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风流,亦是闻名于世。
饶是宫禁森严,晋王将续娶太子妃的传言仍不胫而走,震动朝野。
兄长若死,其弟可以续娶寡嫂;父亲死了,儿子也可纳下他其余的姬妾--这是昔日先祖游牧遗风。自北齐立国,推行汉制,渐与中原风化相融合。数百年前游牧部族的婚娶遗风,即便在民间也鲜少推行,更遑论天家。
然而新帝铁腕,若执意遵照祖宗遗法,那也是无可非议,亦无人敢非议。只除了诚王,数番为太子妃去留与新帝相争,虽未曾明言续娶,却断然反对华氏以太子妃之名留居东宫。其余觊觎后座的世家重臣,也纷纷附议诚王,请降华氏为建王妃。
北朝民风不同南朝,民间女子并不约束于闺阁之中,常亲自操持,为一家主母。庶民尚且如此,天家宫闱更是女杰辈出,自文昭皇后与高祖开国以来,历代皇后地位尊崇,外戚大权在握。每有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外戚之争在所不免。
如今新帝还未登基,立后之争已经波及朝堂。僵持数日之间,却有一人力排众议,直言赞同新帝续娶南朝长公主,以固邦国姻睦,以息外戚党争。此言一出,道破礼制之谏的冠冕堂皇,直指众家争夺后位的野心。这个敢于独挑群臣,不畏树敌之人,并非别人,却是朝廷肱股、两朝砥柱、连先皇也不得不敬他三分的宰相于廷甫。
于氏一门先后出了四位贤相,百年间名重天下。
宰相于廷甫为人刚直不阿,忠于皇室,往日在朝中力压骆后一党,深得先皇倚重。宫变之日他随太子还京,途中劳累,旧疾发作,甫一抵京便病倒在家中。却不料因此躲过大劫,未随太子被困宫中,得以保全性命。
他的长孙女正值妙龄,若有心谋取后位,只怕难有与之匹敌的对手。然而于廷甫进谏新帝,直言不讳称,外戚之争为祸甚烈,与其引得门阀倾轧,不若依照先祖遗风,与南朝续修姻盟,从此约束后宫权柄,革除旧弊,兴盛世安平。
翌日,颁太后懿旨,废去太子妃华昀凰妃号,以护驾之功封燕国夫人。
至此华昀凰既不是太子妃也不是建王妃,从名分上已不再是皇家妇。而新帝仍许她居留宫中,也无人再有非议--燕国夫人不过是个暂时的幌子,册后是早晚的事。
哗一声水响,一尾纹鳍锦鲤搅动水面,翻起涟漪阵阵。
入冬以来天寒,为怕鱼儿冻坏,那半人高的青瓷千莲盆池已移到廊下避风处,用褥席厚厚裹了御寒。连日和暖,想来不会再回寒,宫人便趁着午后将盆池移到向阳处,除去了外边的褥席。那青瓷碧釉的盆池绘有千朵莲花,经日色映照,分外雅致。
不过月余工夫,云退雾散,岁时转暖,已是春日晴好。
先皇大丧已过,新帝登基在即,六宫上下整饬有序,各处皆忙着除旧布新。
但凡能换的都换下了,能除也除去了,一砖一木不留半点旧污陈垢,蟠龙翔鸾的宫壁玉阶上,再也看不出鲜血流淌过的痕迹。九重天是吉祥天,万民有幸,举国同庆。
中宫来仪殿暖阁却冷清了下来。
废后骆氏素喜珍禽,在暖阁旁修造了百鸟苑,取百鸟朝凤之意。宫乱之时,笼中百鸟珍禽死的死,逃的逃,余下的也被燕国夫人放了生。只余下若干巧夺天工的金丝笼子,衬着空荡荡的苑子……"来仪殿"上的朱匾也已摘下,换上了"朝阳殿"的新匾。
昔日"有凤来仪",今朝"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只有两只养锦鲤的盆池还留在原处,只因燕国夫人喜欢那几尾锦鲤,内侍便诚惶诚恐地照料着,不敢擅动分毫。
今日燕国夫人来时只带了三两侍从,各处看了整饬布置的进展,便踱至暖阁闲看花树鱼鸟。
值守内侍见燕国夫人饶有兴味地赏玩着盆池中锦鲤,忙取了鱼饵来,逗得鱼儿欢游。
