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主又狠又糙女主会撩的糙汉文上一章:爽文女主拒绝美强惨剧本
- 男主又狠又糙女主会撩的糙汉文下一章:这个文豪来自地球
“幸好虎头上学去了。”幼娘使劲的嗅了嗅空气中的香味,忍不住吞咽了下口水,同时不由的庆幸道。
赵桂枝一时间没能理解幼娘这话的意思,以为她是在心疼虎头吃不到,就解释道:“高汤是可以留着当做菜底料的,虎头也能吃到。”
幼娘却是摇了摇头:“二嫂你刚进门晚你不知道,有一年家里炖大肉,那会儿虎头才刚学会走路吧,趁着家里人没注意,居然摇摇晃晃的摸进了灶屋里。要不是娘刚好过来拿东西,只怕虎头能钻到大铁锅里去。”
啊这……
赵桂枝下意识的看了眼跟前的灶台,乡下的土灶普遍都是很低矮的,江家的也不例外。加上灶台旁边还堆了一些东西,两三岁的小孩还真就能爬上灶台去。
不过那情形,想想都觉得可怕。
沉默了一瞬后,赵桂枝问:“他挨打了吗?”
“那可不!娘又气又怕,一把将虎头拽下来,扒了他的裤子举起巴掌狠狠的打了他。”幼娘边回忆边道,“那时候应该是快过年了,我听到虎头的大哭声,跑来灶屋一看,就看到虎头被娘打得屁股蛋子都肿起来了。”
“小孩子就不该来灶屋。”赵桂枝当然不支持打孩子,但那也得看具体情况。像幼娘刚才说得那情形,实在是太吓人了,狠狠的收拾一顿,打得他以后再不敢上灶屋来,才是正确的做法。
不然呢?跟个馋嘴娃讲道理?
也就是道理不好吃,不然那馋嘴娃一定嚼巴嚼巴把道理吞下肚。
幼娘点了点头:“二嫂你看,虎头每次进灶屋,是不是离灶台有几步路?他就是怕再靠近灶台,又要被收拾。”
“该!”
“哈哈哈……”听赵桂枝这么说,幼娘顿时笑开了,“二嫂你不知道,虎头那会儿被娘打了屁股后,又被丢出了灶屋,他立马摇摇晃晃的去找他娘。结果大嫂听了缘由后,二话不说又揍了虎头一顿。虎头哭得嗷嗷叫,等看到他爹回来了,又是一通告状。他那会儿人小,说话还不利索,就是连比带画的指着娘和大嫂,说她们打了他,还给大哥看他的屁股。”
赵桂枝觉得吧,她大概猜出了最后的结果。
果然,幼娘忍不住抱着肚子笑:“大哥才不惯着他,又打了他一顿。可大哥是干惯了重活的,那巴掌打在虎头的屁股蛋子上,啪啪作响。反正一直到出了正月十五,虎头才能坐板凳。”
“……挺好的,至少家里人是一心,就怕这个打了那个惯着,养得孩子惯会看人眼色。”赵桂枝就很心疼虎头,谁让她的童年跟虎头那么像呢?
熬煮骨头汤不是短时间内能成的,赵桂枝担心幼娘做不完活儿,又要被江母骂,就让她先去忙自己的事儿,这儿有自己看着呢。
幼娘起身把灶膛前的位置让给赵桂枝,还有些不太放心的问:“二嫂你能行吗?”
“不会生火还能不会看火?放心吧,我看你生火好多次了,往灶膛里添点儿柴禾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幼娘不太放心的走了。
赵桂枝等幼娘一走,立马动作利索的开始添柴禾,那架势全然不像是个生手。
其实,她本来就不是新手。
不会生火还能不是打火石的锅?她上辈子是用过灶台的,只是那时候有打火机,再不济火柴总是有的。她还会生煤饼炉,至于烧烤架之类的,更是信手拈来。
至于为什么要装……
还不是因为虞三娘跟江母说,她以前下厨都是由粗使婆子负责生火看火的。
唉,扯一个谎言,往往需要用无数个谎言来掩盖,实在是太考验演技了。
大骨头汤是作为高汤用的,赵桂枝一口气炖煮了一大锅的骨头汤。随后,用另外一口大铁锅,舀了一些骨头汤进去,又削了一个萝卜,煮了一锅的萝卜骨头汤。
等后一锅也煮好后,距离晌午已经不远了。
她喊来了幼娘:“这个锅里的高汤先留着,那个我炖了一锅的萝卜骨头汤,咱们中午就吃这个。你要不要再贴一圈饼子?”
