

乾武帝也难得地把她招到跟前,摸摸她的包包头。

之后,皇上跟朱肃锦谈着国事,杨德妃几人陪太皇太后打起了马吊。

闽太后把闽良娣叫去偏殿,低声问道,“你进东宫的时日也不短了,怎么还没有怀上?”

闽良娣红着脸嗫嚅说道,“太子难得去我那里一次,去了也不…除了我嫁进去的那晚,我再没侍寝过。”

闽太后深深叹了口气,说道,“若你能给太子生个儿子,闽家也就起来了。哀家到底不是皇上的生母,母子情分也就面子情。闽家崛起,靠的还是你的肚皮。”

闽良娣含着泪点点头。

闽太后又嘱咐道,“你也莫急,太子如此对你,恐是怪哀家多事。哀家也没办法,为了闽家,哪怕他不高兴哀家还是要赐婚。你暂且忍耐些日子,太子仁慈,见你温柔规矩,自然会疼惜于你。”

闽良娣点点头,两人便分开了。

大年初一,宗室女人及三品以上命妇来宫中给太后磕头。太皇太后因为年岁大了,这些事已经交给闽太后,她只在慈宁宫中招见几个亲戚的女眷。

钱亦绣给闽太后磕完头,便去了慈宁宫,潘月、付家、及宗室几个年岁大的女人都在这里。

她们说着昨天皇上对大郡主的态度,付大夫人都激动地流了眼泪。付家人的压力非常大,他们都看出来皇上对太子妃另眼看待,对他们付家也是皇恩浩荡。可惜太子妃有负圣恩,没生出儿子来。

现在因为大郡主的模样像元后又讨了皇上的喜,这真是有福之人不用忙。

众人都笑着恭贺付大夫人,“讨了皇上的欢心,大郡主有福了。”

出了慈宁宫,付大夫人还悄声谢了潘月和钱亦绣。大郡主像元后的话,还是从钱亦绣嘴里先说出来的。

大年初二回娘家,想到能回家玩整整一天,钱亦绣还是抑制不住激动。哪怕被讨厌的梁大叔折腾了半宿,还是早早就起了床。

两人正在东侧屋的炕上吃早饭,便听见卧房里传来小哥俩“呜呜哇哇”的叫唤声。钱亦绣放下碗说道,“他们咋这么早就醒了?”

站在卧房门口的紫珠掀开门帘往里一看,惊得叫了一声,赶紧把嘴捂上,低声说道,“大奶奶,快来看,快来看。”

钱亦绣下炕走了过去,往里一看,也惊得叫了起来。只见小哥俩都爬在小床上,高高地抬着脑袋四处望着,四只大眼睛瞪得大大的。或许脖子还没有多少力气,脑袋一点一点地有些摇晃,但还是极力地高昂着头。

钱亦绣几步跑过去,高声笑道,“我儿子会抬头了,我儿子会翻身了。”

两个小家伙听到娘亲的声音,都把头转向她,咧开嘴笑起来,两根银线同时从两人的嘴角滴下来。

钱亦绣激动地眼圈都有些发红。先把离她近的信哥儿抱起来,狠命地亲了两口,被忽视了的诚哥儿又瘪起小嘴想哭。

随后而来的梁锦昭又伸出长胳膊把诚哥儿抱起来,笑道,“儿子真棒,又有进益了。”说完,又回头对紫珠说道,“今天我们要去岳家,不能去给长辈请安。你快派人去跟老祖宗、我爷和我奶,我爹和娘禀报,说诚哥儿和信哥儿会翻身会抬头了。让长辈们也乐呵乐呵。”

紫珠笑道,“这个好差事我咋舍得让别人去呐,我得自己去。”

一旁的彩月和彩云又笑道,“三个差事,你只能去一个,另两个留给我们去。”

说得几人大乐。

等外事房把礼物送来,钱亦绣自己也准备了一些。那三个送信的丫头也回来了,说长辈们极高兴,都让他们从钱家一回来就把孩子领去万寿堂,他们急着看。这几个丫头每人还得了五两银子的赏钱。

让后来得知消息的蓝珠和白珠直说她们知道晚了,这个美差没抢到。得赏钱是其次,关键是体面。

来到钱家,钱亦善领着明哥儿站在门口迎接他们。明哥儿先给姐姐和姐夫行了礼,就掂着脚尖看两个外甥。还说,“翻了年,我外甥就长了一岁,他们会叫舅舅了吗?”得知还不会叫,失望不已。

他们直接去了正院,屋里欢声笑语,极其热闹。不止钱满霞一家、钱满亭一家来了,连钱满朵一家都来了。听说李阿财才升了从五品的官,年后就会为钱满朵请封诰命。

不仅如此,潘月笑着说,“还请了太子,他答应了,过会子就会到。”

正说着,朱肃锦就领着大山一大家子来了。眼尖的钱亦绣又有新发现,笑道,“欢欢和喜喜又要当娘亲了?相公来了吗?”

ps:谢谢亲的打赏和月票,感谢!不好意思,又上传晚了,最近清泉都有些忙。另外,给小幻儿等亲加更要过几天,最近太忙。。。(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六章 给我当女婿

眼尖的钱亦绣又有新发现,笑道,“欢欢和喜喜又要当娘亲了?相公来了吗?”

