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身经历,这份紧张是体会不来的,楚芳芷虽然有杜榆陪着,但是却还是紧张,毕竟到了陌生的环境,又是新婚第一天的。不过吃了饭后,楚芳芷就好多了。还能和杜榆说些好笑的。
看着天色不早了,杜榆让小红和小青陪着自己的大嫂。
她肚子也饿了,不过厨房里也给她准备着,让小丫给端到了自己的屋子里,晚上热闹了很久,人才渐渐的散去。
杜榆稍微是洗漱了一番,因为有些困,就一觉睡到大天亮了。
第二天,是大嫂认亲的地方。他们杜家没有那么麻烦的习惯,只要过来叫一叫人就成。什么跪着喝茶之类的,齐氏觉得很没有必要,毕竟这新娘子多辛苦啊,还是不要了,不过齐氏也给孙媳妇准备了见面礼,多多少少是个意思。
楚芳芷见婆家人都很和善,把心都放在了肚子里。
楚芳芷也给长辈们准备了针线,齐氏还当面夸了她,针线手艺很好。
楚芳芷羞涩的笑了。
早饭还是楚芳芷带着两个丫鬟做的,好不好的是个姿态。乡下人家,都是会在新婚第二天尝一尝新媳妇的做饭手艺的。
他们家对楚芳芷的要求不那么高,不过看着她能主动做出这一桌早饭来,对这个楚家出来的千金小姐,印象就更好了,就是杜大郎也温和的看着自己的新婚妻子了。
“家里平时也没有啥事儿,大郎,你带着芳芷熟悉熟悉。”胡氏跟杜大郎说道,她是婆婆,当然是她发话。
“我看这丫头不错,你们两个的眼光还可以的。”齐氏对大儿子和儿媳妇说道。
胡氏道:“娘这样说她,是她的福气。娘,我们想着的是,等大郎他们回门后,我们就出发了,大郎和他媳妇这次就不跟过去了,直接在县城里,让大郎欺负照顾他和二郎,二郎这眼瞅着也要科考了,到地方上来来回回的,也不方便。以前我还担心那边没有人照顾,现在有大郎媳妇,我也放心。”
齐氏点头,倒是不至于因为孙媳妇不在自己身边照顾就不高兴了,因为这胡氏当婆婆的都没有说让儿媳妇跟过去伺候她,她一个当祖婆婆的,就更不会说话了。
何况,大郎和二郎在县城里,确实是对读书好一些,加上那边还有楚家照顾着呢。
“二郎这岁数也差不多到了,是不是该给他定下亲事了?”齐氏问道,这大儿子和儿媳妇一去就是三年,二郎难道就不娶媳妇了?
“二郎不着急,他是男子,多读几年书,对他也好。就是三年后也不晚那。”胡氏说道。
三年后,二郎也才十八岁呢。何况,她还要回来嫁女儿呢,那时候要是合适的,就给二郎定下来。何况,这给儿子定亲,就是他们父母的事儿,孩子们在不在场,都是没有关系的。说不定他们在任上就碰到合适的了。
而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胡氏这次要把杜榆也带上。
齐氏听了胡氏的安排,也没有说啥话了,本来知道儿子要当官了,就知道这是聚少离多的,她只把年纪也,也不耐烦去别处折腾了,不然这把老骨头都散了。
“那胡鑫还跟着去不去?”齐氏问道,其实她还是赞成胡鑫也跟着去的,毕竟这在一起,感情才会深嘛。
胡氏道:“和我哥商量了,等小玲的婚事办完了,他就赶过去的,也是想让鑫儿给孩子他爹搭把手的意思,鑫儿自己是举人的身份,就是在衙门里当个差,也没有人会说三道四的。”
毕竟是到一个从来不熟悉的环境,有人帮衬着,总比一个人要好。
而楚院长那边,也给自己的大儿子和杜有忠各自找了一个师爷。
给杜有忠的师爷姓王,虽然只是秀才出身,但是为人处世,也很是有一手,这时候当官的,请师爷都是自己人,而且给师爷的俸禄也是官老爷自己掏腰包的,相当于幕僚。
王师爷不是一个人去,还有他的家眷,他老婆,还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按说,王师爷既然是秀才的身份,在锦溪书院教书不是自在多了?
