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实话,定王肯用冯远道,自然是探过底细的,加之冯远道虽不曾张扬,也未刻意隐瞒,要探知并非难事。只是平白无故的,定王为何说起了这事?
阿殷心里不踏实,“殿下没有责怪吧?”
“寻常交往而已,哪会责怪。只是这问得突兀——”冯远道瞧向洞开的窗扇,外头雨声淅淅沥沥,下值的众人各自匆匆离去,也无人靠近这边。他压低声音,问道:“那日你被内监带上高台,我后来不曾问你,当时皇上可曾跟你说话?”
阿殷摇头,道:“当时只皇后说我陪伴公主有功,赏了玉如意,而后便没有旁的事情。怎么,殿下突然提及,难道也跟这个有关?”
冯远道闻言怔了片刻,才道:“恐怕是我想多了,也不算大事。”他有心要细说,瞧着远处有人走来,便咽下话头,只嘱咐道:“殿下那边快忙完了,早点过去准备。”说罢,同阿殷一同出屋,正碰上来传话的小侍卫。
“启禀冯典军。”那侍卫是定王书房外值守之人,此时冒雨而来,也不曾打伞,只道:“殿下今晚留韩相和季先生用饭,命卑职传话,请冯典军将西洲带回的乐姬请来助兴。”
薛姬如今安排在王府西南处的吟香屋里,四周树木葱茏,茂林阴翳。因这屋子取的是山中之态,便修得颇为整洁秀致,与王府中别的恢弘建筑迥异。此处远离长史司的官署,寻常少有人踏足,加之防守严密,里外消息难通,薛姬即便在此住了数月,也不曾出过半点岔子。哪怕近来夜访王府的人不少,也没半个人摸到这附近来。
阿殷同冯远道冒雨过去,吟香屋门窗紧闭。
此处比之别处更加隐蔽阴翳,雨声刷刷打在头顶的高树上,更显急密。屋外的守卫认得冯远道,听得是定王之命,当即上前开门,请他二人进去。
屋内陈设简单,薛姬坐在一方短榻上,正抬头望过来。比起百里春时的端贵多姿,此时她只薄施脂粉,眉眼虽也画了,到底王府不会挑上等的给她用,不似从前鲜妍。满头的珠翠金钗都被收在了匣子里,她似乎也懒得装扮,头发拿金环束起,而后披散在两肩,身上穿一袭豆绿长裙,倒现出清丽之态。
冯远道在屋外等着,阿殷入内将她打量,旋即道:“殿下请姑娘过去奏乐,请吧?”
她们也算是老熟人了。当初薛姬初被“请”到凤翔的都督府时,还曾稍微闹腾过两回,而今姜玳倾覆,她孤身上京,便变得格外顺从,抬眼朝外望了望,缓缓起身道:“可要梳妆?”
“寻常家宴,不必了。”阿殷招手叫来那小丫鬟,寻了披风和伞给她。
薛姬站在那儿任由小丫鬟为她系披风,瞧着外头潺潺的雨,眼底掠过暗色,“殿下打算一直这样关着我?快要春末了吧,这边地气暖,想来花也都快开败了。”她勾起一抹笑意,睇向阿殷,“这般关着着实苦闷,就不能放我在园中走走?哪怕是有人盯着,透透气也好。久闻京城繁华,王府尊贵,我却连这里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殿下请姑娘过来,非为游春散心。”阿殷微笑,如有歉意,侧身道:“请。”
薛姬只笑了笑,出门撑了伞,直往定王会客用的清知阁而去。
清知阁在王府的客厅之侧。只是客厅庄重恢弘,里头陈设古朴肃穆,多用于接旨或迎接有身份的贵客,平常甚少使用。清知阁在其东侧,外头同样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里面陈设却平易许多,西边两间用于寻常会客议事,东边则是与亲近之人谈话议事之处。从东次间的偏门出去,走过后头的游廊,便是一处颇宽广的荷塘,中间一座阔敞的大厅,四面通透,可闲来议事,也可设点小宴怡情。