昀凰俯身看去,见水色清澈,粼粼生光。盆池底下铺了雪白细沙,各色彩石与琉璃珠子被日光映射,幻出斑斓色彩。若不细看,谁也察觉不到那半掩在细沙中的一方白石,其质似玉而不透,毫不起眼地沉在水中,连一丝光泽也无。
掘地三尺也寻不见的先帝秘玺,谁能想到就在眼皮底下。
舍命忍辱,甘冒奇险,便换来这样一个小小物件。
惠太妃忍辱偷生、以命守护那一方国玺,先皇苦心密藏、至死才肯托付的小小秘玺--是死物,也是活物;是至宝,也是祸患。
俯视那日光下水波动荡,昀凰眯了眯眼,唇角半挑,似笑似讽。
皇权究竟是什么呢,一旦空落便连支细簪也不如,细簪尚能杀人,空落的皇权却只是御榻上两下徒然的挣扎;若为有心人所握,哪怕是一行字一方印,亦能化身无上权威,令天下缄口,群臣俯首。
攥在手里的那一刻,便已知道,绝不会再交出。为此宁愿手染猩红,夺人性命于倾俄--往后立身存命的退路,就在这方寸印玺。谁负我,谁弃我,都不足惧。有了此物,无须上天入地,只求一方安稳天地,进退由我。
"终有一日,你亦似我。"
骆后最后的话,连同那洞穿肺腑的眼神,似斧凿心底。
商妤匆匆穿过暖阁连廊,走得极快,蓦然抬眸见昀凰独自伫立庭中,衣袂凌风飞扬,身姿孑然。她忙放缓脚步,悄然走近身后,裙袂绫罗窸窸窣窣之声,却在冷清的殿阁中格外清晰。昀凰并未回首,仍静静望了宫墙之上的流云碧空出神。
"原来公主在这里,叫奴婢好找。"商妤朗声笑着,神色透出轻松喜气,"明日便是登基大典,宫中诸事就绪,公主也检视过好几遍了,还不放心吗?"昀凰笑而不语,默然望了南方天际,良久才缓缓道,"登基大典,君临天下,不知是怎样光景,想来他是极欣慰的。"
商妤怔了一刻才明白她所谓的"他"是谁。
"当日没能亲见,明日定要好好瞧瞧。"昀凰微笑转身,容色淡淡无波。商妤蹙眉看了左右,低声道:"请恕奴婢冒犯,往后这些话……公主万万莫再提了。"
昀凰看向她,语声轻微:"在你跟前也不可提吗?"
只一刹那,在她脸上掠过孩童般楚楚无依神色,只在亲人跟前才有的脆弱,眼里无望的期盼并非奢望,只为些许慰藉。商妤咬了唇,强压心中不忍,硬声道:"不可,公主对自己也不可提!"两人相视,冷暖相知,商妤满心的酸楚骤然涌上鼻端。然而昀凰却一笑转了神色,似乎方才的悲戚全是假:"你寻我何事?"
"没有,没有事。"商妤怔忡脱口。
"又想隐瞒什么。"昀凰淡淡道,"若没有事,你不会来得这样急。"商妤哑然,只得踌躇道:"登基大典就在明日,奴婢只是不想公主为琐事烦心。"昀凰一笑,也不言语,幽深眸子只是瞧着她。商妤无奈压低了语声,惴惴道:"今日皇上离宫回了潜邸,适才来人传话,命宫中不必预备晚膳,皇上将在府中留宿。"
见昀凰毫无反应,神色漠然,商妤叹口气道:"庶人骆臻同皇子都还在潜邸,公主只怕对皇上还需用心些,毕竟也是有过结发之情,年少旧欢的……"
"什么情什么欢,都与我不相干。"昀凰淡淡垂眸,语声萧疏。商妤发了急:"怎么不相干,公主,今日不比往时!"这一句声色俱严,直戳要害,昀凰却笑了,眼里满满都是倦色:"那又如何,要我曲意承欢,同六宫佳丽争宠斗巧吗?"
商妤僵了,半晌言语不得,只觉周身寒凉。
"你当我很想坐上这凤座吗?"昀凰轻声笑,徐徐四顾,目光扫过这中宫殿阁,"商妤,你知道的,我只是无处可去罢了。"
商妤一屈身朝她直直跪下,哽咽道:"公主,求你再莫提这样的话……往后来日方长……"
"是还长,日子还很长。"昀凰仍是笑着,扶了她肩头,似哄着她又似哄着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从此我再也不提,可好?"