但是王师爷说了,他本人不会给别人教书,免得误人子弟。顶多能出出主意。
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会的一面,也不是人人都能当老师。
杜有忠当县令的那个县叫做彭泽县,人口少,地方小。
不过是南边,但是却不是江南,江南那种富庶的地方,是轮不到杜有忠这种新科进士去当的。南边的南边,应该说很偏远了,不像现代,越是那边的地方越是富裕。
这彭泽县都快靠近那边的海了。“那那地方肯定比咱们这边热。”杜榆说道:“大毛的衣服就可以不用带了。”
都要靠海了,那地方也冷不到哪里去。
不过胡氏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带了大毛的衣服,这样收拾收拾,真的是好多东西,所谓的穷家富路,胡氏生怕到了地方上没有东西,所以恨不得全部都带去。
不过,没关系,现在马车足够用,不怕装不下。
到了出发的日子,齐氏和杜老爷子就不送他们了,只是几个兄弟跟着送出了云阳县,看着马车朝南边驶去了。
不过,即使杜有忠去别处当官去了,可是现在杜家在自己的地方,也没有人敢欺负了。成了官,就有了关系网,就算是许大人调走了,新来的也会知道这杜家是有个当县太爷的人,又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当官,还存在竞争,所以可以说,是‘官官相护’,再说还有楚家呢,也不会看着杜家的人被人欺负。
王师爷的妻子王太太很健谈,对于东家太太,她是秉着热情结交的意思来和胡氏相处的。
王太太的两个孩子都挺小的,不过看王师爷的年纪也都这么大了,应该和自家爹差不多大吧,怎么孩子这么小呢?
胡氏最开始猜测的是王太太是填房,所以孩子才会这么小。
不过后来知道了,这王太太竟然是成婚前十年都没有开怀,十年后肚子才有了动静,儿子女儿也都有了。
听了这个事儿后,胡氏对王师爷的印象就好起来了,毕竟,能在老婆十年没有生育的情况下,对这王太太一直很好,那这人真的很不错了。
“他也不打算继续考了,没有那个命。”王太太说王师爷为啥还是个秀才。原来不是没有去考过乡试,但是考一次就砸一次,这折腾了十来年了,就不准备继续了。
156 彭泽县衙
这次长福和长顺就没有跟过来,而是陪着杜大郎和杜二郎。
他们带了李大壮两口子和小丫,这些都是自己的下人,到时候用起来也方便一些。
至于县城里那边,有楚芳菲这个媳妇安排,胡氏是不插手的。买人什么的,也都是让她做主的。
可以说,胡氏这个人,对儿媳妇真是很不错,一点儿也不插手插脚的。
至于家里,杜有忠另外买了一个田庄,交给了老五杜有全管着,原来杨柳村的田,就交给了老四杜有德管着,这样一来,也算是分工明确了。
老三杜有贤那边有个豆腐作坊,现在干的好好的呢,所以就没有另外安排事儿了。
就是家里齐氏那边,也给她买了两个丫鬟伺候。另外专门做饭的人也多了一个,至于杜有忠几个弟弟,是不是另外需要人手,杜有忠也全权交给他们自己决定了。
可以从那个新买的庄子里面挑人,毕竟买了庄子,也是把那庄子的人也给买下来了。
人倒是一点儿也不缺,杜家现在从小地主,变成了士绅家庭。
因为杜有忠是有官文在身,所以在路上直接就可以住到各地的驿站,这些驿站,就是朝廷专门修了给官绅们路上住的。
当然,你要吃饭什么的,是肯定要出钱的,不然朝廷连饭都管,那得花多少钱那。
越朝南边走,这天气越来越暖和,虽然是甚至可以说是热了。杜有忠回乡祭祖,还有给大儿子办婚事,都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朝廷给杜有忠的时间是三个月,那边原来彭泽县令已经把事情交代给县丞,自己回乡守孝去了。
所以哪怕顶着大太阳赶路,也没有耽误一天,都是白天让人急速的赶路,到了晚上在驿站里休息,第二天天刚亮,就又继续。估计到彭泽县的时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去彭泽县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河道,所以就只是旱路,沿途经过了好几个州府,不过,杜榆连这风景都没有怎么看过,因为实在是热,七八月的天气,能不热吗?
