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琰忽然愣了神儿,像她现在这样的都在想退路了,虽然可能是杞人忧天,也有可能是她想得太超前。却足证现在的人心,实在是不怎么稳的。
很快,她的猜测就得到了印证。
从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萧令先与双鹰王呕气的时候,他的国内,出现了零星农民起义的火花!
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萧令先喜欢括隐,喜欢中央集权,下面的官员就有会顺着他的意思来的。虽然郑靖业提出了括隐的任务暂缓,减少任务量,也作为明文发下去了。依旧有官员要政绩!
“别人都没干成的事儿,我干成了,岂不出彩?”有这样想法的非止一人。世家惹不起,小民还是能动一动的!
这是一个什么大的环境呢?这是一个中央随时准备应战,抽调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时候。本来各种徭役已经够多的了,你还不知足地要割小民之血肉以添政绩!找死呢吧?
郑靖业大怒,拎着急报就去找萧令先:“圣人,出事了。”
萧令先看着郑靖业一张黑脸,非常紧张地道:“狄人开战了?”
“比那个更狠!圣人不是应了臣,不再催逼括隐了吗?现在怎么又因为括隐激起民变了呢?”
萧令先一愣,他先生气了:“真是胡闹!隐田还有理了?太傅怎么也护着不法之徒?”
蒋进贤很有义气地为郑靖业解释:“圣人,先帝与圣人治下,隐田本就没有那么多,有些田的确是抛了荒的。现在圣人定下了括隐的数目,便有下官为讨好圣人,明明辖内没那么多隐田也要括出来!这些田只存在于纸面上,不存在于现实中啊!”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一致决定
郑靖业怕萧令先不明白,解释得更为详细:“一地,只有一百亩隐田,非要括出两百亩来。多出来的这一百亩的田赋是要交的,只有让百姓来出!”本来田种得好好的,结果有人说你们这是隐田,要再交一倍的税,这不坑爹呢吗?人不反你反谁啊?
两个宰相挺昧良心的,真有这么多隐田,但是他们隐去了地方官对于世家的畏惧。也有地方官敢动世家的,可他们没池脩之那样的背景,也有许多人没有那么高的声望。世家更容易鼓动了百姓跟地方官死磕。
于是就有人打出了反对昏君、反对暴政的旗号。
萧令先生气的就是这昏君二字!“朕是昏君吗?朕励精图治,为的就是让小民过上好日子,他们他们居然这样说朕!”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我都跟世家对着干了,你们还这样说我!你们有良心吗?
“剿!剿!剿!”萧令先咬牙切齿。
郑靖业与蒋进贤对望一眼,应了下来,郑靖业道:“既剿且抚,方为上策。乱民充军,正可作边事之用。”
蒋进贤道:“此皆地方无能,当黜之。”肯动手的都是支持皇帝胡闹的,当然要打击一下。
萧令先气得直点头:“就这样!”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惊奇,面对农民起义的神转折,郑琰只能感叹这世道越来越难混了:“内忧外患,人或为蝼蚁。萧十七,真是昏君呐!”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萧令先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不客气地说,称得上是“昏庸”了。看不清形势、识人不准是为昏,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事情是为庸。不是每个昏君都得酒池肉林地过日子、妖姬狡童地XXOO、杀忠良用奸佞,他们很可能是勤俭自律、菩萨心肠、温文尔雅的,但是,不能带领国家富强、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让各利益阶层达到一个相对平衡,对于皇帝来说就是渎职。
不客气地说一句:谁特么管你吃什么、用什么、睡了哪个男人女人?大家更关心自己的肚子、自己的老婆、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才是你该注意的。
如果做不到这些,你就是个赔钱货,再自称人品高洁、忧国忧民都没用!人民真的会用脚投票!特别特别形象又写实的“站队”。
在郑琰看来,或者说,在很多朝臣看来,他是个昏君庸主,一个只会惹麻烦不会办事的混球。此时大家完全忘记了曾经对他的期待,一边哀声叹气,一边开动了脑筋想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让他去死上一死。
萧令先对自己的囧境无知无感,他只知道他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要扳回面子!在他看来,危机在于逆狄、在于乱民,而不在于统治集团内部。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认知让他还能很诚恳地向诸如郑靖业、秦越这样的比较亲近之臣请教对策,甚至蒋进贤也被问到了安抚民众不被乱民吓到的问题。
在听到萧令先那诚恳的话语的时候,蒋进贤必须弯腰低头才能不让自己脸上囧囧有情的表情被萧令先看到!圣人的这个态度绝对是够礼貌了,真是让人不忍心啊!“你能不能把聪明劲儿放到该放的地方啊?嗷嗷!”蒋进贤心中止不住的负罪感涌了上来,很认真地向萧令先建议:“剿是必得剿的,不管有什么原因,造反就是不对。今日可以说是被不良官吏逼迫,明日就要说是因为国家向他们收税,后日干脆什么借口都不要了。”
防微杜渐,此风不可涨。
甭管是不是官逼民反,哪怕是事后统治阶级内部开总结会,是自己有错在先,小民也不能造反,这是原则。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该流放的还是得流放。
郑靖业简明扼要地总结:“情有可原,罪不可恕。”
萧令先一脸严肃地点头:“正是此理。眼下共有五处为乱之地,分派谁去进剿为好?”
