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什么样的礼物才算大礼呢?
李家本来富有,予钱财没新意,也不需要,况且,这是给外甥女的大礼,自是应该围绕孩子来做“文章”。于是,就有了苏青在《结婚十年·少奶奶生活》中许多温暖的片段,让人真正理解、体悟到这种无私纯净的母爱之情。且将文中的外婆直接作鲍竹青看待,苏怀青作苏青感悟,这样更深刻更直接地体会到这份母爱之情。
苏青道:“母亲送来的东西,又是这么多一大堆:僧顿小袄一百二十件,棉的夹的单的都有,滚领的颜色又不肯与衣服尽同,有的还绣花……莲红的,橘黄的,湖蓝的,葱白的绸子,织着各式各样的花纹,有柳浪,有蛛网,有碎花,有动物,有简单图案,有满天星似的大小点子,有浮云掩月般的一种颜色遮住另一种的,分也分不清,数也数不出,瞧得人眼花缭乱。”
一百二十件,呀!全是小袄子,不单颜色五花八门,红的嫩艳,黄的利落,蓝的纯净,白的雅致。面料也极为考究,棉和绸子的搭配,应时节不同,厚薄也不一。而袄子上织锦的各色各样图案,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取材于生活中动感的,可爱的,有趣的动、植物或自然景致,将它们全部绣到小袄上,别有创意,情趣丛生。
这些生动活泼的设计,会是谁的主意,谁的用心呢?
苏青内心自是一清二楚,“我知道这里有许多是五姑母费心设计的,选料子配颜色绣花团都是她的拿手本领。”
能干的五姑母,一帮慧心巧手的女子,她们飞针走线的勾勒,将慈爱付诸于丝丝线线中,将呵护,疼爱融进了一针一线里,她们用心用情编织这张密密匝匝的亲情网,将苏青包裹得严严实实,网中都是冯家人的关怀和暖意。她们是一群贤惠、勤劳、智慧的宁波女子,将地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发挥得淋漓尽致。小小的丝线活,却是内蕴深厚的中国风、古典意。苏青在着墨诉说亲情温暖的同时,大大地宣扬了一番地方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文化特色,这也是她行文走笔的特点之一,一物一景总关情,都是她心中的一个梦啊,难以忘怀。
苏青将普通的人事,生活的细节,深入的思悟,通俗易懂地写出来,非常“接地气”,她的《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能大卖,也许就是基于此,因为她说的是老百姓心中的事,心里的话,心上的情,亲切自然,真挚感人,容易打动人。
苏青对母亲满月酒的大礼描写,远远不止这些。
她再道:“此外又是各式跳舞衣一百二十件,连衣连裙子,细相的也有,圆筒状的也有,长短袖的都有,没有一件同式样,没有一件类似颜色……除了这两批以外,尚有大小衣啦,绒线衫啦,背心啦,披肩啦,形形色色,共三百六十件之数。”
三百六十件之巨!孩子能穿这么多吗?
三百六十件,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含义了。这些已然浸透了母爱,饱含了亲情,满满皆是感动,也许无法言表,只能多年后将这些点滴记录下来,将这段浓浓的爱与甜蜜在不经意间酸楚地忆起。
“大小花样不同,鞋子却又勾心斗角起来。弥月应该穿老虎头鞋,因此这老虎头鞋便足足做了十双,有大红绒绣黑白花的,有金黄缎缀黑绒花的,有湖色缎钉碎珠花的,有粉红绒映五彩花的,一只只老虎头上都有很大的“王”字,眼睛斜挂,黑白分明。十分神气。其他尚有船鞋啦,象鞋啦,猪鞋啦,兔鞋啦,狮子头鞋啦,花花色色,害得红黄绿白黑诸种软皮鞋都失了光辉,显得太简单太呆板了。”
从头到脚,这一身身一套套的穿戴,从帽子、鞋子,到袄子、裙子,大小衣服,可谓花色品种样样齐全,足可以开一间婴幼儿服装店了。
孩子能穿戴多少是其次,鲍竹青想表达的新意才最为重要。苏青是懂得的。
她说:“生女儿真是件没光彩的事,女儿生了外孙女儿又是一番没光彩,我可怜母亲一世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这番又是何必勉强给我装体面,费心费钱的弄了这许多东西来给这里人们懒洋洋地摆上祀神桌上呢?”
一个“没光彩”,一个“装体面”,一个“懒洋洋”,足以表达苏青内心的全部。
原来,鲍竹青这份大礼,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办满月酒时不遭白眼,能让自己的小外甥女圆圆满满的举行幸福的满月酒仪式。但,终究是事与愿违,苏青和女儿,并没有按照家族的习俗进行满月祀神,婆婆说,等来年小弟弟出生的时候一并吧。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男女有别和不通人情,难怪苏青挥笔写下《生男育女》,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她愤慨道:“生女儿可就不同了:一女二女尚可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徜其数量更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有嘲生女诗云:‘去岁相招云弄瓦,今年弄瓦又相招;弄来弄去都是瓦,令正原来是瓦窑。’故女人能多弄几个璋固佳;若成瓦窑,不如不弄矣!”