譬如今日,定王就在此为季先生和韩相设小宴
季先生已是五十余岁的高龄。他自幼文思聪颖,后以状元之身入翰林院,进中书省,官至中书侍郎,是当年睿宗皇帝颇依赖的重臣。他也是当时名动京城的大儒,与阿殷的外祖冯太傅交情极厚。后来景兴帝谋了皇位,将诚太子诬为逆贼,并将东宫属官清洗殆尽,季先生身居高位而无能为力,眼看着好友皆受污名,心灰意冷之下辞了官位,只在家闲居。
其后永初皇帝即位,诚心请季先生重回朝堂,奈何他老人家闲散惯了,不愿再回中书。只是毕生学问不愿荒废,遂入国子监中,以教书育人为事。
定王杀神之名传遍京城,旁人想到他,皆觉其勇武过人,骁勇善战,倒忽略了其才学——
生在王府之中,自幼受名儒教导,他又天分不低,论才学见识,其实比之东宫太子更好。只是永初帝介怀旧事,又有意树立东宫威信,这些年但凡是编纂文典、修撰经籍,皆付于太子手中。所以常人只觉太子腹有诗书,反倒忘了定王的才学,其实不输乃兄。
季先生才学休养极高,目光见识独到,自非俗人。
永初帝先前曾延揽他入东宫辅佐太子,他不喜太子庸碌,更因介怀当年景兴帝的作为,不喜太子与代王的来往亲密,反倒看中定王的性情,称其颖悟,收为弟子。定王向来对他执以重礼,这么多年往来,师徒之情亲厚,反倒要胜过父子间的罅隙疏离了。
另一位韩相,则是如今的中书侍郎,也是季先生的得意弟子。
今日他二人前来,原本是为国子监中些许琐事,之后趁着天雨心静,品谈文墨、议论时事,不觉便是入暮。
定王去岁在西洲耽搁,回京后又诸事繁琐,这一年半中还不曾与他二人深谈,便设此小宴。
等阿殷和冯远道送薛姬过去时,外面雨势更浓,雨滴密密匝匝的落在荷塘水面上,漾起圈圈涟漪。如今荷叶初生,色泽新嫩,经雨敲打之后韵律相迭,十分悦耳。阿殷撑了伞,经架于水面的曲廊进入厅中,便见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居于上位,定王和一中年男子左右坐着,中间的矮案上摆了各色蔬果饭菜,四角燃着通明的灯火。
那须发花白的老者自然就是季先生了。
他是定王的恩师,另一位又是仅次于高晟的宰相,阿殷自然不能慢待。入内同冯远道行礼过后,猜得定王今日是真心要请薛姬抚奏,便道:“回禀殿下,薛姬已经请来,就在厅外等候。”
“请她到隔壁抚琴。”定王侧头,见阿殷身后还跟着冯远道,便冲他递个退下的眼神,却是迅速挪开目光,看都没再看阿殷。
上头季先生原本是端坐品茶的,此时抬头望外面的雨幕,也正瞧见了阿殷和冯远道,手中茶杯便是一顿。
阿殷自然不曾察觉,应命出去,请薛姬入数扇屏风隔出的侧间,果然那里已经摆了把古琴。
阿殷虽觉此物与寻常的琴不同,却不识得出处,薛姬看见,却是目光一亮。她原以为那日别居中一曲琵琶,今日定是代王前来,然而方才从门外窥探,却并未看到他的影子,倒是这把琴,可真是难得一见!她忍不住走上前去,躬身将修长的手指拂过深色纹理的琴声,指尖着魔般勾过去,却是琴音悠然。
“原以为殿下军旅之人,不想府中竟有这般好琴。”薛姬跪坐在琴后的蒲团上,声音中有难以掩饰的惊喜,“不知殿下想听何曲?”