郑靖业与蒋进贤分别报出了几个名字,郑党里的张进书正跟狄人僵持,狄人是军功的大头,必须不能调。郑靖业荐上了于元济的儿子于镇海:“先帝时于镇海曾随池脩之安抚各地,路遇流民为乱,是个有经验的人。”这件事情发生在萧令先的少年时代,他还留有印象,想了一下就赞成了。
蒋进贤也荐了一个三十来岁的夏氏子弟。比较起来,夏氏是世家里不太让萧令先讨厌的人。先帝的原配皇后就是夏氏,先帝对夏家也算是比较信任的,虽然在某些事情上萧令先也不太喜欢他们,却总比别人强了太多,萧令先也同意了。
两人很有分寸地又问萧令先的看法,萧令先想起跟梁横议定的纲领:甭管什么事儿,都让宗室插上一脚。便道:“先时宗室赴边寸功未立而丧师身死,吾心痛之。他们未经战阵而骤然领兵,难免败绩,不如先让他们磨练磨练。”
郑靖业心里飞快地计算着,一共五路军,自家顶多能把持两路,如果萧令先要用宗室的话,不如把人手都调到一起,只要一路能完胜,也是好的。宗室资质良莠不齐,跟他们混在一起,更大的可能是被拖累死!
蒋进贤也是一进的心思。
这两位还没开口,旁边有人不肯干了。秦越是个隐形的死忠郑党不假,对于萧令先这个学生还是有感情的。学生学得不好,也是老师的无能,虽然想不明白为什么萧令先是怎么从一个萌软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脑残,让他跟着丢脸,秦越还是想再尽一下老师的义务提一下萧令先:“圣人,宗室都是新手,骤领一军难免手忙脚乱。再者,从定远军那里也能看得出来,宗室身份贵重,寻常人约束不了他们,要用宗室,尤其是在兵事上用到宗室,就得让他们守规矩,免得误人误己!”
萧令先脸上一红,也没有反驳秦越,尴尬地咳嗽一声:“太师说的是,”又用征询的目光看向郑靖业和蒋进贤,“丞相说,把宗室们交给哪些人好呢?要老成可靠的。”
郑靖业肚子里一百八十个坏点子在酝酿,心里把秦越给埋怨一一回,面上还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好丞相状:“不如这样,先帝之时亦用过不少宗室,内中更有文武双全者,择一稳重长者为主将,佐以圣人欲栽培之新秀,都是自家人,万事好商量。就算是教导,也更尽心。圣人看如何?”
秦越对这个主意比较满意,比较起来,先帝在用人上比萧令先靠谱得多,先帝手里使出来的人,至少已经经过经验的证明比较可靠。如果是以前可靠,后来变傻了,那也只是造化弄人,总比一个不知根底的人要强!想明白了,秦越对萧令先道:“臣以为郑相之意可也。”
蒋进贤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如果郑靖业不说,过不一时半会儿,他也能想出来。见萧令先用眼神问他,他也说:“此议甚妥。”
萧令先这次就慎重了一些:“届时你们也要给我掌掌眼,看一看何人可用何人不可用。”
三人都没有吭声,却一致决定,到时候他们只管看,就让萧令先自己拿意见。
郑靖业很快转移话题道:“还有一事,亦不可不议。”
萧令先因问何事。郑靖业道:“民为乱不可取,亦是地方官员无能所致。现在不动他们,是因为朝廷不能向乱民示弱,待情势稳定,必要换上能吏方可!”
萧令先有些沉默,这些肯下力气去括隐的人都是他比较看好的,虽然惹了乱子,他还是不太忍心去收拾他们:“他们也是一心为公的。”
秦越有些泄气,皇帝怎么二了呢?以前明明是个很不错的少年,这一登基就接连犯二。秦越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继续教导这个学生的,年轻人嘛,从菜鸟新手过来,难免的。有一段时间也变好了,最近怎么又犯病了。明明郑相说得很对啊!“圣人,办事光有好心是不行的,好心办坏事,还不如不办。眼下北有狄人虎视眈眈,国内再不能出乱子了啊!”
蒋进贤也说:“正该能者上庸者下,圣人,天下之大,人材辈出,去一庸者复来一能者,圣人不须为无人可用而烦恼。”
郑靖业道:“他们的治下确实出了乱子,纵使按照吏部之考核办法,辖内出了民乱,也是要革职的。圣人有不忍之心,不再加罚就是了。”
“这——”萧令先还是不甘心。
秦越心说,一群只会坏事的家伙,要来有什么用?“圣人是不是觉得他们是一心为公,不忍伤他们的心?这些人,未必就如圣人所想的那样。圣人一心为民,想括隐,想重定秩序,这都是好事。因看着有人愿意去做,就以为这是忠臣,实则谬矣!焉知他们不是因为看着圣人喜欢这样做,所以才去做的?圣人要做一分,他们就要做到十分。譬如一人喜欢吃咸的,一盆菜里放一斤盐,还能吃吗?”
