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列子臆说》)
精明要有限度,更不能外露
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国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传下来的话,“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做领导的人,当然非要精明不可,但是精明要有个限度,而且精明更不能外露,这是中国做人做事的名言。
“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眼睛太好了,河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这个人会犯凶事,再不然将来眼睛会瞎。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譬如我们在儒家的书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带颜回一班同学到鲁国的东门去看泰山,好像开同乐会一样。孔子看鲁国的东门时,就问这一班同学,东门有一条白练,像白布一样在走动,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等于孔子测验大家,你们看不看得见啊?结果大家都戴近视眼镜了,看不见。孔子说你们视力太差了,连我老头子都看见鲁国东门有一条白练在走。颜回在旁边说,老师啊!不是一条白练,是一个穿白衣服的人骑在白马上,跑得很快。孔子一听很惊讶,看颜渊一眼,愣了半天不说话,摇摇头。拿我们现在医学来讲,颜回读书用心太过,把精神外露了,所以四十来岁就走了。
这也是讲做人的道理,觉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里头聪明难,糊涂亦难啊!由聪明转到糊涂是更难!所以精明得太过分了,什么小事都很清楚,就是不吉利。这一句话,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记住,随时可以用到。有时候在处理一件麻烦事时,你只要想到这个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业,自己人生也减少了很多麻烦。
“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智慧很高,很聪明,别人家的隐私虽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断就知道。这并不是好事,会有祸害的,这种祸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
这两句是名言,我们现在只是照文字的讲法,而真正运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过注意!也有用反了的,为了这两句话,守住原则不知变通,你绝对变成一个大糊涂蛋,那必然注定失败。所以,运用之妙,还是在于智慧。
(选自《列子臆说》)
人要小心三种麻烦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予三怨,可乎?”
——《列子》
狐丘是个地名,丈人是指老先生,也许是道家古代高人,所以本身不留名字。狐丘丈人警告楚国名宰相孙叔敖,有三种事可以招致怨恨。将来年轻同学出去做事,乃至当一个家长,那些兄弟姐妹、太太儿女或者先生都会埋怨的。人只要一管事,所有人都会埋怨。
第一怨,“爵高者,人妒之”。一个人地位一高,任何人都嫉妒。“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一个女人不管漂亮不漂亮,只要靠近那个最高的领导人,到了皇帝的旁边,所有宫女都嫉妒她,因为上面宠爱嘛。“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知识分子不管你有没有学问,突然同学里头有一位当了部长,一下入阁了,你们同学一边恭维他,一边心里不服气,你算什么东西啊!我还不晓得你吃几碗干饭吗!嫉妒是必然的。有些知识分子学问好了,怕出来做事,不敢过于信任自己,非常慎重,因为一个错误办法下去,危害社会久远,受害的人很多,看通了,做学问是为自己,去做隐士。有些领导懂这个道理,故意把社会仇恨挑起来,方便自己领导。
第二怨,“官大者,主恶之”。官做大了要非常小心,地位高,出将入相,所谓功高就震主。老板会怀疑你,会害怕你。这是人生经验,不是年轻人所能够想象的。
第三怨,“禄厚者,怨逮之”。待遇高了,担任了重要主体的事,只要有一点错误,大家都怪领导错,不会怪自己。这个很简单嘛,目标高,要打靶,一定往最高处打。所以地位到了最高处,一点都不好玩。不要说地位,像我们年纪大了,稍稍有一点知名度,走一步路都要小心。如果在地上打个滚啊,明天报纸都给登出来了,人生到此真不好玩。