屏风之外,却传来中年男子的声音,“听闻姑娘琴艺绝佳,今日春雨细密,但求应景,不限曲调。”
薛姬应命,将玉葱般指尖落在弦上,须臾,琴音缓缓漾开。
阿殷此时无事,又不能去那边打搅定王和两位贵客,目光环视,便见薛姬身后四五步处有一张矮案,上头摆着一壶清茶,一只瓷杯,另有三盘糕点,居然都是她爱吃的。她过去坐在案侧,手指触上茶壶,觉其温热,应是才刚沏就。
她此时还未用饭,腹中稍稍饥饿,看到那糕点,更是犯馋。然而贵客在外,她又不敢轻易动,便回头招手叫角落里侍立的小婢女过来,压低声音问道:“这是备给谁的?”
小婢女摇头,“殿下吩咐备下这糕点,叫人自取,奴婢也不知是给谁。”
原来是无主之物。
阿殷目光黏在那软糯的糕点上,腹中更觉饥饿,馋虫大作之下,终究是没忍住拈了一块送进嘴里——这侧间是为抚琴而设,以定王的行事,必定不至于在这不起眼的角落给薛姬备糕点。既然说了是自取,她偷吃两块应当无妨吧?
作者有话要说:我家樱桃当个官都沦落到偷吃的地步了,心酸呐。
ios版本出了bug,修改了下哈^^
第48章 1.11
三月的雨但凡下起来,便缠缠绵绵的没个尽头,外头雨声忽高忽低,屋内却只有薛姬的琴音起伏。
阿殷虽不通音律,却也会赏鉴,拿可口的糕点先垫上肚子,那琴音便愈发悦耳起来。她的身侧就是半掩的窗扇,侧目瞧过去,正可见满湖荷叶亭亭,在春雨中随风微荡。水面对岸便是抄手游廊,透过游廊可见对面一座紧闭屋门的殿宇,那是定王的书房。而此时雨丝斜落,打湿檐头屋瓦,远处是雾蒙蒙的一片,就连那书房都似被雨幕所遮,看不清了。
琴音渐而舒缓起来,仿佛带得那雨势都缓慢了,阿殷自斟茶慢喝,却是望着那书房微微出神。
从正月里来这定王府,她虽升了官,到定王书房的机会却少了许多。
从前在西洲,她隔日就要在书房外值守,诸般人员往来,她也都清楚。到了此处,值守之事交给左卫负责,她虽省力,不能时刻跟着,许多事便不能知晓。这样想着,便觉自己跟定王之间仿佛是更远了——譬如今日,先是随他入宫,继而在宫门外等候,回府后也不必她值守,算起来,两人同处还不足一个时辰。
心绪似乎被春雨润泽,比之平常柔软了许多。
那琴音缓缓荡在心间,外头暮色四合,书房门前的灯笼次第点亮,是雨幕里模糊的光点。
琴音缭绕,勾动往事,触绪回肠。
阿殷忽然觉得,比起这座辉煌巍峨的王府,其实在西洲的日子,似乎还更值得留恋些。那时定王身边人手不够,许多事也都交给她办,甚至那次探访铜瓦山,都是定王亲自带了她指点,叫她学到好些东西。
这般思绪漫漫,不由又想起那晚借宿农家。两人在那简陋屋舍之中,她占了定王的被褥睡,起初还谨慎小心,后来却睡得深沉,次日醒来,外头也是这样迷离断续的雨声。那次的探访着实有趣,彼时她多大胆,敢吟鞭指着铜瓦山的主峰,说要将周纲亲手拿下,还敢在定王做戏时,环住他的腰说那些浑话。
而今回想起来,有趣又好笑。
其实定王也不是那样冷肃不可亲近。假扮夫妻同行的那回,他不就十分体贴,常照顾着她,甚至在下断崖时亲自探路吗?还有去北庭的路上喝醉那回,也是他纵容酒后枉顾尊卑的她,亲自送回屋中。
他哪里都好,哪里都无可指摘,哪里都让人眷恋倾慕,只有一样不好,他生在天家。
他不是王爷就好了。
如果他不是王爷,她其实很想,嫁给他。
阿殷忍不住望向屏风那侧,可惜这几道都是檀木嵌云屏的,瞧不见对面的情形,只能作罢。
——若这是纱屏,她便能看到,此时的定王,也正将目光投往这个方向,面容虽冷肃,眼底却温柔。
阿殷咬了咬唇,随手去拈糕点,手下扑了个空,这才发现那一盘软糯的金丝卷居然已经被她吃得精光。至于剩下的两盘,也都被吃得七七八八。她便又取了块蟹粉桂花糖糕慢慢吃着,决意不去想那些无能为力的事,甜腻的味道浸透唇舌落入腹中,像是在北庭的巩昌城喝过的牛乳甜茶,让人心中稍添愉悦。
琴声渐渐消去了,在厅中回旋萦绕,而后随着雨声远去。
厅里很安静,薛姬双手扶在琴上,啪的一声,有泪水落下。
阿殷耳听得雨声淅沥作响,逐渐暗沉下来的夜幕中,只有雨声回荡。
方才的失神与感怀都消去,阿殷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薛姬的琴音真的能与心意相通。那么薛姬方才又是想到什么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后又为之伤怀?她以将领之女的身份示人,却能以化外之身,奏得如此精妙乐曲,琵琶琴曲无所不通,舞姿曼妙不说,香道诗词上也有涉猎,哪怕是京城男儿们趋之若鹜的教坊头牌,也未必有这样齐全的本事。她会是什么人?