萧令先被秦越说服了,长叹一声:“只得如此了。”语气中带着失望。
蒋进贤看了一眼秦越,心道,以往只觉得这个太师有点呆有点愚还有点蠢,郑靖业找这么个人来,是要教傻萧十七。现在看来,他真是循循善诱、条理明晰,难得为人还比较正派孝顺,做事还很周到。可萧十七怎么就残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
郑靖业已经在安慰萧令先了:“犯乱之地只是少数,圣人切不可因一时之失利而灰心失望。”
蒋进贤口上跟着郑靖业劝萧令先,心中却道:郑靖业,你这两面三刀的功夫真是到家了。
几人又商议了一回,议定,只要情势稳定了,就撤换旧有地方官。不用说,郑靖业与蒋进贤等心中又想好了一堆的名单,只等着推自己人上去。这一回,说什么也不能再让宗室占上便宜了。
郑靖业又道:“还有,一应军需尚须调拨。先前是尽着北边供给的,如今从何处调集粮草,还请圣人示下。”
第三百一十二章 赌场失意情场得意
萧令先道:“就近吧。”
郑靖业开始欺负起萧令先来了,报了一连串的地名:“圣人看从哪里调容易些?臣恐北边儿又要接着用,两处得均开了才是。”又细细点评各地的优劣。此处靠北,当然要尽着北边用。彼处虽靠南,但是去年欠收。诸如此类。
萧令先晕头胀脑,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顾了这一头就顾不得那一头。饶是他努力去听去学,知道得越多,就越拿不定主意。最后揉着额角道:“丞相看着办吧。”
郑靖业正色道:“圣人!臣等已老矣,不能事事都让臣等看着办啊!圣人才是一国之君,得有自己的主意呢。眼下虽多事,却正是练习政务的好时机啊!不下水的人是学不会游泳的。如果一直都是天下太平,垂拱而治,如何能够锻炼得了能力?趁着老臣等都在,您该有所表示,纵有一二不如意处,老臣等也能劝谏一二,如此,圣人历练通达,臣等方不负先帝所托。”一派忠心耿耿的老臣状。
说得萧令先惭愧极了!
却不是郑靖业是在坑他!皇帝身边都带着史官的,除非是极其私密的事情,否则一言一行都有人记录,这也间接锻炼出了众人说话的技巧。现在虽然不是在所有大臣面前展现皇帝没个担当没个能力,还特么是要留字记录!根本就是有图有真相!以后如果萧令先被赶下台了,有这一笔记录在,至少说明萧令先不堪大任,郑靖业一介老臣忠贞耿介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再有,秦越也在。郑靖业知道秦越这个人,他很重感情很守礼法,对自己也有好感。但是!萧令先毕竟是皇帝,要让秦越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要成为阻力,就要让他对萧令先失望再失望。
果然,当萧令先试着说了一个地点,郑靖业点评了之后道:“此地亦可,不过先支了明年的徭役,明年不再征发就是。”
萧令先道:“明年此地要兴水利的,又要失信于民,明年还是要征发的。”
秦越扶额,放下手,用忍耐地声音说道:“圣人,这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尤其是搞政治的,算计的都是利益的得失,想两全?也得看条件允不允许啊!就算有两全的办法,您老人家那小脑子也想不出来啊!
仿佛要印证他的话似的,蒋进贤道:“那就分作三年来减还好了,未年三年,轮番许今年多服役的人以服役的天数相抵不就结了?今年既有了人,将来也不缺人手。”
看看看看,虽然是老滑头,经验比你多,可你的脑子怎么就不转弯呢?
众人又讨论了一会儿,把要执行的事情都商议得差不多了,最终的结果除了要继续用宗室平乱之外,全部都是依着老狐狸的想法去办了。
俗话说得好,赌场失意情场得意,反之亦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不要想着什么都好,有得必有失。逆天如郑靖业,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郑靖业心里哼着小调儿离开了翠微宫,心里还在盘算着,空出来的位子要安排哪些人比较好,剩下的要如何安抚等等等等。
他老人家是官场得意了,个人家庭生活的麻烦就接踵而来。到家门口刚下了马,就感觉家中下人的情绪不太对头,一个个就像夏天暴雨前的蚂蚁一样,紧张得一塌糊涂。还没开口问呢,马迎一头汗地跑过来,弓着腰跟在他身后,紧张兮兮地道:“相公,夫人去七娘那里了。”
老婆去看出嫁的闺女,这有什么好惶恐的?难道闺女那里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郑靖业惊了,分给马迎半张脸:“急急惶惶像什么样子?”
马迎跟着郑靖业有些年载了,深知郑靖业对于家庭的重视,所以才会急成这个样子。压低了声音,努力让自己的表情表现得正常一点:“相公,刚才没多会儿,七娘那里的阿庆跑过来说,池家小大娘发烧,哭闹不休,七娘有些着慌,让回来找好大夫,夫人一听就坐不住了,亲自赶了过去。”
郑靖业被雷劈了,坑了萧令先一把的得意劲儿全飞了!这是一个婴幼儿死亡率比较高的时代,郑家孩子多还都活下来了,是郑靖业很得意的一条:兴旺就有个样子。池脩之看起来条件是不错的,但是前阵子因为子嗣的问题,郑靖业也不免犯嘀咕:池家这血脉略弱啊,连累闺女怎么办?