孙叔敖的答复是“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爵位越高我越谦虚,越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对别人更尊重。官越来越大,我也越来越小心,没有一点傲慢。薪水越拿越多,拿来的薪水帮助社会贫穷的人,帮助亲戚朋友也越多。所以他说这三件事跟自己都没有关系,我还是我,是个平民老百姓,这三种怨都到不了我身上,此所以孙叔敖在历史上成一个名相,不但是名相,也是名臣,同时更是国家的良臣、大臣,了不起的人物。历史上很多名臣,不一定是良臣,不一定是大臣,至于奸臣之类那谈都不要谈了。
孙叔敖还有一件更了不起的事。他在楚国功劳之大,那可不得了,可是他死后,家人生活很困难。晏子、诸葛亮也是这样,这一班历史上所谓名臣、大臣,死后有些人连棺材都没有。而在世时那个威权,一只手就可以把太阳遮住。这是大国文化,历史上这样了不起的人很多,年轻人要注意。
孙叔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财产,但是他还吩咐儿子,楚王对我非常感激,每次想封我,我始终不要。等我死了以后,楚王一定怀念我,晓得我不肯接受,一定要封你。你可以接受,不过我嘱咐你,好的黄金地段千万不能要,你只问他讨一个坏地方。有一个荒凉的小山坡,很大,平常闲在那里没有用,谁都看不起,没有人要,地名也不好,叫作寝丘,就是做坟墓之地。你要了这个地方,后代子孙才可以永远保留。这就是道家的思想,人之所弃我取之,别人要的,赶快让。
孙叔敖一死,楚王果然要以最好的地方封他儿子。他的儿子也很高明,推辞了。其实历史上还有一段内幕,这就是中国人的老话,“人在人情在,人死就两丢开”。孙叔敖死后,楚王也忘掉他的儿子了,因此有一个“优孟衣冠”的故事,唱戏的优孟看到孙叔敖的儿子那么可怜,楚王忘记了孙叔敖的功劳,就演话剧,扮孙叔敖给楚王看,楚王一看就想起来了。然后这个戏子在台上讲,做人不要做孙叔敖,对国家那么大的功劳,死了儿子在那里挨饿。楚王一听难过了,把他儿子找来,封很好的地给他,那么这个儿子照爸爸的意思,要了那个最坏的地方。楚王当然答应了,孙叔敖的子孙后来永远保有这个坏地方。所以吃亏就是占便宜,千万不要占眼前的便宜,年轻人做人也好,讲话也好,不要只顾眼前,要看结论,这些历史告诉我们的,都是人生的结论。
(选自《列子臆说》)
轻诺者,多半寡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
这是老子把人世间的经验累积起来,告诉我们,一个轻诺的人必定寡信。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不可随便答允别人的请托。有人托你上街代买一块豆腐,另有个人托你带一包糖,你都说可以,结果回来都忘了,反而害人菜炒不成,咖啡喝不成,误了事。随便允诺则难守信,换句话说,观察一个人,轻诺者,多半寡信。历史上有“侠义道”之说,就是“任侠使气”,喜欢讲义气、管闲事的人叫侠客,这类人脾气大,看不惯不公平的事,自己吃饱饭没有事,喜欢替别人抱不平,坐在家里也吹胡子瞪眼睛。这种任侠的人必定“使气”,因为养气不够之故。但是,一个真正任侠的人,一定“重然诺”的。
比如季布,历史上写这个人就是很重视承诺,你要求他一件事,他不轻易答应,只要答应就一定做到。这种任侠使气的作风演变成后来的帮会流传。现代青年喜欢谈帮会,但并不懂什么是帮会。真正的帮会,有个名词“三刀六眼”,就是“重然诺”。当朋友双方有意见吵架时,第三者答应出来调解,这一个答应的人,就要准备把一条命赔进去。如果两方不听劝解言归于好,自己抽出刀来,在大腿上插三刀对穿成六个洞眼。这三刀六眼很严重,整个帮会的人再没有不听他调解的了。任侠使气是为什么?为了别人两方的平安和谐。
《史记·刺客列传》只举了荆轲这一个人的例子,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有人对人家给自己的好处都不理,等到最后老母亲死了才对那人说,你一直对我好,我几十年都记得,为什么不理?因为还有母亲在,现在母亲过世了,我已无牵挂,现在我这条命也是你的,这叫作“重然诺”。所以为人之道,不可轻诺而寡信。人生在世,常想做很多事,帮很多人,结果一样都办不成,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精力,没有那么多时间。
《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想要布施、救天下的人,少吹牛了,救一个算一个,还算切实一点。有一些人动不动要学佛度众生,事实上自己的太太或先生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呢?