还是朝南边赶的。不过除了热,也有别的好处,那就是越到南边,这瓜果的品种越多,西瓜那就是常见,别的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名字的水果都出现了。
而等到杜榆感觉空气里有种潮潮的味道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彭泽县所属的州府了。
彭泽县属于陈州,杜有忠只需要在陈州知府衙门那边报个道就成,也不需要专门还跑到省城那边去,除非他所任职的县是属于省府直接管辖的县。但是可惜彭泽不是。
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彭泽确实不是什么富裕的县了。
杜有忠在陈州也没有受到什么优待,人家一听他是去彭泽当县太爷的,就直接给盖了章,想来是知道彭泽县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拿,就是敲砸勒索了,也没有意思的。
所以说,任何事,看着是坏事,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是好事儿了。
彭泽这地方穷,估计没有几个想在这里当官的,那么就不是肥缺,也没有人绞尽脑汁的想把你给弄下来,然后让自己人上去的。
当然,像这孝敬也就少了。
说不定人家心里还觉得这个县太爷还真是倒霉,怎么就到了个地方呢?
不过事在人为,杜有忠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是第一次当官,真的选了一个好地方,那么情况就很复杂,一个弄不好,就有可能犯大错,这个彭泽县虽然偏僻,但是并不是没有作为。
王师爷也是早就了解了这彭泽县的情况,所以陪着自己东翁去知府,所享受的‘待遇’,已经是从心里都有准备了。
等到终于到了彭泽县衙,看着这县衙的房子,好吧,老和旧代表了县衙,虽然它也是青砖瓦房,不过就杜榆自己猜测,这起码得是好几十年前才建的,中间估计都没有修过。
县丞秦承义领着县衙里的一干人等,在县衙门口迎接新的父母官到来。
杜有忠带着王师爷去应酬和了解情况,胡氏带着杜榆和王太太等人去了县衙后院。
一般的县衙,前面都是办公的地方,后面才是家眷们住的地方。县太爷的家眷当然是要住正中间的后院,旁边县丞和主薄的家眷分别住在东边和西边的院子里,就跟个大四合院一样,只不过扩大了比例。
这种官府的地方,更是四四方方的,不像什么私家园林,只讲究意境,所以杜榆他们的生活的地方,就是和大门是在一个中轴线上的知县后宅。
知县后宅有两进,从官署那边朝后面走,就是知县后宅,因为有两进,所以每一进都各有一个东西厢房,且东西厢房各有三间房。这里面倒是不用特意劈出来当书房,因为前面官署堂那边就有,别看一个县衙,包括的东西可真多,就说中轴线上,从大门开始,接着是仪门,戒石亭,大堂,后堂堂,后堂这边有县太爷的更衣室,也是县太爷接待上官,商议政事,处理政务的地方。
大堂嘛,是县太爷处理民事案件的地方,左右各有一排房子,是所谓的三班六房。
又有县狱,狱神庙,土地庙,吏舍,收粮所等等,依附在中轴线左右。
因为是二进的院子,杜榆他们人少,第一进正房,自然是杜有忠和胡氏住的,王师爷因为也要上差,所以就和家人住了第一进的西厢,杜榆因为因为长大了,以后也要单独招待朋友,所以分到了第二进的东厢房,因为人少,所以小丫是跟着杜榆住在一块的,反正就她一个人住,小丫在旁边的屋子住就成。
而李大壮两口子,是住在后罩房那边。
他们到来第一天,县丞太太和主薄太太都和典史太太都过来恭迎了。而且看胡氏带来的人少,就把自己家的下人匀出来, 帮着这边收拾东西。
原来县太爷和县令太太的东西早就已经弄走了,剩下的都是可以用的。
而县丞太太秦太太还招待了他们一顿饭,想着这边忙着收拾,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饭的。