郑靖业不淡定了:“大夫呢?去找几个好的儿科!统统送到七娘那里去。”一想到宝贝闺女只有这一个闺女,病了不定心疼成什么样儿呢,郑靖业的心就直抽抽。还有,小外孙女儿生得那叫一个漂亮可爱,发烧还哭了?哎呀我的心肝儿宝贝呀,怎么能受得了这个罪?外祖父进入了蠢蛋模式!
虽然不愿意去想,数十年的习惯还是让郑靖业瞬间作出了最坏的打算。衣服都没换,进了书房就写条子:抓几个好大夫过来给外孙女儿看病!
写完了条子,吩咐人去执行,自己也再次出门。马迎还以为他有旁的什么急事,跟了上来:“相公要去哪里?天已经有些晚了,小的跟您去?夫人回来了怎么回话?”
郑靖业烦躁地摆摆手:“我去趟七娘那里,见了夫人我自有话说。”
马迎满头汗地死命拦住:“天色快晚了,道上不太好走,相公必要去,请乘车,”您老都一大把年纪了,老胳膊老腿儿的,白天骑骑马就算了,晚上还是老实坐车吧,“就是七娘知道了,也不肯让你就这样赶路的。”
郑靖业理智尚存,绷着脸点头:“快些儿。”
一路上郑靖业不断催促,马迎亲自赶车,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个不会被开罚单的速度。
此时,池家别业,郑琰正哭得一抽一抽的。
上辈子的什么妇幼保健知识统统喂了狗了,二十多年了,就算不是全忘了,记得的也不多了,顶多就知道怀孕的时候要适当运动一类了。好不容易生下了个闺女,一直都健健康康的。自家亲戚家里的孩子也都是很健康地长大,郑琰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就应该这样长大。
小宝宝突然发烧,把新晋妈妈吓得不轻。小孩子本就娇弱,她的闺女,在所有人眼里都称得上是金贵了,一时之间全都慌了神了,谁都不敢轻易开口,就怕担个责任。小宝宝小脸都哭红了,郑琰试着她的额头在烧,心急得不行:“打湿了帕子来敷一下。”
凉凉的手帕让小宝宝感觉好过了一点,安静了一会儿,她又不舒服地乱动了起来,嘴巴里说着成人听不懂的外星语。平时这些外星语听起来说不出的可爱,现在郑琰听着这咿咿呀呀又死活听不懂的话,心都要碎了。“大夫呢?”
大夫他们也不敢随意开口啊!全家上下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郑琰急得直跺脚,病急乱投医,池脩之又不在家,她很自然就想到了自家亲娘。“去回家问问阿娘,有什么办法!”阿庆点点头,点了两个小丫头跟着,弄了辆小车,奔到郑府去求援。
两家离得并不远,又是乘着马车,这边大夫还在商量着,宝宝还在不舒服着,杜氏已经到了:“我的孙儿怎么了?给我看看!”
郑琰看到杜氏,鼻子一酸,眼泪终于下来了:“阿娘~”把宝宝递给了杜氏,“您看看她这是怎么了啊?”终于见到亲人了,有人依靠的感觉真是好!
杜氏被她这个样子吓了一跳,抖着手接到孩子,宝宝不舒服地继续哭,哭了半天了,声音已经断断续续了。
杜氏摸摸她的额头,又捏捏脸,把宝宝放到榻上襁褓打开,也没有便溺。襁褓一开,宝宝的小爪子就往嘴巴上凑。杜氏小心地把宝宝的嘴巴捏开,然后就把手指头给伸了进去!
郑琰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您这是干嘛啊?”
杜氏想抽她!“她这是长牙了!小孩子长牙都会烧一烧,你这哭天抹泪儿的想要干什么?”
郑琰有种虚脱的感觉,双膝一软,亏得阿崔、阿肖把她给扶住了。“我一个人在家,长安又在宫里,身边一个商量的人也没有。我就这一个要命的祖宗,能不急么?”弄死萧令先都比这轻松!
杜氏又把襁褓给包好,大夫也来了,商议来商议去的,酌量开了一副退烧的药。小孩子的病最不好看了,开得药太苦,他们能全给你吐出来,然后就一直哭啊哭啊哭!宝宝还小,肠胃也弱,正在吃奶呢,比一般小孩子还要精心照顾一点。如果只是长牙,那就好办多了。
杜氏勒令郑琰跟着听:“以后有得你忙呢!好好听着好好学着,以后再养孩子就知道了。”郑琰听他们说着什么照顾的办法,用心记着。直到把宝宝给安抚好了。
郑琰才欠抽地想起来:刚才阿娘好像没洗手就…看看杜氏的脸色,识趣地没有说出来。
阿庆打了水来:“娘子,擦把脸吧,急得一头的汗。”郑琰洗了把脸,把脖子也擦了擦,觉得松爽了许多。
杜氏挥着帕子对着脸扇风:“我生了七个,就你最不省心!”