第三十三章【谁家天子谁家事】
春夜轻寒,沐浴毕,昀凰闭目倚在榻上,素锦中衣外只一袭轻裘半掩。两名宫人跪侍在侧,将她乌缎似的长发掬起,以柔巾擦干,以犀梳蘸了百花露梳透。浴汤仍是她喜欢的豆蔻汤,百花露透着馥郁香气,在发丝肌肤间留下暗香如缕。起初闻不到麝香的味道尚不习惯,自到了北齐,再不能用那禁物,慢慢就连那香气都淡忘了。
更漏声迟,月西斜,长夜已渐逝。待到天明又将是乾坤一新,天地换颜。
然而这又同她有什么干系,家是旁人的家,国是旁人的国。
从冷宫帝姬到长公主,到太子妃,再到如今不伦不类的燕国夫人……华昀凰又是谁,她算得是谁家女儿谁家妇?饶是八面风光、千般得意,细想来却是万事空。
想得多了透了,心头反而空荡荡的。昀凰不想睁眼,任思绪沉浮空冥中。却觉梳头的宫人停了下来,身侧良久静止。昀凰睁开眼,见一个修硕身影立在绰绰珠帘之外,隔了帘子看她,目光被垂帘疏影搅得深深浅浅。
"参见皇上。"宫人内侍跪了一地,口中称谓早已改了。
昀凰撑了身子坐起,长发从肩头垂下,仰脸看他越帘而入。垂帘璎珞拂过他肩头,泠泠有声。他却穿一袭越贡素锦云纹袍,腰束蹀躞玉带,翩翩还是素日风度,并没有换上至尊明黄服色。
宫人悄无声息退出,内殿里还氲蒸着淡淡水汽,令她一双眸子越发朦胧,瞧不出那盈盈的是不是情愫。
昀凰垂下目光,淡淡唤一声:"皇上。"
"尚尧。"他掬起她的湿发,挨着她在软榻上坐了,语声有倦意,"叫我尚尧。"
气息拂在耳根的酥暖令昀凰微窒,侧眸看去,只觉他脸色沉郁,难掩疲惫。昀凰伸出指尖将他鬓角的一丝乱发抚平:"这时辰回宫,不是说留宿潜邸吗?"他捉住她指尖放在唇上摩挲:"想着你,便回来了。"
昀凰不说话,靠在他怀中一动不动。
承欢邀宠,原本无师自通,用不着谁来教导,她似是生来就懂得。
自骆后伏诛于宫门,他从满地横尸的修罗场上将她扶起,她依入他臂弯,便好似久别重逢的眷侣,又似理所当然的相遇。明明不曾厮守,却比夫妻更熟稔……一切,仿佛理所当然。
他说过不会负她,便不顾天下人言,与群臣相争,与诚王相抗,定要立她为大齐皇后。
仅仅是为了不负她吗?还是为了她殊异的身份,为了南朝的姻盟,为了止息外戚的争端?常言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旦事成便翻脸背盟,除去知情人以灭悠悠众口--即便他要如此,也是帝王常情,她能奈何。
到这一步,已然万幸。
是天意眷顾,也是她到底没有选错盟友。
总还是有一人肯守诺。
"明早就是大典,早些歇息吧。"昀凰轻轻从他怀里抽身,婉转探问。他深深看她:"我大半日都在王府。"昀凰垂眸:"我知道。"
"知道什么?"他略挑眉,不动声色。
昀凰轻抿唇,晕开一抹笑意:"结发之恩,人之常情。"
他以目光紧锁住她的笑容,缓缓道:"骆臻带着晟儿,趁侍女不备,服水银霜自尽。"
昀凰一颤,惊骇抬眼。
"万幸晟儿哭闹引来侍女。"尚尧哑了语声,言及那一刻仍是满眼后怕痛心,"这孩子向来乖顺,从不悖逆他母亲的意愿。此番他知道挣扎,心中定然明白母亲是要杀他……"眼前仿若见到那孩子漆黑的眼神,怯怯的藏着一丝惊慌,却会朝她烂漫无邪地笑。一时间心口揪紧,昀凰咬了唇,说不出话也喘不过气。
一个孩子,知道最亲的亲人要杀他,心中会作何想。
废帝再有万般不好,总没有伤及她与母妃性命,总让她活了下来。这样她都恨他,恨足一世,不肯原谅。换作今日的承晟,生身之母却能下手杀他,他又会是怎样地恨。
昀凰艰涩地问:"他母亲,已服毒了吗?"
