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顶着压力,硬着头皮道:“要不,公公您就同意这门亲事吧。”

齐伯昆眸光微冷,看向了齐文聪:“你呢,是个什么想法?”

苏氏偷偷在背后扯了扯齐文聪的衣襟。

齐文聪拍拍她的手,示意她放心,抬头看向父亲道:“我觉得,当着那么多宾客的面闹成了这样,咱们家总该给苏家姑娘一个名份。否则,别人议论起来,咱们两家的名声都不好听。”

齐伯昆气笑了。

他就知道不应该对这个儿子抱希望。

虽说今天的事他也是个推手,为了齐慕远好,为了曾孙子,他也赞同过这门亲事。但这不代表他对儿子的表现不生气。

一个男人,没点自己的主见,全由妇人牵着鼻子走,他齐伯昆怎么会养出这么个儿子!

“你去回了苏家,敢给我齐伯昆的孙子下药,就应该有承受这后果的能力。明儿个我会上递子给皇上,把苏延庆外放到贵省做个知县。”

为了齐慕远兄弟俩,他给苏家留面子。没想到苏家人竟然以为他没脾气。现在他得让苏家知道知道他的厉害。

齐文聪和苏氏大惊。

苏延庆就是苏大老爷。他虽只是个从六品官,但好歹是京官。而且他年纪比苏氏大很多,现在已四十出头了。在这寿命普通不长的古代,四十岁就可以做祖父养老了。这个年纪却被外放到贵省那个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的地方去,估计这辈子就回不来了。

再者,县令可是七品官。一般京官外放,总要比原先的品阶高一两级。可苏延庆不升反降,一看就知道得罪了人。到了地方,还不知道怎么被人欺负呢。

“公公…”苏氏腿一软就跪了下去,“求您高抬贵手,饶了我大哥吧。他这年纪,受不起外放了呀。”

“饶?哼,那你们苏家放过我齐家了吗?敢给我孙子下药,你们当我是什么?”齐伯昆冷哼一声站了起来,甩袖就走。

苏氏转头看向丈夫,眼泪就下来了:“相公…”

齐文聪倒是了解自家老爹,安慰苏氏道:“这件事,还得看你们苏家怎么做。要是苏家别打远哥儿的主意,我再去求求爹,他或许就不会追究这件事了。要是苏家仍揪着这件事不放,他老人家可是说到做到的,绝不胡乱吓唬人。”

苏氏慌乱地扶着丈夫的手站了起来:“那我赶紧回苏家去,跟我大哥说一下,这门亲事,还是算了,算了吧。”

齐文聪忙拦住她:“太晚了,还是明天再去吧。”

齐伯昆出了厅堂就叫下人备车:“去杜家。”

他要亲自去把那个快要掉下悬崖的小兔崽子抓回来。

第694章 请求外放

他到杜家时,齐慕远洗漱完毕正打算歇息。

虽说刘高已查过,跟踪杜锦宁的就是御卫,但齐慕远自觉武功比杜锦宁高,想试一下那些御卫的动静。因此打算住在杜锦宁院子的东厢里。

两人一起长大,没少比邻而居。而且齐慕远这人一向君子,行为举止十分有分寸,杜锦宁对他住在自己院子也没意见。

她也想让齐慕远听一听御卫的动静,看看自己判断的是否准确呢。

结果就听到下人来报,说齐伯昆过来了。

齐慕远还是个十分纯洁的孩子,心里完全没往那种方面去想过。他喜欢杜锦宁,完全是把杜锦宁当成了灵魂的伴侣。

听到祖父过来,他还十分诧异,对杜锦宁道:“他老人家怎么这时候过来?”