阿殷注视薛姬的背影,猜度出神。
忽然听见定王召唤,阿殷忙起身理好心绪,绕过屏风拱手行礼,“殿下。”
“护送她回去,谢以赏赐。”定王目光落在她脸上,瞧见那尚未收尽的柔和神态,声音也带了几分温度,“今晚我陪先生和韩相,晚些回去,你在静照堂等着。”
“遵命。卑职告退。”阿殷恭敬的冲上首三人行礼,旋即带了薛姬回吟香屋。
外头天色已全然暗了下来,薛姬撑伞缓行,阿殷同等候在外的六名侍卫一路护送。
待得阿殷回到静照堂时,才知此时已是戌时二刻。
她所居厢房外已然灯火朦胧,阿殷将伞递给门口的婢女,进屋抖落披风上的雨气,便见桌上放着个食盒。阿殷打开,里头却是热气腾腾的鹧鸪汤和两样小菜。她稍觉惊喜,问外面的婢女此物是谁送的,那婢女只道:“回禀副帅,是厨房差人送来的。”
能这般往静照堂安排饭食的,难道是定王?
阿殷也不再多问,洗了手将饭食用了,也不敢就睡下,只等候定王归来。
*
定王回来时,夜已极深。
王府中屋宇众多,因定王没有王妃滕妾,许多院落都是空着的。今晚雨势缠绵,他自然不放心季先生和韩相冒雨回去,便安排他们在客房住下,裹了满身雨气回来。
彼时阿殷在屋中坐得发闷,正在廊下观雨,见着他,自然得迎上去。
他的身后是负责夜间值守的侍卫,因为身高矮了大半个头,步伐又跟不上身高腿长的定王,亦步亦趋的撑伞随行,十分吃力。
阿殷上前行礼,口称殿下,定王脚步微驻,觑着她,“还未休息?”
“殿下尚未归来,卑职不敢疏忽。”阿殷谢他两份美食,言语便格外精神。
定王将她瞧了两眼,也没做声,只是自顾自的笑了笑,便又拔步往廊下走。这一路冒雨而来,身上虽未落雨,披风却也是沾湿了的,他随手解下,回头见阿殷还跟着身后,便问道:“有事?”
“卑职想在初六那日告假,已经禀报过冯典军,特来请示殿下。”她站在阶下,仰头望着他。
定王“哦”了声,“是有急事?”
阿殷刚入府那日,礼部来的老先生便教诲过,似她这等近身随侍定王的人,告假时必得求得定王点头。且告假的理由必须正当,断不能欺上瞒下、谎报胡诌。她自然不敢欺瞒定王,便道:“初六那日家父有事要带卑职去京郊,叮嘱务必前往,还请殿下通融。”
她长身而立,身后便是连绵的雨幕,两侧朦胧的灯笼散射昏光,照得她面容愈发精致。
定王瞧了片刻,才道:“是高元骁说的?”