尚尧半晌没有回答,灯影在他俊挺的轮廓间投下大片的暗。他脸色极差,黯淡里透青,是疲惫到极致的样子。昀凰默然看他,心中一沉一落,莫名的牵扯……缓缓伸臂环住他,环在他腰间,一点点环紧。他并无错愕,对她一反常态的举动全无意外,只抬手揽了她,将下巴轻抵在她前额。
自来北齐,这一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令她安心。
他沉郁语声自上方传来,"骆臻未及服毒,被侍女夺下水银霜。待见了我,只是痛哭追悔,求我顾念往日恩情,善待承晟。"昀凰心一沉,却听他冷冷道:"我允诺,必不令承晟再受委屈,随即令她自裁。"
早知如此,何必白费那水银霜。
沉下的心回到原处,昀凰安然,未觉丝毫悲悯。
"昀凰,同我去一个地方。"他是皇上,与她说话仍如杏子林间翩翩,青竹舍里谦谦。昀凰错愕:"现在去?明日一早大典……"他打断她:"明日是明日,眼下是眼下。"昀凰微微怔忡,抗拒不得他那目光,只得点头。
他便挽了她起来,亲手替她披上外袍,牵着她步出殿外,也不理会宫人内侍的惊愕,只牵了她的手,穿过幽廊寂苑,走在夜阑人静的深宫。
二人十指交缠,掌心相贴,彼此心音气息相闻。
他广袖低垂,她裙带飘拂,宫锦绮罗在行走间摩挲有声,入耳生凉,心上回暖。
也不知他要领着她去往何处,初时有一丝不自在的慌乱,被他牵住手只觉局促。待出了东宫,只得他与她二人,夜风拂衣生凉,心头反觉渐渐宁定。
眼前已是宫阶高耸,直达一处肃穆庄严的宫室。
怎么也料想不到,他将她带来这里--供奉历代先皇画像和牌位的万年宫。
入宫之初及元岁祭祖,昀凰曾两度以太子妃的身份来到这皇家祭殿,叩拜皇朝先祖。除此谁也不会无缘无故踏入这毫无活气的森穆之地。往日里万年殿素幔深垂,黑沉沉的大殿围挂无数白幛,黄幢上密密写满经文,云母砖透出烁烁幽光,直通往大殿深处。今夜的万年殿,因一早要迎来新帝登基前的祭拜,故设了明黄升龙幡与山河五色帜,于肃穆中添了日月一新的明焕,也愈发透着天威迫人。
踏入此地,昀凰不觉屏息,任他牵了手步步走过那些巨幅的画像和高大的灵位。历代先皇的脸就在垂幔后若隐若现,画像上一双双眼睛仿佛穿透岁月与黑暗,紧迫在他和她身后。
值守内丞与侍卫都远远退避了出去,高旷深寂的殿里只有二人并肩而立。昀凰觉得冷,瑟缩地靠近他,从他身上汲取着仅有的温暖。他握紧她的手,将那画像上的人一个个指给她看,讲述每一位先皇的功绩贤名,抑或是失政之过。昀凰侧眸看他,见他眉色飞扬,一扫倦容,眼底有不掩的豪情,唯征服者才有的豪情。
她惊异于他对每一位先皇的事迹了如指掌,历代的是非功过在他口中娓娓道来,竟令她不知不觉心驰……或尚武或修文,每个先帝都有不同的功勋伟绩,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有高贵的血统,都是皇家嫡脉相承"--他驻足在最后一幅新挂上的画像前,仰脸望着那画上的先帝,淡淡道:"而我,将是本朝第一个血统低微的皇帝,一个胡姬与人私通所生的皇帝。"
耳中清楚听见那突兀的"私通"二字,昀凰呆了,不敢相信是真的。
他并不是先皇的儿子。
迎着她震骇的目光,他却平静如常,深湛的眸子蒙上看不懂的神色,似悲哀又似快意。
"认一个谋害生母的女人为母,以逼走生父的男人为父,你可知是怎样滋味?"他问她,目光只定定望着画像上的先帝,"我封疆为王时,年不及弱冠。除却当年战功,亦算是开了本朝先例,他待我的确是恩慈有加……加冠时我却只觉惶恐,想着若此刻身世大白天下,被他知道一切,这双为我加冠的手,会不会亲自斩下我的头颅。"他低头,唇角微扬,噙了抹嘲讽的笑,"最清楚这秘密的人,莫过于始作俑者。她握着我的生死,要我上天入地都只在喜恶之间。何况这世间原没有永久的秘密,先皇心慈而不昏庸,对此中蹊跷并非全无觉察。他宁肯传位给无能的皇兄,也不肯传位于我。固然碍于胡姬之子的卑微,未必没有对我的存疑……只不过他终究老了,不肯疑,也不敢疑!"