郑琰吐吐舌头:“阿娘受累了~”
娘儿俩轻松了,刚到门上的池脩之被吓得欲生欲死。什么叫“大娘发烧,夫人着急,祁国夫人正在里面”?难道我闺女出什么事了不成?池脩之马鞭一扔,三步并作两步,奔到后面去看老婆孩子,险些被门槛绊倒!
到了屋里一看,老婆和岳母有说有笑的,虽然时不时往摇篮里看看,却不像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的样子。池脩之扒着门框的身体差点滑了下来:亏得是虚惊一场。
杜氏看到池脩之笑道:“女婿来啦?看看吧,春华开始长牙了,有点儿发烧,可把这小东西急坏了。”说着一指郑琰。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人丁兴旺很重要
池脩之拍拍胸口:“您受累了。”
外面叶远又派人来禀报:“郑相公亲自来了。”
杜氏恨恨地指着郑琰:“你呀!儿女都是债!”
郑琰低头不语,经过自家闺女发烧事件,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池脩之忙里偷闲看了一眼女儿,小脸上的眼泪已经擦干净了,还是有些难受,小脸红扑扑的,不像是重病的样子,才舒了一口气,陪着妻子和岳母去迎接岳父大人。郑靖业在门上就揪着叶远一通问,叶远比郑靖业还急,把知道的都说了,也不知道是安慰郑靖业还是在安慰自己:“里头已经安静下来了,想是平安无事的。”
郑靖业严肃地点点头:“我去看看。”
知道是外孙女儿长牙,郑靖业哭笑不得:“这小东西!”
叶远又派人来报:“外面来了几个御医,说是相公让来了。”
郑琰很开心,虽然是长牙,有御医照顾着也放心不是?
御医听说是孩子长牙,也松了一口气,这样的病人好啊!没风险!郑琰出手还大方,给的酬金也多。
因天黑了,池脩之与郑琰苦留郑靖业夫妇在家中住下:“太晚了,阿爹阿娘也累了,就在这里用个饭、胡乱歇一晚罢。屋子都是新的。路上也不好走,明天从这里去宫中也使得。”
郑靖业确实有点累了,杜氏派人回去拿了换洗的衣服,两人就在池宅歇下了。郑琰与池脩之亲自照顾女儿,看着女儿已经安静下来的睡颜,郑琰头一次发现,她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居然是生孩子养孩子!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丁兴旺真的很重要!
如果说外孙女儿发烧只是虚惊一场,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实打实的噩耗了!
郑靖业跟杜氏都没有择席的毛病,一觉睡到自然醒,恰是该收拾起身上朝了。洗漱完毕,看看小宝宝没有昨天那么难受了,两人又很猥琐地把手指伸小孩子嘴巴里摸了摸,还傻乎乎地道:“真的长牙了!”
用了丰盛的早餐,郑靖业在池脩之的跟随之下去了翠微宫,杜氏又留下来给女儿再做新妈妈培训。
郑靖业到了翠微宫,走走程序地把昨天跟萧令先讨论过的内容再拿来讨论一下,确定了派五部剿平乱平,又分定了名单,郑党占了两支队伍,世家只得其一,另外两支被宗室们把持着。朝臣的脸色,都不太好看。皇室本来就是董事会主席,还要再侵占行政名额,太过份了吧?
萧令先却不觉得这样不好,谁有本事谁上呗,宗室还是自家人,他又信得过!而且,他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非常非常顺眼的人,他的族叔——萧正乾。
就是郑靖业也得说,萧正乾长得很正点。国字脸、浓眉大眼、直鼻方口、天庭饱满,看身形也是个赳赳丈夫。郑靖业也不免被拉过来跟宗室谈话,萧正乾脸上却一点其他宗室的浮躁都没有,偏偏说话做事极是稳重,他是宗室里唯一一个能把五处作乱地点的概况说出来的人。
郑靖业本来因为他的父亲而生的一些恶感也被压到了最低,萧正乾的爹叫萧菉,不但在宗室里是数得上号的,就是在全国也是鼎鼎有名的——他特别特别喜欢攒钱!爱财爱到一定程度了,使得先帝都不敢让他出来做官,就怕他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什么的,最后惩治他也不是不惩治他也不是。萧菉爱钱,孩子长大了就丢给皇帝:给个工作让他们拿工资吃自己吧!