“好,我来贴饼子。”幼娘上前接了余下的活儿。
赵桂枝拿小锅子舀了不少萝卜块和汤料:“我先给奶奶送一锅去,正好叫她配着下饭。”
“二嫂你快去快回,等你回来就可以吃午饭了。”
……
也是穿越之后,赵桂枝才明白,什么叫做一碗汤的距离。
反正从自家到大伯家,萝卜骨头汤还是热乎乎的。
刚好,大伯家准备吃午饭了。
看到赵桂枝过来,江奶奶可高兴了:“桂枝来了啊?我等你一上午了,还寻思着你要是再不过来,我下午就要去找你了。”
“我上午在炖汤呢,奶奶您先尝尝。”赵桂枝直接将小锅子搁在了大伯家堂屋的饭桌上,“对了,我做的第二批泡椒春笋已经好了,就是当初用了大坛子,光坛子就有七八斤重,装满了笋子后,我根本搬不动。”
“叫你大伯去搬!”江奶奶转瞬就卖了儿子。
可赵桂枝怎么能劳烦长辈呢?哭笑不得的道:“让大侄子搬吧,大小伙儿可比我有力气。”
一旁的大堂嫂听了,忙吩咐道:“丰收满仓,你俩吃过饭去一趟你们三爷爷家。”
两个少年郎忙点头。
赵桂枝也要回家吃饭,就没多做停留,只道:“那顺道把锅子帮我捎来吧,我先回去了。”
她拿的是家里的小锅子,可这年头的餐具吧,普遍都十分得庞大。上辈子她家的电饭煲最多也就是煮五人份的饭,这年头的大铁锅,轻松就能做出三十人份的饭。那可真的是碗比锅来大,锅能当盾牌。
也因此,就算是家里的小锅子,那汤的份量,也足够大伯家的人都尝一尝了。
可惜,赵桂枝不知道,江奶奶惯会吃独食,只分了一些给年岁小的孩子们,剩下的她一人就包圆了。
还不是一口饭一口汤的吃法,而是在分出了一小半的汤和萝卜后,直接将饭倒在了汤里。
“真好吃啊!桂枝这手艺没得提!对了,桂枝是谁的媳妇来着?”江奶奶吃得心满意足,突然想不起来桂枝她男人是谁了。
“是二郎媳妇。”大伯娘已经习惯了婆婆的作风,也没在意,随口答道。
江奶奶恍然大悟:“原来是那小子哟!能娶到这么好的闺女,嗯,是个有福气的。等桂枝她男人回来了,领我跟前我好好说说他!”
大伯娘:……
就算她已经习惯了婆婆的不走寻常路,但还是冷不丁的会被噎一回。
什么叫做桂枝她男人?她男人是你孙子!
“你去把锅涮涮,让你孙子帮我搬春笋去!”江奶奶吃饱喝足就开始给儿媳妇指派活儿了。
“行行,让我孙子去帮你干活。”大伯娘无奈的投降,她决定想点儿好的,毕竟比起村里那些动不动就折腾儿媳妇的恶婆婆,她婆婆真的算是很不错了。
……就是老拿话噎她!
略晚些时候,赵桂枝就又过来了。
她走在最前头,手里拎着个竹篮子,后头跟着俩少年郎,就是大伯娘的大孙子丰收、二孙子满仓。
这俩孩子的名字还是很质朴的,关键是一听就知道取名字的人求的是什么。而且,想想虎头的两个小伙伴扁担和板凳,就感觉丰收和满仓还是很幸福的。
多好听、多有韵味的名字啊!
等走上大伯家的院坝时,赵桂枝一眼就看到了等候已久的江奶奶。
江奶奶没待在她那屋的门前,而是坐在了堂屋旁边的竹椅上,一面打着哈欠一面等着她。
等看到赵桂枝的身影出现在坝上了,江奶奶顿时两眼放光:“人来就好了,怎么还带东西呢?你这竹篮子里装的是啥啊?”