欢欢和喜喜高兴地叫了两声。闪电和银风忙不迭地来到钱亦绣面前,甩着尾巴伸着舌头围着她转,然后又分别舔着欢欢和喜喜,宣誓着自己的主权。

钱亦绣拍了两下它们,失望地嗔道,“坏小子,怎么跟你们爹一样,专吃窝边草。该像大山和跳跳那样,再出去找新人呀。那样,你们的队伍才能越来越壮大。”

说得朱肃锦大乐。

朱肃锦又把猴妹招呼过来,“来,让叔叔看看猴侄子。”

猴盼盼穿着钱亦绣给它做的一件蓝色小坎肩,长高了些,大概有一尺多点。身上的红毛比刚出生密实一些,短短的,红红的,茸茸的。小小的红脑袋,玻璃珠一样的大眼睛就占了一半脸。此时,它正瞪着大眼睛,挂在娘亲的怀里东张西望。

一听到陌生人的声音,它便把小脑袋往娘亲的怀里使劲钻。猴妹安慰地拍拍它,意思是是亲戚,别害怕。

这是朱肃锦第一次看猴盼盼,还送了它一个赤金璎珞圈当见面礼。

他弯腰给猴盼盼戴上,笑道,“盼盼长得真可爱,你还有三个妹妹,以后要带着她们玩。”

猴哥猴妹见儿子戴着漂亮的赤金璎珞圈,圈上还挂了几个玉雕小桃子,高兴地直乐。猴哥还给朱肃锦作了两个揖,表示感谢。

除了猴妹母子,动物之家的所有成员都在院子里玩。它们不奈呆在屋里,屋里又闷又挤,施展不开。

见太子殿下来了,所有人都来到了厅屋。众人给朱肃锦见了礼,朱肃锦又一一给老辈子拜了年,给小娃娃们每人一个大红包。之后,又各干各的。

三贵爷爷夫妇、钱老头夫妇等几个老人在东侧屋里逗弄着爬在炕上的几个奶娃娃,就是诚哥和信哥儿,还有钱满霞的小儿子和钱满亭的闺女。除了钱老头心不在焉,另外三个人都其乐融融。

钱满江、梁锦昭、万大中、霍立行、钱亦善几个男人在厅屋里谈论着朝堂大事。

钱满朵、钱满霞、钱满亭几个年青妇人在西侧屋里说笑,小娘亲哪怕有些插不进去嘴,也饶有兴致地听她们说着以前乡下的事。小阿草已经十岁了,长得比过去好看了许多。这时候她已经很爱好了,还擦了香膏,穿着绸缎绣花衣裳,也笑眯眯地听着,偶尔会插一两句。

一帮孩子和猴妹母子则在西屋里打闹,闹得快把房顶掀翻。

钱亦绣更喜欢听男人们的话题。厅屋和西侧屋的门开着,连门帘都被掀起来了。她坐在西侧屋门口,耳朵里听着男人们的话,时而低声跟坐在门口另一边的朱肃锦交谈几句。

两人说起小和尚去报国寺陪悲空大师过年,今天见不到面还有些遗憾。钱亦绣倒经常能见到他,因为他时常会去梁府玩玩。但朱肃锦却难得看到他,请他去东宫,他又不愿意去。

东侧屋里老人家的大笑声又传出来,好像诚哥儿把尿撒在万小表舅身上了。

特别是三贵爷爷的大笑声,夸张又洪亮。他喜欢钱亦绣,连带着那两个小家伙他都觉得比别人能干。大着嗓门说,“好小子,能干,连尿都飙的比别人远。”

钱亦绣听了,捂着嘴直乐。

朱肃锦望了一眼东侧屋门口,低声跟钱亦绣说道,“我瞧着你家的那两个小子都不错,挑一个给我当女婿,怎么样?”

