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以前不允许独家兄弟读书和参加科考,那态度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竟然还能主动给银子。

杜有忠说道:“娘自己在家里也保重。”和自己的娘不用客气,如果客气了,她肯定会生气,所以杜有忠接过这银子,一点儿也不含糊。

齐氏心里还是很心疼的,二十两啊,如果这次老大没有考中,那就是全白瞎了,可是想了想,还是舍得拿出来,没有老大,也没有他们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了。

又叮嘱杜有忠,在路上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不行了,让胡氏跟着你去吧,你一个人去,我哪里放心的下?”

杜有忠忙道:“大郎他们那边还要人照顾,让他们娘走了,那边就没有人了,我一个人这么大了,出门也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是还出去进过货,这次去省城,没有多大的事儿,娘尽管放心。”

“不如让你三弟跟着你一起去吧,不然娘这边放心不下。”齐氏提议道。

“娘,三弟手头上也有事儿。”杜有忠忙说道,他也不想自家兄弟为了自己的事儿折腾。

齐氏道:“有个啥事儿,你现在的事儿才是最要紧的事儿,就这样吧,我知会你三弟一声,现在也不是农忙的时候,当兄弟的,这点儿忙都不帮,算啥兄弟?”

杜有忠还要劝,齐氏却已经去叫杜有贤了。

杜有贤一听跟着大哥去省城,立马就答应了,杜有德和杜有全两个人都羡慕不已,他们也想去啊。到省城见见世面,比一直在这个村里不强多了?

齐氏的想法是,多去一个人,到时候还不是只住一间房子?顶多是吃的,可是在家里不也是吃?

多花不了几个钱,跟着去,两兄弟还能照顾照顾。免得真生病了,他们都不知道,那可就糟了!

杜有贤说道:“我赶着骡子车送大哥去省城,也是一样的。”这样一来,路费也就省了。

去年的时候,他们家还添了一头骡子,家里的地多了,多一头牲口,干活儿的时候,也能轻松一些。

“那样就更好了,”齐氏说道:“到了外面,你们哥俩相互照顾着,我这才放心呢。”

杜有德和杜有全也道:“大哥,三哥,你们出去,家里的事儿,都放心,有我们在呢。”

商议好了,杜有忠和杜有贤哥俩一起去省城,乡试是秋季,所以衣服也不用带厚重的,告别了杜老爷子他们,兄弟两先去书院那边,胡氏见有杜有贤跟着,也放心了不少。

第一次杜有忠考秀才,那完全是瞒着大家伙儿的,她担心也担心不着。这一次就操心了很多了。

其实这一趟跟着去乡试的也有好几个人呢,就说这书院里,还有个康秀才。

康秀才家里见到杜有忠这边还弄了一个骡子车,也就和杜家商量好了,搭着车一起去,这个要求也不算高,人多还热闹安全一些,所以杜有忠哥俩没有什么意见。

杜有忠他们去省城了,而杜榆和大郎他们也接到了外出游历的胡鑫的信,胡鑫在信里写他一切都好,出去一趟,果然涨见识,风土人情都比在家里固步自守要好的多,告诉他们,自己一切都好,让他们不要担心,还让他们不要忘了给他写信,他这一段时间都会在这个地方,另外每个人都问了安,还有一封给家里的信,请表弟给托人带回去。

“大表哥在外面逍遥自在,多好啊。”杜二郎一脸的羡慕。

杜榆说道:“那二哥也赶紧考上秀才,就可以跟大表哥一样在外面逍遥快活了!”

杜二郎脸垮了下来,“我没有大表哥那么聪明,要考秀才,那得多少年那。”看来自己是没有那个运气出去了。

杜大郎笑道:“现在就泄气,以后可咋办?以后多看看大表哥写的信,他信里写的你看一遍,也好比自己走过一遍一样。”