“多易必多难”,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认为天下事不难,最后你所遭遇的困难更重。天下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都不可以随便,连对自己都不能轻诺。有些人年轻时想做大丈夫,救国家,劝他慢慢来,先救自己,有能力再扩而充之,否则自己都救不了。
一位在国外教学回来的人感慨说:“我们从小读书到现在,读了一辈子书,又做几十年事,对于父母所给予恩惠的这笔账,一毛钱也没有还过。”他所说的一毛钱,当然不是完全指金钱,是说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正如《红楼梦》贾宝玉对自己的描述,“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许多人,甚至几乎所有的人,活了几十年都还在这两句话中,违背了老师朋友们所规训的道德,一无所成。我们年轻人都应立志,结果几十年都没有做到自己所立的志向,这也是轻诺。所以人生要了解,天下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因为重视天下事。他不但不轻视天下事,也不轻视天下任何人。因此,才不会有困难,才能成其为圣人!老子真正告诉我们的,是天下无难事,但是要有大智慧去找出容易的关键,否则都是难事,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选自《老子他说》)
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厉害角色
不出户庭,无咎。
——《周易》
这是《易经》节卦初九爻的爻辞。水泽节,水到了池塘里头,或者海洋里头,就被节制住了。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子对这个爻辞的解释,是讲人生哲学的道理,并不是卜卦用的。“不出户庭”表面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脚不踏出大门,实际上是说我们的思想不要去到台阶外面,以免出毛病。所谓的保密、机密,就是从《易经》这个地方来的。当祸乱要来的时候,是“言语以为阶”,是你自己先讲出来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爱讲话的人是非就多。“君不密则失臣”,好多的领导人也一样,政府一项任命,还没有发布,外界便胡乱猜测,什么人要任部长了,什么人要做什么了。假使我当老板,我就偏不用这个人。本来我是想用这个人的,经你们大家一哄,我偏不用他。还有大臣的奏议,皇帝随便泄露出去,那你的大臣便再也不会对你有向心力了。
“臣不密则失身”,我们看到历史上的经验,汉唐时代有位大臣,向皇帝上奏折,那很严重啊!回到家里,穿上朝服,门关了在书房里起稿,太太小姐都不能看,不晓得他写的是什么。写好了稿,第二天叫家人把棺材准备好,抬着上朝。谏诤不好,便要死在朝堂。那他为什么还要上奏折呢?一个大臣就是要向老百姓负责,要向国家负责,要向历史负责。大臣上奏折,就是准备着死。所以我们要读奏折,才能了解那一代的历史。古时大臣的奏折,除了皇帝知道外,他绝不对外面讲。古人说话,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要对千秋万世的后代子孙负责。这种精神只有中国文化里边有。现在的人乱闹一气,不要说管你子孙不子孙,连父母祖先都不管了,还说什么中国文化!
这里谈到大臣对奏折的重视,就是孔子所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的道理。节卦的道理就是慎密,不要出门,任何事情在没有成功之前,都要慎密。我们平常说某人喜怒不形于色,也就是深藏不露,很有涵养,像刘备一样,才真是厉害的角色。
(选自《易经系传别讲》)


第五章 先学怎么做下属
第一等人都在领导变化
《长短经》这本书大家也许很少注意到它,作者是生在盛唐时代的赵蕤,也是道家人物。他纵有一肚子的谋略学问,但在升平时代,又有什么用处?所以一生没有出来做官,只有著书立说,写了这部《长短经》传世,自己去修道当隐士。虽受朝廷征召,始终不肯出山,因此在历史上,称他赵征君,有名的诗人李白就是他的学生。
中国人都讲李白、杜甫是名诗人,实际上李白一生的抱负是讲“王霸之学”,可惜生的时代不对,太早了一点。唐明皇的时代,天下太平,到天下乱时,他已经死了,无所用处。如果再迟一点,在安禄山、史思明以后的乱局,也许李白可与中唐拨乱反正的名相李泌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在历史上便不只属于诗人文士之流,或者可有名臣大臣的辉煌功业呢!
《长短经》又名《反经》。这个“反”字是说天地间的事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也没有绝对的是非。这种思想源流,在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据《易经》来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虽然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但也导致中华民族一个很坏的结果(这也是正反相对),因为把人生的道理彻底看通,也就不想动了。
其次,所谓反,是任何一件事,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变化,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拟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就变成坏的。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住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终于被时代遗弃而去了。《长短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这本书在古代,尤其在清朝几百年间,虽然不是明禁,因为是古书,没有理由禁止,可事实上是暗禁的,它所引叙的历史经验到唐代为止。到了宋朝,《素书》就出来了,以前也有,但宋朝流传下来的《素书》是不是汉时原版无从证明。到了明末清初,另一本书《智囊补》出来了,作者冯梦龙是一位名士,把历史经验都拿出来了。我们如把《左传》《国语》《战国策》《人物志》《长短经》《智囊补》以及曾国藩的《冰鉴》等编成一套,都属于纵横术范围以内。长短之学和太极拳的原理一样,四两拨千斤的本事,举重若轻,要想办法掌握力的巧妙,用一个指头拨动千斤的东西。