阿殷微诧,旋即回答:“正是。”
“那不算要事。不准。”定王丢下这么一句,再不多留,转身便进了屋——初六的事情还是他拍板定下的,些许小事,阿殷去了固然更好,却也不是非她不可。高元骁这厮,虽然办事勤恳,却未料还学会了耍这花招。更可恨的是这陶殷,明明是他的侍卫,他叮嘱的话不放在心上,却把高元骁两句诓骗当真。她深夜等他,冒雨迎来,就原来只是为了告假?
无关紧要的事情,才不用准假。
阿殷尚且站在阶下,瞧着两扇闭合的屋门怔忪——就这样轻易的,拒绝了?呆站了片刻,想着今晚定王陪客劳累,必定没心思听她细讲,还是缓一缓,明日再请示的好。于是摇摇头,自回屋歇息去了。
*
人语渐歇,夜幕寂静,定王没想到,他让阿殷过来值夜的法子还真是有些效用。
也不知是因为相处的时间渐多,还是因为她住在近处,叫他睡前总忍不住想想,自回京后就极少做梦的他,近来又开始做梦了。外面的雨声时断时续,梦里似乎也是一片迷蒙,像是今夜被雨幕笼罩的情形,梦里竟然又是她在告假,只是换了身女儿家的装束,是他从前给她挑的那袭银红洒金披风。
定王即便是在梦里,也在赌气,愣是冷着脸没答应。她也没有辩驳,只是有些沮丧,竟然还小声咕哝着骂他霸道。
两人似乎正行在朱雀长街上,两侧人群熙攘,倏忽又走到刑场,天气渐渐放晴。
定王依稀觉得今日似是有什么大事,京城的百姓将刑场团团围着,他不知怎么的就站在了刑场对面的高墙,目光随意扫过去,竟然在其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庞。那分明是陶殷的眉眼,却比如今的她更成熟而有韵致,那袭银红洒金的披风早已不知所踪,她跪在刑场上,满头青丝皆被竹簪挽着,素面朝天的望着日头微笑。
她的容貌极美,哪怕京城佳丽如云,后宫粉黛三千,也没有人能及得上她的眉眼。
定王心里觉得奇怪,不知道他的小侍卫怎么就突然上了刑场,瞧见刽子手的屠刀高高举起,心里又惊了一跳,扑过去就想拦着。却见日光映照在刀上,那一瞬血溅白练,方才还含笑的美人忽然就倒在了血泊里!
“陶殷!”定王梦中惊呼,猝然惊醒坐起。
这一声他是低声喊出来的,醒过来的那一瞬,他甚至还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有些喑哑低沉,却满是惊恐焦急。
定王心中狂跳,如有鼓擂,抬起手背放在额头,只觉全是冷汗。
他立时睡意全无,坐在榻上许久,拳头不知在何时握起,眼底阴云翻滚,面色略显苍白,神情却难看得可怕。他分明记得梦里阿殷的眉眼气度,应该像是十八岁的样子,跟前几回梦中纵马跃入桃花林时的气度身形仿佛。
这是怎么回事?
先前那梦里的事已然真实发生,虽则阿殷年貌稍有不同,情形却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那么,今晚这个噩梦难道也会发生?
是谁杀了阿殷?
背后掌心皆是冷汗,定王甚至觉出一丝冰凉。
如果前面那些荒诞怪异的梦境只是让他怀疑,那么这个梦境,就是让他惊恐了!
那一瞬血溅白练的场景清晰分明的留在脑海中,甚至比真实看到的还要触目惊心。他不忍想象,如果这梦境照搬到现实中,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孤身行走二十余年,难得有个姑娘闯进心里让他寝食牵挂,她的容貌冠绝京城,她的志气胜于男儿,她身手出众应变机敏,她醉后憨态、笑容明媚,她怎么能丧身刑场!
定王腾的起身,匆匆走至桌边,斟了两杯茶灌下。
极力平复了方才的惊恐,他最先思考的,便是如何应对。
假若这些梦境真的是预示,那么阿殷会因为什么而上了刑场?