对于上官和上官的家眷,要好好的对待,这也是当下属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至于本地的士绅过来请杜有忠去酒楼里吃饭,杜有忠拒绝了,以要尽快的把县衙的事情理清为由。
虽说这彭泽县穷吧,但是每个地方都是有穷人,也有富人。彭泽县也不例外。
杜榆认识了秦太太家的孙女秦婉娘,和杜榆年岁应该差不多,县丞秦承义年岁也都四五十岁了,有这大的孙女,也并不为奇。
还有主薄邹家的女儿邹三娘和邹四娘,两个人都是同一年的,邹三娘是庶出,而邹四娘是嫡出。
典史陈大人家的姑娘早早的都嫁出去了,现在还没有嫁的,都是才几岁的年纪,因为在外面当差,好几个都留在乡下了,这边有个小妾生的才三岁的女儿陈陈巧儿。
不过看这后宅的大小,杜榆算是知道了,这当官的真的不能带太多的家眷,像县丞他们这样的,后宅也才一进,真要是带多了人,就住不下了,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那样既不方便办公,也还开销大。
再说,你是当官的,带着这么多的家眷,你是想干什么啊。到时候考评印象就不好了。
而这样算起来,倒是杜榆家的人口最简单,而且他们住的地方还是最大的。
整理了两天,终于把东西和事情都给整理好了,作为彭泽县的第一把手,首先得要和这县衙的同僚搞好关系,所以杜有忠就约定了一天,请大家都到自家吃饭,当然,不可能每人都请到,比如让捕快们过来,和县丞他们一起吃,他们也不自在。
所以请了捕头,县丞主薄和典史就不用说了,这是必须的,三班六房的人是做了饭让人送过去的。
杜榆也开始了在彭泽县的生活。
要说这彭泽县,虽然很穷,可是不管水果和水产都很丰富,只是因为偏僻,很多东西都运不出去,靠近海很近,杜榆到这里来,就吃了好几次的海鲜了。
她吃起来也不过敏,想着等过一段时间,弄些干海鲜,给家里那边打包送过去,也让他们都尝一尝。
到了这边,人手还是明显的少了,杜榆和胡氏商量,就要继续买人了,而且,最好是买个当地人,这样这边的风土人情什么的,都是可以通过当地人了解的。
虽然可以通过秦太太,陈太太他们知道,可是这些人也不是本地人,没有本地人了解的更清楚。
秦太太倒是介绍了一个熟悉的牙婆,牙婆这个职业 ,真是哪里都有,而且这牙婆官话说的还不错。
彭泽这地方有地方方言,说起来语速又快,不知道的根本就听不明白。
目前杜榆正在学习这彭泽的方言,走到哪学到哪,不然真的是只有被人糊弄的份儿了。
“娘,既然要买人,给王太太那边也买个丫鬟吧。”总不能他们这边有人伺候,王太太那边没有吧。
胡氏说道:“行,那就多买几个,我的意思是,买个活契怎么样?毕竟我们也不在这里住一辈子,到时候我们走了,这些人背井离乡的,想着也难受。”
157 县衙人物
杜榆可觉得这是上不能心软,他们不熟悉这里的情况,真的弄成了活契,对这些下人的掌控力度就不高,到时候人家要是想糊弄他们,或者是被人收买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必须是死契,生死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样才能忠诚度更高一些。
杜榆跟胡氏这样一解释,胡氏就不坚持了,和别人相比,当然是自己家人更重要。
所以最后买来的下人都是死契。其中一个婆子夫家姓王,夫婿也死了,她没有生儿子,被族人赶了出去,占了她丈夫的田产,然后她就自卖自身,这王婆子做饭手艺很好,尤其擅长地方菜,也就是彭泽这一代的菜,试做了第一顿,胡氏和杜榆都觉得很不错,杜有忠在吃食上是不挑的,妻女觉得好,那他也就觉得好。
另外买了四个丫头。都是十来岁的年纪,按照杜榆大嫂丫鬟的叫法,刚好和小丫的名字也差不多,分别叫小绿,小紫,小连,小墨。
把小连给了王太太使唤,杜榆这边加了一个小墨。小绿和小紫就是给胡氏使唤了。
李大壮家的就是管着这几个丫头的。王婆子呢,只管着灶上的事儿就好,其他的不用她操心。
