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女儿哪里能随随便便的就定给那样的人家呢?公爹真是有些老糊涂了。
楚院长听了自己大儿子的话,说道:“你们真的不乐意?”
“爹,我看算了,别到时候弄得心里都有气,那样岂不是违背了您的初衷?”楚清源说道。
“罢了,你们不同意也就算了,勉强不得。”楚院长对自己的大儿子和儿媳妇很失望,眼光有些浅了啊。
他们不乐意,自然有人乐意,楚院长的二儿子和儿媳妇就知道了这事儿了,两口子就商量了,杜举人家里也挺好的,因为楚院长没有出仕,家里的几个儿子倒是都有了功名,二儿子现在还是个秀才,这次去乡试,他也去了,但是没有考中,他这个年纪,是早就不在书院读书了的,娶的媳妇也是家的姑娘邵氏,邵氏的娘家不在云阳县,她爹自己开了个私塾,每天教些童子们启蒙呢。
楚清流在乡试的时候,和杜有忠在一起见过几次面,他对杜有忠还是有所了解的,觉得这个人以后是个有本事的,再加上自家爹也看重他,所以对这门亲事也有所期待。
只是爹先前的打算是给大哥家的芳菲的,他也就不好说什么,现在大哥和大嫂不乐意,他这不心里就活起来了嘛。
“你不觉得我们是捡剩下的了?”楚清流笑着问邵氏。
邵氏说道:“呸,这哪里叫捡剩下的,我们这叫捡漏,大哥和大嫂看不出是宝,我们自己还不能看出来?
就算是以后杜举人不能更进一步,那也没有什么,他们家的家境也不会太坏,我们芳芷嫁过去也不会受穷。而且公爹对杜家还有知遇之恩呢,咱们芳芷以后还能受气?这么好的事儿,不干那就是傻子。”
邵氏还是很相信自家公公的眼光的,他看中的人,这人品肯定没有错,不就是现在才开始发达起来吗?好歹也是发达了啊,再说了,人家孩子也都在进学,以后起码也能考个秀才吧。
说起来,她丈夫也不过是个秀才,干啥瞧不起人家?
要不是公公的名头响亮,也不会说成是门不当户不对了。
所以这门亲值得结!放着这个好事儿不占,那就是傻子了!
不过这事儿邵氏也提前问了女儿芳芷的意思,毕竟这是她自己的终身大事儿,也好有个准备。
没想到芳芷竟然没有反对的意思,“我都听娘的,娘不会害我。杜家也挺好的。”既然祖父都说不错,那就是真的好了。
所以当楚院长听了二儿子找自己说这事儿的时候,楚院长也有些吃惊了,“你和你媳妇真的乐意?不嫌弃人家是乡下出身的?”
楚清流笑着说道:“英雄不问出身,爹,你还说这个,这不是寒碜我吗?我到现在不过是个秀才呢,说起来还是我高攀了。”
“哈哈,你这小子,还真会说话,你媳妇也不反对?”
这以后可是女眷之间走动的比较厉害,楚院长可不想以后再弄什么矛盾出来。
“这事儿还是她跟我提起来的呢,您放心,她是很赞成的。芳芷那丫头,爹也知道,绝对不是那种看不起人的人,就是以后真成了,嫁过去,也会做个好媳妇的。”
“好,既然你们都乐意,那我就去说说。”总算是有一个儿子明白了他的心意了。
他想和杜家结亲,也完全是为了两家都好,杜家的人都很朴实,杜有忠以后也是个有能耐的,如今还不显,所以他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结果自己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妇竟然不乐意,这眼光怎么那么短浅呢?
要知道,他这几个儿子都是从小就教导读书的,结果现在老大也只是个举人,老二也才是个秀才,读书没有那个天分,只能以后接手这书院了。
杜有忠呢,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凭着自己学的,考上了秀才,还进而中了举人,这样的人,哪怕他以后中不了进士,也不会把日子过的苦的。
他家的两个小子,也都是读书读的很不错的,这样的人家,是多好的人家啊,他可是厚着脸皮提议了结亲的事儿,结果老大两口子竟然不领情。
正当他沮丧的时候,老二两口子竟然有这个意思,楚院长能不高兴吗?
还对楚夫人说道:“我看那,以后老二的出息要比老大要强一些。”
楚夫人说道:“袁氏出身高,是有些眼高手低。”说自己的儿子不好,楚夫人是不会乐意的,说儿媳妇的不好,她还是可以说的。
楚院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直接给杜有忠去了一封信,杜有忠接了信后,就和胡氏过来了,当然,在出去以前,把事情给齐氏和杜老爷子说了。
齐氏惊道:“你的意思是说,你们那个书院的头头,想要把孙女说给咱们大郎?”