从杜有忠去省城后,胡氏他们就深居简出的,免得给自家男人惹麻烦。

要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在这书院读书,她肯定是要回家里去了。

毕竟住在这边,她总觉得有占便宜的想法,自己丈夫不在这里教书,这边就少了一个教书先生,还住着书院的房子,真的是有些心里不安。

不过楚夫人倒是派了王婆子过来几趟,每次过来不是带些水果,就是带些点心之类的。

楚夫人的大儿媳袁氏,见婆婆这一趟趟的给杜家送东西,心里就泛起了嘀咕,以往也是有人去考举人的,也没有见公公婆婆这么上心过。

再说了,就算是考上了举人,也不过是个小小的举人,她公公还是进士出身呢,用不着这么对人热情过分了。

莫不是还有别的打算?袁氏是楚院长同年的女儿,如今她父亲还是在外面做官呢。

对于公公放着官不做,到书院来教书,袁氏倒是没有什么抱怨的,这要是去做官了,天南海北的到处跑,还不如到书院稳定下来好呢。

猜不透公公婆婆的心思,袁氏也懒得打听了,或许就是自家公公又爱才了呗。

不光袁氏有这样的疑惑,就是楚夫人也有同样的疑惑,和自家老爷说出来,也好让心里不再胡思乱想。

楚院长笑道:“我倒是觉得杜有忠他们几个以后都会有出息,至于对他们好,非要有什么理由才要对他们好吗?都是从我这书院走出去的,他们好了,我们书院也跟着沾光。”

“那老爷不会打着以后还要结亲的目的吧。”楚夫人问道。

要知道杜有忠那边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另外还有一个中了秀才的侄儿。他们家这边,老大的大女儿年岁和杜有忠的儿子也相差不了几岁。

但是杜家毕竟是从乡下来的,如今家都还在乡下呢,怎么能和这样的人结亲呢,县城里多少好人家等着和他们结亲呢。

楚院长说道:“凡事儿没有绝对,你也别觉得是人家高攀了,或许别人还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吃不得苦,宁可找个乡下的人家呢。”

楚夫人听着气乐了,“这还真真是,得了,你这个老头子说话没有个准儿,咱们虽然现在是呆在县城,可是关系也不少,单说你这么多年的学生,你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哪里找不到一个好亲事?我劝你,到时候给我们孙女找亲事的时候,也得问问她爹娘的意思,不然弄得长辈和晚辈不和气,那就得不偿失了。”

楚夫人倒是没有怪杜家的意思,总之,以后再慢慢看吧,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要是这次杜秀才没有考上举人,那和他们结亲,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且呢,杜秀才的儿子年岁也不大,说不定人家不乐意这么早就结亲呢。

过了一段时间,大姑母杜兰那边有了喜事儿,是给那边的大宝哥大栓子定了亲了,大栓子今年十六岁了,这个年岁,是应该找亲事了。大姑父和大姑母家,家里的条件很不错,又有手艺,而且还有个当秀才的舅舅,所以想着结亲的人家很多。

 

90 中举

大栓子找的媳妇是他们一个村里的,家境比较殷实,且那姑娘还是大姑母从小看着长大的,知根知底,这一说就说成了。

就等着秋下收割完了就成亲呢。

一转眼,大姑母都要当婆婆了,这日子过的真是快!

不过这婚事得等到杜有忠和杜有贤回来了再说了,毕竟这两个可都是魏大栓的亲舅舅,他们不在场可就说不过去了。

而且杜榆他们也是要赶回去的,这个时候的学子,请假还是很容易的,只要是有事情,提前说了,基本上都会同意的。

毕竟连读书都是自愿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强迫你必须呆在书院里。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束修都不便宜,你耽误了一天,那就是你自己的损失,所以上进的学子们,要不是真的有事儿,也不会随便耽误上学的。

转眼炎热的夏季就过去了,秋老虎的威力还是不减,齐氏那边带话了,让这次秋收胡氏就不用回来了,好好的照顾她两个大孙子。又让人带信,把杜榆给带回去,好歹也能搭把手,因为家里还有两个一岁多的小孩儿,杜榆能看着点,好让大人们能腾出手来。