定王思来想去,能让阿殷背上斩首罪名的,目下也就只有一样——她作为临阳郡主女儿的身份。
他原先虽也怀疑代王不安分,却并没有挖出太多蛛丝马迹。直至西洲剿匪时,从屠十九寨中捉到景兴余孽,回京后又从高元骁处查得些隐情,才知代王和寿安公主私下里有许多小动作,临阳郡主也牵涉其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目下正是皇上要削世家势力的时候,人心本就不稳,代王的野心又证据不足,若不能一击必中,反而会自陷危境。所以他如今在做的,只是先掏空姜家的根基,待得他们无力煽动,才能稳妥除了心怀不轨之徒。
若此时不出差错,代王、寿安公主背负谋逆罪名,临阳郡主也逃不掉干系。
阿殷是临阳郡主的女儿,虽会受此牵累,可他必定会力保。可梦中她却被斩首了,难道是父皇对他的恩宠有限,连他也保不住她?
按理来说不应该。然而定王对此并无十成把握,加之梦境实在骇人,反倒有些不敢深信。
有些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这梦境是否属实,阿殷会被临阳郡主牵累,这是毫无疑问的。
定王早已没了睡意,听外面雨声停了,推窗望过去,她值夜的厢房里一片漆黑。就着夜风站了几乎两柱香的功夫,定王翻来覆去思索,觉得能稳妥保住阿殷的只有一个办法——让她脱离临阳郡主府,变成他的人,届时即便母家获罪,她也可以无碍。即便她不愿屈身做侧室,然而比起身家性命,这点身份之限又算什么?
定王瞧着厢房紧掩的窗扇,决定此事该及早安排。
*
次日清晨阿殷醒来,又是一夜无恙,半点动静都没有。
她值了这夜,正好轮到今日休沐。外头天光尚且昏暗,阿殷又阖上眼睛——若今日就是初六多好,她也不必告假,自可心安理得的去京郊。如今可好,定王殿下昨晚找借口不肯准假,那事儿又关系重大,少不得多去磨磨嘴皮子了。
阿殷翻身坐起,迅速拿温水洗漱毕,值房里比不得府中繁琐,迅速抹了润肤的膏子束好头发,便整整齐齐的推门而出。
天际只有一线鱼肚白,还未全然放亮,早起的婢女脚步匆匆的来去,见到她时也会问候一声“陶副帅”。
阿殷虽没得到准假,精神头却是不错的,虽然王府里诸多规矩,不能像在府里那般酣畅淋漓的练,却也能伸伸胳膊踢踢腿,吊起精神。过了两炷香的功夫,便见婢女们次第抬了热水进去,又恭恭敬敬的退了出来——据说定王不喜欢被人服侍,即便在王府里,洗漱穿衣也是自己来的。婢女们所要做的,无非备好热水和洗漱之物,在他离去后,由老嬷嬷领着收整衣衫床榻而已。
经了一夜春雨,此时空中虽还有薄云扯絮般浮着,然看那间隙里一抹微蓝,便知天是要放晴了。
雨后空气清新,阿殷深吸两口,站在院里一株桂花树下等定王出来。
卯时三刻,定王如常推门而出。
阿殷面上含着盈盈笑意,精神抖擞的冲他拱手行礼,“殿下。”晨起的精神头比之平常更足,她双眸蕴着光华,头顶的玉冠都仿佛比平常更显柔润,两臂屈出好看的弧度,那袭墨青色的披风长垂在背后,在晨风里鼓荡。她的身形一向修长轻盈,清晨站在春雨浸润的桂花树下,更如花苞含露,俏丽姣好。
定王“嗯”了声,走了两步又驻足回头,有些不确信的道:“你昨晚是否说过什么?”