杜有忠点头,齐氏大笑,“好啊,太好了,我这孙子能娶到这样的孙媳妇,我高兴的很,你们快去,好好商量商量,以后啊,我们大郎也有了出息了。”
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儿,现在竟然一下子就实现了,齐氏高兴的不得了。这孙媳妇是官家小姐吧,啊呀,那可是跟仙女一样,不过她孙子也不差的。
杜老爷子说道:“你们去看看人家怎么说,可别委屈了大郎了,要是不合适,宁可不要。”他怕是那边给个庶出的,杜老爷子读书读的多,觉得庶出的,哪怕是大户人家的姑娘,他也不想让她当孙媳妇的。
因为楚芳芷的年纪才十二岁,所以杜有忠他们过去,也只是提亲,交换信物,等楚芳芷年过十五后,在说成亲的事儿,不过信物都交换了,这就是口头约定好了,以后就可以当成是亲家一起走了。
杜有忠也是想缓几年,到时候手头上的钱更多了,出聘礼的时候才好看一些,毕竟是他第一个儿子的婚事,那是看得很重的。
“杜兄,以后咱们可就是儿女亲家了,小弟我再乡试的时候,就要请教你了。”楚清流笑呵呵的说道。
得了一个比较顺眼的亲家,楚清流很是高兴。把酒言欢什么的,都是小事儿了。
杜有忠也不会表现的,我家是高攀的态度,和楚清流说的很是欢快。
那边胡氏已经见到了未来的儿媳妇楚芳芷,小姑娘长的白白净净的,见到胡氏的时候,还有些害羞,等离开后,邵氏就笑道:“这丫头,没经过事儿,您担待一些。”以后胡氏可是自己女儿的婆婆了,邵氏绝对是拿出十二分的真心对待的。
胡氏笑道:“这您放心,我们杜家的人,对儿媳妇一向是很好的,你看看我,我是大儿媳妇,我婆婆就对我很不错,从来没有刁难过,亲家太太,我也是有女儿的人,知道当娘的心的,您就放心好了,不说跟对我女儿一样对待,绝对不会让她受啥委屈的,我们乡下人说话比较直,您可别笑话我。”
邵氏一听,更是满意了,虽然是出自乡下,可是没有那么多的阴司和诡计,反而是有一说一,这样的人家啊,其实比那人口复杂的大户人家要简单多了。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杜有忠和胡氏也告辞了。
而袁氏听到二弟和二弟妹把芳芷给杜家说过去了,觉得他们真的是糊涂了,怎么这么看不清呢?
但是他们不说,就要说自己的女儿,袁氏也没有去说啥话阻止他们。
不过,既然芳芷的婚事都说定了,他们芳菲的也该说下去了,于是袁氏给娘家递了信去,和娘家人一商量,就把自己女儿芳菲的婚事给定了,定的是她大哥的儿子。
都把事情说妥了,袁氏才跟楚夫人说了这事儿,楚夫人也没有啥生气的,女儿是她生的,她觉得嫁回去袁家好,那就嫁回去吧。免得到时候自己乐意,她又要说些别的话了。
以前还觉得大儿媳妇不错,但是在儿女的婚姻大事上,这袁氏就没有邵氏想的明白了。她家大哥虽然有个当知府的老子,可是她家大哥是个没有功名的,以后也就是只能吃老本了。
不过袁氏是认为吃老本也比杜家有本事吧,唉,真是个目光短浅的,就因为人家出身乡下,就各种瞧不起。以后可别又后悔了。
95 月钱?