看这言辞多么犀利,机锋带刃,火药味十足,也只有苏青敢说,敢干了。
关不住话篓子的苏青,从来没有想到过,当日她洋洋洒洒说的那些“气话”,会真的一语成谶!是不是该哑笑呢?
之后,接二连三的产女,让苏青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冷眼。她该如何接受眼前的事实,接受更多的打击和考验呢?
苏青的这些历练就是她的人生财富,一生的财富,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才有了不断的生命体悟,最终成就了不一样的苏青,著名的作家、出版人。
苏青也曾问过自己:“我能不能再回到学校里去呢?”那时,大女儿还在襁褓中,她的犹豫,只不过是徒添烦恼罢了。苏青的思想是前卫的、激进的,而她的行动是滞后的、传统的,苏青就是这么一个被新文化洗脑,却被旧习俗套牢了的女子。
张爱玲说:“有一天微妙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世象衍生浮华,也成就升华,作为“文明”人,当记取当下,记取快乐,记取秋天的硕果累累的丰美。
泰戈尔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


第六章 好儿媳妇
天天我等着他,等着他,愈急日子愈长。清早起来看着偌大的一个房间,放着这许多器具什物,每次拭净又扬上灰尘,上了灰尘后又把它拭净,无数遍地替它们服务着,想想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苏青
古人称三寸的小脚为金莲,听起来玲珑剔透,活色生香,于是,三寸金莲这词就摇曳生动起来。
因为脚小,古代女子常常足不出户,她们从父从夫从子,一辈子生活在“家”这个“天井”中,成为孝女、贤妻良母,成就女子美德。
这就是封建社会下的男尊女卑,中国妇女的悲哀!
苏青不是旧式女子,也没有三寸金莲,但是在她做少奶奶的那段时光里,却对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残存陋习有深入的感受和了解。
她说:“我的母亲是城中有名的孝顺媳妇,她苦苦的孝顺了一辈子,始终没有孝顺出祖母的良心来,因此我就看灰了心,立志不做孝顺媳妇。哪知过门之后,我的公婆都是讲究遗传学的,他们相信女必肖母,把我照例的请安奉茶等习惯都看作孝顺的表现,我这个人是向来爱戴高帽子的,人家说我好,我便不忍坏了,因此改变方针,决定做个好媳妇。”
这样看来,苏青当初是下定决心,要秉承母亲的优良做派,秉承传统妇女的良好作风,将自己“包装”成李家满意的好儿媳妇、李钦后喜欢的好妻子、孩子倚靠的好母亲。她为这个目标,也曾经努力过,并朝着这个方向一步步地迈进。
家庭主妇,无非围着柴盐油米转,无非熟稔女红手艺等,想到这些,苏青不觉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和想法。
她说:“从六岁到十岁,我是走读的,那时年纪还小,母亲也不叫我做什么菜,吃饭时最多帮着分分筷匙碟子罢了。十岁那年的秋季我便住读了……初中时代我是闹饭堂能手……进了高中便是救国忙,弄得君子应远厨也,茶饭无心。大学膳食是自理的,校门口小吃店林立,生意极忙,餐餐有应接不暇之势。”
这是苏青在《做媳妇儿的经验》中一段生活经历描述,看来,她对家务事还真是一位“无历经”“无操持”“无经验”的“三无”女子呢!
如此情形,苏青真能做一个合格的家庭妇女、李家少奶奶吗?
其实,苏青在学校时,是选修了几年烹饪课的,她“学会了一只炒鸡蛋”,这难得拿得出手的“技艺”,她找机会演绎了一番。她道:“做媳妇时自然先卖弄这个仅有的本领,买了鸡子炒将来,给小姑尝过,也没说什么,可是怎么会不合公婆食性呢?事后研究出来,原来是搅蛋时盐没有搅匀,给小姑尝的一边还好,剩下来的便咸得不堪了。”
小小的厨艺,大大的学问。将鸡蛋搅匀,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厨房活,苏青却不懂,也不会,做一次餐也被自己弄砸了。
苏青想,李家人的财力,富养苏青母女是不在话下的。不如摈弃家务活这种弱项,做好当媳妇儿、嫂子的本分,于是,她每天按时向公公婆婆请安奉茶,向小姑请茶,用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尽快尽可能的融入到这个家庭中。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中,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这样的人生真好啊,满足,愉悦,幸福!
生活在这个世上,人人希望安身立命,个个却不认命安心,人心难测啊!