“蔬菜干。”赵桂枝跟江奶奶打了好几次交道了,再说家里还有一个缩小版的江奶奶,她逐渐也摸清出了老人家的套路。
走上前将篮子里的东西拿给江奶奶看,她只道:“看着是不太起眼,不过您尝尝。”
“嗯,我尝尝。”江奶奶从善如流的在篮子里拣了一块蔬菜干塞到了嘴里,“脆脆的……味儿不错啊!”
赵桂枝心说,那肯定是不错的,毕竟这才是她擅长的零嘴。
谁让蔬菜便宜呢?蔬菜便宜,但蔬菜干却不便宜。而且上辈子又有烤箱,做蔬菜干和水果干特别容易。不过,显然水果干的味道会更好,她以前就很爱做香蕉干,切成一片片的,烤干后味道特别棒,保留的水果的甜味儿,又格外得有嚼劲儿。
尤其是刷剧的时候,咯嘣咯嘣的吃起来,特别带劲儿。
简单地说,蔬菜干和水果干的成本低廉、做法简单,但又可以卖高价,所以赵桂枝上辈子真的没少鼓捣这玩意儿。
见江奶奶吃了一块还想吃,她赶紧把篮子拿开。
面对江奶奶不敢置信的眼神,她解释道:“这不是才刚吃了午饭?奶奶,这个是让你当零嘴吃的,可千万别吃撑了。我给您拿屋里去,这个能放很久的。”
说话间,丰收和满仓也上了院坝,高声的问坛子往哪里摆。
江奶奶一下子就分神了:“放我屋里!”
大伯娘闻声走了出来,一听后头这话就给气乐了:“摆你屋里啊?那你要是半夜里睡不着觉,起来把一坛子都吃了呢?丰收满仓,摆粮仓里去。”
已经走到了江奶奶那屋门口的赵桂枝,听到大伯娘这话后,又返身回来了:“奶奶半夜里会起床拿东西吃?那我还是把这个交给大伯娘保管吧。”
可别小看了蔬菜干,这玩意儿蒸发了水分后,会缩得很小。满满一篮子的蔬菜干,要是真叫江奶奶一口气全吃完了,那绝对会出大事的。
大伯娘立马上前接了过来,还对赵桂枝说:“二郎媳妇,你上次拿来的素肉零嘴,就那个油纸包。哎哟别提了,你奶她两天就吃完了,夜里起来都能吃几块。我那天晚上肚子不舒坦,跑去茅房蹲着,就听到她屋里窸窸窣窣的,我还以为她屋里有耗子呢!”
赵桂枝无言以对,半晌才道:“那这样吧,以后我拿来的零嘴都给大伯娘管着。”
“就该这样,免得她吃坏了。”
江奶奶:………………
就很委屈。
可怜无助又弱小。
第23章
江奶奶一脸的委屈。
她眼睁睁的看着那一篮子的蔬菜干被儿媳妇收走了,又见两大坛子的泡椒春笋都被俩曾孙子搬到了粮仓里,索性起身赌气的回屋去了。
赵桂枝惊讶的看着江奶奶回屋把门关上,她扭头问大伯娘:“奶奶这是生气了?”
“老小孩老小孩,说的就是她!”大伯娘一脸的不以为然,“她午饭吃太饱了,估计是困觉了。没事儿的,她这人跟你婆婆不一样,一丁点儿都不记仇。”
赵桂枝:……
我怀疑你在内涵我婆婆,并且我有证据。
大伯娘显然没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还指着粮仓说:“那两大坛子都是泡椒春笋啊?那你做得是挺多的。”
“哪能呢!”赵桂枝解释道,“春笋倒是都叫我做了,却是各处都送了一些。那两坛子只有一坛子是,另外是辣白菜。我家里的白菜太多了,我怕不用掉一些,娘能叫我们顿顿吃白菜。”
顿了顿,她又补充道:“家里还有腌萝卜和什锦榨菜,就是数量不太多。我回头再做一些,也叫大伯娘尝一尝。”
大伯娘对吃食的兴趣不大,正准备婉拒,却忽的心下一动:“桂枝啊,大伯娘托你一个事儿成不?”
