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济王就拿出来。
他拿出的就是这封几可乱真的“密信”。
凭什么几可乱真呢?
因为其上盖了一枚先帝的私印。该私印先帝用了有十来年了,认识的的人还真不少。而他一崩,按制所有私印都会随葬皇陵的。
先帝陵寝早修建好了,他一崩,梓宫扶进,陵寝就此封死,所有随葬品再不可能取出。
假如这枚印鉴是真的,那还真能证明这密信就是先帝写的。
济王发檄文的前一天,请了辞官归乡近十年的前御史大夫秦玢至济宁。秦玢此人,为官数十载,出了名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亲自辨认过后,他认为这确实是先帝私印。
这就有意思了,济王上哪弄一枚能以假乱真的私印?
魏景可是亲眼所见的,他决定造反也就几个月前的事,不可能多年前就准备好的。
夫妻俩对视一眼。
邵箐轻声问:“你说,会不会是储竺?”
储竺。
背后的就是安王。
……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
济宁,济王宫。
亲自送了一头白发的秦玢去客院休息,济王魏钦折返外书房。
他哈哈大笑,拍了拍储竺的肩膀:“幸而有先生计策,又及时寻得能人,否则哪能像如今这般顺利?”
数月前济王下定决心举起反旗,当时确实打算用“清君侧”的名义的。这被清者,毫无疑问就是丁化。
谁知没等他离京,这丁化就死了。
真够烦的,这短时间内如何再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呢?
储竺适时献策,借傅皇后前太子之名。
济王试着寻摸一下,还真在先帝陵寝找到了一个守陵内侍,曾经是先帝身边看管私印者之一。此人对先帝的印章都很熟悉,尤其常用几个,能一丝不差地描绘出来。
回到封地,济王又紧着寻摸匠人,成功寻到一个能匠,凭图案仿出来的印章,能以假乱真。
至于“病重垂死”手上无力的先帝笔迹,相较而言模仿难度反而要低一下。
煞费苦心,今日卓见成效。
储竺笑着一拱手:“某不敢居功,殿下得先皇重托,全赖殿下恭谦英明,得先皇信重之故。”
济王一愣,随即会意。他一敛笑意,郑重点头:“本王必竭尽全力,铲除逆渠,不负父皇重托。”
这宾主一唱一和的,杨舒只安静旁听,待告一段落,他才上前:“殿下,明日即发檄文誓师出兵,殿下不妨养精蓄锐以待之。”
该准备的都已准备妥当,重头戏明日开始,济王深以为然,颔首,又道:“二位且也回去歇息罢。”
储竺杨舒也是随军人员,闻言拱手:“喏。”
二人出了殿门,边走边说很快回到幕僚内吏居住西边儿,杨舒态度一贯不疏远也不亲近,拱了拱手告别,就回自己院子去了。
储竺神色如常,也转身离去。
当夜,他又兴致大发,挥毫泼墨,兴尽方回屋休憩。
这借机传的信,又悄无声息地出了济王宫,往西的荆州而去。
……
安王在荆州,不过却并非身处他那位于边陲的封地踺嘉,而身处荆州中部城池,顺阳。
他明面奉天子之命,率军北上镇压荆州的桢泉军。实际还接了密旨,若发现荆州诸郡有心怀不轨者,可趁势一并除之。
随着桢泉军的席卷全国,各地州牧郡守使唤不动的情况日益严重,皇帝危机感大盛。
安王正中下怀,自然欣然从命。
挥军北上两月,他已平定了小半个荆州。嗯,需要除去的不规郡守都解决了,并安置上自己的心腹。
“桢泉军已退至石安城,石安易守难攻,标下以为,宜徐徐图之。”
说话的是人是徐苍。这个曾经的齐王麾下大将,自上次黔水搜捕后进入安王视野,安王甚赏析,此次更是亲自举荐其领军,随他一起平息民乱。
徐苍骁勇善战,谋略不缺,进军以来屡屡建功,已跻身安王最器重的几员大将之一。
安王问:“那以叔英之见,当如何取之。”
徐苍道:“标下以为,可先取布县、信城,再合而围之。”
安王琢磨一下,觉得果然不错,又看卫诩,见卫诩也点头,遂道:“叔英此谋甚佳。”
“然我军刚大战两场,军疲马乏,当先休整几日为佳。”
这句是卫诩补充的,安王很赞同,环视众人一眼:“这几日,诸位好生整顿麾下兵马。”
众人应喏。
安王接着又笑着赞了徐苍几句,并道:“叔英果不愧为徐家子,建功良多,明日奏折我必禀明皇兄,为叔英请功。”
徐苍单膝下跪:“为陛下尽忠,标下不敢居功。”
“唉,此言差矣,有功当赏。”
安王起身亲自扶起徐苍,笑着勉励几句,这才吩咐众人各自散去。
待诸人退尽,仅剩卫诩,安王才道:“这徐苍,不知能否彻底为我所用?”