齐伯昆从衙门回家的时候就已差不多天黑了,又在家里跟不孝儿子儿媳妇说了一会儿话,此时天色早已经黑透了。没有急事,一般人这时候不会出门。

杜锦宁倒是隐隐猜到几分齐伯昆的来意。

她满头黑线,也不敢留齐慕远,道:“你还是把东西收拾好吧,估计是来接你的。”

齐慕远老大不乐意:“我不回去。”

“你不是说不把苏家的事解决就不回家吗?现在他来告诉你解决了,你就得依守承诺回家去。言而无信可不好。”杜锦宁劝道。

说着她不待齐慕远说话,转身拉了铃,吩咐闻声赶来的观棋:“你家老太爷来接你家少爷了,你去把他东西收拾好,一会儿跟青木过来。”

说着,她拉着不情不愿地齐慕远去了前厅。

齐伯昆看到孙子已经换了一套衣服,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他脸上没敢露出异样的表情来,还乐呵呵地跟杜锦宁寒喧了两句,这才和言悦色地对齐慕远道:“苏家的事我已经解决了,他们以后也绝对不敢再打你的主意,跟我回家吧。”

祖父这么大把年纪,累了一天了回家还要处理自己的事情,天黑了还亲自来接自己,齐慕远心里既然愧疚又感动,也不敢说不回去,只得乖乖地跟齐伯昆走。

两人跟杜锦宁告辞出了杜家,上了马车,齐伯昆这才瞅着他的衣服问道:“怎么换衣服了?”

齐慕远诧异:“都快要歇息了,自然要换衣服了。”

“小宁儿安排你住哪里?”齐伯昆力求装作单纯好奇的样子,笑得一脸的和蔼可亲。

“东厢。”齐慕远道。

担心祖父误会杜锦宁怠慢他,他又解释道:“本来他打算另给我安排一个院子的,但好像有人在监视杜锦宁,我不放心,便打算在他院子住下,帮他探一探虚实。”

齐伯昆这才放下心来。

想起御卫这事,他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准备明天去提醒一下皇上。

赵晤的本意是想保护杜锦宁,但因此而引起杜锦宁误会,从而让他跟赵晤离心就不好了。

杜锦宁送走齐家祖孙俩,想一想自打齐慕远来了之后的行为,他搂她的时候是在屋子里关着门的,没让远在树上的御卫看见,心里便放下心来。

虽说她打算跟齐慕远搞基,但不想暴露出来,承受世人那异样的眼光啊。

第二天早朝,由一个四品官提出放开路引、繁荣大宋商业的提议,一时之间,顿时遭到了绝大部分大臣的反对。

甚至有些大臣把后果说得特别严重:“开放路引,大宋将亡。”

这个时候,齐伯昆便出列,提出可以拿一个省来做试点,并把杜锦宁说的理由拿出来摆了一番。

开小会的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也纷纷出列附议。

明眼的人一看这些人都是赵晤的心腹,知道这肯定是皇上的意思,而且拿一个偏远的省来做试验,也没什么不可行。保持中立的那部分人的声音就小了许多。

只有世家出身的官员还没想清楚这件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不管怎么的先反对一波再说,仍然咬着牙不松口。

这么大的事,赵晤也不期望一天就能通过,只不过是抛出来让大家有个心里准备。他当即把这件事放下,改议了别的事。

下了朝后,齐伯昆便找了赵晤,把齐慕远发现御卫的事说了,道:“他们都怀疑有人监视杜锦宁,正想办法查这件事呢。皇上,这事要不澄清,闹出误会就不好了。”

赵晤愣了一愣:“监视?”旋即他自责道,“怪朕考虑不周。”

想了想,他道:“现在撤恐怕不行,今天开放路引的建议刚刚抛出,虽然咱们多加隐瞒,但纸终包不住火,总会有人知道这建议是杜锦宁提出的。到时候…”说着,他摇了摇头。

齐伯昆也赞同:“确实是得等过段时间才能撤回,起码得等这个议题定下来,世家都认可这个决定才行。”

认可了,就不会对建议提出者太反感,也就不会特意针对杜锦宁出什么幺蛾子。

虽然不撤回,但赵晤还是让人把杜锦宁叫了来,将这件事跟她说了,道:“主要是保护你,不是监视你。”

“微臣感谢皇上厚爱。”尽管心里微有不满,但杜锦宁还是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给赵晤行了个大礼谢恩。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混朝堂的没有哪个不是影帝级人物。即便内心没有丝毫波动,也能在皇帝面前感动得涕泪横流。杜锦宁这点情商还是有的。

