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婶,有李大嫂帮着你做饭,您也轻松轻松一些。”杜榆对赵氏说道。

杜大郎已经在备战院试了,他准备和县城通过府试的人一道去省城,到时候就得让李大壮赶车送他过去了,有个这样的人跟过去,他们也放心一些。

为了不耽误事儿,他们又另外买了一辆马车,这样,杜二郎去书院也有专门的车了。

楚家那边给杜家送了帖子,请杜榆过去玩,下帖子的人是杜榆未来的大嫂,名字叫做楚芳芷。

这样的帖子,杜榆是必须要去的,所以当天,换了一身清爽的衣服,让李大壮送自己和小丫去了楚家。

楚家这还是杜榆第一次过来,因为楚院长和楚夫人都在书院那边住着,就是楚大奶奶袁氏也跟在书院那边,所以她到了这边,就见到了自家大哥未来的岳母大人邵氏。

邵氏也是三十几岁的年纪,脸长得微胖,穿着青色的褙子,见到杜榆,就笑呵呵的,说道:“总算是见到你这个丫头了,以后在县城里,可要常来常往。芳芷,你好好陪陪你妹妹,我就不掺合了,年纪大了,说不到一块儿去啊。”

邵氏还挺幽默的,楚芳芷笑着把杜榆迎到了自己的房间,让丫鬟们上了水果和点心,这位楚二小姐,知道以后是杜家的儿媳妇了,所以见到杜榆这个未来的小姑子,还有些脸红。

不管咋样,到底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不过,明年这位姑娘就要嫁到自己家了。

也是想多认识认识这个小姑子,搞好关系,毕竟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总会害怕。

两个人说了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相互之间通过聊天都能知道大概的性子,杜榆发现这位未来的大嫂,也挺可爱的,说话也落落大方,除了最开始脸红以外,剩下的都表现的挺好。

“杜妹妹,不如我们去花园子里逛逛,现在天气回暖了,园子里许多花都开了。”楚芳芷提议道。

“好啊,我家院子里的樱桃花也开了,只是花期太短,过不了几天,就凋落了。”杜榆说道。

“果树的花期都挺短的,你要是想要花期长的,我们这边有月季花,几乎是能开大半年的。”

“那就多谢楚姐姐了,”杜榆笑道:“楚姐姐的针线手艺真好,我娘都夸奖呢,过年的时候,我娘船上楚姐姐做的鞋子,可高兴呢,外面的人也夸鞋子做的好。”

楚芳芷听了心里高兴,嘴角都翘了起来,说道:“要是妹妹不嫌弃的话,我给妹妹也做一双?”

“不嫌弃,不嫌弃!我求之不得呢,只是做针线容易伤眼睛,姐姐也不用那么着急的。”

楚院长家里的花园子还挺大的,现在这个时候,黄色的迎春花开的最旺盛,有些花草都已经开始泛绿了。

走在这花园子里,觉得心情就舒畅了。

“二妹妹,家里来了客人,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我也过来待客啊。”一个好听的女声过来,楚芳芷笑着说道:“大姐姐过来了!杜妹妹,这位是我大堂姐。”

杜榆道:“见过楚小姐。”

楚芳菲忙说道:“不用那么客气的,说起来,咱们也是亲戚,你叫我一声大姐姐就可以了。”

杜榆笑了笑,说道:“我可以叫你楚大姐姐吗?”因为没有到那个熟悉的地步,直接叫大姐姐,杜榆还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楚芳菲笑道:“当然可以了,二妹妹,你们刚才在聊什么?”