在这个四四方方的“天井”中,有吃有穿有孩子有家人,苏青真能安身立命吗?
有句经典是这样说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追求与高度,向往与目标,落脚与归处,这许许多多的未知和变数,它们会慢慢地折磨人性、灵性、心性,它们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停滞不前,或者会因此拷问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向,让一切变得模糊而不确定起来。
苏青的憧憬是丰满的,现实生活却是很骨感。
一个家庭中,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这些是不一致的,必定会有磕磕碰碰,如何协调好,相处融合,需要彼此的包容、体谅、接纳,苏青试着去做了。
她在《结婚十年》中说:“说起奉早茶,真是件够麻烦的事。公婆清早六点钟起床,等他们洗过脸,我得赶快捧两杯刚泡好的热茶上去。因此我至少须较他们早起床半个钟头,梳洗完毕,穿着得整整齐齐的,于是老黄妈给冲好了茶,由我用一只椭圆的银制茶盘盛着端了过去。公婆的茶都盛在两只有盖的细瓷茶碗里,燕子花纹;另外有一只无盖无花的绿茶盏,是专门泡茶给杏英喝的。杏英起得迟,有时候我已经在吃早点了,看见她起来,赶紧放下饭碗给她递茶去,但她总是有意和我过不去似的,瞥见我来了,便另外拿起杯隔夜剩茶汁来连连啜,一面撇嘴狞笑道:‘嫂子不敢当,我的茶已经有了,你快去吃完了饭抱女儿去吧。’”
一个“瞥见”,一个“撇嘴”,一个“狞笑”,书中苏怀青小姑的为人作风便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这还真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喜欢作弄自己的嫂子,而苏怀青对她也是不屑一顾的,于是,“我没好气,便一声不响把绿玉茶杯重重放在她面前,啪的一声,沸水四溢了。”看来,这两人确实性情不合,八字不合,兴趣也不合。
苏青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小姑生于商贾殷实之家,她们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思想、认识不在同一层面、同一高度上,她们的交流是有障碍的。如果她们能像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和小姑子张茂渊一样,有共同情趣,共同志向,共同追求,能做到一起逛街,一起游艺,一起品茗读书,那么,也不会产生这些隔阂和不理解了。可是,苏青却没有黄逸梵这么幸运,有懂她、知她、护她的小姑子,可左右不离。
苏青是一个对大千世界有着好奇心的人,她的人生就这么被“囚禁”在这小小的院落中,无奈地看春花逝去,看云朵归去,看月儿隐去,她心甘吗?
冰雪聪明,玲珑剔透,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观察力的苏青,有着这样的做儿媳妇经验总结,堪为经典。她说:
一、待公婆顶要紧的是“恭”,礼数不错,他们就是心里并不欢喜你,面子上也不得不还你以礼。换句话说,尊敬公婆便是尊敬自己。
二、小姑小叔辈能联络更好,否则也当竭力忍耐,避免正面冲突,只是淡然不大去理会他们,公婆也不能怪你什么。
三、不多讲话,这是好媳妇必具的条件。因为态度不好责备起来尚难,而一句话说错了,使授人以把柄。
四、处处表示你是好出身的人,千万不要说出娘家,娘家亲戚,以及自身的短处来,那些除非瞒不住,久之给他们自己得知了,没有办法。而且,你千万不能说出娘家,或娘家亲戚与你有不和的事。
五、待夫家的亲戚要特别客气,恭敬。
六、不要在公婆跟前表示同丈夫亲热过分的样子;也不要表示待儿女爱惜过分的样子。
七、时时要暗示他们自己能够做孝顺媳妇,也能在必要时中止孝顺,假如他们真个不识抬举的话。
从大世界中窥探微生活的真谛和本质,这种智慧的领悟力,无疑让苏青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少奶奶的安逸日子,这种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如果苏青不作多想,也是能继续的。但是,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她无法这样安心下去。
空闲、无聊、单调,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特别是对于苏青这样有思想,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式女子来说,近似一种心理折磨,她确信自己不能这样碌碌无为下去。
于是,苏青找到了一位亲戚,请他帮忙为自己找些事做。
这位亲戚的威望和地位应该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苏青在《结婚十年·小学教员》中提到:“他说:机关犯不着,还是暂在学校里教教书吧。于是他便写张名片介绍我去见县教育局长。”看来,这位亲戚必定是当地要员了,教育局长能按照他的条子照办,就知道他的手腕和能力。
这个学校名培正小学,《结婚十年》中苏青写的是“培才小学”。
她说:“我教常识,一样也同国文教法,先自读给他们听,再教他们如何写法,之后,便完了。次序方面是先低级到高级,从春一起,而秋一,而二年级,而三年级,而至于四年级。我和他们约定,当我在教别年级的时候,未教到诸级须先自己看一遍,不懂之处,等教到时再提问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