果然,赵晤对杜锦宁的表现很是满意。

“皇上。”杜锦宁行了一礼,“微臣有个不情之请。”

“你说。”赵晤道。

“微臣对农事比较感兴趣,对此也颇有几分研究,所以臣想恳请皇上能允臣外放到某个土地兼并较少的县里去,在那里设立一个农田工利示范基地。如果臣在那个基地做出了配套的成果,皇上便可在推行商业之后,在全国大力发展农业。因为发展农田水利的周期比较长,现在把这项事情做起来,到时候实现对外贸易的时候,粮食才不会短缺。故微臣大胆垦请外放,还请皇上恩准。”

听到这番话,赵晤和齐伯昆都大吃一惊。

第695章 你是不是傻?

谁不知道非翰林不可入内阁?现在杜锦宁在翰林院呆三年,对她整个仕途生涯都有莫大的好处。现在外放,还是放到一个县里去做农官,杜锦宁这脑子是被门板夹过了吗?

齐伯昆心里着急,生怕赵晤就这么答应下来,可他又不能出言提醒杜锦宁。三四月的天气,他愣是急出了一头的白毛汗。

赵晤却十分感动。

他从做皇子懂事起,见到的大臣,谁不是一个劲儿地想往上爬,追求高官厚禄,位极人臣?虽说这些人也会做实事,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身份与地位,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他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像杜锦宁这样,心里只装着百姓,从来没有考虑自己前程与地位的官员。

“爱卿不用着急,真要做这事,咱们完全可以换个两全的法子嘛。”他温声道。

齐伯昆顿时大松了一口气,生怕杜锦宁又犯傻气,连忙捧哏一般问赵晤:“皇上,什么法子?”

“朕指派一个信得过的官员,让他忠实地执行杜爱卿的命令。杜爱卿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他就能帮着把事情办好。所以杜爱卿完全不用去亲历亲为”赵晤道,“至于功劳是谁的,朕自然心里有数。”

齐伯昆一听大喜:“这个主意好。”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杜锦宁却不愿意。

她不可能被关在翰林院三年,做一些可有可无的事。她的时间耽误不起。尤其是经过昨晚的事,她的时间紧迫感就更强了。她希望能早点完成心愿,而不是提心吊胆地背负着母亲的性命与齐慕远的情谊在这里消磨时光。

最重要的是,现在每日到衙门来点卯,一天五六个时辰呆在这皇宫里,她一点自由度都没有,想做什么事都做不成。可她又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实在不愿意把自己大好的三年时光白白浪费在这里。

她又不想位极人臣,不需要学习太多皇帝身边的各种事务,唯有离开翰林院,恢复自由度,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些事情,臣不亲自去做是做不了的。”她道,“比如改良稻种。臣想改良出一种丰产且抗病性强的水稻新品种,这需要经过几百上千次试验,这是别人所不能代劳的。”

她抬起头,望着赵晤,目光恳切:“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臣希望能全力以赴,而不是束手束脚又有杂事分心。”

赵晤一下子为难了。

一听杜锦宁说的这个,他就心生向往。要是在他做皇帝的时候,他治下的子民研究出了这个利在千秋的稻种,那么他的名字也将跟杜锦宁一起,屡屡被后人提起。

就算不为名,这也是为民造福的大事。他身为皇帝,只能大力支持,不能拖后腿,除非他是昏君。翰林院的修撰其他进士能替代,但能研究出新稻种的人才却是奇缺。

他丝毫不觉得杜锦宁在吹牛说大话。

杜锦宁年纪虽轻,但表现出来的才华却令人瞠目,而她所写的折子与话本《种田记》,都表明了她在这方面有着不一般的才能。而齐伯昆前几日给他介绍杜锦宁的生平时,也屡屡提到她在这方面的天赋。