萧正乾是萧菉的庶子,自然在这个“吃自己”之列。真是难为他了,有这样一个爹,还能长得算是正常。难得的是虽然是庶子,但是礼法上比萧令先、梁横这样的货色好上千百倍直与秦越相仿。他自己不纳妾不蓄婢,与文士交流,文化水平也不错。对父亲嫡母生母都很孝顺,他嫡母也是个标准的主母,对丈夫的婢妾不算太苛刻,一家子过得颇为平安和顺。他爹抠门了一点儿,他对于能够照顾的亲戚却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地进行照顾,人品比他爹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萧令先对这位族叔也是非常满意的,让他去做了副将,萧正乾端正一礼,姿势标准得能拍教学片:“臣定竭尽全力,不负圣人所期。”
萧令先连声说好:“朕等你们的好消息。”
郑靖业也觉得萧正乾也许是靠谱的,行啊,靠谱也好,省得捅了漏子还得别人跟在后面收拾。郑靖业这样想着,也多多夸奖了萧正乾几句。然后留下萧家一家子亲戚聊天,他还有公务要办。
到了自己在翠微宫的办公室刚坐下,公务还没处理两件呢,报丧的来了:郑靖业与顾益纯的老师,海内名士季繁季老先生,他挂了!
郑靖业连忙派人去顾益纯那里商量,国家多事,他是不能离开的,便让郑瑞请假去吊孝,又带了祭仪过去。顾益纯那里派的是倒孙顾鼎。这是一个优差,表现得好了,对于两个年轻人的声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不算什么太为难的事,人一死了,你就想起他的好处来了。念及季繁虽然不太喜欢自己,还是收了自己做学生,没有季繁的名头,当年一定会难混很多,后来季繁出发点也不是那么坏的,郑靖业感慨一起,又奏请了萧令先,是不是给季繁加以表彰,毕竟季繁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呢!
郑瑞、顾鼎就带着表彰的使者一路到了季繁家,因为此事,郑靖业至少在尊师这一点上,没有太大的毛病了。
事情并没有结束,今年死人扎了堆。季繁都成人瑞了,是喜丧,再不死就该抓来解剖研究了。接下来死的几个人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季繁的讣闻来了没过两天,蒋进贤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朝廷面临着动荡!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宰相之一,排名虽不在首位,他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谁也没想到,素日里身体硬朗的蒋进贤居然无声无息地死了!他没有生病,也没有受伤,性情也没有大变,也不是被仇人刺杀。作为一个宰相,死得也太不轰轰烈烈了!
这不科学!一点缓冲的时候都没有,他就这么死了!
萧令先的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他想压抑世家,对蒋进贤称不上信任,可蒋进贤毕竟有些本事,他这一死心里居然空落落的。世家那里就更不用说了,彼此之间虽然也勾心斗角,却是同一个圈子里的。虽然是自然死亡,却免了不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郑靖业这个时候就表现出素质来了,为蒋进贤申请谥号,蒋氏作为世家,蒋进贤本人身上有一个爵位,这个爵位要传给他的嫡系,国家要给予治丧的费用,还要帮忙确定墓葬等级等等等等。蒋氏亏大发了!蒋进贤一去,他的儿子们要守三年孝,孙子们守一年。失去了他,蒋氏不但失去了一大保护伞,还失去了一个可以不断提携、教导他们的导师。
当然,人们更多的还是在关注着蒋进贤留下来的那一个宰相的空缺!谁来做合适呢?
谁不想当丞相?这是文臣的巅峰啊!世家比普通官吏更想,这还代表着传承哩!几代不出一个丞相,自家等级就要降掉了。可萧令先似乎无意于把这个空额给补上,萧令先也看出来了,他手中的力量奇缺,没有适合做宰相的人,与其提拔一个跟自己不一心的,还不如不提拔呢!
其实萧令先想提拔他的老师秦越来做宰相的,但是秦越拒绝了,在秦越看来,做宰相固然好,但是他有些力不从心。与其误事,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扳正萧令先这项前途无亮的事业中来。皇帝靠谱了,比自己做宰相要有意义得多。秦越的拒绝让萧令先不太高兴:“太师之才德足堪大任啊!若觉不足,我告诉您要说什么。”
秦越眼前一黑,死都不肯为萧令先背黑锅:“臣年老矣,精力不足,不能误事啊!朝中能臣多矣!”想了一想,推荐了林季兴。
林季兴的来历他知道,但是林季兴是郑党的人,这个人上台比别人都靠谱一点:“林季兴系出名门,又是朝中老臣,素来无过。且,此人尽忠职守,品性高洁,不肯与无能之辈同流合污。”拼命地夸林季兴,暗示林季兴是腐朽家庭的叛逆者,思想非常先进,积极要求上进。
终于,萧令先被秦越给说动了,又问郑靖业:“丞相看林季兴如何?”
郑靖业一想,林季兴啊,年纪比我还大呢,严肃地道:“林季兴其人若是不好,也不能在先帝时做到尚书了。只是,他与家里有些不太对付,如今年老,虽然和缓了些,却有些瞧不太惯世家作派。恐怕…”
“就是他了。”萧令先拍板。
无论是郑党还是世家,对这项任命都是持欢迎态度的。手续办是很快,诏令都下了,官服也做好了,仪式也举行了。林家收了许多贺礼,林季兴与本家的关系本就在缓和,现在更好了。
结果…林季兴这宰相做了不到一个月,刚刚配齐了僚属,他也“无疾而终”了!
这是一个什么状况?萧令先惊呆了:“也许就是上天不让再拜相了吧?”