这么不声不响的,杜大郎杜桐的婚事就口头定下来了。
杜榆听了也是吃惊的,完全没有想到啊。不过杜榆才不会去打趣大哥呢。免得他脸红。
“只是定下来了,楚家的姑娘年岁还小,且等几年再说。”
邵氏的意思是,想等着楚二姑娘年过十六了再嫁过来,那时候大郎十八岁,也不算晚,还能多读几年书。
要说这个时候盖房子,只要把地基给挖好了,剩下的就很容易盖起来,加上都是用青砖,不用做土砖,那倒是也很快,用不了二十天正房的屋子就盖起来了。
变成了四间正房,不过左右各有一个耳房,算起来,就是六间房了。
地面也不再是土地面,而是铺了一层水磨石板砖。
齐氏还说:“这以后不是得天天用水来擦啊,也太浪费了。”虽然是那么说,但是她心里还是特别高兴,如今她也是个地主婆了,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啊。
等东西厢房都也起来了,天气就冷了。
杜榆这几个月都是跟着爹和大哥二哥读书的,杜有忠趁着这段时间,亲自教导了两个儿子的学业,每天都没有丢下。
杜榆他们家明年开春就要走,去青阳县,杜老爷子和齐氏是死活不去,觉得还是老家的好。
杜有贤现在没有自己做豆腐了,因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只要他还在这个家里,没有和爹娘分家,这做豆腐的事儿,就不成了。
所以有得就有失,不过杜有贤现在也在帮着找长工,负责给长工这边盖房子。他只是监督一番。
地里的庄稼活儿也是从来就没有丢过。
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齐氏手头上也放松了,这儿子和让媳妇要自己额外赚的钱,她都不要了,不像以前还要上交一半。
主要是她地里的收成,比以前要多多了,所以根本就不在乎那三瓜两枣的。
另外还有几个铺面的租金收入,高氏心里还是想自己推豆腐卖,这样赚的钱都是自己的。
虽然都是在一起,可是他们现在也有了儿子,总得为儿子打算打算吧。
可是现在婆婆和公公都不允许了,觉得举人老爷家里还要做豆腐卖,实在是不像话。
这也是齐氏有一天听了别人说了这话才跟老三两口子说的。
可是这样一来,杜有贤和高氏手头上就没有了额外的收入了。
不像那大户人家,儿媳妇还能带来丰厚的嫁妆,每一年都会有进项,也不怕坐吃山空。
这边的钱都是齐氏在保管着,只进不出的。
“啥?零花钱?天天吃鱼吃肉的,要啥零花钱?还每个人都给,闲疯了吧。”齐氏听说这大户人家,每个人每个月都还有钱发出去,简直是不敢相信,这也太不规矩了吧,钱就是该在当家的人手里揣着,怎么能还每个月发呢?这也太不像话了!
胡氏说道:“娘,现在三弟和四弟都有孩子了,大郎他爹也是举人了,如果自己的弟弟手头上还紧巴巴的,外面的人听起来,也不像话了。”
婆婆不让老三他们磨豆腐了,这额外的收入就没有了,就凭着三弟妹做针线,也攒不了几个钱的。
虽然现在天天都是大米饭,还顿顿都能吃上肉,可是要是自己半个啥事儿,就有些成问题了。
总不能他们这边手头上很宽裕,而让弟弟和弟妹们,都过的紧巴巴的吧。
齐氏道:“这话是你那几个弟妹让你过来说的?”
齐氏很不高兴。“娘,哪里是他们说的?我是想着,大郎他爹好歹出去也是当个学官了,咱们家里又进了一步,咱们比村里别人也要强得多了,也该想到这一步了,就当是跟大户人家一样,给大家发发月钱如何?反正都是用到自己家人身上。有时候有急事儿,也不会再来问娘您来要。大头都是娘你掌握着。”
除非是几个弟弟们都分出去了,可是现在他们日子过好了,要把人分出去,那也太不像话了。
他们一家子在家里伺候老人的时间少,自己几个妯娌也是帮着自己分担,替自己尽孝呢。
“跟大户人家一样?你说的是跟秦员外家里一样吗?”齐氏问道。
“就是那个意思,虽然咱们没有秦员外家里有钱,可是大郎他爹是举人,这一点比秦员外要强多了,要是几个兄弟和弟妹手头上还紧巴巴的,这传出去,就不像话了。”
齐氏听了,也听进去了,这样说吧,为了自己的大儿子好,她是可以退让一步的。不然到了她手里的钱,除非是紧要关头,那是绝对拿不出来的。
“你说的我都知道了,让我好好想一想!”齐氏还是要多考虑考虑,这事儿要是答应了,一个人要发多少钱。
杜老爷子也知道了这事儿,说道:“好不好的,那钱大头还不是在你手里,几个孩子都大了 ,身上没有一文钱,也实在是不像话,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大刻薄他几个弟弟呢,到时候啥错都弄到老大身上,那就不好了!你手上拿出一点儿发给他们又咋了?他们天天也是干活儿呢。就是长工也要付钱是吧。”
“你说的倒是容易,我缺他们吃缺他们穿了?吃的都比村里别人都好,穿的也是好料子,这难道都不要花钱?再说,都是我自己的儿子,要是不承认是我儿子,是长工,那我照样给他们钱。”说是这样说,齐氏已经被说动了。
所以齐氏再一次把大家都召集起来,说道:“打下个月起,每个大人一个月发一百文钱,你们自己支配,这是你们大哥和大嫂提议的,你们可得省着点用!发了钱,地里的活儿更是要精细一些,别糟蹋了!如今也要招长工了,你们几个,都好好的看着长工,别让他们偷懒,把这个家给看好了!”