钱亦绣一愣。他的女婿,那不就是驸马。想想自己的美人姥爷,因为当了驸马郁闷了一辈子。驸马这个职业,好也不好。不想吃软饭的,就不好。想吃软饭的,就好。驸马娘的这个职业,似乎也不太好,首当其冲就是窝囊…

钱亦绣正有些犹豫不知该怎么回答,朱肃锦见自己和自己的闺女又被嫌弃了,气得脸都有些红。恨恨道,“我和我闺女哪里就让妹妹瞧不上了,我闺女漂亮得紧,长大了不比妹妹差。你瞧不上她们,她们瞧不瞧得上那两个小子还不一定。”说完,气哼哼地扭过头去。

还是个别扭的熊孩子。

钱亦绣看他脸涨得通红,赶紧笑道,“急什么,我又没说不同意。我有两个儿子,哥哥有三个闺女,岁数差不多大,谁知道该哪个配哪个呀。等他们长大了,看哪两个能对上眼,就成全哪两个。咱们现在瞎忙乎,乱点鸳鸯谱也不一定。”

朱肃锦听了,觉得的确是这么回事,才算罢。

男人们又说起了建水军的事。钱亦绣尖起耳朵听,朱肃锦也被这个话题吸引住。

乾武帝有前瞻,这次建立水军,制造大型战舰及适用于舰上用的大炮,还有修建大型海港及一系列服务于水军的设施,不仅是为了下一步开放海禁的御敌,打击日渐猖獗的海盗。更是为了称霸海上,为子孙万代谋福。皇上的意思是,许多事最好能一步到位,或者说做得更好,减少重复花银子的机率。

这样一来,所需用的银子就极多。户部预算下来,至少要花销五千万两银子,甚至更多。虽然国库充盈,但一下子要用那么多钱,乾武帝还是极心痛。有些朝臣就上书,要求增加赋税。乾武帝又不愿意,上年是他的新纪年,他才减了百姓赋税,不好朝令夕改。特别是,他想当个好皇上,不想因为发展军事,就让百姓过不好日子。

钱亦绣低声对朱肃锦说,“太子,现在正是你为圣上分忧,又能让朝臣看到你的能力,更能获取民心的大好机会。”

朱肃锦忙把耳朵伸过来,问道,“妹妹怎么说?”

钱亦绣道,“大乾朝自建朝以来,每任皇上都体恤百姓,改变了自古重农抑商的做法,制定了许多扶持商业和手工业的政令。特别是从先帝开始,大乾朝更是前所未有的繁盛。如今,不仅百姓安居乐业,商家更是极富,包括许多会经商的皇亲国戚、勋贵世家,都是富的流油。”又笑道,“比如你我,寿王府,钱家,等等。太子应该以身作则,至少捐赠十万两银子,随后,我们都跟着响应。但不能强捐,不限数目,有些官员还是很清贫…”

朱肃锦眼睛一亮,双手击掌笑道,“妹妹出的好主意。”考虑了一下,又说,“也不能白捐,捐赠了一定数额的人家,都记入功德簿,存入皇图阁和水军档案。为了鼓励有钱的商人多捐,又让他们捐得心甘情愿,那些出银子多的人,封他们一个闲职,甚至可以给个伯位…”

这就是聪明的孩子,说一步,他就能想到三步远。

两人讨论的喜笑颜开,梁锦昭转过头笑道,“你们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朱肃锦便笑着把两人商量的事情说了。

钱满江喜道,“这样最好,不仅能龙颜大悦,百姓也会感激太子殿下的仁慈,还让那些想入仕的商人有了想头,也满足了想名垂青史的官员的愿望。”

梁锦昭更是高兴,他此去就是花银子的。想把事情办好,就要多花银子。但花得太多,又怕皇上心疼。这下可好了,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几人又商讨了一番太子的奏折该如何写,自家打算出多少钱,等等。

钱满江还体贴地说道,“太子殿下刚建衙不久,若没有那么多银子,我们钱家帮着出一些。”

朱肃锦摆手笑道,“谢谢钱将军。玻璃工场本宫占的股分最多,那里日赚斗金,哪里还需你们再替本宫出银子。十万两银子本宫还是拿得出。”

钱满江又特别嘱咐了霍立行,回家后把嘴巴闭紧些,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自己要拿捏好。钱满江也听潘月说了霍夫人的行径,只不知道霍明是不是这个意思。若霍明也是如此短视,以后跟霍家的关系就要保持距离了。

男人们高兴,晌午的酒都喝得有些多,只有朱肃锦想着写奏折的事没有多喝。晌饭后,喝醉了的男人去歇息。三贵爷爷不想睡觉,又把钱亦绣、朱肃锦、钱满霞等人叫去屋里说了一阵体己话。

在钱家吃完晚饭,梁锦昭和钱亦绣带着两个孩子及猴哥一家回梁府。猴哥一家直接回莲香院,他们一家直接去了万寿堂。

果真所有的人还没有散。

夏氏咯咯笑道,“老祖宗说诚哥儿和信哥儿会翻身会抬头了,让我们等在这里看。我可不相信,他们还差两天才满三个月,这会儿子就这么能干了?不是老祖宗在吹牛吧。”