楚芳芷就道:“不过说些平常喜欢什么。瞎聊。”

楚芳菲道:“听说你们以前还在书院住过?我小时候也去过,不过长大了,就不让我过去了,那边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杜榆道:“锦溪书院是我们青阳县的骄傲,现在和以后都会越来越好。”

楚芳菲又问了杜榆平时在做什么,知道她刚从青阳县回来,对青阳县也感兴趣起来,问了许多有趣的事儿。

等中午吃饭的时候,邵氏派人过来请人了,楚芳菲也跟着一起过来了。

“二婶,我也厚脸皮的过来了,你可不许嫌弃我。”楚芳菲笑着说道。

“你这丫头,我哪里敢嫌弃你啊,一起吃也好,我还以为你今天要出去玩呢。”

“二婶可别提了,本来县衙那边说了,请我今天过去,可是许敏突然得了桃花廯了,脸上都起了红点,她又是爱美的人,当即,就派人跟我们说,不让我们过来了,现在正在家里养着呢。”

“呀,这桃花廯发作起来,可痒了,不过呢,咱们要吃饭,就不说这扫兴的话了。”邵氏笑道,对杜榆说道:“也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菜,要是有不喜欢的,都跟婶子说,下次婶子就知道了。”

杜榆忙道:“我什么都喜欢吃,婶子可千万别客气。”

邵氏让女儿陪客,她自然不会在这里,免得几个小姑娘不自在。

楚芳菲瞄了杜榆几眼,也自己吃了下去。

楚家讲究的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在吃饭的时候,楚芳菲和楚芳芷都一句话也没有,这和杜榆在家里可不一样。

他们在家里吃饭,那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而且还热闹。

不知道未来大嫂对这种习惯适应不适应了。

不过吃饭后,楚芳菲因为有事儿离开了,楚芳芷就笑道:“是不是吃饭的时候,觉得憋屈的慌?”

原来她看出来了啊,杜榆笑道:“我们家吃饭的时候,都是可以说话的,大家有什么事儿,都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说。”

楚芳芷要嫁到自己家,肯定是她要适应自己家的环境,而不是自家要适应她,这不是什么仗势欺人,而是世情如此。

嫁了人,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娘家就成了客人了。

楚芳芷笑道:“我就喜欢这样的,以前小时候我也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说话,被教训了几顿,慢慢的就变成了那样了。”

总之,这次和未来大嫂的见面是很和谐的,想着楚芳芷成为自己的大嫂,也很是不错了。

没有瞧不起他们乡下出身的样子,希望以后她和大哥能够夫妻和睦。

杜有忠他们也很快的从青阳县回来了,本来他就只负责县试,现在府试都考完了,就等着院试呢。

从青阳县运回来的东西,一部分运回杨柳村了,一部分直接拉到了县城这边。

胡氏也早就知道自家三个孩子买了一家子的人了,所以见到李大嫂他们,也没有什么惊奇的,只是见李大嫂给他们磕头,就有些受不住,忙让他们赶紧起来。

四叔和四婶记挂着春耕的事儿,在胡氏他们回来后,就赶紧回乡下去了。

李嫂子跟着胡氏,只是胡氏不习惯别人伺候,李嫂子主要的工作范围还是在厨房里。

杜榆还不敢说给李嫂子他们月钱,因为自己几个婶子一个月也才一百文的零花钱,给李嫂子他们多少,这个得商量商量,要是奶奶知道了,肯定是要说上一顿了,觉得奴婢都是自己的人了,还给钱,那不是瞎掰胡吗?

而李嫂子一家子现在能吃饱穿好,并且有个这么好的容身之地,并没有想着还有月钱的事儿,不过,杜榆想着,这个早晚得实行。

邵氏对于上次自家大侄女儿不请自来的事情,猜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

不过楚芳菲下半年就要嫁出去了,嫁到她外祖家,邵氏想,她不会知道最开始给杜家说的是她吧。所以专门来看看杜家小丫头的。

可是这样又有什么意思呢?楚芳芷倒是没有想那么多,他们堂姐妹关系也挺好的,再说这婚事是父母之命,也轮不到他们做主。

楚芳菲是想看看杜家的人是什么样的,毕竟她也听到过一句两句的,只是她的婚事已经成了定局,自家娘瞧不起杜家的人,这也没有办法,见到杜家的小姑娘,不像是想象中的那样土气,还挺可爱的,如果这次杜家的那位妹夫中了秀才,那就是年少有为了。堂妹嫁过去,也是有奔头的。

自己的表哥虽然家里家境好,可是读书却没有杜家的人读的好。

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选择了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没的选择了,或者这都是命吧。