“什么事儿?可千万别是让我做衣服纳鞋底,这个我真不会!”
“做吃的。”
“那行。”
既是要好好说,两人就换了地方,大伯娘还让大堂嫂去泡了一壶茶,坐在堂屋的大木桌旁,细细的说。
于是,赵桂枝就知道了,大伯娘准备盖新屋。
这倒是没啥好说的,家里人口多了,尤其是说亲之前,但凡有条件的,都会想方设法盖新屋。
原本,江母也是这么打算的,只是赵桂枝突然出现,打乱了她的全盘计划,家里的闲钱到底有限,拿钱给赵桂枝看病后,自然也就没办法盖新屋了。
可大伯娘这边,却是一定要盖的。
“丰收年岁也不小了,盖了新屋才好说媳妇。满仓只比他小两岁,也该相看起来了。我寻思着,这次索性盖两间屋,一气把他们弟兄俩的事儿都办了!”
盖屋的事情倒是烦不到赵桂枝,但这年头,除了会请泥瓦匠木匠过来干活外,还会请族里村里的亲朋好友帮忙。前者是需要工钱的,后者就只是包两顿饭而已。但不管怎么说,提前准备饭菜这事儿是绕不过去的。
大伯娘铺垫了一下后,才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米粮这些我会准备的,就想托二郎媳妇做些下饭菜。我算了算日子,两间屋要盖好,怕是要等初夏了,倒不用准备热饭热菜,干饼子、杂粮馒头配下饭菜就好了。”
赵桂枝寻思了一下:“帮忙倒是没啥,但食材得大伯娘准备好了。你也知道我婆婆那脾气……”
“没问题!我准备多一些的食材,剩下的你家吃。”
两人交换了下眼神,瞬间达成共识。
大伯娘需要便宜好吃的下饭菜来招待帮忙的人;赵桂枝需要一个混时间的活儿来糊弄江母,又是亲戚的,又多给食材,江母没道理不答应。
达成共识后,赵桂枝就坐等大伯娘送食材上门,让她加工了。
正好,得了食材还能给家里的饭桌添些菜,给大嫂薛氏补补身子。
赵桂枝上辈子并没有接触过孕妇,亲戚里面小辈的都还单身无孩,长辈……那她弟也就比她小了一岁,谁知道孕妇是什么情况?
朋友圈里倒是有孕妇,但想也知道,人家都怀孕了,还能来买她的减肥小零食?万一吃出营养不良呢?
也因此,赵桂枝只能凭本能做事,想着禽肉禽蛋总是好的,这年头的人缺少油水,恰好昨个儿江母熬了一碗猪油,找机会给她用掉才好!
江母还不知道她儿媳妇已经盯上了她的宝贝猪油,她只高兴的跟村里的老姐妹闲聊着,显摆自家儿媳妇做饭好吃,还有一门大方的亲戚。
那可不是大方吗?
要是不大方,还能送肥膘肉和大筒骨?
村口,江母说得那叫一个唾沫横飞,将她昨晚吃的那一碗肉沫蒸蛋,以及今天中午吃的萝卜炖大骨头汤,描述得几乎是山珍海味一般。听得旁边的人,感觉这午饭才吃完呢,怎么肚子又开始咕咕叫了?
就在这时,村里来了一拨人。
为首的是个眼神锐利的青年,约莫二十五六岁,哪怕体格并不壮,但看得出来是个常年干活的,胳膊上的肉格外结实,双手更是布满了老茧。身后跟着的有少年郎也有中年汉子,全是一副干惯了活儿的模样。
“诶,那不是……石坪村那边的……”
就有人发现了这一行人,但很快就纳闷了:“咱们村里谁要盖房子啊?”
江母寻思了一下:“我大嫂家吧!丰收的亲事迟迟没定下来,怕是寻思着盖了新屋好说亲吧。”
“那你家呢?前头还说今年盖屋的,怎么又没动静了?”
这话一出,江母的脸色立马就不好看了,心说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她原本准备盖新屋的钱,不是拿去给赵桂枝看大夫抓药了吗?
见她面露不悦,旁边的人很快就打起了哈哈:“一样啊!盖新屋不就是为了娶媳妇吗?这不好媳妇上门了,盖不盖新屋又怎样呢?”