这样聪明而有天赋的人,没准真能研究出新稻种来。

可让赵晤犹豫的是,杜锦宁表现出来的才华远远不止农业方面。他天马行空的思维,独特的见解,给赵晤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振兴商业、还是海外贸易、对国家的策略等等,只要跟她谈一席话,似乎就能豁然开朗,思维大开,这与那些只知道唯唯诺诺、满嘴四书五经的大臣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他更想把杜锦宁当成首辅一样的存在来培养,他需要这样的人才。他需要像杜锦宁这样的人辅佐在他身边,与他共创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宋。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果你继续留在翰林院,朕以后定然会把你当成像齐大人这样的大臣来培养。”

这话的份量就很重了。

齐伯昆是什么样的存在?他目前虽只是正二品,吏部尚书,似乎还不是大宋最顶尖的大臣,但那是赵晤目前还需要他在这个位置上,帮着他调整先皇留下的官员的位置。而实际上,他早已成为了赵晤第一心腹大将,迟早要坐上一品大员的位置。

把杜锦宁当成齐伯昆这样存在的官员来培养,可以说赵晤许给他的前途十分光明,这完全是一条康庄大道。

顿了顿,让杜锦宁消化一下这句话的从妲,赵晤这才继续道:“所以,你现在要做决断,是继续留在翰林院呢,还是希望外放?”

担心杜锦宁为了面子问题说违心的话,他又补充了一句:“朕希望你能继续留在翰林院。你所说的优质稻种朕固然期待,但这完全可以推迟三年。有你提出来的双季稻和再生稻,只要不出天灾**,朕相信粮食问题暂时还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齐伯昆就在一旁朝杜锦宁猛使眼色,希望她顺着皇帝的意思来回答这个问题。

杜锦宁却故意不看他,拱手道:“臣想好了,臣愿意外放。”

她这个回答大大出乎了赵晤的意料。

他都把话说到那个份上了,杜锦宁还这么固执已见,这是傻呢,还是真一心为公呢?

齐伯昆更是着急上火,这孩子莫不是脑子进水了吧?放着康庄大道不走,偏要选一条崎岖小路,到底图什么?这孩子一向聪明绝顶,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跟猪油蒙了心一般执迷不悟呢?

“你真想好了?”

“真想好了。”

赵晤无奈:”那好吧。不过要封你个什么官,朕还得好好想想。等想好了,朕再叫人召你,你先退下吧。”

待杜锦宁退了出去,齐伯昆急道:“皇上…”

赵晤摆摆手:“别急,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放心,非翰林不入内阁,不过是民间的说法,大宋律例中又没这一条,朕到时候就是提拔杜锦宁又怎么的,谁还敢反对不成?”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齐慕远那里也一样。”

齐伯昆这才把心放回了肚子里,诚心诚意地深深一揖:“皇上英明。”

第696章 州同知

回到翰林院,杜锦宁就把她要外放的消息告诉了齐慕远。

她本以为齐慕远会露出失望的情绪,或是会生气。

却不想齐慕远却很是高兴:“我也要离开翰林院了,没想到咱俩又想到一起了。”

杜锦宁大吃一惊:“你也要离开翰林院?去哪儿?”

“去大理寺。”齐慕远道,“有些事,不能与你说,以后你自会知道。”

杜锦宁没有追问,不过心里却挺高兴。

他们以前一起上学,一起考科举。虽说每次她都稳压齐慕远一头取得第一名,但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有前世活了二三十年的经验。齐慕远可是地地道道的古人,年纪又小,能与她比肩相差不远,已是十分优秀了。所以说他们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大。如果不是她重生,她与齐慕远谁更优秀还是两说呢。

但这种相差不远的情形,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发生变化。现在他们已成年,又都入了仕,以后的路怎么走,又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就各凭本事了。

如果齐慕远是跟关嘉泽他们一样的存在,杜锦宁自然没什么想法,大家各随机缘,尽力就好。

可齐慕远既要成为她的伴侣,她自然希望他能更优秀,能与她站在同一高度,甚至比她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她对他的要求更高。

虽说在翰林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有邓易三人在,小萌新想出头,很难;起码得再混个三年,混到邓易那个地步,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东西,学到更多知识,接触到更多人脉。而现在这三年,基本上就是整理一下现任皇上的起居录,再把先皇的资料拿来,修撰先皇在位时的那段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这些年,齐慕远跟她把藏书阁的书都看了一遍,史书自然也熟知,并不需要再去温习一遍,而且还用三年的时间。