136 喜讯来

杜有忠回来,还给杜榆拿了一个分红的文书,周慧给她的,是那干货店铺百分之一的分红。

“我才投进去十几两银子,用不着这么多吧。”杜榆说道。

“收着吧,也是她的一片心意。”杜有忠道。关于这个事儿,他也和周教谕私底下商讨过。所以收下是没有问题的。

以后就成为杜榆的小金库了。“大表哥怎么没有跟着过来?他不是要参加秋天的乡试吗?”杜榆问道。

在县城可比在胡家棚要得到消息容易多了。

“你大表哥也要在家里多陪陪你舅舅舅母和你姥娘他们,过段时间就会过来的。”胡氏说道。

也对,大表哥出门游历了两年,然后跟着他们在青阳县又呆了一段日子,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就很少了。

眼看着秋天又要去省城乡试了,和家里人也就这一点相处的日子了。

三月中旬的时候,院子里的几棵桃树也开了花,“小姐,小姐,外面来了好几个差役,说是要报喜呢。”小丫激动的跑来跟杜榆报道。

难道是大哥中了秀才了?杜榆心道,也欢喜起来,赶紧跑到自家娘那边,胡氏已经开始让李大嫂拿钱打发报喜的人了!

杜有忠那边也是亲自去了门口,给这些报喜的人,一人一个红封。

周围邻居们也都听到了这个消息,也过来祝贺,虽然他们平时不怎么走动。

杜榆他们在县城的这个宅子,周围的人家境都比较富裕,而且也有好几家的子弟都是在锦溪书院读书,对于谁家能出个秀才举人的,都是很羡慕的。

现在杜榆大哥还没有回来,这喜信就来了,胡氏对李嫂子说道:“你去楚家,把这个喜信给亲家知道知道。”

虽然楚家有可能是也知道了,可是让他们杜家去说,更有看重的意思。

李嫂子笑道:“太太让我去,这次我肯定是发达了。”

报喜信肯定要给赏钱,尤其是亲家家的仆人上门了,打赏她,就是对亲家的尊重。

虽然他们都没有月钱,可是私底下太太和小姐都会打赏他们,尤其是小丫,衣服现在都好多,比他们那种今天吃了明天不知道在哪里的情况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主人家的情况,他们也知道个大概,所以人要知足,不知足的人,是永远过的不会舒心和痛快的。

邵氏一听未来的女婿中秀才了,那个高兴那,不光打赏了李嫂子,还立刻让人给书院的公公婆婆送了信,对丈夫楚二爷说道:“咱们这眼光,那真是叫准,咱们芳芷还没有嫁过去,都是秀才娘子了,像我,熬了这么些年,才是秀才娘子呢。”

楚二爷楚清流笑呵呵的说道:“二爷我什么时候看走眼过?能吃的苦的人,才更容易成事儿。”像他开始认识杜有忠,就发觉他挺能吃苦的,这样的人,养出来的儿子,也绝对不会差的。

楚家二房上下都是乐呵呵的,得到消息的楚大爷也过来恭喜自己的弟弟,有了这么个好女婿,当然,他也不会嫉妒或者后悔当初没有应下自己女儿的婚事,这样也太小家子气了。

只是楚大奶奶袁氏看自己的二弟妹那眉飞色舞的样子,怎么觉得心里不那么舒服呢?

不过是个秀才,又不是中了状元,有那么高兴吗?再高兴,还是家底很薄啊。

不说楚家这边各自的心思,过了一天后,杜大郎就被李大壮父子给带回来了,杜大郎看着有点疲倦,不过整体还不错。

长福因为跟着去了一趟省城,见识了不少,回来都跟他弟长顺说些省城的见闻。

杜家对他们这一家子管的并不严,反而大家相处的都很随和。

“你不知道,考场外面,过一段时间,就有人被抬出来,我们担心的要死,可是想着大爷绝对是最厉害的,结果我们大爷就中了秀才了!”长福作为自家大爷的书童,那是觉得骄傲呢。

长顺听了说道:“这么说,要去考试,身体还得棒啊。”