齐氏这话一说,几个儿媳妇都很高兴,这每个月都能发钱,还真是太好了,一百文在乡下也不算少了。
两个人就是两百文,用不了就攒起来,时间长了,也是一笔收入啊。
“话我是说清楚了,钱给你们,不能乱花,也不能随随便便的给别人,不然让我知道了,我可不依!”
“娘您放心,我们绝对不会乱花的!”大家都保证。
小地主家庭初具规模啊。杜榆心里乐和。以前是奶奶把财政大权全包揽了,全家所有的钱都是在她手里的。幸亏她没有偏向哪个儿子,不然真的是过不下去了。
“让榆儿那丫头给我记账,从今儿起,每天的花销,我都要记得清清楚楚的。”齐氏知道现在开销是越来越大,光靠脑袋记是记不清楚的,好在孙女儿是读书识字的,记账这方面也还行,从她记了礼单就可以看出来。
“奶奶,既然要记账,那把您现在手头上的东西都给记下来,然后要花的时候,再写到开支那一边,这两下里一比较就不会出错了。”杜榆提议道。
她奶奶的屋子里,已经堆了好多别人送的礼,现在最好盘点一下,还有齐氏自己的东西,“奶,你的东西要送人给人,到时候也心里有数啊。”
齐氏点头,“你说的对,我是该这样了,但是你要是跟你爹娘走了,我一个老婆子,大字不识一个的,到时候也看不明白。”
“不是还有我爷爷吗?等过几年,樱儿也长大了,让她也帮着你呗,再有,我大哥也快娶媳妇了,都能帮着你。”杜榆笑着说道。
想现在这样,奶奶这边应该可以买一个丫鬟伺候了,但是齐氏自己不同意,觉得自己有手有脚的,干啥要买个丫鬟来?那样她也别扭,还要花钱呢?所以坚决不同意。
既然她不同意,大家也没有别的话说了。也有说雇人过来帮着做饭的,但是齐氏却觉得她有儿媳妇呢,轮着做饭都够够的,还要请人做饭,那不是让这几个儿媳妇都变懒了?这可真不成!
于是虽然杜榆家里是举人老爷家了,却一个下人也没有的。
还是一大家子的人,只不过在吃穿住上比别人好多了。
“成,就按照你说的办。”这丫头说的主意都不错,于是他们又盘点了好几天,才把东西都登记在册,杜榆发现这东西还真是多。尤其是料子,特别多,都是别人送礼送过来的。
现在的他们,也不能再把这些料子拿出去换钱了,那样别人肯定会笑话的。所以齐氏觉得,这当了举人的娘也有当举人娘的不好处,啥都要充面子,花销也大了起来。要是以前,她说不定就能把一些料子给卖了出去了,现在却不能了。
“奶,这料子既然不能卖,以后也可以当成礼送出去,其实是一样的。奶奶你也可以多做几身衣服,换着穿。有的料子搁久了,颜色就不新鲜了。”
“你以为你奶我不知道啊,这不是那些大户人家的老太太,就喜欢把东西赏人吗?觉得那样好大的脸,财大气粗,但是咱本身就是庄户人家,装不了那个样子,东西再旧,我留着也是自己的。”齐氏才不会那么大方的随便送人料子呢。这玩意儿,到时候就是旧了,她给村里谁家过喜事儿送过去,也是有面子的,所以根本都是有用处的。
96 有想法
陈氏回了一趟娘家,她娘知道了她现在每个月还能有一百人的零花钱,不由得心里欢喜,“你算是掉进福窝里去了,这样的人家,在这附近,打着灯笼也找不着一家呢。你可要惜福。”这不都成了大户人家了吗?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
现在女儿住的房子也是一等一的,果然当初没有看错人家!就是,“你也抓紧了,赶紧生个儿子,虽然你婆婆已经有了孙子了,也不稀罕,但是女人家啊,没有个儿子,在婆家就比别人低一头。眼看着你那大伯子一家越老越好,保不齐别人就会打上你们家的主意。”
陈氏道:“我知道了娘。其实我想着,是不是我们分出来好一些。”
“你这丫头,你说的啥话?这个时候分出来,你疯了不成?你分出来,你们咋过?你公公婆婆能同意?你没见着你那二伯子一家子分出去了,现在他后悔都来不及了?赶紧把这个想法给我打住!”