得到消息的梁横急匆匆地请见:“圣人,这不是上天不欲拜相,而是拜相不得其人啊!”
在这个世界上,迷信的人很多,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依然有人相信世界末日。何况是在“古代”?后世所谓的迷信在这个时候是一种再正经不过的国家行为,天旱了,皇帝带头祈雨。地震了,皇帝就可能要下罪己诏。天上出现了某种天文现象,就有人要倒霉了。
所以萧令先这个本该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对于连丧二相才会觉得心中不安,也所以,听梁横说起这征兆来才会发问:“卿何出此言?”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口吃个胖子
梁横心说,我不是已经把道理都给你说明白了吗?还要怎么掰啊?这就是他笨蛋的地方了,老狐狸在这种情况下会先说半句,等人问了,再说下半句,跟说相声似的。这个二货倒好,没等别人问,自己先把包袱全给抖了出去。
萧令先还在那儿眼巴巴地等他回答呢,用文雅一点的词来形容,就是“正在用殷切的目光看着梁横”。梁横嗓子眼儿发干,只好又干巴巴地把刚才的话又给重复了一回:“上天示警,全在如何解读啊,未必是嫌丞相多,只是嫌未得其人而已。”
这事儿跟解梦似的,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理,至于说得对不对,功夫全在戏外。萧令先自己也不是麻衣神相第十八代传人,听梁横一说,也觉有理,不由自言自语道:“究竟何人合适呢?”
梁横心说,来了!
大家不要误会,梁横再二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自己推荐自己,他个七品,离一品差得实在太远,逆天也不是这等逆法的。纵使他肯自荐,萧令先也不会同意的,萧令先的政治常识倒是越来越多了一些。梁横这是要推荐人来的,他荐的人正是徐少君的亲爹徐梁。
“婕妤之父侍郎徐梁,曾为先帝镇抚一方,后入中枢,才德兼具,可堪大任。”
萧令先本来都把徐梁这货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每天上朝都能看得到他,在后宫里还时不时看到他闺女,可萧令先就是不太想用他。所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徐梁父子连郑靖业那样的大恩人都要生出二心来,萧令先未免有些瞧他们不上,连带的徐少君在最初都受了一些冷落。
后来,徐少君通过自身努力跟萧令先腻歪上了,却又因为徐少君的原因,萧令先对徐梁一家子不太待见。先帝是安排了一步好棋,可萧令先这货他不会走。他总觉得,如果把徐梁给提拔了上来,徐梁再继续跟郑靖业越走越远,他看着心里难受。干脆就这么不冷不热地晾着算了。
徐少君呢,对家中很有意见。她其实就是想摆个小谱,让人家都服了她,她心里才舒坦了,然后她也不介意为自家人谋些福利的——但是你们要记住,这是一直被你们错待了的有出息的我给了你们现在的生活。家里人没一个领情的,徐少君一怒之下,也不理家里人了。
梁横却觉得徐少君这货傻到一定程度了,你特么有亲爹亲哥不用,摆个臭架子要做什么?再说了,徐少君有了儿子,徐梁是皇子外祖父,好好经营,他能不帮你吗?这个蠢女人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不过不要紧,他大能人梁横来补救。梁横就不信了,把徐梁给拱到了宰相的宝座上,还有个皇子外孙,闺女还是后宫里除皇后外品级最高者,徐梁能不动心?徐少君不做的,他梁横来做。届时,徐梁一起,郑党又面临着分裂,郑靖业在时一切都好,郑靖业一旦故去,郑党就要分裂,分成几股的势力很容易被人拉拢。
梁横自己现在开始培养人手也太艰难了,肯巴结他的都是低结官吏,梁横此人,与萧令先有着共同的症状:浮躁,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这是搞政治的人尤其忌讳的。既然现培养来不及了,他就想抢人家养好的孩子来把他当爹似的给孝敬。郑靖业快七十岁了吧?还能活几年?他死了,儿子无用,女婿是外人,郑党是要分裂的。梁横堂堂一皇帝面前的红人,稍用些手腕就能接手一大批。
梁横从现在就想拆一拆郑党,真是高瞻远瞩!再者,徐少君与娘家有芥蒂,皇帝对徐梁不太满意,这对梁横也有好处啊,他在这二位面前的存在感就不会被徐梁给降低了。先用徐梁来打开局面,最后还是他梁横得益。同时,他已经下好了肢解世家的绝户计,也不怕人渔翁得利。要做渔翁,也是他梁横来做。
很好的算盘。
无奈萧令先还是不乐意:“徐梁”,说着这个名字就皱起了眉头,“恐不堪大任。”
梁横努力鼓起三寸不烂之舌,一力为徐梁游说:“他的资历是真的够了,朝中别人是不及的。不用徐梁,难道要用沈晋?他沈家子弟,反对括隐叫得最响了。”
萧令先犹豫了一下:“容我再想想。”
梁横还不肯放过他,继续道:“他总是皇子的外祖父,与圣人是一条心的,往后圣人有个什么事儿,他也能在朝上为圣人声援一二,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他与郑相公又有渊源,郑相公为公为私,都不会阻拦的。”
萧令先有些心声,还是说:“容我再想想。”同样的话说到第二遍,语气已与第一遍迥异了。
梁横心说,有门儿!乐呵呵地告辞了。对了,他还得跟徐梁那儿卖个好,是他向皇帝推荐的徐梁,国丈做了宰相之后可不要忘了我啊!