“那是当然,你以后陪着二爷就知道了!”长福教育弟弟。

既然杜大郎中了举人了,那自然是要给杨柳村报喜去。所以他们全家都坐上了马车,朝杨柳村出发。

杜家已经接到信了,早早的买了好大一串鞭炮,等着杜大郎他们回来了,就点了起来。

杜榆还真是有些怕被炸着了,等鞭炮都放完了,才带着小丫进去。

齐氏自然不用说,高兴!杜老爷子还跟别人谦逊着,反正他心里肯定是得意的不行,因为大郎学认字,也有他的功劳,如今也成了秀才了,他就是到了地底下,也不觉得愧对祖宗了。

恭喜的人一波又一波,当然,大家都有经验了,当初杜有忠突然中了秀才的时候,都慌乱的忙过来了,现在更是不在话下。

杜老爷子这次也不想低调了,非要给长孙办个酒席。连杜有忠劝他都不行。

齐氏也道:“就按照你爹说的,大郎是咱们下一辈的第一个,也是带了个好头,这村子里的人都请一请,还有亲戚。”

现在也不缺钱花了,齐氏虽然平时很小抠,但是这个时候舍得了。

齐氏一发话,这就热闹起来了。胡氏也带着李大壮一家子给齐氏和杜老爷子磕头,齐氏也算是想明白了,老大一家子在县城里,总不能和乡下一样,还要自己做事儿,买下人就买下人吧,反正她是不要的,她有胳膊有腿的,不让她干活儿,她还浑身不舒服呢。

杜老爷子却道:“老大那边有下人伺候,你这边当娘的却还要自己干活儿,这要让别人知道了,还不说老大不孝顺那。我知道你会说,你知道老大孝顺,可是外面人的嘴巴,你能堵住吗?”

“那依你这么说,我这还非得买人不可了?”齐氏很不甘愿。

“不买人也可以,可以雇人,不如就雇人给咱们做饭,这样也就没有人说老大了。”

雇人?那就是只给工钱了,到时候不想用了,也可以辞退,这个法子齐氏倒是能接受。

“成了,这事儿,我会办下来的。”当然是要找长得壮实,年纪大一点的,工钱嘛,给个几十文就可以了,只是做饭,又不是干重活儿。

但是越想还是越觉得不划算那,家里有儿媳妇们呢,干啥非要还专门找个做饭的人,不是还雇的有长工吗?真要找个做饭的人,这儿媳妇们天天还干啥?

齐氏说道:“我还是觉得不成,找个做饭的,以后几个儿媳妇天天都坐等着吃饭那,美的他们!”

乡下的媳妇,不做饭干啥?天天就躺床上等着了?这也太不像话了!

“得了,我们在乡下,我有儿媳妇伺候,谁会没事儿盯着我说事儿,啊,我穿的好,吃得好,跟地主一样,别人谁好意思说老大?就你瞎操心,不然我娶儿媳妇是干嘛的?”

有三个儿媳妇在呢,还要雇人,真的是瞎掰胡了。

“最多,我让长工那边谁家的媳妇过来,给他们做饭,按照长工的工钱给就成了,咱们这一大家子,他们妯娌三个还做不了饭?那就是笑话了!”齐氏说道。

“儿媳妇除了做饭,就不能做别的了?怎么就盯着做饭了?你可以让一个媳妇跟着那雇的人做一天嘛,也算是让她们轻松轻松。你这个当婆婆的也好做嘛。“杜老爷子说道。

齐氏还想说,我怎么就没有当个好婆婆了,想了想,还是别跟老头子争这个气了,算了,雇人就雇人吧,现在也不缺那个钱。反正她要找老实的,那种奸猾的,她才不要呢。

这个体面,齐氏还想留给老大媳妇呢,毕竟也要让人看到老大一家子的孝顺。

胡氏听了说道:“不如我们给家里买几个人吧。”

齐氏忙摆手,“这个很不用,买了人,还要安排住的地方,是长长久久的事儿。又不是阿猫阿狗的,随便就能安置了,我这心里也不得劲儿,就雇人吧,给工钱就成,要老实的,也不用多的,一个就够了。”

胡氏道:“要是娘这样说,我看不如从长工的家里人选,一来,她自家的人在这里当长工,也能心里安定下来,二来,就是住的地方,可以在长工那边安排,只负责这一日三餐,平时做点活计,三来,也不担心,外面来的人,不知道底细。年关,你看咋样?”