这个要求胡氏不能拒绝,而杜榆也很干脆的带着包裹回杨柳村去了。

一回到家,两个堂弟和堂妹就缠上了,四叔把那两亩胭脂米的稻谷也早早的收起来了,虽然也有人眼馋,可是现在没有人敢去偷他们家的粮食了。

小四郎和杜樱都长得胖乎乎的,现在天气还是热,都穿着肚兜,那胳膊和腿,跟藕节一样,杜榆看着就喜欢。

虽然她以前没有过哄孩子的经验,不过,这个年纪的孩子了,也都听得懂人说话了,还算可以带的,杜榆也只负责看着他们,和他们一起玩就成,家里还有奶奶和其中的一个儿媳妇做饭呢。

“榆儿饿不饿?这是五婶自己做的凉粉,你尝一尝,看好不好吃。”五婶陈氏给杜榆端了一碗凉粉,里面放了醋和辣椒粉,看着颜色就有了食欲。

“真好吃!五婶,您手艺真好!”杜榆说道。

陈氏笑道:“喜欢都多吃一点儿,天气热,吃这个能开胃。”

“吃,吃。”小四郎也是个贪嘴的,见了也要吃。杜榆忙道:“这东西辣的很,你怎么能吃呢?”给他拿了一个糕点,这才是把他给哄住了。

相比较而言,杜樱这小丫头倒是文静很多,一点儿也不像她的小堂兄四郎,太活泼了!

杜有全学了木匠活也有一年多了,能打些简单的木工活,但是大件的还是没有上手,农闲的时候,跟着他岳父去做了一些活儿,打打下手,倒是赚了些工钱。

自然的,齐氏没有全要这工钱,让他们交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他们两口子自己留着了。

不过陈氏心里还是想弄些别的营生,比如,她想去卖卖凉粉凉面之类的,好歹也是个赚钱的营生,可惜,她不敢跟自己的婆婆说。

心里也就是想了想,婆婆肯定不同意的,但是她得知道自己做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吃,所以就给杜榆吃了试试,毕竟杜榆在县城里呆了那么久的,吃的好东西也多。

结果杜榆这丫头也说好吃,陈氏就对自己有信心了,现在不成,以后总能自己出去卖这东西的。

“你爹和你三叔也不知道现在朝回来赶了没有,能不能赶回来过中秋节。”齐氏很是担心。

杜榆道:“中秋节估计赶不回来了,爹考完乡试,都八月底了,还要看结果,估计九月份能回来。”

“不回来就不回来吧,两个人平平安安的就成。”齐氏心里倒是很希望儿子这次能中举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就是杜老爷子也是这样,但是真的没有中,她也会有些失望,可是却没有特别大的失望,毕竟这些年,她一直打压着儿子们,不准他们去读书。

粮食收起来了,今年竟然是粮店的人亲自过来杜家这边收粮食,现在杜家都不种高粱这类粗粮了,不过玉米还是种了几亩的,除了留下来一大家子吃饭的,剩下的齐氏都给卖了,直接卖的稻谷,虽然比大米要便宜一些,但是不那么费事儿。

二十几两的银子到手,齐氏心里高兴的很,所以当天就买了大鱼大肉,让全家人好好的吃了一顿。

“杜榆,县城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二丫从来没有去过县城,现在农忙也过了,就过来找杜榆来玩儿,虽然大家都说,杜榆和他们不一样了,可是二丫见杜榆和以前也没有什么两样,对她们几个还是一个态度,虽然穿的比他们好一些了,却没有瞧不起他们的意思。

于是二丫和翠花她们就有了空就过来了。

“就是房子多一些好看一些,人多一些,穿的衣服也好看一些,地方大一些。”杜榆说道,“还是去看了才知道是啥样,说不清楚。”

“那杜榆你啥时候回县城?”

“应该快了吧。”杜榆也拿不准,看奶奶的意思,没有让自己回去,八月十五的时候,自家娘和哥哥们都回来了,不过奶奶还是把自己给留了下来,估计是等着那边自家爹考试的结果出来,再做打算吧。

看奶奶那这意思,是觉得自己爹这次考上的希望很大,为了这个,她经常去白马寺上香。

说起来,白马寺她也是很久都没有去过了。

“大喜!大喜!”秦员外家的大管事秦兴进来就来恭贺,还在外面放了一挂大鞭,噼里啪啦的响声,把周围的邻居都给引过来了!