纷乱里,一念电闪,昀凰险些脱口低呼。
原来如此,所有迷雾都在瞬间退散,露出底下昭然谜底--也曾想不透,为何他敢如此信赖诚王,将最紧要的兵权都交托与他;诚王分明也能一争皇位,又为何甘心俯首尽忠,做了他的踏脚石--儿子或许会谋夺父亲的一切,父亲却不会抢掠儿子一分一毫。
他的手冰凉,掌心有微汗透出,泄露了淡漠神色掩藏之下的起伏。
她也说不出话来,只将他的手轻轻握住。
"她是西域进献的胡旋舞姬,以美貌获宠,先皇纳为良媛。她与诚王之私瞒过了先皇,未能瞒过骆氏。彼时骆氏宠冠六宫,膝下无子,胁迫母妃将我生下过继与她。骆氏允诺抚养我成人,不危害诚王,代价是母妃自行了断,以绝后患。"尘封秘事从他口中娓娓道来,留在过往的只是先皇与诚王,谁也不是父皇。
建德六年,骆妃已册为皇后,此时良媛已死去数年。高太后咒厌事发,宫中一夜剧变,诚王受萨满案牵累,获罪被贬离京。当年良媛位分卑微,处处受骆氏胁迫,临终也未得机会将实情告知诚王。生下皇子不久即被一盏附子汤药死,身边宫人内侍尽遭灭口。
皇子身世之秘终于被死死埋藏,连诚王也不会知道,他曾有个儿子被人夺去。
恰人算不如天算,一名侍奉良媛的心腹内侍被灌下毒药却未死,给当做死尸裹上旧絮扔出宫外,侥幸逃过大劫。毒药已灼烂他咽喉,虽获救治,仍切开颈项留下可怖伤痕,从此变作哑奴。在民间隐姓埋名数年,终于等到诚王获贬离京。
数年后,稚子长成少年,亦到了往事重见天日的时候。
天家虽森严,世间却没有绝对的秘密。
再往后呢,已没有往后,只有一个少年日夜不安的煎熬与惶恐。
少年尚尧,承欢帝后膝下的倜傥皇子,带着胡姬所出的卑贱烙印,负着不见天日的秘密,一步步小心翼翼走来,直至踏上皇权之巅。
最不可告人的真相、他所有的隐秘,一字字向她道出--就在这万年殿上,在皇朝历代先祖之前,他剥开自己作为君王的最后一层面具,还回一个原原本本的尚尧,坦然面对皇朝列祖列宗。除了画像上已死去的帝王们,便只有她听到这一切,只有她看到真正的尚尧,触到他温暖身躯,交握的手清楚地触摸到彼此掌心的纹路。大殿深处的黑暗似要涌出来吞没一切,昀凰久久不能喘息,胸口窒闷得发疼……为谁疼,却不知道。
或是想起远在辛夷宫的母妃,或是想起那红颜薄命的胡姬,抑或是想起同样历过的那些岁月、那些年华、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
眼前不是晋王也不是皇上,只是一路携手缔盟,共历成败的那个人。
"知道太多秘密的人,都已死了。"他垂眸看她,"今夜之后,只剩你我一同守护这秘密,直至终老。"
"好。"她静静仰脸,话语已多余,唇间只吐出清晰的两个字,"我会。"
不只是他的秘密,还有她的,彼此的……藏有太多隐秘的人,死亡是最终的守护,却不是最好的守护。凶手杀死了所有知情人,到最后剩他一个,世人也就一眼认出他来。若有两个彼此忠诚的凶手,相互照应掩庇,世人所见反而是一派和美,久了便忘记追究真凶是谁。
她和他是最后的盟友,谁也离不了谁。
冷冷指尖交缠,灼热眼神刺探,森冷到极致的祭殿里,是曾经濒临绝境而一同逃出生天的两个人。他温热的气息拂在她冰凉的肌肤上,掠起不可言喻的战栗:"杏子林里第一眼见你,我便知道,这是我要的女人,终有一天我将得到!"