齐氏听了笑道:“果然还是去外面的好,你这见识长了不少了,我开始还担心你,在外面不习惯呢,现在也不用操心了。我看,既然这样,那长工们吃的,也选一个人好了,不然总不能让你那姐弟媳妇还要专门给长工们单独做饭,你觉得咋样?”

胡氏自然是没有问题,齐氏第二天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你们大哥大嫂,想着你们也怪辛苦的,所以这样安排,你们觉得咋样?”

几个儿子都说:“娘,您有儿媳妇呢,这做饭也用不着雇人的,让他们做好了。”

齐氏说道:“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不过就算是来了人做饭,你们几个也别偷懒,该帮着的就帮着,咱们这样的庄户人家,别忘了自己的根本,要是养成,那啥都不做的样子,以后对你们也没有好处。”

高氏,赵氏和陈氏都忙应下来了,心里也都有些高兴的,毕竟多一个人来帮工,他们也轻松一些,还能抽出时间干些别的事儿,比如针线,现在她们做的针线卖的钱,可都是自己家的私房的。

137 拓宽

人很快就选好了,也很快上工,现在杜家的主要收入,就是地里的粮食,和几个铺子的租金,这一年下来,也不算少了。

其中有一个镇上的铺子租金到期了,杜有贤就找到了杜有忠,打算用这个铺子做点生意啥的。

“大哥,我别的不会,弄个豆腐坊也是不错的。现在家里有长工,还有做饭的,人手都腾出来了,光是闲着,也浑身不得劲儿,都成废人了。家里也一直是大哥在养家,我也是爹娘的儿子,大哥下面就是我最年长了,总不能都靠着大哥。”

杜有忠听杜有贤说完,就对他说道:“你没有分家,按说咱们家是不能经商的。不过,你倒是可以管着一个铺面。”

杜有忠也是考虑过几个弟弟以后的事情,总得有个人出来,在铺面上打交道,还有一个管着家里的田产出息,另外一个管着家里的人情往来等等,他一直不在家里,所以这三个弟弟得尽心了。

现在三弟自己过来说,他想了想,也觉得是可以考虑了。

虽然明面上说的是有功名的人不能做生意,尤其是当官的,更是不能经商,可是大部分人谁家没有铺子?不过都是不主动出面,让家里下人在外面搭理,当主子的只不过做些做大决策,到时候只收银子和账本。

大户人家,那些不做官不袭爵的子弟,很多都是在搭理这些庶务,也算是为家族做贡献。

三弟想开一个豆腐磨坊,这也是很不错的。

杜有贤听大哥这样说,忙问道:“开作坊这也算是经商?”

在杜有贤的眼里,也就是开了铺子卖东西,那才算是经商了,他们这作坊和种地也差不多吧。

“这个,我还得找人问问,不过要真是在镇上铺子那边,是肯定不成的。”杜有忠说道:“你要真是想开个作坊,不如在咱们村里开,到时候雇几个人,这一片就归你管了。”

杜有贤听了面露喜色,对杜有忠说道:“大哥,你尽管去考去,家里我会好好照顾的。”

杜有忠这事儿吧,被楚清流知道了,找到杜有忠就有些笑话他,“我说亲家,看起来你这胆子也不算小啊,怎么在这方面就这么胆小了?

不过是开个作坊,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人家好多人家,家里都有庄子,在庄子里养鱼养鸭,那些东西出来了,还不是要卖出去?还不是牵扯到商上面了?

不说这全国各地,就是咱们云阳县,哪个有功名的人家家里,没有这样的事儿?

就是我家,现在不也是有好几个铺面?也对,你说的是,咱们是让下人去管的,可是亲家你家里情况不是和我们不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