因为自身的特殊,杜锦宁自己不能走寻常路;齐慕远想跟她在一起,自然也不能走寻常路,而是需要走捷径,迅速成功,以获取和掌握更大的权力与力量,让她能成功蜕变,两人才能最终在一起。

现在,他不声不响就去了大理寺,而且还不能把其中的关窍告诉她,可见甚是机密。他不说,但通过他透露出来的这种信息,杜锦宁就能猜测赵晤应该是把他手里的一些秘密力量交给了齐慕远。

因为有齐伯昆在,所以齐慕远尽得赵晤的信任。他是新人,能力也强,个人意愿还希望去大理寺,赵晤把某个力量交给他便顺理成章。

齐慕远掌握这样的力量,再加上她的运筹帷幄,想来让她金蝉脱壳不是难事。

两个人肩并肩一起拼事业,携手共进,一起面对风雨,这才是她最喜欢的情侣相处模式。

“那你什么时候走?”她问道。

“过几天。”

杜锦宁很好奇,看看外面没人,她忍不住问道:“你怎么会去大理寺的?”

“我直接找了皇上。”齐慕远道。

“什么时候的事?”

“就你被沈郎中暗算那次事情之后。”

杜锦宁心里一动,望着齐慕远道:“你是为了我?”

齐慕远点点头:“自然,要不我也没这么着急。”

杜锦宁心里涌上一股暖意。她望着他,甜甜一笑。

齐慕远的手举了起来,旋即又放下了。

“你别这样冲我笑,我会忍不住的。”他认真道。

杜锦宁自然知道他想干什么,忍不住伸出手点了点他的额头:“齐慕远,我发现你满脑子龌龊心思。”

“这怎么叫龌龊?这叫情难自禁。”齐慕远狡辩道。

“哼,我懒得跟你说。”杜锦宁轻哼一声,转身回了自己屋子。

齐慕远自然不会在这个地方对杜锦宁动手动脚,见她离开,他也没追出去,低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不过想想以后再不能这样跟杜锦宁朝歹相处了,他的心情又有些惆怅。

隔了两日,赵晤在快要散朝的时候,宣了一道旨意,原翰林院修撰杜锦宁改任京东北路淮安府清河州同知,从六品;原翰林院编修齐慕远改任大理寺右寺寺副,从六品。另原殿试的传胪及第五名、现任庶吉士的两位进士进翰林院,替代他们的职务。

这个圣旨一出,满朝哗然。

非翰林不入内阁,可见在翰林院任职的重要。皇帝近臣,虽说伴君如伴虎会有一定的风险,但同样也意味着获得更大的机遇。

离皇帝远了,你在外面累死累活的也没人知道,更不用说功劳;但近臣就不一样了,稍微吃些辛苦,皇帝就会将你记在心里,予以嘉奖。

而且,按照惯例,京官放外任,一般都是提升一两级。齐慕远还好,离开翰林院后,从正七品升至从六品,算是升了一级,又是去的京中六部,除了感觉失去了帝心,其他都还好。

但杜锦宁就惨了,原先在翰林院时就是从六品,结果放到外地去做地方官,竟然还是从六品,而且还不是正职,只是个副职,这里面传达的意思,那就耐人寻味了。

世家的人在想,肯定是杜锦宁得罪了皇帝,所以被踢出来了,世家顿觉人心大快;而非世家的人则在想,会不会是世家发力,逼得皇帝不得不把杜锦宁从翰林院里踢出来的呢?为了掩饰这一服软的行为,所以把同一期的齐慕远也弄出来?