“娘,你先听我说啊,我们早晚是不是就要分出去的?等公公婆婆不在了,那时候我们总不能还跟大哥大嫂他们一起吧,没有这么好的事儿。而且我们这和二哥二嫂不一样,他们那时候是自己想着过好日子才分出去的,我现在说分,也是为了不拖累大伯子一家,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而且,我想的是,我们主动分出去,到时候有全也能开个卖家具的店铺,这赚钱不是更容易了?”
现在在一起,因为大伯子是个举人,身上有功名,就不好开铺子,说出去不好听,要是分家了,就不属于大伯子那一家了,开铺子就没有啥影响,加上还有大伯子当靠山,这也不怕那些地痞无赖了。
陈氏也打听了,好多有钱人家不都是这样的?当官的自己不能做生意,就要么自己出本钱,请了人给他管着,明面上是那管着的人的铺子,实际上人家可以分成,照样赚钱。
要是他们分家了,也可以跟大伯子那样商量,大家都能赚钱,岂不是更好?
“你给我打住吧,别想这有的没有的,你那婆婆那么厉害的,绝对不会同意你分家的!你操心个啥,现在你们没有分家,那东西都是大家伙儿的,以后真要分家了,难道一点儿东西也不给你们?
绝对比你们现在要好的多!都是你婆婆的儿子,她不会在明面上分个高低的。你是清福不会享,就想这些有的没有的,到时候被你婆婆不喜欢了,你哭都来不及呢。
你给我记住了,你公公婆婆不说分家的事儿,你绝对别给我开口!我看你那大伯子和大嫂也是个明白人,就是以后你公公婆婆不在了,分家了,也不会让你们过苦日子的。所以你那都给我打住,再别想了!”
可是就这样依附着大伯子一家子,陈氏觉得太差劲了,为啥不能自己去争取过的好一些呢?
陈氏的想法也不能说是错的,单看人怎么想的。齐氏是想儿子们都抱成团,陈氏想的是单个发展,还能更孝敬长辈们,就是大哥和大嫂那边,她也能回报一二的。
只是目前就陈氏一个人是这样想的,齐氏和陈氏娘是绝对不会同意的,陈氏娘觉得她是有福不会享,专门想这些有的没有的,还不如好好生个儿子呢。
不要冒头,不要逞能,这是陈氏娘让陈氏做的。大好的日子不好好过,瞎折腾个啥?
“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娘,就把这想法给我埋起来,虽然说你现在见不到钱,但是你公公婆婆百年后,那攒的钱,还不都是你们几个的?
你也说了,你大伯子和大嫂子是个好人,绝对不会少给你们的,你和大家伙儿一起使力,也是为你和女婿使力呢,可别想那些有的没有的了!
你想做生意,还不是依靠你大伯子他们?真要分出去了,惹恼了你公公婆婆,你大伯子又是个孝顺的,他能给你们撑腰?这都想不到!干啥吃的?赶紧给我回去,以后我这里也少来。在你婆家恭恭敬敬的,比啥都好!”
陈氏被她娘给狠狠的说了一顿,那想做生意的苗头就被熄灭了。
这一晃,就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炸丸子,饼子等等。
杜榆他们家如今也不是那种用油只擦一擦锅底的条件了,现如今是油可以随便用。所以各种炸货,素丸子,肉丸子,藕夹,炸红薯片,炸面片应有尽有。
另外还买了那种尺把长的小鱼,给清理干净了,裹上面,放进油锅里炸。
这种小炸鱼,炸好了味道特别的香,吃起来也脆声,很受杜家小孩子的喜欢。
别看四郎和杜樱都小呢,吃起东西来,一点儿也不含糊,从早上开始炸东西起,就一直守在门口,一看好了,就要吃,被大家笑话成好吃鬼。
“二丫头,赶紧过来,帮我看看!”齐氏在正房堂屋坐着,探出头来喊杜榆过去。
胡氏在厨房忙着呢,对杜榆说道:“你奶叫你呢,赶紧过去瞧一瞧。”
原来是这到年关了,镇上的人家开始给这边送年礼,有来有往才是王道,所以他们这边也要给人送年礼,齐氏就会叫杜榆过去帮忙。
实在是齐氏也怕自己回的东西到时候给杜家丢人了,总不能次次都问大儿子,男人都有正事儿呢。
而杜榆这个丫头至少读过书,还在县城带了一两年,自然比她这个乡下老婆子懂得多,加上真有不懂的,也可以去问问大郎和杜有忠,所以齐氏觉得杜榆很好用了。
“奶,找我啥事儿?”杜榆赶紧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