乐得跟个傻子似的梁横完全没有想到,他的一着妙棋被他认为是蠢女人徐少君给彻底破坏掉了!
梁横自以为得计,欢天喜地地告退,徒留下萧令先内心痛苦矛盾着:一旦用了徐梁,就是执行了先帝的计划了,这个,略心虚啊!郑靖业多好的人啊,自己政务上有不懂的他给解说,自己有什么难题他给解决。难得还不揽权,一力要培养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人虽然略有一点保守,那也是老成持国不是?这样就拆他的台,未免不厚道呀!
然而,自己是个皇帝啊,是要自立的,是要掌握住朝廷的。任用徐梁是先帝给安排的一步棋,是老父的一片苦心啊!用了徐梁,自己就对徐梁有了“知遇之恩”,有一个自己提携的宰相,以后皇帝要在朝上办什么事儿也会顺利得多。至少,徐梁应该不会像郑靖业那样对某些事情过于劝阻吧?不是说郑靖业劝阻不太好啦,可是,如果能够顺一点,难道不是很好吗?
摇摆来,摇摆去,萧令先心里的天平终于失衡了:徐梁是不好,他儿子徐烈也是个小人不假,但是!他们只要能够会完成任务就行了,道德什么的,有自己这个道德模范的皇帝把关呢,不让他们有机会作恶!至于郑靖业,给他补偿就是了。
萧令先下定了决心,要承受着良心的谴责去做一件于国有利的事情。
压下不适感,动手却是先给郑靖业的子孙们升官。郑靖业儿孙多,儿子们还能都照顾了一一给官,位置都还不低,孙子们就难以全部得荫了。萧令先很给力,先是郑德良这个看印的变成了散骑常侍,接着,郑德芳(郑琦子)补入了御林做了个八品小校,郑德仁(郑琛子)做了皇帝的亲卫。
郑靖业不得不暴跳如雷一下,不让郑德良看印了啊?大家正在策划着造反呢,就等有人挑头了,玉玺很重要啊!但是这确实是在升职,面对各方道贺,郑靖业还要做出一副老神仙的样子,仙风道骨地捋须回复:“托福。”心里已经嘀咕上了,这是萧令先警觉呢还是背后有人出主意了?又或者只是歪打正着?
猜测了一下,郑靖业就果断行动了,他想办法把郑安国的幼子郑文奇给安排去给皇帝看大印。萧令先倒是比较痛快地答应了,看管玺印看起来重要,但是并没有实权。安排就安排呗。郑靖业放下心来:看来问题不大。
郑靖业还有一愁:林季兴死了,林季兴的儿子、现任京兆林清他得守三年孝,林季兴的儿子们都得守孝!这不坑爹呢吗?京城这一亩三分地很重要,这块阵地不能丢。林清的停职报告都打了,林蓉已经换上了丧服打包了老公和孩子回娘家奔丧了。
想来想去,郑靖业只好让他的女婿、成国公吴承业的嫡长子吴熙去做京兆。这小子虽然不如池脩之那样出挑,也算是一表人材,难得的是很乖不惹事。当初先女婿的时候已经过滤过一回吴家的状况了,还算可靠。
萧令先对郑靖业正满怀着愧疚呢,不管郑靖业推荐了谁,他都一概准了。觉得安抚得差不多了,萧令先便迫不及待地在朝会上提出了:“如今事务繁剧,蒋进贤故去,朕深感不便,诸卿可有合适人选荐来?”
论起高深莫测,萧令先就是个浅底盘!这货的语气里分明就透露着“我已经有人选了”的信息。由于蒋进贤已经不在了,叶广学算是世家里的头儿了,虽然这个头子当得只是一个客观结果,而不是众人承认的事实——可也比郑靖业好吧?虽然跟郑靖业勉强算是合作了,可是一掐了这么多年,而且还是被掐,大家心里都不怎么能HOLD住啊!
叶广学上前一步,硬着头皮提出了一个人——李神策。“鸿胪寺卿李神策可当此任。如今朝廷正在对狄用兵的当口,李鸿胪对逆狄所知甚深,正当其用。”
李神仙真是时来运转,当年自己蹿到东宫面前装X卖聪明未果,风光战败而归。现在自己没想出头,只想培养一个能够完成自己志向的人来,特么反而被推向了前台——有没有这么坑爹的啊?
李神策虽然是世家里“入世流”的代表,可是真心不想去调教一个二货皇帝!萧令先这种人,在李神策眼里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的顽固脑残份子,你教了他一加一等于二,他转过头还说等于三!红果果的拉低人均智商不解释!当年对上萧令先他哥,也是因为那位太子虽然也算残了一点,好歹还在可纠正的范围之内,败了也是“非战之罪”。特么萧令先这货上了官场,那就是带着原罪等着下地狱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