“对对,就是这个意思。你大嫂家盖了新屋还不知道媳妇儿在哪儿呢,不像你家,没新屋也能让媳妇进门!”
江母:……
这算啥?笑话她家盖不起新屋?
“谁说我家不打算盖新屋了?这不是先紧着我大嫂那边的,她家盖屋,我们家不得去帮忙呢?等今年秋收结束了,我家就盖新屋!赶在过年前,就能住上新屋了!”
江母脾气一上来,先不管不顾的说了出来。她本想着,这会儿离秋收还有半年光景呢,到时候谁还会记得这话。
没曾想,她的好姐妹桂花婶子却招手高声的唤那行人过来:“你们是不是来看地方准备盖新屋的?我这位老姐姐家也打算盖新屋,她家今年刚娶了新媳妇,明年还要添丁呢!这不得多盖两间屋?”
为首的男子听了这话,转身走了过来:“谁家要盖新屋?”
“她!”
“江老三的婆娘!”
江母目瞪口呆的看着瞬间围上来的人,艰难的咽了咽口水,本着输人不输阵的想法,她梗着脖子道:“对!我家要盖新屋!你们是石坪村那个石家的人吧?是去给我大嫂家盖屋子的?那你们先去那边,我家不着急。”
“一起去吧,到那边再详细说。”
骑虎难下的江母,只能跟着石家这帮人走了。
一起走的还有她的老姐妹桂花婶子,以及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村民。
大伯娘见他们过来还惊讶呢,不过还是先领着人去看了地方,同时也详细的说了自己的想法。
她是准备盖两间新屋,那也不能只盖新屋。因此,她决定趁着这个机会,顺便也将其他旧屋子修缮一遍。尤其是后院的猪圈,已经盖了几十年了,猪不像人那么爱惜东西,有几处都已经损坏了,只能用别的东西遮盖一下。机会难得,大伯娘打算把猪圈也给翻新一下。
石家那几人跟着大伯娘仔细的看了一圈,确定了要盖新屋的位置大小,当然还有具体的要求,像是要石墙瓦屋还是砖瓦房,或者不用瓦片,直接用稻草顶,那样能省下不少钱。
再就是像门窗啊,里头的柱子啊,要不要再打两件新的家舍,屋里是打一张床,还是搭个土炕等等,都是需要仔细商量的。
他们这一带地处南北交界处,有人睡床也有人习惯了炕。区分床和炕的,倒不是什么生活习惯,而是要看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具体的人口。
一般来说,有钱且人口不多的都用床,而要是家里人特别多,兄弟七八个的那种,盘个土炕是再方便不过的。
大伯娘说得仔细,对方也记得仔细。
石家一行人中为首的那个,拿了个小本子,又用炭条在上面边写边画着。等说完了要盖的两间新屋的具体情况后,大伯娘又详细的讲述了修缮、翻新的部分,着重强调了后院的猪圈。
人家在忙活呢,江母当然不会挤上去插队,但她身边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老姐妹,却是纷纷向她提出各种建议来。
这个说,你家得盖三间屋,没的说大郎两口子住着两间东屋,却只给二郎两口子一间屋的,当娘的怎么能那么偏心呢?
那个说,三郎也不小了,一样都是当娘的,看人家丰收她娘多着急呢,你也该给三郎寻摸起来了。
还有人提到了虎头,那可是长孙啊!不得早早的打算起来了?
江母仿佛被人架在火上烤一般,很想跟她们大吵一架,但人家句句都在理,还是为她考虑的,她就算再泼辣,也不能直接跟这么多人怼起来。
等大伯娘那边,把猪圈的事儿也都说清楚并且带看过了,石家的人终于过来跟她搭话了。
大伯娘还纳闷呢:“弟妹啊,你先前不是说,盖新屋的事情要缓缓吗?我看二郎媳妇也不是那种会挑剔屋子的人,咋了?还是三郎的亲事有着落了?”
她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旁边的大堂嫂差点儿没急得上房:“啥?三郎的亲事说好了?说的是哪家的姑娘?哎哟,我的丰收哟,你比三郎还大了半岁,你咋就没娶着媳妇呢!”