“卑职明日想告假一日,不知殿下能否恩准?” 阿殷没想到定王会主动提及,当时应答,稍有忐忑。
“无妨。”定王却浑然忘了昨晚的事,又吩咐刚从屋里出来的老嬷嬷,面不改色的道:“叫人做碗醒酒汤备着。”
——竟是厚着脸将昨晚那冷脸全都推给了醉酒。
老嬷嬷应命去安排,阿殷求得允准已是大悦,哪还有心思计较旁的,既然值守已毕,便先告退。
*
初六那日,陶靖如约带了陶秉兰和阿殷兄妹二人,往京郊的绿螺矶去。这一带山清水秀,多有奇峰俊岩,最难得的是沿水有上百株朱砂玉兰盛开,虽不及桃谷的满坡桃花壮观,胜在周遭天然锦绣峰峦,极有野趣。
三人自然不是纯粹为赏花而去,纵马到了绿螺矶,三三两两的倒有不少游人。
沿着河流蜿蜒而上,一边是峻秀奇峰,另一边是清平旷野。
自自朱砂玉兰间穿行而过,碰巧遇到高元骁,四人结伴而行,直往前面的酒家去。这酒家离朱砂玉兰不过几百步远,建得富丽堂皇,算是这一带最精致贵丽的酒家,里面的客人自然也多是达官贵人。今日春风和畅,天暖气清,酒家坐落在山水之间,内里客人多将窗扇打开,喝酒观景。
阿殷目力极好,迅速扫过几处窗户,便瞧见了三层东侧那窗户里独坐的男子。
“父亲,那边坐着的是不是他?”阿殷驱马赶到陶靖身旁,低声问。
那窗扇中的男子生得十分文雅,坐在窗户边只露出上半身,却也是气度卓然,颇有风华,正是寿安郡主的驸马贾青岚。
此人虽则文试上的本领有限,诗词歌赋上却极有才思,加之年轻时生得丰神俊秀,上京不久便被寿安公主看中招为驸马,而后经由公主的举荐应试,取了个进士的身份。他原也没什么仕途抱负,既然已成驸马,自是求得了想要的荣华富贵,于是安心陪着公主,每日风花雪月诗词唱和,过得好不快活。
因寿安公主与临阳郡主交好,阿殷也见过贾青岚好几回,此时看其侧影,便认了出来。
陶靖随之望过去,旋即同高元骁换了个眼神,往那酒楼而去。
到得门口,正碰上两位官员携家眷出来游玩,陶靖与高元骁在京中为官,也有人认识的,难免停下来招呼。因众人都是来游春赏景,心绪极佳,七八个人团团围在一处,也不急着进去,倒先评点起景致来。
高元骁就在阿殷身侧,趁着陶靖跟人说话时,便问阿殷,“往北十里就是虎头石,要去看吗?”
“虎头石就在此处?”阿殷的惊喜颇为逼真,当即道:“难得今日过来,怎可错过!”
高元骁便朝几位同僚告辞,带着阿殷往虎头石那边去,陶靖则带了陶秉兰入酒楼,到得三层,父子谈话声吸引了正在窗边独坐的驸马贾青岚。
贾青岚是个文人,跟陶靖的交情有限,不过因寿安公主和临阳郡主交好,常来常往之下,跟同有才名的陶秉兰倒是来往不少。
此时各自瞧见,陶秉兰便率先行礼笑道:“驸马爷也在此处散心?”
贾青岚起身迎了,见他们只是父子二人,便道:“郡马这是?”
“他兄妹二人要看这朱砂玉兰,我便抽空带了过来。阿殷却又去看虎头石,我们先在此等着。”
比起陶靖的魁梧健朗来,贾青岚到底失于文弱,闻言退回座位,笑让道:“想请不如偶遇,既然郡马也无他事,不如坐着喝一杯?”
陶靖就等他这句话,谦辞了两句,便同陶秉兰坐下。
而在另一头,阿殷和高元骁纵马往北边的虎头石去,马速却并不快,只散漫催马前行,闲聊起来。这边风景比之南侧稍逊,行人也颇少,远远瞧见前面有道斜坡,高元骁便驻马,道:“咱们就在此等候。”
阿殷看过那边地势,低声道:“隔得有些远,来得及吗?”