他迫近她,满眼都是绝望的欢喜,一字字透出霸道和无助:"现在告诉我,昀凰,我得到了吗?"他的目光绝望到极处亦欢喜到绝处,往日温雅从容不再,却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凶悍,如一只伏地欲搏的优雅的豹。
在他危险的迫视下,她黑曜石般的瞳仁猝然收缩,胸口急剧起伏。
"说!"他哑了声,斜飞入鬓的眉,蹙出额间一道深痕。
她抿紧唇,抿得下颌也收紧,越发显得尖削楚楚,苍白的脸褪尽血色。
"昀凰。"他悲哀地看她,近乎切齿。
在他将要放手的刹那,她身子一软,紧绷的唇角绽出微弱妩媚的笑:"你得到一切,至于我……早在竹舍缔盟时,便已将自己输给你……"
十指交扣的手蓦然发力,将她狠狠带入怀抱,男子雄健的身躯抵上她,直抵上身后巨大的黑色殿柱,将两人的躯体紧密贴合在一起。衣衫革带都成了阻碍,寸寸肌肤都在渴切,情欲如山火肆烈。他的唇薄如刃,这一刻柔软缠绵,舌尖寸寸逼进,迫住她的气息神魂不得回转,尽在他勾摄之间翻覆颠倒。她似被侵略激怒,又似被痛楚灼燃,一瞬间暴烈如雌兽,以更凶野的吻噬回应,柔曼身子如藤萝将他缠绕……散裂了绮罗绫锦,断碎了玉钩璎珞,一地风流狼藉。深垂素幔被带得起伏,白幛黑帷交掩下,男女交缠的躯体在这庄穆的祭殿深处隐现。靡靡的喘息,断续的呻吟,回荡在森森的殿阁梁柱间,似令那一张张画像上庄重的人面也被妖靡笼罩。
第三十四章【半世过尽半世兴】
三月壬午,北齐新帝登基,改元天启,于太极殿昭告天下,大赦,尊皇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
越十日,诚王上表以年老请归。
皇上再三挽留,恳请诚王留京辅政,累次加封厚赐,诚王谦辞不受,终辞京远归封邑。
饯别之日,皇上率公卿臣工亲送诚王出京,十里乃止。
值大赦天下之际,皇上相继宽免了受骆氏篡逆案牵连的一众钦犯,查实无胁从重罪者,准予赦出,其中才识卓绝者,破例准其重入仕宦。
同时连颁数道诏令,免徭役,减赋税,泽及三载,万民称颂。
朝中公卿重臣凡拥立有功者,皆厚赐晋爵,恩嘉三族;其余按其功绩,各有封赏。
笼罩在帝京上空的肃杀血腥气息,渐渐消弭在新帝继位的普天同庆之下,当日血流成河的记忆,也被冲淡在加官晋爵的喜庆洋洋中。
人总是善于遗忘往日的恐惧,善于抓住眼下的太平。
那御座上是谁家天子,中宫是谁家女儿,从来不由黎民操心。
庶民无虞,也乐见天家喜事。
历时月余,杀戮余腥涤尽,帝京升平如初。百官各司其职,或迁或晋,吏治为之一新。
吉日在辰,帝下诏,立燕国夫人华氏为皇后。
帝遣太尉、宗正纳采,以礼杂卜筮,太牢告宗庙。依周制,天子自中宫之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容、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置世妇御女等若干,以听天下之内治。有司择定吉辰,行册后大典。
就在举行大典的数日前,南秦的飨贺国书也自边关飞马送抵帝京。
新君继位,依祖宗先制,遵行两国前盟,立宁国长公主为后,令姻盟得续,邦睦永修,乃天下万民之幸。
南秦特遣少相沈觉为使,携礼入朝贺新君登基及长公主册后。
明日就是册后大典,皇后却在此时病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