而李大壮就成为杜有忠身边的长随。
只不过现在杜有忠出门都有官轿,除非是不想以县太爷的身份出去,就让李大壮去赶马车。
到了这边,也要给下人分发月钱的,现在胡氏就让杜榆管着。朝廷里也会给县太爷一定数额的奴婢使用费,但是也挺少的,据说前几任的县太爷,都有县衙专门雇来的人来做饭。那些钱就是给这雇来的人的。
这边杜榆他们自己有,所以就没有要,反而把这县衙雇的嗯送到前面,给值班的差役们做饭去了。
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倒是让差役们对新来的县太爷印象很好。
毕竟嘛,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要吃饭的,现在县太爷能够把公家给他补贴的钱,用在他们身上,这一般人都会觉得对方很好的。
也不是刻意的收买他们,毕竟这不过是一点儿事,但是也得县太爷能想到啊,想不到,就是宁可自己用着,也不会给他们这些差役用的。
转眼就进入了秋收,彭泽县这边水多,主要是种水稻的,因为天气暖和,所以一年能种两季水稻,春末的时候收一茬,秋天的时候再收一茬。
杜有忠就忙起来了,毕竟这秋收是很重要的。胡氏这边接到了很多帖子,都是彭泽县的大户家里的给胡氏送来的,想要来拜访。
杜榆也跟着看呢,晚上回来问问自家爹的意见,什么人可以见,什么人不可以见。
杜有忠一向的做法是,自己是个男人,把外面的事情都给弄好了,就不要妻女多操心了。
所以杜榆想的那些,帮着自己的爹一把的想法,基本上就用不着,要知道杜有忠人家阅历和见识比杜榆这个姑娘多多了,她想得到的,杜有忠肯定更想的到,比她做的也更好。
虽然杜榆有着现代的思想,可是在这古代,大部分都不管用的。
比如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谁不知道啊,问题是,修路也不是一说就成的,一来需要人,二来需要钱,又不像现代一样,直接承包给某集团,某个工程队,这边都是需要普通老百姓去出工的,这就是所谓的服劳役。
是免费工,所以你总不能长期的就为了修路,就把平民百姓给压下来吧,那这样,地里的庄稼可就没有人去种了。
所以呢,古代人口严重不足,连现代的百分之一都达不到,偏远的地方,更是地广人稀,真要全部用来修路了,那么就只能饿肚子了。
所以杜榆根本就抖不了机灵。在后宅这一亩三分地上发光发热吧。
秦太太和走太太他们当然是有儿子或者孙子的,不过杜榆主要见得是小姑娘,旁人也会旁敲侧击的打听他们的情况,知道杜榆这小姑娘已经定亲了,有些有心思的,就不会再想了。
和鲁金凤一样,她是县令千金,杜榆现在也是县令千金,而且体型什么的,也比鲁金凤要强,盯着县令千金的本地人也不少,都想着家里有适龄的少年,可以和县太爷来个结亲呢。
不管县太爷以后去哪里任职,这不都是当官的?
娶了他家的闺女,那以后肯定是对自己家有帮助的。但是这个愿望,在知道杜榆已经定亲了,定的还是县令太太的娘家侄儿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
就是他们条件再好,人家县令太太也不会同意的,那可是她娘家侄儿。
不给谁面子,也不会给娘家丢面子的。
秦太太这边,也是很可惜,杜县令一家子来了这边有一个多月了,她冷眼观察,觉得杜家的那位小姑娘真是不错,现在还帮着管家呢,秦太太有个孙子,和杜榆的年纪差不多大,她还想着,等大家都熟悉了,给自己的孙子提亲呢,毕竟,和上官结亲,这只要好处没有坏处的。
可是谁知道,这小姑娘年纪小小的,竟然都定亲了。
秦婉娘说道:“十三岁也不算小了吧,大姐姐十二岁就定亲了呢。”
秦婉娘说的是她爷爷兄弟辈的一个姐姐,在他们这些姑娘排行中,是老大。
秦婉娘父母双亡,从小就被秦太太带在身边,就是出去跟着丈夫任职,也都是一直带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