“无妨,等他们走近时,咱们再往前走。届时冲过去顺手救人,更见自然。”
阿殷闻之有理,又不能就这么干站着惹人注意,于是同高元骁指指点点,左顾右盼的赏玩两侧风景,眼角余光却总打量着斜坡往北的路口,等待那位鸿胪寺少卿出现。
作者有话要说:来个采访小剧场~
Q:对于这个梦,身为主角有话说咩?
定王:居然敢骂我霸道!罚你天天值夜不准告假。
阿殷:…我只想说,不是别人杀了我,是你下旨杀了我!╭(╯^╰)╮
蟹蟹彼岸的地雷~~~muaa!!
第49章 1.12
这绿螺矶风景极佳,下游常有人游玩散心,上游却少有人至。百余株朱砂玉兰生在上游,春日里京中男女前来赏花,多是从下游逆流而上,北边人并不多。阿殷跟高元骁在这边缓慢行了一炷香的功夫,也还只见到两三个行人匆匆路过而已。
此时已近晌午,天气浓热,阿殷久在阳光之下,竟自出了层薄汗。
两人离那斜坡愈来愈近,正在阿殷有些焦躁的时候,便见斜坡对面的路口影影绰绰出现了一队人马。
阿殷立时精神稍振,细心望过去,便见打头两名男子骑着高头大马前行,后头跟了四五个男仆。
“是他们吗?”阿殷看向高元骁。
高元骁也正往那边望,低声道:“右边是翟绍荣,鸿胪寺的少卿。左边的就是他弟弟翟绍基,待会你只需救下翟绍基,旁的事情我来处置。”遂提了缰绳,同阿殷加了马速,往那边行去。
还未走两步,翟家兄弟已然到了斜坡之下。
此时远近并无行客路过,阿殷和高元骁也都是寻常布衣打扮,状作观景的游人。不远处山涧的水声依约传来,忽听斜坡之上一声唿哨,而后便有五个蒙面的大汉举刀冲向翟家兄弟——看其身手,却都各自精悍,并不比宫廷侍卫差多少。
翟家兄弟哪能料到此处还有强人,眼见对方来势汹汹,惊慌之下,忙扯了缰绳想要逃跑。
然二人只是儒生而已,哪里逃得过?
那蒙面大汉中,三个人冲往男仆隔开他们,另两人则举刀直扑翟绍荣。锋锐的尖刀搠过去,透胸而过,另一人则举刀斜劈,利索的将翟绍荣耳鼻削下,厉声痛呼之中,马匹男仆立时乱做一团,翟绍荣哪里受得住这等重伤,当即大叫着扑倒在马下,气息微弱。
这头高元骁再不迟疑,厉声喝道:“何处小贼放肆!”双腿夹动马腹,直往斜坡冲刺过去。
阿殷紧随其后,手中备了匕首,紧盯着那边情形——强人应是被高元骁厉喝所惊,动作微滞,旋即举刀,向同行的翟绍基砍过去。尖刀才举过头顶,阿殷手中匕首已甩了出去,叮的一声脆响,将那尖刀震得脱手飞出。这瞬息之间,阿殷离那伙强人已不过十来丈之遥,亦厉声喝道:“谁敢放肆!”
这斜坡地处偏僻,五个强人原打算速战速决,依命杀了这两个文弱之人便撤,哪料会有人冲过来救?
为首那人身材瘦高,手中没了兵器,立时将翟绍基扯下马背,伸手往翟绍基脖颈间捏过去。其余四人则迅速列成一排,迎向率先冲来看着更凶猛的高元骁。
翟绍基已然被人捏着脖颈举起,双脚乱蹬,口中含糊断续的吐出呼救之语。
阿殷此时已趋近,足尖点着马背飞身而起,旋即凌空出招,踢向那瘦高男人的耳门。
这一脚若踢中了,那男人即便不死,整个脑袋也要废了。他哪敢硬接,将翟绍基掷向身后,旋即矮身躲过阿殷飞脚,未待他站稳时,阿殷的袖箭已脱手而出,直扑他胸前要穴。这袖箭来得太快,男子侧身躲避不及,胸前便被袖箭刺入,只是未伤及要害。而阿殷落地时,已迅速抄起了方才飞掷出去的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