这年头,当侄儿的年纪比叔叔大的事儿,时有发生。像丰收比三郎大半岁还算寻常的,有些大家族里,长房的长孙比后头几房的儿子大个十几二十岁的都有!
江母黑着脸纠结:“没给三郎说亲!二郎今年才刚成亲呢,我急啥?盖新屋是本来就打算好的,不过还是先紧着大嫂你。我寻思着,等秋收过后,再盖屋。也盖两间,东西屋各添一间。”
石家的人问:“那要现在去看吗?还是索性等等?”
“都行……不然这样吧,等你们来这儿盖屋子了,再去我那儿看。索性我那会儿也是要过来帮忙的。对吧大嫂?饭食总是要准备的。”
大伯娘点头:“我跟二郎媳妇说好了,叫她帮我做点儿下饭菜。这两日我就把东西给你送过去。”
几人又说了一些话,很快就定下了正式开工的日子。
因为大伯娘是早有准备的,日子也是找人算好的,她着急大孙子的亲事,因此只拣了个离得最近的好日子,约好时间后,石家的人就走了。
没热闹看了,其他人也就四下散去了。
江母可算是有地方发牢骚了:“桂花那老东西又犯浑了!别人不知道,她还不知道吗?为了给桂枝看病抓药,我把攒下来盖屋子的钱全花了!虎头又提早了一年去上学,我哪来的钱盖新屋啊?气死我了!”
“我就说呢……”
“那我也不能说我家穷了,没钱了,盖不起新屋了。那不是白叫人笑话了去?再看看吧,离秋收还有好久呢,保不准大郎找到了大方的主家,好好干上几个月,不就有盖新屋的钱了?”
见状,大伯娘也不劝她了,只附和了两句,把人给送走了。
又两日后,大房那边陆续的送来了一些食材,有常见的白菜萝卜,也有能当主食的土豆地瓜,还有不少干辣椒、粗盐巴等调料。
赵桂枝和幼娘一起整理了这些东西。
薛氏也想帮忙,却被拒绝了,最后只能坐在檐下,做起了针线活儿。
其实,赵桂枝依稀记得,孕妇好像要注意用眼问题。但毕竟年代不一样了,像薛氏这样,怀孕之后就不用再干活的乡下妇人都很少见了,要是真的什么事儿都不做,就不太现实了。
再说针线活儿也是有区别的,像刺绣对眼睛的伤害就很大,可若是只做些小衣裳什么的,应该问题不大。
赵桂枝还记得二郎告诉她,薛氏先前掉过孩子的事情,琢磨着回头认真想一想,看还能回忆起什么有用的知识来。
唉,每到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想念她亲爱的母上大人。
她妈才是全能型人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道孕妇该吃啥。
幼娘见她面上闪过一丝落寞,忍不住问:“二嫂你咋了?看起来不太高兴的样子。”
赵桂枝随口道:“我想我娘了……唉,算了,不管了,人还是要往前看的,先把日子过顺再说吧。”
这下,幼娘不敢吭声了。
上次陈屠夫过来时,简单的提过几句,虽然不够详细,却也让江家人明白了,赵桂枝真正的血缘亲人只剩下虞三娘这个小姨了。那她娘显然是不在这个世上了……
贸然提及了赵桂枝的伤心事儿,幼娘又是心虚又是愧疚,接下来她干活是愈发利索了,好似浑身的劲儿都使不完,仿佛借此能够安慰到赵桂枝。
赵桂枝:……
老妹儿啊,大可不必。
给大房那边忙活下饭菜的事儿,就花掉了五天时间。这五天里,赵桂枝和幼娘又是洗涮又是削皮切块,还要调配酱料,将食材一一封存到坛子等等。
忙到后面,赵桂枝觉得自己身上都是一股子腌菜的味道。
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了。
本来,按照原定的计划,是先把大伯娘将需要的下饭菜准备好,剩下的食材还可以给自己做。但赵桂枝乏了,倦了,决定给自己换个活儿。
“我今年都不想吃腌菜了!”赵桂枝看着丰收和满仓一趟趟的搬东西,因为这些并不是立刻就要吃的,哪怕还没入味也无所谓,反正等他们开工时,肯定是腌入味了。
……她自己都差点儿腌入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