说得众人大乐。

老祖宗笃定地笑道,“若他们小哥俩做到了,你就输我十两争子。若他们做不到,我就输你十两银子。”

把小哥俩放在炕上,小家伙不负众望地表演起了翻身和抬头。翻身还不算,还能打一圈滚,让老祖宗和大老夫人乐不可吱。

最后,夏氏只得摸了十两银子给老太太,嘴上还说,“下次再也不跟老祖宗打赌了。老祖宗想赢钱,我直接拿十两银子给你就是了。”

又说得老太太高兴不已,还让丫头拿这十两银子去厨房,明天添两个菜。

众人说笑一阵,才回院子。梁锦昭又把梁老国公和梁国公、二老爷几个男人请去了外书房,商讨事情。

ps:谢谢亲的打赏和月票,感谢!清泉又梳理了一下文文,正文部分这个月应该能结文,希望在月中或是中下旬。谢谢还在陪伴、支持文文和清泉的众位亲,感谢!(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七章 临别依依

大年初六,在惴惴不安中等待着的梁国公终于等到皇上的圣旨,他被封为水军都督佥事。虽然官没有儿子大,他还是非常满意。饭总要一口一口吃,这已经是一个进益了,一切都会好起来。重新受到重用的梁国公豪情万丈,憋着劲要大干一场重获圣恩。

这又让一些人家不舒坦,梁国公德行有亏,却明降暗升,皇上依然信任他。撵到海边去组建水军,是会艰苦一段时日,但若干好了,又是大功一件,升迁指日可待。

得到消息的亲戚朋友纷纷送来贺仪,其中也包括了钱家。

过年在吃吃喝喝迎来送往中流过。正月十六衙门开印,又开始照常上班。

开年后的第一个早朝,太子朱肃锦呈上了一个折子。先大大地颂扬了一番乾武帝此次组建专职水军,大力发展海上军事,筑就坚强海上防御的英明决策。

同时,他看到皇上为建水军需要大量银子而日夜忧虑,感念皇上既想让国家军事强盛,又不愿意增加百姓负担的仁慈心怀。他亦寝食难安,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他愿意带头捐出十万两银子,为建水军出一份绵薄之力。

最后,恳请皇上下旨,倡导大乾朝有实力的朝臣和商人、乡绅为国出力。并特别说明,不强捐,不能因捐款而影响人家生活,捐多捐少凭自己的实力和心意。但是,多捐的人名应记入功德簿,流传青史。多捐的商人或是乡绅,可封闲官入仕,甚至可封伯…

太子殿下的折子呈上去后,皇上大加赞赏,频频点头,直说,“太子有如此心胸,朕甚慰。”

看到太子首先做出了表率,梁锦昭和钱满江立即站出来响应,愿意各出八万两银子,随后付阁老表态,愿意出八万两银子,寿王也愿意出十万两银子…

翟首辅擦擦前额的汗,出列表态,自家愿意出一万两银子。

乾武帝摆手道,“翟爱卿莫跟这些财主比。朕知道翟爱卿乃贫寒子弟入仕,又为官清廉,没有什么家底。朕不能让爱卿因为捐款,而影响日常生活。爱卿实在要多捐,三千两银子足已。”又对众臣说道,“太子倡导捐款,为的是大乾江山永固,让大乾子民过的更好。朕怎能让爱卿因为捐款而过不上好日子,甚至身陷贫困?如此,也负了太子的一片心意。若再弄出几个贪官,更是得不偿失。家里没有多少银钱的,出个一、二百两银子表示心意,即可。”

一些贫寒出身没有多少身家的大臣正在为难,听了皇上的话都感动不已,又高声唱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翟首辅更是感念皇上体恤。

“但是,”乾武帝又来了一个大转弯,“朝堂上哪些是大财主,朕心里还是有数的…”

他虽然没把话说完,但大臣们也听懂了,若皇上知道自家有钱,又只想出一两百两银子应付,怕是得不了好。

于是,朝臣都纷纷表态,出几百两的、几千两的、几万两的都有。因为太子和寿王出的十万两,其他人都没有越过这个数。

同时又议定,那些乡绅商人,出银二万两的给个七品官,出银五万两的给个六品官,出银十万两的给个五品官,出银二十万两的给四品官,出银五十万两的给三品官。出银百万两的,封大善伯爵位。出银千万两的,封上善伯爵位,并可传承三代。

这个告示一贴出去,一些想出仕又书读的不好但极有钱财的乡绅或商人便动心了。并由京城开始,迅速往外省传开。

此时,正好冀安省的首富黄万春和江南的首富刘大耳在京城过年。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便兴冲冲去了衙门。黄万春表示想出五十万两捐个三品官当,还能给老娘和妻子请封诰命。而刘大耳则想用一半家财捐个上善伯爵位,不仅能光宗耀祖,还能传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