徐苍骁勇,安王用之难释手,可惜如今只是借皇帝名义用的。
“他昔日既能为齐王所用,他日未必不能为你所用。”有驯服的可能性。
卫诩很客观分析,又说:“无需着急,时间尚充裕。”
计划中,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安王都会继续打着新帝亲信的名头行事,确实不急。
安王点头,又道:“今晨储竺传信,密信没出纰漏,四月十七,如今济王已经反了。”
今日已是四月二十一,储竺四月十六传出的信,只比济王举起反旗早半天,最迟今夜,反讯必定传至。
说话间,有传信兵飞速奔至中帐,“报!六百里加急!”
安王接过信报展开一看,饶是他甚有城府,也不禁面露喜色:“谨之,济王已反。”
筹谋多时,今日成真。
一个桢泉军,就让朝廷焦头烂额,再来一个济王,天下大乱之局终成,他即可借机迅速蚕食扩张。
卫诩微笑:“不错。”
二人兴致高昂,立即此事热烈讨论了一番。
待议罢,卫诩又问:“仲和,那益州何信,你意如何?”
对方遣的人昨日就到了,所求之事,该给一个答复了。
他话罢又道:“这何信倒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无必胜把握,还晓得暗求朝廷支援,也算有些决断。”
原来,何信反复思量后,认为自己成功不过五五之数,极不稳妥,竟悄悄遣出心腹,寻求朝廷援助。舍小利,确保上位。
他走的是安王路线。
当然,何信是不知道安王早生异心的。
这心腹叫严川,昨日就来了,彼时安王大军还在追击桢泉军,故而匆匆听罢,并没有给答复。
卫诩道:“可惜了,他来得不是时候。”
为什么呢?
助何信上位,如今单凭圣旨只怕力度不够,可惜眼下济王也反了,皇帝不会再有心思理会益州这桩相对而言的小事。
所以,安王也不会自讨无趣上奏折。
“益州,益州。”
只是安王本人,却对这个天底下面积最大的州极感兴趣,“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也。”
他如今正按定好的计划逐步推进,本未分神益州,但如今何信送上门来,任凭谁,也得心下大动。
偏偏朝廷分不出心思,而他本人正在攻伐荆州,也分不出兵来。
他问:“谨之,汉中郡如何了?”
安王关注天下大势,尤其几个兵家必争之地,益州汉中郡就是其中之一。
何允膝下二子争锋,这个他早有耳闻的。现在何允病重,二子斗争已进入白热化。据报,上月汉中郡已起战事,借口桢泉军两派正打得你死我活。
“那杨泽如何了,可持续大胜?”