“杜老太爷,大喜,贵府的大老爷高中举人了!我们老爷得了消息,立马就让我过来给贵府报喜。”当然,少不了这恭贺的礼品。

秦兴的话一完,杜家这边都沸腾起来了,杜老爷子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齐氏立刻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杜老爷子不忘把秦兴给领进来,让老四和老五去招呼来恭喜的邻居们。

“这老杜家现在真是祖坟冒烟了,杜老大竟然中了举人了!咱们村竟然出了个举人老爷!”

“那是!我早就说,杜家这边以后肯定有出息,你们还不信。”

“哟,你这马后炮放的怪响的,我咋就没有听你以前说过呢,有德啊,恭喜恭喜啊。”

一会儿来恭喜的人都快有一个院子了,齐氏高兴,也不在乎人多,谁来了,都是茶水招待的,另外也把点心果子拿了出来,给来看热闹的媳妇婆子们吃。

这谁不说他们现在有福气啊,看看,中了秀才,过了几年,人家又中了举人了,以后都可以当官了!

这个时候不搞好关系,啥时候搞好关系啊。

举人老爷,杨柳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咱们这杨柳村也是风水好啊,不说别的,别的村知道自家村里出了个举人老爷,以后说亲也好听呢。

齐氏的嘴都没有合拢过,真是高兴,太高兴了!

没一会儿,镇上的那些大户都派了管事过来,规格可比前几年杜有忠中秀才要高多了,有的还是自家主人亲自过来的。

杜有德和杜有全都有些招呼不过来。不过好在人家也知道现在他们这边肯定忙,所以只放下礼品,说了两句话就走了。

“您老这次可一定要请客,大摆宴席了,我们老爷说了,这次一定亲自过来叨扰叨扰。”秦兴见时间差不多了,就对杜老爷子说道。

杜老爷子笑道:“这个得等老大回来商量了再说。”

“是是是,杜大老爷现在肯定会很忙的。”

杜有忠确实是很忙,中了举人了,先是知府那边也留了他们这些举子吃了一顿庆功宴,问了大家的籍贯和名姓,又鼓励大家明年去经常参加会试,给自己的家乡多添一个进士。

然后还和乡试前认识的学子们又吃了好几顿,这才从省城往云阳县赶。

到了云阳县门口,早就有县衙的人在城门口等着了,还有锦溪书院的人,也早早的得了消息,直接就接到了县衙,县太爷也召见了他们几个中了举的,这又是吃饭喝酒,见见县城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才是赶回锦溪书院。

楚院长理解杜有忠见家人的心情,所以勉力了他一番,放他回去了,杜有贤是早就来到了杜大郎他们这边,所以胡氏他们也早早的知道杜有忠是中了举人了。

胡氏激动的都有些想流泪了,她嫁的这个男人,果然是事事稳妥,让人安心,一步一个脚印,从来都不做无用功,这不,就一下子中了举人了!

 

91 水至清则无鱼

“爹!你回来了!“杜二郎还没有进门,声音就传进来了。

胡氏笑骂道:“你这个猴儿,一点儿也不稳重,没看见你爹很累?快点去烧水去,让你爹洗个澡。”

“好嘞,爹,你等着啊。”

杜有忠这一段时间,天天都是赴宴,还要喝酒,这些应酬都少不了,是很累,不过也知道,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

果然,那边楚院长也和几个年份高的在书院很有威望的先生也请了来,加上杜有忠,又去楚院长那边吃饭去了。

胡氏还说道:“我说我们这边请,看来,也是没有办法了。”他们这边地方小,请不了啊。

不过杜有忠却带着大郎和二郎,在县城的酒楼里定了酒席,把书院里有关系的都请了一遍。

举人老爷,这次不用说,许多人都送东西了,在省城,知府大人除了请他们吃饭,还每个举子都送了五十两银子,举子很有可能是未来的进士,当了进士,就很有可能以后是同僚,知府老爷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笼络同僚的机会了。

另外还有知州,通判等长官,都有所表示。知府衙门作为官府,也给每位举子送了五两银子,总之,中了举人,就一条腿迈进了官场,有的人家不想继续考了,找关系是可以当官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拿钱来打点。