满朝大臣都在揣摩这件事的含义,邓易等三位老翰林更是惊呆了。

他们看到杜锦宁被皇帝召见好几次,齐慕远也被单独召见过,还以为这两人圣眷甚隆,十分得皇上青睐呢,三人的心态还为此失衡过,觉得这真是看脸的世界,脸长得好看比什么都强。甚至有人还在心里恶毒地猜测这两人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迷住了皇上。

却不想转眼他们两人就没什么好下场。

不过不对啊,杜锦宁没后台没背景,得罪了皇上自然会被下放,但齐慕远有齐伯昆那么个祖父在,就是得罪了皇上也有转圜的余地,怎么这么容易就被踢出翰林院了呢?虽说去的是六部,还升了一级,但离开了翰林院,以后想要爬得更高走得更远就不可能了。f

第697章 飞蛾扑火

这一届仅剩的一棵硕果姚荣观见此情形,大气都不敢喘,生怕连累到自己身上。

本来照他的性子,在杜锦宁和齐慕远来收拾东西的时候,肯定要说两句得意的酸话的。但因为担心落入皇上眼里,他竟然躲在屋里不出来,连相送都没有。

杜锦宁和齐慕远都是要做大事的人,哪里在乎这些人?收拾了东西跟邓易打了声招呼就离开了这呆了一个月的翰林院。

倒是邓易老江湖,对两人还挺客气,与魏通、陶文居三人把杜锦宁一直送出了翰林院大院,这才回了各自的屋里做事,没敢对此事有半句议论。

这件事,赵晤、齐慕远、杜锦宁、齐慕远几个当事知"qingren"自然心知肚明;其他人是事不关已,议论两句就作罢了。关嘉泽、梁先宽等人闻讯赶来,得知是他们自己所求之后,便也没多说什么了。

唯有鲁国长公主,听说杜锦宁被外派去了外地做个小官,当即还以为是母亲使的手段,自责得不行。她又不敢去找郑太后闹,打听到赵晤那里没大臣,就直接闯了进去。

“皇兄,您为何要把杜锦宁派遣到外地去?他怎么得罪你了?”

赵晤很是诧异。赵明月想嫁给杜锦宁,而郑太后不允的事,他并不知晓。

一想他就觉得不对了:“这跟你有何关系?”

赵明月差点就想求哥哥给自己和杜锦宁赐婚了。

但一想这事哥哥肯定不敢擅自作主,一定还是会回头问过母亲,到时候再惹来母亲大怒就不妙了,没准她就不管不顾地给自己胡乱指一门亲事,那样的话事情就没办法挽回了。

这么一想,她也不敢造次,扯了个理由道:“五皇兄不是跟杜锦宁交情很好吗?我听他多次赞过杜锦宁有才,所以才来问一问。”

见赵晤注视着自己,满脸的不信,她只得半真半假地一跺脚,道:“外面传那《种田记》如何如何,我便让人偷偷买来看了嘛。所以听说杜锦宁被遣,就关心一下,没什么了。”

这个理由倒是站得住脚。

赵晤自己看了那话本,对作者也是佩服得紧,也曾对作者产生过仰慕的心。赵明月因为喜欢话本而来帮话本的作者说话,这也不是不可能。

对外不提拔杜锦宁和齐慕远的品阶是因为担心世家察觉到他对两人的看重而进行打压,对于自己的妹妹,他自然是没什么不能说的。

他道:“他没有得罪我。去外地任农官,是他自己要求的。”

赵明月不信:“怎么可能?难道他就不知道在翰林院呆三年意味着什么吗?”

赵晤叹道:“这世上,总有那种才华横溢却又心志坚定的人,一心奔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百折而不挠的。我对他们,唯有敬佩,不敢有半分轻慢之心。”

赵明月虽不知哥哥这话具体指什么,但也能从中听出,杜锦宁确实不是因为得罪了赵晤而被外放,反而因为请求外放得了赵晤的敬重。

她沉默了片刻,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后还是忍住没说,只道:“如此,我就放心了。”

“我不打扰您做事了,先回去了。”她朝赵晤笑了笑,行了一礼转身就走。

赵晤自登基以来,日以继夜,只觉有无数政务等着自己处理,常常连后宫都懒得去。妹妹的事有母亲作主,他无暇多想,低下头去又继续批改折子。

赵明月想着杜锦宁就要到外地做官了,而自己的年纪渐大,最迟到年底,母亲肯定会给她指一个陌生人嫁了,两人注定要行同陌路。想起两人两次相见时的情景,再想到嫁给别人的情形,她一咬牙,准备兵行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