安阳郡守杨泽,亦是因此首次走进安王视线,前者一进汉中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先得平池上庸,接着又连下二城。
卫诩颔首:“又下了平舒下洛二城,汉中十一城,泰半已被此人攻陷。”
安王微微皱眉:“看来,汉中郡要落入何泓之手了。”
何信主动找上门投诚,他心下大动,偏偏腾不出手够益州,而这何信是个没用的,如果不助其一臂之力,恐怕要败。
只是说到襄助,眼下能使的法子却极有限。
安王最终下定决心:“来人,传白固来。”
白固,从前安王宫的第一谋士,卫诩来了才暂退一步。不过,安王对其信重依旧。此人追随他足足十年,从洛京到踺嘉,再到如今挥军荆州,始终忠心耿耿。
安王亲自手书一封,接受了何信投诚,并含蓄说明白济王造反朝廷无力的现况。
不过随后他话锋一转,说上次在洛京一见他极欣赏对方,很愿意助对方一臂之力,遂遣心腹谋臣白固至荆州,为其出谋划策。
……
回到宜梁郡,上春城。
魏景很快就察觉,何信似乎往外求援了。
那日,他看罢济王造反的消息,扔下信报,对妻子道:“济王一反,大乱之势不可挡也,朝廷已无力回天。”
这对他们是好事,只是刚勾起母兄回忆,他情绪有些低落。
邵箐握住他的手,安抚道:“济王檄文一发,天下哗然,惊疑者众。可见,这天底下的人,都是知道母后皇兄的冤屈的。”
不然,济王这手牌不可能打得这么好。
魏景低低道:“即便知晓,又有什么用。”
人死不能复生。
他黯然。
唉。
邵箐轻叹,也不再多说,只展臂拥着他,用额头贴着他的侧脸,无声安抚着。
魏景勉强笑笑,探手回抱她。
夫妻无声相拥。
不过好歹最难熬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伤痛大多被收敛在心底深处,魏景听得院门有急急脚步声至,很快就调整情绪,面色恢复寻常。
邵箐站起,坐到他身侧另一张椅子去。
是韩熙,有急报。
谷城的。
“严川回来了,带回一个谋士,据闻号东山,何信待之如上宾,极信重。”
严川,何信的头等心腹之一。
魏景去年送了一批眼线至谷城,如今不少渐渐混得有些起色。虽仍是时日太短无法涉及机密,但一些大面消息和现象却已瞒不过。
好比这个严川,何信手下数一数二的谋士,一月前突然不见踪影,偏何信一干人表现正常。
魏景当即判断,此人必是被何信悄悄派了出去。
一月后,此人回归,带回一个据眼线描叙不似简单人物的谋士,最起码看着比严川厉害,何信待之若上宾,极器重。
“何信,必是往外求援了。”
魏景召来诸人,先将济王造反一事告知,接着又让大家传阅了谷城这份新信报。
但凡不简单的谋士,要不慕名主动投之,要不做主公的亲自去请,断断没有遣个心腹一请就请回来的。且这何信还没上位,本就不是啥了不起人物。
因此魏景轻易判断,对方求援。
张雍“嘶”一声:“这姓何的是往何方求援去了?”
季桓答:“必是朝廷。”
魏景淡淡道:“济王已反,朝廷必召北军镇压,何信此等小事,必不会多加理会。”
北军,这支他一手训出并率之征战多年的悍勇军队,可以说是如今朝廷的底牌了。
前有桢泉军,后有济王,北军不得不出。
提起这支熟悉的军队,季桓几人神色有些复杂,倒是魏景表情未变,他道:“中原战况,暂与我等无关。”
现在他比较感兴趣的,是何信究竟走了哪一位的门路,此人明显对益州甚感兴趣,
这什么东山先生,就是铁证。
魏景道:“我们需尽快拿下益州。”
他声音不高,季桓张雍神色却立即一肃。
没听说过东山先生,也不知名号真伪,但不管何信走的是何人的门路,此人也必然是新帝的心腹重臣之一。
由此可见,外面的视线已越来越多聚于益州。
取益州,越快越好,迟则唯恐生变。
“何允熬不了不少时日了。”
魏景当即传令:“即日起,谷城消息一日三报。”
他又吩咐韩熙:“承平,你亲自领人去谷城。”
尽可能地监视何氏兄弟动向。
作者有话要说:中午好呀宝宝们!