而且举人做官都做不了大官,所以很多人还是会继续考下去的。

这些银子,你还必须得拿下,不然就是要得罪人了,所以一趟省城下来,杜有忠他手头上就有不下一百两银子了。

到了县城,同样也是有此类现象,县太爷另封了二十两银子给了杜有忠,县城大人和县尉大人各自封了十两银子给他,只要有了功名,那这银子就不缺,杜有忠在书院这几天,就有很多人上门送贺礼和东西,大部分人以前根本都没有交情。

“这,这咋还有送宅子的啊,这也太贵重了吧,咱不能要啊。”胡氏有些吓着了,真的有人送宅子,还是县城的。

这不得值好几百两银子啊,杜有忠点头,说道:“贺礼收下来,这宅子还回去。”做人不能太贪心,虽然知道对方根本不在乎这点子东西。

也不是说他们行贿,毕竟他只是一个举子,根本算不得官,而且以后真的有那个本事做了官,也不会在原籍所在地,这是规矩,不过是这些人的一种前期的打算,杜有忠是举人了,以后中了进士当了官了,那么在官场上就能有人了。

跟当时中秀才,镇上的大户们送银子一个道理,就是想把关系给连上了。

杜有忠带着那个宅子的地契去找楚院长,这方面楚院长比他知道的多。

楚院长听杜有忠这么一说,就道:“既然已经把地契上的名字改成你的了,你就收下吧,这不过是小事儿。对你并不是有所求。”有钱人家送的东西,其中还会有攀比的心思,或者说表示自己财大气粗。一个宅子,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

“以后这样的事儿,你会碰到的越来越多,送你东西,是对你的前途看好,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分寸把握好,就没有大问题。等你有能力了,或者想还这个人情,多少宅子还不了?”楚院长说道。

这个地契不过是一个四合院,对送礼的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以后还有可能送田送人送金的,比这个值钱的东西都有可能送,所以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多谢先生指点,先生的一番话,让杜某茅塞顿开。”杜有忠感激的说道。

“你是老夫书院出来的举人,说这些就客气了。今后有什么打算?明年的春闱是否要继续?”楚院长问道。

杜有忠忙道:“学生觉得还是不足,先不去京城了,等下一科再说。”

杜有忠从来都是稳打稳走的,他觉得立刻参加明年的会试,没有什么把握,还是用三年再好好琢磨琢磨,比贸然上京要强的多,而且上京,也需要钱,过了三年,手头上更富裕一些。

尽管他现在手头上不缺钱,可是并不代表他会头脑发热。

“那这三年你准备如何打算?要不要来书院继续帮我?”楚院长问道。

“能不能等学生考虑考虑?”杜有忠说道。

“那老夫就等着你考虑好了再说。不过,你若是能在县衙里谋个文书的职位,也是好的,如果真的要上官场,从小做起,以后上手也快。或者老夫也可以举荐你去京城,给权贵之家坐馆,有了这层关系,以后在官场上也不会独木难支。”

就是找靠山的意思,楚院长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其实他这书院的先生要不要举人都没有关系的,书院的人际关系还是太简单了一些,杜有忠真的要上官场,那必须是要见识见识真正的官场,或者得有人脉,不然只会头破血流。

杜有忠还真是没有考虑那么多,按照他原来的想法,考上了举人,这一辈子就可以了,那是他在杨柳村的想法,但是到书院教了两年多的书,眼界就又开阔了,想法自然不同。

人能更进一步,谁还想在原地呆着?所以杜有忠要给自己几年冷静的时间,不要头脑发热,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

但是对于楚先生的提点,他是万分感激的。

楚院长笑道:“你也莫谢老夫,以后你越有出息,我这书院的名头会越响,若是哪一天,你成了宰相,我可以很自豪的跟我的学子们说,我这书院出来了一位高官,来握着书院来读书的人,那就更多了,我这书院就越出名,其实,老夫是为自己个打算呢。”

“即使这样,先生也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没齿难忘!”

“好了,不说这个了,你准备好了,赶紧家去吧,你家里的父母肯定是等急了。”想当初,他中了举人的时候,家里人的热闹,还有中了进士的时候,各种风光。

不过最后是他不想在官场上走了,所以才回来接手了这个书院,一样可以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