给你们一个大大的么么啾!(づ ̄3 ̄)づ 嘿嘿,我们明天见了啦~~
☆、第79章
魏景又吩咐了几句, 诸人各自领命散去。
夫妻携手, 往东厢房而去。
邵箐本人是不在意的,但魏景觉得委屈了妻子, 不愿继续在相对窄小的外书房隔间起居,命人收拾了东厢。
后院正房什么的就不折腾了,反正是短住。
晚膳后, 二人在院子里转几圈消食。夏日炎炎, 即便暮色四合时分也燥热得很,邵箐一抬眼,见魏景额头已冒出细密汗珠。
她笑道:“咱们回屋梳洗罢。”
她唤了抬水, 探手给他拭了拭汗。
魏景捉住她的手,放在唇边亲了亲。
水很快抬来了,一桶热水其他冷水,伤愈之前, 邵箐还是给他洗温水。
魏景抿了抿唇。
邵箐含笑睨了他一眼,给他解腰带:“水就微温,也不热, 你好了我肯定随你。”
又是这一句,又是他好了就随他。
纤纤十指解去衣裳的同时, 总会不经意碰触到他,魏景身躯立即就绷紧了, 可惜妻子说了,伤好才随他。
魏景唇抿得更紧了。
他不乐意,邵箐知道, 实际每天沐浴,两人都得折腾一番。不是她不心疼他憋着难受,而是军医含蓄嘱咐了,府君甫拔毒,又有伤,宜安心静养,勿损精元。
说的人尴尬,邵箐听着也尴尬,但她认认真真记下了,并严格按医嘱办事。
“待你伤好了,都听你的,可好?”
洗了一个让人浑身燥热的澡,结果不出意料最后又被他按在床榻上揉搓,邵箐寻着空隙赶紧扒开他,喘着哄他。
魏景挫败仰躺,拧眉愤愤:“那个庸医!”
学艺不精,要是换了颜明,肯定能好不少。
其实他自我感觉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但妻子不听他的,就听军医的。
这时候的魏景,深切体会到颜明的好处来了。
邵箐一脸红晕跳下床,他洗干净她还没有,瞪了他一眼,匆匆转入浴房。
等她打理妥当回来,床帐自动分开,一只大手把她拽进去,扑上一个结实的胸膛。
她小小惊呼一声,怕撞到他伤口,也不敢动弹,只努力一侧身体,往他左半边身体扑过去。
他一翻身压住她,熟悉的气息笼罩,炙热的吻随之而来。
缠绵的吻,邵箐被他亲的气喘吁吁,衣襟凌乱,最后眼见他动作越来越大,不得不捉住他的手。
每天晚上例行一次,大同小异。
邵箐只能柔声哄着他。
魏景好不容易平静下来,闷闷不乐:“待好了,你说都听我的。”
邵箐应了,搂着他的脖子亲亲他,“嗯,我都听夫君的。”
魏景这才高兴了些,又回吻了她。
“我睡啦。”
夫妻俩嬉闹一番,她脸颊红扑扑的,钻进他的怀里,闭上眼。
她睡眠质量一如既往,阖眼片刻就呼吸均匀,进入梦乡。
今夜的月光格外明亮,投在窗纱上,滤进一大片皎洁的半朦胧的光,映着她的脸颊,绯粉,恬静。
魏景眉目仍噙笑,他抬手,轻抚眼前和月色一般皎洁的肌肤。
这张脸,印在心坎。
他又扬起微笑,只须臾,却不知想起什么,笑意敛了,剑眉微微蹙起。
他怔怔看着她。
久久,他一动不动,直到怀里人蹭了蹭,他方如梦初醒,轻拍哄着。
隐隐的三下梆子从远处传来。
原来,已经三更天了。
怀里人安静了,他这才缓缓闭上双目。
......
再说韩熙。
他领命后立即点了人手,已夤夜快马赶往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